而未来大明朝廷需要的就是这类的官员。
——
三月十一日,在通政司内办公的苏泽,突然得到了圣旨,皇帝要求他担任明日典史的廷试读卷官。
这下子就连通政使李一元,都投来了羡慕的眼神。
殿试也有四百份考卷,理论上殿试都是皇帝亲自考察的,但是身体状况好的皇帝也不可能看完四百份考卷,更不要是病中的隆庆皇帝了。
历史上,能自己看完所有殿试考卷的,估计就只有老朱了。
既然皇帝看不完,就只能大臣代劳了。
廷试读卷官,就是专门负责评卷的文臣。
因为殿试的考官只有皇帝一人,所以这些文臣只能称呼为“读卷官”。
殿试只考策论,考完之后,由读卷官来拟定一个排名,如果皇帝没有异议,那这个就是进士的名次了。
廷试读卷官的身份是相当高的。
基本上,能担任廷试读卷官的,就是阁部重臣,还有一些学术文学出名的中层官员。
这一次隆庆皇帝钦点的廷试读卷官,就是内阁的高拱、张居正、赵贞吉和殷士儋。
此外还有吏部尚书杨思忠,刑部尚书毛凯,这两位部院大臣也得以入选。
就连李一元这个通政使,大概是皇帝对他不是很熟悉,都没有能入选读卷官的行列。
但是皇帝却点了苏泽担任读卷官,这可是相当的殊荣了。
李一元语气中带着酸味说道:
“陛下钦点子霖为读卷官,可不要损了我们通政司的名声。”
苏泽连忙说道:
“多谢大银台教导。”
在一旁的徐叔礼忍不住翻了一个白眼。
苏泽出任读卷官,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看来自己这位大银台是酸了,皇帝想到苏泽也没想到他。
——
三月十二日。
明代殿试设在皇极殿内,殿内设置桌案,皇帝在御座上监考,苏泽这些廷试读卷官负责监考和批改考卷。
作为最年轻的廷试读卷官,苏泽只能积极承担起监考的工作,好在大概也没有读书人会在殿试上作弊,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苏泽也偷偷看向御座上的隆庆皇帝。
比起正旦大朝会,皇帝的脸色好了一些。
但大概是失语后的压力,隆庆皇帝脸上没了笑容,眉头时刻紧蹙着。
这次殿试,所有的旨意都是通过冯保宣读的,不过隆庆皇帝会用手势操纵冯保,大概是准备了几套话术应变。
这么看来,皇帝对内廷的控制力还是很强的,冯保还难以干涉朝政。
苏泽微微放心了点,看样子皇帝应该还能撑上一段时间。
殿试的作答时间没有具体限制,但是一篇策论的作答时间大概是半日。
这次的题目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苏泽也没想到,隆庆皇帝竟然如此坚定的支持变法,在自己病中的这次殿试,也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
这位皇帝,虽然有软弱等缺点,但是对变法的支持还是很坚决的。
想到这里,苏泽也微微有些伤感。
苏泽来回巡视的时候,也看了张元忭的考卷。
比起上一次会试的卷子,张元忭这一次的卷子要平和很多。
他在推崇变法的同时,也提醒朝廷要当心变法中的问题,更是要不急不躁,不能让良法变成残害百姓的恶法。
两次的策论,主题其实也差不多,半日之后,考生就开始陆续交卷子。
读卷官们,则开始按照会试名次,开始阅卷。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这次殿试的名次大概和会试没多大区别。
苏泽忙前忙后给几位阁部重臣打下手,阅卷工作进展很快。
不过等到了最后,状元人选出了争议。
会试第一是邓以赞,他这次殿试依然是持有激烈的变法立场。
但是他也许太用力了,几位重臣给了过于急躁的判断。
而张元忭则被高拱等人看重。
张居正和几位大臣争论起来,最后结果是请皇帝来定夺。
隆庆皇帝已经很疲劳了,于是命令读卷官将两人的考卷读给他听。
张元忭的卷子是苏泽读的,苏泽的吐字清楚。
邓以赞也是赵贞吉读的,老赵是一口浓重的川音,皇帝听起来非常的费劲。
最后的结果是,张元忭被皇帝点为状元。
第387章 新科状元的第一疏
最终确定,张元忭为今科的状元,原本的会元邓以赞则被降为榜眼。
剩下的名次都和原来张居正拟定的会试名单差不多,只有少数发挥不好的考生,被降低了名次。
熬了一天,隆庆皇帝也十分疲惫了,他在太监搀扶下回到后宫休息,但是第二天皇帝还要忙。
次日是殿试放榜仪式,也叫做“传胪”。
昨日的读卷官也悉数到场。
读卷官来到中极殿,内阁首辅高拱在御前按钦定的一、二、三名依次拆卷。
拆第一卷后,高拱就奏请:“第一甲第一名张元忭!”
