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135节

  “显穆你有大才啊。”

  张辅朗声笑道,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甚至还有一丝钦佩。

  从上古之时开始,诸夏就鄙视那些擅长逢迎拍马的人,称呼那些人为佞臣,认为这些人会败坏君主的德行。

  自古以来,诸夏就欣赏那些对君主直言敢谏的人,认为这些人都是不畏生死的天下脊梁。

  比如李祺在朝廷上当着群臣的面,指出建文帝的错误,还直接挂冠而去,让他的声望彻底突破了限制,名满天下,赞誉满身。

  再比如李显穆养望的第一步就是为太子的储君之位,不惜触怒皇帝而辩驳。

  在世人眼中,李祺和李显穆都是直言敢谏的直臣,是天下脊梁般的人物。

  可张辅却觉得不是,李氏两父子不是那种愣头青直臣,他们做的很多事,明明比那些拍马屁还更讨皇帝欢心,只是技巧太过于高超,让人挑不出毛病来,甚至还要赞扬真是忠臣。

  李显穆知道自己岳父也是个颇有政治智慧的人,笑了笑没反驳,径直跳过此事道:“伯父,此番小侄巡抚江南,颇有一番成绩,小侄让六部诸官以及江南三省的省府大员,俱在外等候,有所命令,伯父俱可裁决。”

  张辅顿时一惊,纵然他从这面石碑上已然知晓李显穆定然于江南造作了大事,可能够驱使江南文武如同驱使属下,还是让他不由心惊,这可真是不凡。

  张辅拍了拍李显穆肩膀,肃然道:“辛苦显穆了。”

  李显穆朗声笑道:“小侄只不过尽些绵薄之力,惟愿伯父武运昌隆,为我大明再立大功,扬威于安南,震慑蛮夷!”

  英国公张辅没再说话,他们两人既是翁婿,两家又是政治上的盟友,这等关系不必客套,一切尽在不言中。

  九天之上的李祺望着却微微摇头。

  如今英国公张辅和李显穆心中想的,是英国公张辅年纪已经不小,大概永乐后,也就该渐渐身体撑不住了。

  张辅后继无人,英国公府可能会衰落下去,成为一个空有公爵名头的闲散勋贵家族。

  前期张辅护着李显穆,后期李显穆起来后再扶持英国公府,两人的巅峰期恰好错开。

  否则一对翁婿,一个是军方第一人,一个是文官第一人,那皇帝半夜都要被噩梦惊醒了。

  但问题是英国公张辅相当长寿,历史上高龄还能跟着大军出征,说明他身体依旧很好。

  这一世李显穆横空出世,势必要登上绝巅,到时候英国公张辅反而是登顶的阻碍,还不知那时会如何抉择。

  二人相谈一番,下了船后,众江南文武前来拜见后,便往南京而去,张辅将会在这里停留半个月,等待前期后勤工作完成,再往南去。

  而李显穆并不会一直等到征安南结束,在将粮草等从海上运走,他就会回京城,身上后勤军需官不过是兼职而已。

  这半个月时间,英国公张辅不仅在忙碌南征之事,也彻底将李显穆在南京的所作所为了解了清楚,纵然是他也不禁沉默了片刻。

  最后只感叹了一句,“显穆你有李忠文公之姿啊。”

  时间匆匆如流水,很快英国公张辅就从南京动身,率领着十万大军往安南而去,后续的民夫则依旧由李显穆督促诸省府、卫所支往前线。

  北方运河早已封冻,李显穆才堪堪从南京动身。

  他离开江南时,前来送别之人很多,有盼着他真的离开的,有崇拜他想要临走时再见一面的,挤满了长江之岸。

  李显穆背对着滚滚长江,回望巍峨的南京城,亦是颇为感慨,这一次下江南,他攫取了很多政治威望以及声望,日后他师兄王艮前来江南传播心学,压力将会小很多。

  载他离去的大船停靠在码头边,副使自船上匆匆走到李显穆身边禀告道:“抚台,船上已然全部备好,我们可以出发回京了。”

  李显穆点点头,而后面向江南诸官生朗然道:“诸位,此番叨扰江南,有劳诸位协助,创下一番功绩,本阁这便告辞了,我等山水有相逢,本阁祝诸位青云直上!”

  “此皆抚台之功也。”

  “抚台有能,造福江南,我等佩服。”

  李显穆转身上船,临最后,有人高声问道:“抚台可还有一言告江南诸生吗?”

  李显穆指着那高高耸立的石碑,“不忘长江金陵之誓即可!”

  “绝不敢忘!”

  “我等绝不敢忘!”

