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是一个瞬间,李显穆就捕捉到了那一丝情绪,井上次郎知道这个石见,至少是听说过的。
井上次郎也没有撒谎,只是颇为疑惑的问道:“李君,石见国曾经是个小国,还没有贵国的一个县城大,不知道您是从哪里得知了这个地方?
忘了,是从古书中,不知道记载了什么故事,竟然会记载这么一个,就连在日本都不知名的小国。”
李显穆胡诌道:“没想到真的有,听说那里是个很美丽的地方,有月华倾泻在山中,非常美丽。
非常感谢使者,若是日后能够前往一趟就更好了。”
又寒暄了一会儿,送走了依旧疑惑的日本使者,李显穆有些难以抑制心中兴奋的神情。
“没想到会这么顺利,但是现在还是不能确定这个石见就是父亲说的那个,还是要对日本国内的情况更了解一些。”
大明对日本的情况实在是两眼一抹黑。
毕竟大明就连日本有天皇这个东西都不知道,册封的日本王实际上是大将军,可想而知对日本的了解之少了。
想要了解情况,最好的办法是派人亲自到日本走一趟。
方才他是担心日本使者起疑心,之后可以通过鸿胪寺走一趟。
想到这里,李显穆觉得还是要进宫一趟,这件事要尽快禀告皇帝才是,当初皇帝能为了虚无缥缈的黄金去派郑和下西洋,现在日本有白银可是确切的事情!
……
“你小子今日不是请了假吗?怎么还进宫来了,而且不去文渊阁?”
李显穆恭恭敬敬行了礼,而后肃然道:“陛下,臣前些时日得到了一个消息,想起了父亲曾经说过的一桩笑谈,心中疑窦丛生,于是今日找了日本使臣一趟,确认了一些事情,于是赶忙来汇报陛下。”
见李显穆神情比较严肃,朱棣也收起了笑意,微微眯着眼道:“值得你这么重视的事情,怕是不小。”
“陛下,当初您派郑和下西洋,是不是有寻找黄金的打算?”
“没错,朕听闻在万里之外,有极多的黄金,所以才派郑和前往,可惜没有收获。”
“看来陛下是知道现在大明缺钱了。”
“如何能不知道呢?”
朱棣叹了口气,“历朝历代都缺钱,朝廷铸了那么多钱,历朝历代加起来都几亿贯了,但是不知道那些钱,都去了哪里,仿佛凭空消失了一样。
若是有足够的钱,哪里还需要收这么多实物的税。
可铸钱是个亏钱的事,朕是不可能大规模铸钱的,只有发行大明宝钞过过日子了。”
铸钱亏钱这又是古代和现代不同了,现代正常国家的印钞机一发动,那是刷刷赚钱,美国更是印钞机一发动,收割全世界人民用劳动创造出来的财富。
可古代铸钱是真的亏钱。
因为现代的钱是纸币,除了作为一般等价物交换,它本身一文不值。
可古代的钱是金银铜,它本身就有价值,刚才朱棣问那些钱去哪里了,很多钱都被地主老财埋在地里了,还有很多钱则被融化掉,做成了铜器。
因为铜本身就是铸造的材料,它受到市场的调节,很多时候,铜钱的面值只值一文,可铜钱本身的重量却价值三文。
那商人如何选择就不言而喻了。
本身来说,铜作为货币是不合适的,最恰当的就是金银这种贵金属,天然的货币,即便到了现代,白银跌落了神坛,可黄金依旧是硬通货。
李显穆听着朱棣前面的几句话还颇有共鸣,皇帝能有这份见识,已经很不错了,但这还不够,他必须要让皇帝更清楚的知道,缺钱的危害,这样皇帝才能真正的发动举国之力支持他去日本找白银!
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找白银,很可能会爆发战争!
如果皇帝没有对抗蒙古那样的决心,很可能会半路夭折。
“陛下,缺钱可能比您想象中的还要严重。”
李显穆沉声道:“微臣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依旧如同现在这样下去的话,我大明很有可能就败落在缺钱上面。”
朱棣一下子坐直了身子,他是比较了解李显穆的,知道他一般不会夸大其词,既然这么说了,那就说明缺钱之事,真的有大问题。
“会败坏大明社稷?朕感觉只是交税的时候困难一些,每年损耗一些赋税而已,有那么严重吗?”