御座上的皇帝虚弱的点头。
高拱念完了一甲三人,由尚宝司官员在黄榜上用印。
皇帝只需要点头一甲的名单,就算是完成了仪式性的工作,然后皇帝御驾前往奉天殿。
皇帝来到奉天殿升座,文武百官按常朝侍立,作堂下乐,鸣放鞭炮,传胪开始。
通过殿试的考生就是进士了,进士也叫做贡士。
贡士们早已在殿外丹墀两边拜位上排列,沈一贯作为鸿胪寺的官员,请旨后出奉天殿左门,在丹陛东朝西站立。
沈一贯也有些心潮澎湃。
四年前,他就是进士队伍中的一员,如今他已经位列正五品,向后辈们宣旨了。
不过沈一贯还是很快集中精神,高唱道:“有制!”
待众贡士跪下后,沈一贯高声宣读:
“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接着,沈一贯又叫出了二甲第一名,三甲第一名出列。
二甲第一和三甲第一,也被叫做传胪,接下来由他们来宣布科举的名次。
等两名传胪交替念出了一甲二甲的名次后。
众进士随着口令俯、起、四拜。沈一贯领着两位传胪,举着黄榜案出奉天门左门,将黄榜张挂于长安左门外,众进士随出观榜,有顺天府官员用伞盖仪从送新科状元归第。
宫内,文武百官依次入班。
知贡举的高拱,于丹陛中跪定致词:
“天开文运,贤俊登庸,礼当庆贺!”
接着鸣放鞭炮,隆庆皇帝这次总算是坚持下来,完成了自己正旦大朝会后的第一次政治活动。
虽然整个活动,隆庆皇帝都没有说话,但是极大的稳定住了朝局。
那些有关皇帝身体状况的谣言也停歇了下来。
皇帝露面,这是比殿试更重要的事情。
——
次日,还有一个由新科状元率众进士进宫谢恩的仪式。
不过隆庆皇帝大概是身体乏了,只是让众进士站在左顺门外谢恩,就算是完成了仪式。
紧接着,张元忭又领着进士们前往国子监,拜谒先师孔子。
仪式结束后,众进士易冠服,这才算最后“释褐”,即不再是民而是官了。
国子监则会给进士立碑题名,这算是走完了正式流程。
这时候,新科进士们就可以开始庆祝了。
对于这些新科进士们来说,这大概是人生之中最得意的时刻。
科举中第的喜悦,加上刚入官场的憧憬,大展宏图的期望,这些还没有见识官场险恶的新人,看到的都是美好的未来。
报馆中,沈一贯也感慨说道:“年轻真好啊。”
罗万化忍不住说道:
“肩吾兄也不老吧?怎么凭空发出如此感慨!”
沈一贯叹道:
“官场又进了新人,你我都是老人了。”
面对沈一贯的感慨,罗万化也有些无语,他不明白沈一贯怎么突然这么感慨起来。
沈一贯感慨完毕,又开始八卦起来:
“听说今科榜眼邓以赞在酒宴上说,据说是赵阁老是故意读卷不清,夺了他状元的位子。”
罗万化倒吸一口气道:
“这邓以赞好大的胆子啊!”
刚考上进士,就敢议论当朝阁老,罗万化当年也是做过状元的人,他也没狂成这样。
苏泽突然插嘴问道:
“是正式消息吗?”
沈一贯说道:“我也是听在鸿胪寺观政的新进士说的,不过他们估计也不在席上,大概也是听说的。”
“京师有一家专门刊登读书人八卦的小报刊登了,但也没有明确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