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455节

  苏泽又问道:

  “那邓以赞自己怎么说?”

  沈一贯说道:

  “他怎么说?听说邓以赞没表态,一甲进士都授翰林职位,如今邓以赞正在翰林院校书吧。”

  沈一贯突然问道:

  “子霖兄,你的意思是,这是试探?”

  苏泽点头。

  罗万化听不懂两人的说话,沈一贯向他解释道:

  “邓以赞一个新科进士敢这么抱怨,大概是有人给他撑腰,或者他以为有人会帮他撑腰,这才敢肆无忌惮。”

  “谁?”

  “当然是邓以赞的座师了。”

  “张阁老?”

  沈一贯开始向罗万化解释道:

  “邓以赞被传出这样的消息,他身为新科进士,是不是应该回应一下,向赵阁老赔罪?”

  “但是邓以赞没有任何回应,不惧怕阁老的报复,那就是有恃无恐了。”

  “而如此有损赵阁老清誉的消息,却能这么广泛的传播,那也说明有人在推波助澜。”

  “这么看来,大概是张阁老也对赵阁老动手了。”

  这下子罗万化就更看不懂了。

  他问道:

  “张阁老不是和高阁老不对付吗?赵阁老可一直都是中立的啊。”

  苏泽叹息说道:

  “正是因为赵阁老立场中立,才成了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将他驱逐出内阁,才能放手争斗。”

  罗万化这下子是彻底跟不上这些政治动物的脑回路了。

  苏泽叹息一声,政治风气就是这样极化的。

  所有人都逼迫站队后,就再也容不下中间派。

  甚至会出现双方都把中间派当做投机分子,联手先驱赶中间派的事情。

  原时空,赵贞吉在高张之争的时候致仕归乡的,如今这个样子,也不知道赵阁老还能在内阁撑多久。

  就在三人闲聊的时候,突然有人通传,有人要求见苏泽。

  苏泽疑惑的让人将来人引入报馆,却没想到来的竟然是刚刚三人聊天中谈到的今科状元张元忭。

  张元忭入职翰林院后,也是听说苏泽经常会去《乐府新报》的报馆,所以这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报馆求见。

  却没想到今天的运气不错,第一次就遇到了苏泽。

  “学生见过房师,见过两位大人。”

  张元忭听完苏泽介绍完两人身份后,连忙向罗万化行礼。

  罗万化和沈一贯,在翰林院的同僚口中,同样也是风云人物。

  罗万化是上一科的状元,如今执掌最大的报纸《乐府新报》,得到了朝野上下的肯定,都认为他办报办的很好。

  沈一贯同样也是翰林院同僚口中的传奇人物,踏入官场四年来,先后随同大鸿胪王世贞出使草原、朝鲜,现在已经是京官五品,眼看着也是日后要入阁的人物。

  罗万化和沈一贯同样也对张元忭很感兴趣。

  虽然大明的状元未必就能成为阁老,但是状元的起点是很高的。

  二甲进士还需要馆选以后才能成为正式的翰林官员,一甲官员刚入官场就授职翰林,这起点已经别人快上很多了。

  而且状元是有学历光环的,张元忭无论日后在何处任职,听说他是科举状元,上下级和同僚都会高看他一眼。

  沈一贯则意味深长的看了苏泽一眼。

  按理说,张元忭的座师是张居正,理应和张居正亲近。

  怎么看这个样子,他似乎对苏泽这个房师更亲近?还主动来找苏子霖?

  苏子霖这三个字这么大的魔力吗?能从张居正手里抢弟子?

  张元忭恭恭敬敬的说道:

  “房师,弟子这次来,是想要请您帮忙,弟子想要去做些实务,不想要在翰林院虚度时光了。”

  苏泽皱起眉头看向张元忭。

  张元忭迎接上了苏泽的目光说道:

  “这些日子,弟子入职翰林院,一直都在校对典籍,一想到不知道还要在翰林院熬上多久,就觉得虚度光阴。”

  “弟子出身寒门,朝中也没有认识的大臣,后来听说房师的《请罢早朝疏》,也效法房师写了一份奏疏,想要请房师指正下。”

  说完这些,张元忭掏出一份奏疏出来。

  这下子罗万化和沈一贯都有些失笑。

  他们也回忆起,当年苏泽刚入官场的时候,第一份奏疏就石破天惊,竟然被皇帝通过,从此开启了他传奇的官场生涯。

  接过了张元忭的奏疏,苏泽仔细看了起来。

  张元忭也是在翰林院研究过的。

  翰林院中收录有朝臣的奏疏,张元忭专门研究了苏泽的奏疏,这份奏疏也是模仿苏泽奏疏风格所写的。

  “臣本寒微,幸蒙天恩,得中一甲,授职翰林院。入值以来,夙夜兢惕,惟恐有负圣眷。然日随诸臣典校图籍、编纂文书之际,窃有所感,不敢不陈于陛下御前。”

  “伏见我朝定制,新科进士除一甲三名即授翰林职、二甲选为庶吉士外,其余进士皆分派于各部、寺衙门观政。”

