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115节

  儿子从未相信过这世上有妖术,又怎么可能利用妖术来中伤父皇呢?

  儿子实在冤枉,定是有人构陷,请父皇明鉴!”

  朱高炽这番话就非常值得盘点,他说的非常巧妙,直接将自己和妖术放在了对立的面上,他在南京的所作所为,便是对妖术深恶痛绝,以至于没有顾忌君臣之别,这样爆裂的切割,虽然不能完全打消皇帝对他私自接见臣子的怀疑,但是至少将他从妖术之中摘了出来。

  这是对李显穆先前大段言语最准确的配合,先将朱高炽从妖术之事中抽脱出来,这件事说起来荒唐,可却是朱棣最生气的一个点,因为这其中隐含着儿子要和父亲骨肉相残的意味!

  哪个父亲也接受不了自己的儿子,竟然想要谋害自己。

  只要皇帝消除了这个心思,接下来的事情就要好办几分。

  朱棣望向胖胖的朱高炽,脸上满是泪痕,甚至带上了一些尘土,瞧着颇为可怜,堂堂的一国太子竟落到这份田地。

  朱棣心中忍不住升起一丝恻隐之意。

  唉,这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他心中不由自主想到。

  面上如同坚冰铁石的神情便渐渐软化下来。

  他对朱高炽其实并不是讨厌,这个儿子曾经也为他争过几分光彩,那还是在先帝在世的时候,朱高炽的太子妃便是由先帝亲自所挑选的。

  他只是太喜欢英武的汉王罢了,对朱高炽是一种子不类父,天然的不喜。

  可细细想来这么多年,这个太子并没有做出过什么错事,他一向仁孝、仁善、仁和,对待兄弟,绝对是一个好大哥,作为儿子也绝对合格。

  “唉,太子你起来吧,堂堂储君,一直跪在地上算是什么,你便坐在姚广孝旁边吧。”

  皇帝叹口气道。

  皇帝前后态度变化如此明显,汉王勃然变色,满是紧张,形势已然对他大为不利,可他此刻却满是迷茫,不知自己还能够做些什么。他的言语对李显穆而言,如同隔靴搔痒。而李显穆的言语却每每能接种皇帝心尖。

  殿外电闪雷鸣,他的心中亦是天人交战,他忍不住回想起了他那个早逝的姑父,同样是三言两语,他本该到手的储君之位就那样失去。

  而如今又是李祺的儿子,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挡在了太子身前,为太子遮风挡雨,他们李氏这对父子难道便是天生的与我相克吗?

  李祺高居九天之上,仿佛瞧见了汉王心中所想,若非汉王借着皇帝将风雨唤来,又何须他们遮风挡雨呢?

  李显穆心中振奋起来,皇帝对太子的态度已然出现了明显的转化,这便是方才有关妖术之言,已然让皇帝认可,他相信太子没有谋害他性命的意思。

  而接下来所要解决的便只剩下一件事。

  “太子在南京私自接见大臣,这又是为何呢?”

  眼见皇帝和太子间的气氛缓和,汉王只能扔出了杀手锏,这是他最后的机会。

  “太子殿下前往南京,乃是奉圣上之命,祭拜孝陵,亦是看顾我大明龙兴之地,官员为何要前往拜见太子,是因为他身份特殊。

  自古以来,钦差行走九州万方。皆有臣民希望钦差能够为他们求得清明,江南之地被妖术之事所困扰,上至省,下至府州县而不能解决,这时太子来到了南京,岂非天降之人乎?

  天下之中,有人贵重,有人卑贱,文官通过科举而得以入仕,勋贵凭借军功而立于朝堂。

  可太子之尊贵,却不是因为德行和能力,而是因为陛下的血缘,太子愈重,则陛下的愈重,太子愈贵,则陛下愈贵,若江南文武百官对太子视而不见,依旧深藏妖术之事,岂非蔑视于圣上乎?”

  李显穆朗声震言,殿外的风声雨声已然渐渐转弱,他的声音已然彻底盖过了这天地间的一切杂音,在殿中萦绕,在廊柱中旋转。

  “那江南文武官员为何不直接向陛下禀报呢?”