  零星的声音从江畔传来,皆是少年、青年之人,这其中或许便有于谦这等有志之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船帆高升,向北而去。

  ————

  永乐八年,江南地区爆发了轰动朝野的“妖术案”,波及了明朝两京一十三省,并迅速成为太子党和汉王党夺嫡的焦点,李显穆在这种风波中挺身而出,他先是保下了太子,其后又前往江南将此事定性,江南士绅成为了“妖术案”的牺牲者。

  但这不意味着江南士绅的便是无辜受难,其后所发生的“奏销案”、“哭庙案”,证明江南士绅的腐朽堕落在永乐时期已经颇见端倪。

  李显穆严厉打击了奏销案、哭庙案中的涉事士绅,近五万人被流放到安南,其中包含大量知识分子、工匠、乐户,如今安南省望归县便是这些人所建立。

  接连爆发的“妖术案”、“奏销案”、“哭庙案”,使江南士绅在政治上再次遭遇了巨大打击,史书记载,‘苏、常二州,士绅耆老为之一空’,但得益于李显穆卓绝的政治手段,利用“长江金陵之誓”大幅削弱了江南士绅的逆反心理,使明朝南北弥合的进程再次向前。——《永乐江南大案见闻录》

第163章 入宫

  冬季,约农历十二月后,北方运河便冰冻,尤以山东段严重,漕船皆停航,朝廷有规定“霜降后封闸,清明前开闸”。

  李显穆一行人一过淮河向北,便弃船改马,却依旧赶上了茫茫大雪,按理说改稍等几日,这等时日出行颇有几分危险,可使团众人皆急着回京,希望能在上元节前回去,年节已然错过,若再错过上元节,下次团圆便是中秋了,也想尽快将身上担子卸下去。

  一行人奔驰于茫茫苍白之间,自淮河以北一直连绵到大片华北平原上,俱是苍茫之景,浩浩荒凉之色,真是千山孤寂,飞鸟尽绝,万径人灭。

  甚至过山东的村庄时,能看到颇多残破之相,夜间一行人歇脚饮着暖身酒时,说起白日见闻,便当作闲谈,聊起来。

  “往江南去的时候,是坐船而过,还不曾深入,如今再看,虽然有冬季萧瑟之因,但山东还是能看出颇为残破,尤其是从江南回来后,简直天壤之别。”

  “实属正常,山东从元末时就是红巾军和蒙古人的主战场,颇为残破,洪武时就颇多流民,朝廷难以安置,靖难时又打的北方有些残破,直隶乃是顺民在陛下登基后多有善政,可山东却没有这样的待遇了。”

  李显穆闻言已经深深皱起眉头。

  又有人道:“我本家兄弟在山东为县令,这些年山东的天灾颇为严重,前些年济南府的蝗灾和疫病,据说有上百万亩田地荒芜。”

  这下李显穆再也坐不住,震声道:“上百万亩田地荒芜,那该有多少灾民受难,怎么此事内阁……”

  说到半路李显穆突然住了嘴,因为他突然想起那时他还在守孝,没有入内阁。

  山东的政治地位在大明的政治版图中不算高,因为在靖难过程中,山东抵抗非常激烈,而济南则是抵抗燕军的桥头堡,甚至可以说险些断绝了朱棣的王者之路。

  众人见状都住了嘴,他们都知道李显穆是天子近臣,别看只有四品,但实际上的权力很大,那些江南二三品的大员对他都颇为恭敬。

  李显穆沉沉皱起了眉头,而后突然开口问方才说山东蝗灾之人道:“你本家兄弟可曾说过山东百姓喜好信教吗?”

  “回抚台话,自然是喜欢的,山东当初是红巾军的根基之地,刘福通早在至正十七年就占据山东,明教在民间传播很广,这……”

  他说着便停住了,众人皆骇然望向李显穆,再蠢的人也知道李显穆在说什么了,明教和白莲教是脱不开干系的,大明的建立虽然和明教干系甚大,但正因如此,才更斥白莲教和明教为邪教。

  山东残破,百姓生活困苦,再加上早有这等信教的思维,那岂不是妖人作乱的上佳之地,一个不好可能就会有奸人作乱。

  见众人颇为紧张,之前最严肃的李显穆反而放松下来,“诸位不必如此紧张,事情还没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既然知道了山东暗藏的危难,此番回京后只需要向陛下禀告即可。

  只要山东百姓的日子比现在好起来,妖人就没法煽动,明日若是个大晴天,我等便再多行百里,尽快回京去。”

  “是!抚台!”