  “此举大善!俾新进之士得亲睹衙门运作,知晓钱谷刑名、礼乐边备等实务,体察下情,洞悉政令所出,为他日任职地方或京曹打下根基。数月之观政,远胜闭门苦读十载,诚为培育干才之良法。”

  “然反观翰林院、庶吉士,名虽清贵,职司实重文牍。”

  “臣等终日伏案,或校古籍,或录起居,所涉者多为字句斟酌、典故考据。于国计民生之要务,如财赋如何征收、刑狱如何断决、河工如何兴修、边饷如何筹措等等,则如同隔岸观火,茫然不知端绪。”

  “长此以往,恐徒有虚名而鲜有实济。”

  紧接着,苏泽眼睛一亮,只见到张元忭写道:

  “校书十年,不识吏事;观政三月,可悉民生。”

  “若使翰林官员与庶吉士,亦能如诸进士一般,得此观政历练之机,明制度之实操,知政令之推演,洞悉诸部寺职责,则日后无论授职翰林修史备问、科道建言献策,抑或出为州县施政安民,皆能更有实绩,少蹈虚空。”

  苏泽看完之后,对着张元忭问道:

  “子荩,你文采斐然,这份奏疏写的可要比我当年的奏疏好多了。”

  张元忭连忙说道:“房师可是折煞我了!”

  苏泽说道:

  “你既然称呼我一声师,那我今日也要说两句。”

  苏泽看向张元忭说道:

  “翰林乃是我大明储相之地,何也?”

  “我大明文牍卷宗,皆存于翰林院中,当年高阁老、张阁老在翰林的时候,都是阅尽了前朝名臣的奏疏,知道了朝廷运转的奥秘,这才厚积薄发的。”

  “不说两位阁老,当年我在翰林院中的时候,也是常泡在翰林院的书阁之中,两位同年可以佐证。”

  罗万化和沈一贯也连连点头。

  苏泽在翰林院中的时候,确实泡在翰林院的书阁之中,将历代名臣的奏议和内阁六部的奏议都看完了。

  就连最爱读书的状元罗万化,也不得不承认苏泽在翰林院积累很多。

  张元忭有些羞愧的低下头。

  苏泽又说道:

  “但是子烬你想要贴近实务,我倒是能理解,你奏疏说的也不错,很多翰林整日沉醉于案牍之间,以为这样就是治学,还经常抱怨朝廷不公平,不给他们出头的机会。”

  “但论起朝政和实务来,他们又说不出什么,最后只能照搬祖宗旧制来压人。”

  “此外,观政制度是好的,能让新科进士熟悉各衙门的运作,但是观政时间比较短,只有半年多的时间,而且进士们都愿意选择六部都察院这些衙门观政,将去到鸿胪寺通政使视作没有前途,这也是不好的风气。”

  苏泽说道:“我倒是建议,子烬你在奏疏中,可以再大胆一点,提议改一改观政制度!”

  “首先是允许新科进士都参加观政,你们一甲二甲的进士,也可以选择衙门观政。”

  “观政期间拉长到一年整,也不要局限一个衙门,而是在几个衙门中轮流观政,视衙门繁简分别观政三个月到六个月。”

  “翰林官和庶吉士观政的时候,依然挂在翰林院内,也能丢去翰林本业。特别是庶吉士,如果不愿意观政也不应该勉强,允许他们在翰林院读书准备馆选。”

  “但是日后庶吉士的馆选,也要增加实务内容,以选拔能切合国政的人才。”

  “子烬以为如何?”

第388章 《请改革观政进士事宜疏》

  张元忭激动的看向苏泽!

  这是苏房师手把手的教自己如何起草奏疏啊!

  而且这么一对比,苏房师的奏疏确实要比自己的原版好太多了!

  首先是提出了一套方案,但是也照顾了庶吉士的利益。

  庶吉士是要参加馆选的,他们自然不愿意离开翰林院,打扰他们准备馆选。

  所以苏泽提出折中的方案,庶吉士可以选择不去观政,但是也提议在馆选考试中增加实务的内容,引导庶吉士们去观政。

  另外苏泽又提出延长了观政时间,这同样也会让同科的进士们高兴。

  正常来说,进士观政也就是半年多的时间,等到了时间就要参加吏部选官,从此很多人一辈子再也没有重新回到京师的机会。

  而且观政时间太短,确实也看不出一个人的能力和品性,再加上观政的进士都扎堆去吏部、户部、礼部和都察院这些部门,而其他衙门却没人问津,被分配过去的也不好好的做事,觉得自己没了前途。

  苏泽这种“延长观政时间”+“各部轮换观政”的制度,的确对新科进士和朝廷都有好处。

  “多谢苏师指点!学生这就回翰林院,重新草拟奏疏!”

  苏泽却说道:

  “且慢,就在这里写好了。”

  说完,苏泽抽出一份空白奏疏,递给张元忭。

  张元忭也没有犹豫,直接拿起笔,很快就写出来一份新的奏疏。

  苏泽又接过奏疏,仔细检查了一遍,满意的点头。

  不愧是状元!当真是好苗子!

  张元忭的字迹是非常标准的馆阁体,一看就是下了苦功夫的,光是字迹看了就让人舒服。

首节 上一节 455/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