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457节

  而且邓以赞不仅仅猛烈攻击了张元忭的奏疏,甚至还对内阁阴阳怪气了一番。

  邓以赞在奏疏中嘲讽道:

  “如此荒谬之言,吾等普通官员都知道没有讨论的价值!内阁重臣不能及时反对纠正,竟然下发翰林院,足以可见其对这种狂言的纵容!”

  这下子邓以赞就不仅仅喷了张元忭了,而是将所有支持张元忭的阁臣都喷了,甚至连表态中立的赵贞吉也喷了,因为建议下发翰林院讨论的就是赵贞吉。

  等到邓以赞的奏疏送到内阁之后,赵贞吉看完就气炸了!

  赵贞吉虽然是心学宗师,但是自身性格也不是后世电视剧那种的马屁精,相反,他在当年俺答兵临城下的时候,能独自出城整顿京营,本就是个有胆有识的人。

  赵贞吉平日里在内阁中立,是因为他的精力主要放在军事改革上,他对于高拱和张居正的改革路线之争不感兴趣。

  而作为当朝阁老,邓以赞的奏疏已经是指着他的鼻子在骂了。

  如果算上之前京师的传言,都说是赵贞吉故意不让邓以赞中状元,邓以赞还不站出来辟谣澄清的态度。

  赵贞吉已经可以确定,邓以赞就是针对自己了!

  而赵贞吉又看向张居正。

  原本他的态度是两不相帮,最好是高拱和张居正两败俱伤才好。

  但是邓以赞是张居正的门生,他上书来阴阳自己,是不是出自张居正的授意?

  这也是政治生态改变了。

  如果是以往李春芳在朝的时候,赵贞吉大概不会这么想。

  但是如今高张的斗争极化,内阁就像是黑暗森林一样,大家互相不信任,一件事都会往党派斗争上去想。

  这就由不得赵贞吉这么想了。

  再一想到之前和张居正在军事改革上的旧怨,赵贞吉就更不淡定了。

  紧接着,赵贞吉就改变了态度,支持了张元忭的奏疏,提议对翰林院和观政制度进行改革!

  看到赵贞吉突然改弦易张,张居正只能叹息一声。

  邓以赞这份奏疏就是过犹不及了,好好的开地图炮,得罪了赵贞吉,反而事得其反,将赵贞吉逼向了高拱。

  唯一的好处,就是因为这件事,高拱和殷士儋本就脆弱的同盟终于分裂了。

  想到这里,张居正果断放弃抵抗,选择放弃在张元忭的奏疏上表态。

  二比一,内阁达成了多数意见,送到皇宫后,很快隆庆皇帝就通过了张元忭的奏疏,改革翰林院和新科进士观政的制度。

第389章 三土司之乱

  张元忭都没敢回到翰林院,直接就选择了前往工部观政。

  没办法,他在翰林院的名声太臭了,如果现在回到翰林院,说不定要被打。

  邓以赞虽然这次输了,但是他却因为上书反抗,而在翰林院内获得了很好的名声。

  加上他本身就喜欢结交同年,俨然成了本科进士之首。

  今天他踏入翰林院内,立刻就被同年的庶吉士们围上了。

  “邓会元,这观政之事?”

  这次张元忭上书,夹在中间最难受的就是这些庶吉士们了。

  庶吉士等于是见习翰林官员,需要两年后参加馆选才能留在翰林。

  馆选考试对他们来说,是不亚于科举的生死大考。

  这一次张元忭的奏疏之中,倒是没有强制要求庶吉士也要去观政,而是提出自愿原则。

  但是张元忭又提出,在庶吉士转正的馆选考试中,要加入实务的考试内容。

  那这些庶吉士就尴尬了。

  让他们离开翰林院,那就要处理各种庶务,万一没时间好好复习馆选考试,耽误了馆选考试怎么办?

  如果不去观政,馆选考试真的考了很多实务的部门,这些没有政务经验的庶吉士,要怎么通过馆选考试?

  这也是张元忭在新科进士中名声臭了的原因。

  他是新科状元,直接授予翰林官,不需要参与馆选。

  你张元忭自己要去做实务,自请调出翰林院就是了,为何要拉着大家一起倒霉?

  而给大家“出头”的邓以赞,则成为了新一届科举士子的领导者。

  这也是邓以赞冒着得罪内阁的风险,也要上书的原因。

  作为刚刚踏入官场的新人,邓以赞不怕得罪阁老,特别是赵贞吉这样的阁老。

  我就在翰林院内,你赵贞吉还能打压我?