  众人齐声道,在漆黑的夜空中回荡,夜渐渐深了,除了看火堆的人外,其余人皆裹着厚衣沉沉睡去。

  ……

  正月十三。

  巡抚江南一行人迎着漫天大雪,紧赶慢赶,终于还是在上元节前回到了京城。

  守门的士卒远远就瞧见了李显穆一行人以及高挂的江南巡抚的旗帜,自然不敢拦着。

  一行人身上毛茸茸之处皆裹着白雪,放眼望去京城中也是素白一片,唯有城门洞中尚有几分干燥之处。

  回了京城,众人脸上顿时露出笑意,互相拱手笑道:“这些时日多亏诸位照料,也算是功行圆满,当然,最感谢的还是抚台,若非抚台此番也不会有这等大功。”

  这却不是单纯的恭维,这一次朝廷向每一个省都派去了巡抚,其中只有江南巡抚是巡抚三省。

  任谁都知道皇帝对李显穆寄予厚望,一旦立功便是一笔履历,日后升迁胜过别人半分。

  他们能跟着李显穆去江南,背后都有人使力。

  而李显穆的功绩则远远超过他们预料,这次回京后,个个都要记一笔功,此时这番感谢,皆是诚心实意,毫不虚伪。

  李显穆自然心知肚明,里面有几人甚至是英国公让他带着来的,这都是人之常情。

  况且前往江南不是无风险的镀金,正如他在江南时说的,若是失败,他最差的结果无非是灰溜溜回京城做清贵之官,而这些跟着他去江南的人,就没这么容易脱身了。

  愿意冒险的人,得到回报也是应该的。

  “当不起诸位如此盛赞,此番回京后,我等各自回衙门交接职责,便不再有上下级之分,我也不再是巡抚,当不起一句抚台之称。”

  此行巡抚衙门众官佐,本都是差遣,回京后就要去各自本职衙门交了此番的差遣,李显穆则要向皇帝递交此番巡抚的节牌,交接完毕后就不再是抚台了。

  “抚台过谦了,您日后必将鹏程万里,区区抚台之任,又如何能配得上您呢?”

  此番随李显穆去江南,纵然有皇权襄助,可李显穆能威压江南,让所有人言听计从,既办成了事,还落下好名声,这等翻云覆雨的手段,让众人对他是心服口服,恨不得立刻拜在麾下。

  众人又寒暄了几句,便各自告辞,往衙门去交接身上的差遣。

  按照惯例,他们这等外派的官佐,回京交接后,可以得到几日临时的休沐,以缓解路途的疲累,免得耗空了身子,算是一种人性化的福利。

  李显穆望着欢欣离开的众人,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顿足了片刻,才往皇宫中而去。

  因着下大雪,皇帝免了群臣上朝之事,李显穆抬眼看去,宫门上颤巍巍的白雪扑簌簌往下落。

  验明身份进了皇宫后,于宫道中远眺。

  越过道道宫门,视线的尽头是高高的宫殿。

  往日的金琉璃瓦上皆覆盖着一层素白的雪,朱红色的宫墙依旧。

  白墙红雪。

  似永不变。

  满目皆是耀眼的白,其后似压着沉沉的黑。

  李显穆心中依旧没有几分欢喜,他还是更喜欢在江南时,威慑众生,至尊无上,没有人胆敢忤逆他!

  他要让江南变成何等模样,他想,而后便会实现。

  而在这座宫城中,他却微不足道,不止一人凌驾于他之上。

  “大丈夫,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岂能久居人下呢?”

  茫茫多堪称有些大逆不道的想法在李显穆脑海中乱窜,他缓缓吐出一口气,往华盖殿而去。

  ……

  进宫之事早已事先通禀,李显穆一入殿前广场,远远便见到了一道胖胖的身影在殿前徘徊,他一眼就认出了那是朱高炽,连忙提着下摆狂奔而去。

  朱高炽也见到了李显穆,兴奋的招手。

  李显穆狂奔着上了台阶,抬眼便见到朱高炽脸上冻得有些红,心中顿时一暖,方才那“不甘于久居人下”的些许想法顿时飞到了爪哇国外。

  明君贤臣也没什么不好,篡位是不可能篡位的,只是希望能恢复汉唐时期的宰相制度。

  “太子你怎么在殿外等着,天寒地冻。”

  朱高炽咧嘴一笑,拉着李显穆就往偏殿中走,一进殿中,地龙蒸腾的热气顿时涌来,温度颇适宜,两边守门的太监等二人走进后,连忙将殿门关住,隔绝风雪和冷意。

  “就出来一小会儿,听说明达你回来了,我高兴,这些时日京中发生之事你要小心,另外为兄是想提醒你一句,小心汉王,如今他将你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在你去江南时,便曾经在父皇面前进过谗言。”

  李显穆神色一凛,不用太子多说,他也知道是太子为自己遮掩过去,低声道:“多谢殿下为我在陛下前面美言。”

  “你我二人不必客气,你今日回京时机恰好,父皇召我兄弟三人议事,谷王在京中不法,让父皇心忧,这等宗家内的事,也只能和我们商议了。”

首节 上一节 135/2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