  汉王厉声道!

  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大部分的官员在这件事上陷入了沉默,这始终是朱棣心中难以拔出的一根刺,他甚至迁怒了太子,因为江南的官员向太子汇报,而其余的官员却不向他汇报,这让他有种被太子挑衅权威的感觉!

  “不向圣上汇报,自然是因为妖术之事本就荒谬,那些大臣经过调查之后明白纯属子虚乌有,若将此事上报,极可能会被斥责。

  县州府向省中汇报,而我大明在省中三人分立,三人互不统属,自然拿不定主意,若是一旦因此荒谬之事,引来陛下斥责,岂不是在全省官员面前大失人望。

  此乃人之常情也!

  这等之事,在设计之时便已然清楚,莫非汉王殿下竟对我大明根本制度如此不清?

  省中诸官僚向太子殿下汇报,自然是因为太子殿下对他们而言没有任何的威慑力,他们并不惧怕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虽无权,可因为父子亲缘的身份,偏偏能在陛下面前说得上话,即便有斥责也皆由太子殿下一律承担。

  这难道是和太子殿下有所私情联系吗?

  这分明是将太子殿下当成了承担陛下怒火的挡箭牌!

  臣请陛下为太子殿下严惩江南文武,如此尖刻,利用国家储君,实在罪不可恕!”

  皇帝、汉王、赵王、姚广孝、太子以及其余几个臣子皆瞠目结舌。

  在李显穆的话中,怎么堂堂国家储君太子之位,竟然如同毫无威胁的小白兔一样。

  可仔细思量李显穆的言语,却又颇有道理,那些官员不敢上报,不就是因为怕被皇帝所斥责吗?

  李显穆自然是用了巧妙的话术,将真正的原因掩盖了过去,现在看来效果非常好。

  真正的原因则是,太子的确在文武官员中有威望,大明的官员大部分都知道太子是个讲道理的人,所以才愿意向他汇报,可这个原因就不必让皇帝知道了。

  殿外的雨声风声愈发的小,甚至就连落在屋檐上的声音也小了几分,方才嘈嘈急雨,现在只剩下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清脆悦耳。

  自瞠目结舌中回过神来,皇帝眼中的厉色已然彻底消散而去,太子对他根本没有威胁,太子只有些许的德行,却不曾在文武百官中有威严,文武百官只将他真正的视为皇帝,而不觉得有另外一个人能够取代他!

  对他而言,再也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

  “显穆之言,当真是振聋发聩,这些江南的文武官员实在是欺人太甚,太子乃是朕的嫡长子,堂堂的天家贵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竟能让他们如此忽视,朕愤然啊!”

  话里说着愤然,可谁听不到皇帝语中的那一丝喜色。

  这个黑锅只能扣到江南文武官员的身上,真可谓是神仙斗法,小鬼遭殃,皇帝和太子闹了这一遭,最终依旧是父慈子孝。

  那谁有过、谁有错、谁有罪呢?自然是挑拨他们父子亲情的江南文武!

  “若不是显穆,今日朕险些便要与太子反目,而让天家亲伦堕入无间了,朕应当重重的赏你。”

  李显穆正色叩首道,“臣实在不敢当,臣今日能有些许功劳,不过是因为陛下信重,不过是因为此身亦有皇家血脉,这本就是承了天家的情,实在做不得功劳!”