  三五年后,你赵贞吉还在不在朝中都不好说了。

  就算是被穿点小鞋,那这也可以成为自己不畏强权的名望,日后还会成为自己的人设之一。

  这也是邓以赞的盘算。

  邓以赞面对同年的询问,立刻说道:

  “我翰林本就是清贵之地,是国家储才之所,谁爱干那些庶务,自请上书去就是了!”

  “诸位好好准备馆选,还是留在翰林为上!”

  听到这里,众人仿佛有了主心骨。

  就在这个时候,一名中书舍人来到了翰林院,正是张居正身边的中书舍人夏炜。

  邓以赞是好好研究过朝廷局势的,自然认识这位张居正身边的秘书。

  “夏舍人。”

  “榜眼郎,学士请你去内阁。”

  张居正还兼任着翰林学士的职位,也就是翰林院的一把手。

  听说张居正要召见自己,邓以赞更是觉得自己投机对了!

  听到张居正要单独找见邓以赞,其余的庶吉士都露出艳羡的表情。

  翰林院是储相不假,因为很多青云之路只有翰林能走。

  但是谁能走,这也看朝廷的任命。

  所以阁老的意思就很重要了。

  如果张居正真要栽培邓以赞,让他搞个编书的工作,然后安排给太子或者皇帝当讲官,很快邓以赞就能出头了。

  这也是翰林们抱怨张元忭的原因。

  明明只要待在翰林院中,等着机会就好了,为什么要去大小九卿衙门受苦?

  沾染了实务之后,万一给自己的官场生涯沾染了污点怎么办?

  外任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邓以赞跟着夏炜,从翰林院中来到了内阁。

  夏炜不喜欢邓以赞这种人。

  在张居正身边多年,夏炜见过太多和邓以赞一样的投机分子了。

  他们今日表现出来的巴结阿谀,那都是因为张居正是内阁次辅。

  一旦有了更大的利益,他们反水更快。

  等到了内阁的偏房后,夏炜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就回到了中书廊办公去了。

  邓以赞见到了张居正。

  一见到邓以赞,张居正就说道:

  “汝德啊,我记得你是江西人?”

  邓以赞立刻用一口流利的雅言说道:

  “师相,弟子是南昌府人,但是和雷阁老并无旧识。”

  张居正内心轻笑了一下。

  雷礼也是江西南昌府人,也就是邓以赞和雷礼是同一个府的乡党。

  这其实已经是很亲近的关系了。

  雷礼在去往淮安之前,还向张居正推荐过邓以赞。

  但是自己只是询问他的籍贯,邓以赞就跳出来撇开和雷礼的关系。

  这人的上进心似乎太强烈了。

  张居正确实不喜欢这样的人。

  其实从立场上,他更喜欢张元忭的态度。

  翰林体系实在是太封闭了。

  而且随着如今各部职能日益的专业化,张居正也意识到,仅仅依靠四书五经,已经无法处理政务了。

  户部开始使用龙门帐法了,户部的帐越来越专业化,各种经济政策都需要计算作为决策依据。

  很多户部的老官员,都感觉到了压力,开始主动学习算学。

  一个翰林出身的官员,日后如何处理户部的事务?

  就算是不用看账,经济上的事情要懂吧?要不然怎么决策?

  工部也同样如此,甚至工部内的分化更厉害,营造和工业部门的专业完全不同,搞建筑的和负责冶铁的官员,都有截然不同的知识体系,工部还要负责军工生产。

  兵部更是专业化到了极点。

  剩下的九卿衙门,通政司要负责整个大明的驿站邮递网络,鸿胪寺要负责大明的外交事务。

  这些工作都越来越专业化,如果还和以前一样不懂实务,那真的要被手下的官员蒙蔽。

  但是现在是党争的阶段,张居正也身不由己。

  他挤出一个笑容说道:

  “汝德啊,为师想要让那你去兵部观政。”

  “啊?”

  这下子连邓以赞都结巴了。

  兵部,这不是赵阁老的地盘吗?

  师相竟然让自己去兵部观政!

  邓以赞首先想到的是各种阴谋,是不是张居正和赵贞吉达成了什么协议,将自己卖给赵贞吉泻火?

  但是邓以赞还是忍住了询问。

  张居正看到邓以赞沉默,接着说道:

首节 上一节 457/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