大写一个惨,住院了
熬夜免疫力低下、焦虑精神紧张、加上过敏性体质,这两天身上一直起红疹子,吃了点药也没管,今天早上差点昏迷,直接把哥们干住院了。
精力不济,手上也插着管子,又没存稿,这几天只能尽量保证全勤4000字,再多哥们真顶不住了。
要是真写不出来,兄弟们也别骂我。
第134章 君臣交心抢白银!
李显穆对朱棣的反应并不例外,没有经济学常识是这样的,他也是跟着他父亲学习了几年,才能明白财政制度的核心。
他并不打算论述的太复杂,于是问出了一个非常浅显的问题,“陛下,您认为一枚铜钱变得更加值钱,对百姓好,还是一枚铜钱贬值对大明的百姓更好呢。”
“对大明的百姓更好吗?”
朱棣沉吟道:“应该是钱值钱更好吧,这样同样的钱就可以买到更多的东西了,盛世的标准不就是粮食价格很低吗?”
李显穆并不反驳,而是微微一笑,“那臣再问陛下一句,是有钱的人钱越多越好呢,还是大明的普通百姓手里钱越多越好呢?”
这下朱棣毫不犹豫斩钉截铁道:“自然是普通的百姓手里钱越多越好,这样他们就不会造反,我大明的江山才能稳固。”
“好,那臣回到上面的那个问题,富人之所以是富人,就是手里的钱多,现在我们做一个非常简单的算术问题。
假如富人手里有100文钱,穷人手里有10文钱,富人是穷人的10倍。
如果钱变值钱了,比如以前10文钱可以买1斤粮食,现在10文钱可以买两斤粮食,这说明付钱的人钱增加了一倍,而百姓手里的粮食便宜了一半,占据大明最广大的农民是不是就受到了巨大损失呢?”
朱棣先是一愣,而后立刻反应过来反驳道:“但不仅仅是粮食,其他的东西也变便宜了,那钱不还是那么值钱吗?”
“好,陛下已经想明白了这个问题,那现在您知道,一个月前一斤粮食10文钱,一个月后,一斤粮食5文钱,那您是会现在购买这些粮食呢,还是会等更便宜之后去买呢?”
“自然要等他更便宜的时候才去买。”
朱棣的脸色已经很不好看了,甚至有点铁青起来。
“既然陛下会选择更便宜的时候去买,那百姓也会这样选择,那卖粮食的农民,以及贩卖盐、香料、布帛等东西的小商贩,都在等着对方降价。
他们赚不到钱,又怎么去获得自己需要的活着必须的物资呢?
总有人会活不下去。
这么下去,只有钱很值钱,土地、商铺、商品、粮食都会变得很便宜,那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朱棣微微闭上眼,而后缓缓睁开,艰难道:“富人趁机购买。”
朱棣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仅由李显木说了这些,立刻就听懂了,甚至想到了那惨烈的场景,大明将陷入民不聊生的一个状态。
“对,有钱的地主富户通过升值了很多的铜钱,以一个极低的价格从农民手中获得了土地,农民今年卖掉了土地,那明年又怎么交赋税呢?
人头税,摊派杂税,各项徭役,数不胜举。
这仅仅是钱升值的一个坏处,现在陛下还认为缺钱是一件小事吗?
或者说,这不是真正的缺钱,而是要让钱流动起来,一文钱经过了农民的手,到了小商贩手上,这样粮食和商品就经过了一次交易,二人都得利。”
朱棣简直坐立难安了,“这些不都是荒年才会发生的吗?贱卖土地,卖儿卖女,卖身奴婢,怎么会仅仅缺钱就会如此呢?”
“陛下认为维持一个王朝,不会陷入真正的崩溃所依靠的是什么呢?”
“自然是贤明的君王,贤明的臣子,以及安居乐业的百姓。”
“那陛下认为百姓安居乐业所需要的是什么呢?贤明的君王和贤明的臣子,给百姓所带来的东西又是什么呢?
