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134节

  大明又如何不是这般呢?”

  李显穆自上走下来,环视众人沉声道:“大明其余诸地,拖欠些钱粮都不打紧,国朝本也不依赖那些地方,大明其余诸省,有了贪污受贿乃至于官员苛待,虽也该死可对于大明存亡,也不打紧。

  江南却不同。

  还请诸位都记住,江南不同,如果大明是一栋楼,江南就是楼的根基,上面修建的再煊赫华丽,若根基不稳,便要坍塌。

  三省之地,占据大明六成百姓,泰半赋税,江南烂一点,大明就重重摇一片,若江南糜烂,大明就摇摇欲坠会亡国!

  是以在这里为官,若还有些责任心,便要格外注意,外外不能将外省的那些官场习惯带来江南!”

  道道朗声环绕于明堂之中,落在众人耳中,也不知有几人听进去了。

  “诸位中有功名者众多,曾于奉天殿上由先帝和陛下亲自考校,乃是天子门生。

  诸位混迹于官场,自以为通晓了许多道理,明白了钻营之道,便足以步步高升,可莫要忘记,这终究是大明的天下,上面有陛下,无论攀附了何等样的大人物,皆越不过陛下去。

  天子门生的身份才是你们最值得珍惜的。”

  有人不自觉低下了头,更多的人依旧沉默的望着李显穆,若他们能简简单单被几句话所感染,那就想的太简单了。

  李显穆也不觉得自己有那么强的能力,仅凭几句话就能让江南文武拜倒在自己麾下,说白了,若不是江南巡抚的身份,以及皇帝给予的大权,以他现在的身份,是绝对难以成事的。

  可他心气依旧极足,环视众人朗声道:“先前之语乃本阁发自肺腑,希望诸位一听。

  今日召诸位来,并不是为说这番话,而是要请诸位为本阁回京述告之事,做一个收尾。”

  巡抚这种钦差外派,回京必然是要写报告的,有专门的公文格式,报告写的好不好,甚至关系着功劳绩效。

  但这更让众人迷糊了,“此番抚台于江南造作大事,以抚台之文采,区区述告之事,岂非简易,又需要我等之人做何事呢?”

  “诸位过谦了,本阁说了,是收尾,这件事非要诸位襄助不可。

  本官要在江南同诸位面对着长江,一起发下誓言,誓保江南安宁,捍卫大明社稷。”

  几乎瞬间殿中便喧嚣震天,几乎所有人都震惊的望向李显穆,万万没想到他打的竟然是这个主意。

  让整个江南的文武官员一起发誓,他有病吧!

  可他们又不敢说什么反对的话。

  李显穆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记得父亲曾经和他说过,在另外一个世界,曾经有一群人,立下了拯救世界的大愿。

  他们对着太阳宣誓,牺牲自我只为苍生,并践行了誓言,于是迎来了前所未来的盛世。

  在李显穆的理解中,或许那是一群古代的墨家门徒,并且真的建成了墨家梦想中的天国。

  父亲和他说过,以利相合者,利尽则散。

  若是真的想要改变大明,就要建立一个墨家那样组织严密,并且怀有崇高理想的团体,而作为领袖,则一定要光明璀璨,才能让人信服跟随,所以要行正道,以公义而闻名于世。

第161章 滚滚长江

  李显穆记得自己第一次听到这番言论时是颇为震惊的。

  他问:“父亲,墨家的消亡正因为其组织太过于严密,墨家门徒只知道有巨子,而不知有君主。

  宋朝的庆历党人,甚至只不过是几个拥有相同政见的文人聚在一起变法,就被皇帝所忌惮贬黜。

  即便发展心学,等到日后兴盛后,也必然要主动让其分裂,就如同现在的理学一般,否则是皇帝必然不放心的。

  而父亲要所建立的组织,堪称大逆不道了,又如何能存在于世呢?只怕提出这件事,便立刻要遭遇不测,死于非命了。”

  李显穆的考虑可谓完备,可他永远都记得父亲回答他的那句话,“当你们严密的组织起来,就不再是散化的朝臣,而是足以政变的力量。

  谁挡了你们的路,你们就去解决谁。

  若是皇帝不愿意,就让他垂拱而治,只要大明有皇帝即可。”

  文人常说圣天子垂拱而天下治,可那只是一种愿景的表达,从来没人真的想把权力从皇帝手里夺过来。

  那样做的人,大部分都成为了新的皇帝。

  因为皇权是不容他人染指的!