  “当真是有大才。”姚广孝微微闭上了眼,手上盘着的佛珠愈发的缓慢,他仿佛又看到了一个李祺,在大明的朝堂之上冉冉升起。

  英国公张辅笑着望向李显穆,他这个女婿可真是一次又一次的给他惊喜,以后英国公府的富贵可能还要落到李显穆的身上。

  汉王已然是如丧考妣,他知道这一次的机会又再一次的消失了,太子已经转危为安,设计如此之久,终究是一场空,他面上带上了几分惨然,眼中则满是厉色。

  他紧紧的盯着李显穆,他已然知晓,若他不能扳倒李显穆,太子便会始终无事,他面前挡着一座又一座的高山,这连绵的山脉,姓李。

  武英殿外,先前的狂风暴雨,似乎已然彻底停下,只有微微的清风,带着雨后清澈的寒意,缓缓透入,门口的太监已然将纱幔取下。

  众人皆向外看去,沉沉的乌云果然已经散去了,唯有澄澈如明镜的蔚蓝天空。

  在遥远的天际边上,还挂着一道彩虹,一端升起于朱红的宫墙之上,一侧落在金黄的琉璃瓦上。

  庄重的朱红、金黄以及七彩。

  而璀璨的太阳,挂在灿烂的彩虹之间。

  “雨尽天明了!”皇帝笑着,“朕许久不曾见到彩虹了。”

  朱高炽一怔愣,眼中突然溢出了泪。

  雨尽天明了。

  天亮了!

  ——————

  时东宫臣属,多有下狱,死者众,余者多畔,帝之储位岌岌可危矣!

  时人皆以汉王将得储,而趋附之,独李文正公逆流,冒生死之机,禀忠贞之理,雨中求告,陛见太宗,于天阙之上,历数正义、正理、正道,三叩九拜,几以身陷之,血泪陈情,太宗终信之,而帝得安!

  帝每思之,视左右而叹曰:“吾今得南面而视,吾弟显穆之功也!”——《明史·仁宗本纪》

第143章 语灭大臣

  昨夜的暴雨洗去了京城中一切浮躁与铅华,街上虽渗着积水,可迎面而来的风却甚是凉爽。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太子从南京被匆匆带回,一些不停歇的进了宫。

  今日入宫朝见皇帝的一众大臣心中皆惴惴不安,已经料到这必然是一场政治上的地震,今日之后,太子或许便将会被废。

  而汉王将登临储位,日后克继大统。

  至于昨日同样进宫的群臣,数来数去,又有谁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呢?

  除非黑衣宰相姚广孝和英国公张辅全力支持。

  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英国公张辅身为勋贵,他能够不支持汉王作为储君,就已然是对太子最大的支持了,绝不可能在皇帝的面前为太子张目。

  整座京城的官场,乃至于大明两京一十三省,都陷入了诡异的沉默中。

  和储位相比,就连妖术之事,似乎也没人关注了。

  纵然五府六部皆正常当值,但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心思关注部中事务。

  政治关乎着每一个人的命运。

  当今太子在文官中的威望颇高,如果他被废,受到影响的人会极多。

  还有许多背地里转换门庭的人,更是焦急的等待着。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从宫中传出的消息。

  哪怕已然猜到了事实,可还是希望早日尘埃落定,等待实在是过于煎熬。

  即便是六部尚书这样的高官也为之焦急难耐。

  早在第一次北征归来,皇帝故意找茬时,就有两个尚书被下狱,虽后获保释,但由小见大,若此番太子崩塌,上上下下,必然生乱。

  许多官员已然下定决心,若是皇帝真的有废太子之意,便要死谏!

  一直等到锦衣卫出了皇宫,一直等到宫使出了禁中。

  那道废太子的旨意依旧不曾传出!

  那些奏章深藏在怀中,欲要死谏的诸官员也都茫然无措。

  稍倾,从宫中传出的信息在瞬间播散了全城。

  皇帝竟然只字未提太子之事!

  只严厉呵斥了诸省府官员,不上报妖术之事,乃是蒙蔽天听之举,其心可诛,江南文武官员,俱降一级使用!

  对于江南文武官员而言,这当然是巨大的政治噩耗,一级至少是三年,甚至十年之功。

  若是平日里,必然是要陷入沸反盈天之下。

  可此时,几乎所有人都陷入了巨大的茫然之中。

  发生了什么?

  “有小道消息传出,汉王离开皇宫之时,脸色异常难看,昨日宫中有变啊!”

  宫中必然生变这是任何人都能够看出来的。

  “据说是李显穆泣血陈情,说服了陛下,使陛下和太子重新和睦!”

  “李显穆有天纵之才,又深得陛下信重,却有几分可信。”

  “今日入宫,便可知晓其中内情了。”

  皇宫禁内,文渊阁。

  一众内阁官员早已聚在阁中。

首节 上一节 115/2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