是钱!
是利!
是过去的先贤所鄙视的铜臭之物!”
李显穆的声音变得高亢起来,他明明说着这些离经叛道之言,可朱棣能够从他的声音中听到异常的坚决和对过去的批判。
“荒年灾年的确是非常的可怕,可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这些荒年灾年的赈灾手续已经非常的完善,只要不是连续十几年的大灾难,朝廷都能够安稳的度过,可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从根子上就出现了问题,那才是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
唐朝为什么会发生藩镇之乱,而宋朝就没有呢?这不就是因为唐朝对待武夫的制度和宋朝不一样吗!
宋朝为什么对外如此的孱弱,而汉唐又如此的强势呢?不就是因为宋朝和汉朝唐朝的制度不一样吗!
唐朝的灭亡不就是因为江淮地区被黄巢破坏掉了吗?
收不上来税,于是唐朝就彻底没有了任何复兴的希望。
钱钱钱!
一个帝国的辉煌不就是在于钱吗?
如果没有足够的钱,陛下您北征的大军从何而来呢?
去年的财政会议才刚刚结束没有几天,难道您忘记了在会议之上被臣子诘问财政时候的窘迫了吗?
这都是赤裸裸、血淋淋的经验和教训!
现在大明收税的制度,一定会导致我大明的税收越来越少,现在是您统治的年代,我可以断言,现在就是我大明最为昌盛的时候,往后只会越来越虚弱!
我大明必须有一套能够持之以恒,将税收从富人以及穷人手里一起收上来的手段,而不是仅仅的去搜刮穷人!”
李显穆起身,而后又向皇帝深深的躬身拜倒,他的声音越来越高亢,他的语气越来越激动,他的眼睛明亮的像是天上的太阳,照着朱棣都只觉自己心中的那一丝阴暗消散无形。
“洪武年间的时候,有凤阳造反的贼寇,被解押到金銮殿上,先帝问他为什么要造反,他反问陛下当初为什么要造反!
先帝没有回答,但是谁又不知道呢,因为活不下去!
后来先帝将凤阳中都的贪官污吏全部剥皮填草,这便是知道那贼人所说的是真的!
那是洪武朝的事情,而现在到了永乐朝这样的事情难道少吗?
我大明现在就没有人造反吗?
难道这些人就真的是因为心怀奸刻吗?
是因为他们活不下去了!
既然在大明朝盛世的时候就活不下去了,那就说明现在的制度逼着他们活不下去。
民间有贪官污吏在害他,可那些贪官污吏害他们,也是因为我大明的制度有缺陷,想要完全杜绝贪官污吏,您知道这是不现实的。
所以我们只能从制度方面逐渐的收紧,尽量的让他们少有一些可乘之机,这才是真正正确的手段!
否则大明一定会亡于农民造反,摧毁整个帝国,陛下现在明白臣为什么这样的迫切进宫来进言吗?”
朱棣被李显穆的这一番话说得完全惊住了,从他继位以来,所听到的几乎全部都是赞扬,李显穆还是第一个说现在大明的制度有问题,如果不改就会导致亡国,他如何能够不为震惊呢?
“你的胆子这么大吗?竟然敢在朕的面前说这些话!
你就不怕朕治你一个不敬之罪吗?”
“臣不怕,臣一点都不怕!
正是因为陛下是陛下,臣知道陛下是古往今来少有的圣君,是能够听得进谏言的圣主,所以才敢说这些话!
如果当朝的皇帝,是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的周厉王,是滥杀建言大臣的隋炀帝,那臣绝对不会在他的面前说这些话!”
李显穆再次深深地拜倒,而后抬起头来,他望着皇帝的眼睛,朱棣从李显穆明亮的眼神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
李显穆诚挚的说道:“陛下,臣身上流着大明皇族的血脉,往后的三百年、五百年、甚至一千年,或许这不是最后一次姻娅帝室,李氏是大明世袭的贵族,普通的百姓改朝换代,不过就是换个皇帝而已!
而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