  父亲李祺之言,让李显穆震惊不已,若非他对李祺有绝对的信仰,怕是要怀疑人生了。

  以前的李显穆不知道为何父亲如此有自信,可现在他知道了,皇帝再如何强势,也是个会生老病死的凡人,而李氏有永生的老祖宗相助,必将站在胜利的尽头!

  而他所要做的,就是养望,继而成为天下人心目的救世主,如同汉朝王莽篡位前一样。

  无论襄助太子,亦或者现在他要江南诸文武同他一起发誓,都必然将大大增长他的声望,一个纯粹的为了天下社稷而行的圣人,还拥有光明的前途,必将让人趋之若鹜。

  巡抚衙门明堂之中,气氛陷入了沉默中,李显穆冷冷环视众人,沉声道:“诸位可是不愿意吗?

  这等向陛下大表忠心之事,竟……”

  没等李显穆将后边的话说出来,众人连忙打断道:“抚台莫要误会,我等只是太震惊了,以前怎么就没想到竟然还有这等方法呢?”

  李显穆收起沉着的脸,笑道:“我就知道诸位虽然有些小过,但还是我大明的忠臣,有对皇帝陛下的忠诚。”

  众人七嘴八舌却皆肃然道:“身为国家大臣,自然忠诚于陛下。”

  “忠诚好啊,那事不宜迟,本阁已然命人于长江之畔立了高台。”

  “同去、同去。”

  “真是辉煌幸事啊!”

  “必将为天下所效仿。”

  道道鼓噪之声响起,说不出到底是高兴还是苦中作乐,其实略一思索后,此事的确算是件好事,至少能让皇帝陛下将此番江南之事揭过,毕竟江南都是大大的忠臣。

  南京就在长江之畔,远远望着高台,其实立地大约只有一米,倒是面积颇大,足以容纳今日所在的众人,一看这高台,众人便知道李显穆早有此意,因为这台子可不是一天能修出来的。

  众人皆苦笑,难不成李显穆来江南之时,就已经准备好今日了?

  甩掉脑海中的多余思绪,无论真相如何,自李显穆入江南以来,因为妖术之事、皇帝怀疑白莲教之事、哭庙之事,一件接着一件,他们都被牵着鼻子走,连有效的反抗都组织不起来,如今宣誓之事,相比较起来倒不算是什么了,就随他去吧,赶紧离开江南。

  “抚台,不知这誓词。”

  “诸位随本阁颂之即可。”

  “听命也。”

  李显穆一指长江之畔的巨石,对所有人朗声道:“今日之誓言,本阁将会让人刻在石碑上,以流传后世。”

  刻碑记石以求功,这也是汉人的老传统了,往前有秦始皇到处刻碑,而后有著名的燕然勒石,甚至郑和下西洋也在锡兰刻了碑文,这块碑文还在后世被翻了出来,证明在明朝的时候,曾经有一支伟大的船队,来到了这里,播散文明和天朝的威仪!

  誓言。

  这是一种神奇的言语,蕴涵着一种让人肃穆的力量。

  当李显穆肃然着望向众人时,人群便渐渐安静下来,每个人脸上皆是肃然之景,这时也无人再去想其他事,皆静静地等待着。

  非壮丽无以壮威!

  非祭祀无以神圣!

  如今江南几乎所有名望之人,皆在此地,站于高台之上,他们所面对的便是滚滚长江。

  终日不息,奔流向大海,滔滔白浪拍在岸上,鱼虾在其中竞相踊跃,古来几千年,这条大江见证了多少王朝的兴亡,又见证了古来多少豪杰在其中跃马扬鞭的厮杀,亦或伟岸的辉煌。

  触景总会生情。

  几乎所有人脑海中都想起了李忠文公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他们算是英雄,想来是不算的,甚至他们只不过是英雄对立的狗熊,可有人是英雄,不止一人将目光投向了站在最前面的李显穆。

  眼中或带着复杂,或带着憧憬。

  李显穆这样的人,足以称得上是英雄了,真是羡慕啊,高贵的出身,卓绝的天赋,以及未来注定会腾飞九天的前途。

  当真,大丈夫当如是也啊!

  背后的目光刺在李显穆背上,掩不住他的豪迈之情。

  “今日于长江之畔起誓,忠于大明社稷,……,善待黎民百姓。

  纵然长江之水枯竭,如同溪流;

  纵然大海干涸,如同池塘;

  纵然泰山崩塌,如同平地。

  我们依旧不忘今日之誓言,直到时间尽头也绝不改变。

  高居圣座的至尊陛下,愿世人永远忠诚于您,也忠诚于社稷,愿您永远圣明无过,而统御万方,正如上天所交持的权柄和期望。”

  李显穆念过,其余众人便随着。

  念着念着,他们就觉得李氏两代父子都能得皇帝信任,果然是有原因的,单说这对皇帝的忠诚,对大明的忠诚,就远非其他人所能及。

  今日之事传到京城,皇帝对李显穆更是要重用了,前途已然不能用光明形容了。

  可以说他走到哪里,黄金大道就铺在哪里。

  毫无半句虚言!

第162章 事了终归去

  李显穆眼中透出神圣的光彩,那是超越一切纯粹的虔诚,遥望着九天之上。

  这世上又有谁对大明的忠诚能超得过李氏呢?

  恐怕就连朱氏皇族都没幻想过大明王朝能延续五百年吧。

  待数百人齐发的恢宏之声停下后,长江之畔竟一时沉默,唯有滔滔江水拍岸之声不绝于耳。

  非祭祀无以神圣,在此刻体现的淋漓尽致。

  强大的宗族和主流宗教,都会定时举行集会,或祷告、或其他,祖宗和神灵能不能听到且是两说,可与会之人却会极大的增强对家庭和组织的认同感,放大到一个族群和国家,便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国古代,儒家承担的就是这个角色,对天下人进行个人的道德教育、维护家族的孝道教育、维护国家的忠君教育以及对天下的无限责任教育,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李显穆环视着与会众人,在众人没有察觉时微微点了点头,事实证明,这一套理论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即便是江南这些浸淫在官场许多年的老油条,也依旧会动容,而那些心中还存着几分热血的年轻官员,受到的触动则更大。

  “要在家族中以及未来所建立的组织中,设立一套具备仪式性的流程,任何组织和族群,都需要一套神圣的光环。”

  李显穆心中暗道。

  金陵长江之誓在江南掀起了轩然大波,几乎整座江南的士子都蜂拥着往长江之畔而来,只为了看一眼那座石碑。

  因为石碑上刻着当日的誓言,亦有数不清的人在石碑之下,自己发了誓,这几乎成了一种士林中风尚。

  甚至不仅江南三省,由于长江终日有商人沟通南北东西,还传到了周边,是以甚至有周围府县的士人奔赴数百里前来瞻仰大明第一座颂大明神圣碑。

  而主导此事的李显穆则在江南再次声望大增,当初还有人认为他是故意借事,为朝廷威劫江南大族,其中亦有私人恩怨,可如今再也没人怀疑他的动机。

  卑鄙者自然对他更加警惕,可高尚者却崇敬他,李祺当初在江南之地存有的威望,真正的渐渐开始转移到他的身上,在江南士子眼中,他不再仅仅是李忠文公的继承人,还是李显穆!

  这且都是后话,在江南喧嚣之中,英国公张辅率领着三大营的精锐,自运河顺流而下,抵达了南京。

  ……

  张辅一到南京便先看到了那块立在长江之畔的高大石碑,以及刻在石碑上的字,顿时眼神一凝,正要问李显穆这是何时,而后便得知是李显穆率江南文武所立,他立时开怀大笑。

首节 上一节 134/2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