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153节

  你花费了五到十年才摸索出来的政策,可能仅仅运行了五到十年就会出现不适,需要重新调整。

  你费劲力气整顿的吏治,让风气好转,可你一旦松懈,只需要一两年,就会死灰复燃,甚至变本加厉。

  这就是治国,一条一旦走上去,就没有终点、没有胜利、没有结束的道路!”

  李显穆感慨道:“没有一颗钢铁铸就的雄心,是难以成就永恒圣君的。”

  朱瞻基仅仅听着都觉得绝望,“皇爷爷治国也是这样吗?”

  在朱瞻基心里,他皇爷爷就是世上最厉害的人。

  “圣上以及先帝这种从战火中走出来的皇帝,面对过最艰难的险境,以及最残酷的生死,所以从不缺乏坚定的勇气,所以古来开创朝代的君主,从不曾有半途而废的人。”

  李显穆第一次和朱瞻基对视着,而后一字一句道:“一个真正的圣君,不仅仅有皇帝的名,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王者之心!”

  最后四个字落在朱瞻基耳中,如同洪钟大鼓响彻,震得小小的他脑海中一片空白,只剩下“王者之心”四个字。

  在这之前,许多人,包括他皇爷爷和父亲,都在告诉他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皇帝,他学习了很多,有权术、有处理国政的能力。

  但从来没有人告诉他,在能力之外,君主更重要的是心,可他却仿佛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他很聪明,几乎瞬间就意识到,王者之心就是驾驭一切的终极!

  等他回过神来,几乎是不由自主的便向李显穆躬身一拜,“表叔,还请教小侄,如何才能拥有一颗王者之心!”

  李显穆洒然笑道:“这就是一个很漫长的事情了,如果太孙愿意的话,臣可以慢慢教给你,就从这次征讨蒙古的战争开始吧。”

  和太子走的太近会引起皇帝的忌惮,但和太孙走得近则无事,恰好养成一下太孙。

  两人虽然差着一辈,但李显穆其实只比朱瞻基大七岁。

  李显穆突然想到,朱瞻基说不准还活不过自己,毕竟三宫六院的皇帝,寿命普遍都不长。

  朱瞻基肃然拱手作揖,“小侄叨扰表叔了。”

  营地中吹起了拔营的号角声,呜咽着好似草原上最苍凉的风。

  ……

  从匈奴开始,北方游牧就一直是中原的心腹大患,斩之不尽、除之不绝,这自然是因为从辽东到欧洲,草原是相连接的,永远都有游牧民族会寻找到丰沃的草原。

  北边来来回回变幻着邻居,可说来说去,不算漠南河套地外,其实也就是三片,东边、西边、中部,东部就是大名鼎鼎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如今这片土地在臣服大明的朵颜手中。

  在北元分裂后,黄金家族统治的鞑靼占据着中部草原,瓦剌占据着西部草原,第一次北征把鞑靼击垮后,瓦剌趁势崛起,侵占了原本属于鞑靼的中部草原,这自然引起了大明的警觉,永乐十年大明就遣使要求瓦剌顺义王马哈木退出中部草原。

  但吃到嘴的肥肉哪里有吐出来的道理,马哈木无视了大明的诉求,于是就有了这一次的北征。

  对于马哈木这种行为,李显穆的评价就是跳梁小丑,有种不读书还非要参加科举的美,但凡马哈木读过几本书,就该知道,中原王朝刚刚建国没多久,又国库充盈的时候,战斗力极强。

  这个时候招惹中原王朝,每个游牧部落都会被打的满头包。

  朱棣建立大明第二帝国才刚刚十年,跟着他一路靖难的三大营正处于巅峰,如今国库又充盈。

  现在的大明比朱元璋的大明第一帝国还强、还可怕。

  马哈木哪有什么胜算!

  事实也不出李显穆所料,仅仅一场遭遇战马哈木最引以为傲的蒙古骑兵就被朱棣的神机营打的抱头鼠窜。

  蒙古草原上的雄鹰感觉自己的翅膀还不是特别硬,很快就派来了使者乞降。

  朱棣都被马哈木这番厚颜无耻的模样气笑了。

  “说战便战,说停便停,你家主子是个笑话,以为我大明也是个笑话不成,去告诉马哈木,让他亲自跪在朕的面前,乞求投降,朕未必不能原谅他!”

第188章 永乐十二年:后裔

  草原上自负的雄鹰终究没能跪下来,于是大明的皇帝挽着弓,迎着草原上橙红如海的夕阳,射出了那一箭,哀鸣啼叫,雄鹰坠地。

  瓦剌仓皇流散。

  这是朱棣的第二次北征,他用事实证明了,大明军团在野战中,依旧是无敌的。

  大军南归。

  回到京城时,时间定格在永乐十一年七月。

  论功行赏,数月前满怀笑意的户部尚书夏原吉哭丧着脸,拿出大笔大笔的钱粮布帛赏赐给士卒。

  朱棣心情大好,在奉天殿中设宴,广邀京城四品以上官员,又于太庙告祭先祖神灵,李显穆知道皇帝其实是想向先帝夸耀功绩。

  “爹啊,你看儿子把大明治理的多好,建文帝那废物能比得上儿子吗?大哥怕是也不如我吧。”

  八月金秋,顺天府乡试云集了北直隶以及各省在京城考试的考生,足有上万人,向着举人之位冲击。

  李显穆的门槛简直要被踏破,如天上星辰般繁多的心学士子前来拜访他。

  虽然李显穆并没有在学术上有任何彰显,不是当世大儒,但他是李忠文公选定的继承人,且为心学的弘扬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士林中也渐渐有了些声望。

  不过李显穆将这些学子面见的请求通通婉拒,言称“我此番担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不宜在考前见诸生,以免有舞弊之嫌疑”。

  这番话传出后,这股风潮才渐渐消散。

  心学已经踏上了光明之路,谁都知道李显穆是最大得利者。

  既然如此,就不必再上蹿下跳,招摇的惹人厌恶。

  李显穆按部就班的主持永乐十一年的乡试,未出什么岔子,经过永乐十年的心学理学之争,今年乡试有大约两成的学子都选取了心学,尤其是浙江、北直隶这些心学已经颇有势力的省中,选择心学的学子远超想象。

  这实际在事实上说明了一件事,心学从理学改良颠覆而来,远比理学更优越,更得人心,有识之士都能看得出来,按照这种速度下去,若理学没有改良,依旧是现在这种模式,可能五十年后,就会被心学按着打了。

  李祺和李显穆都不知道,王艮在浙江收了一个很对脾性的弟子,叫做于谦,王艮认为于谦能够传承他的衣钵,也必然会成为心学的干将之一。

  于谦参加了永乐十二年的浙江乡试,并被录取,在浙江,类似于谦这样的有志青年,加入心学的很多,这些人大多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能摒弃门户、地域之见。

  虽然没有形成现代有党章的政党,但心学持弥合南北、天下一家的理念,还是能得到彻底贯彻的。

  在各省乡试结果出来后,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竟然向李显穆送来了一封信,是衍圣公。

  李显穆握着信只觉哭笑不得,而后缓缓收起笑意,深深沉思着,他当然知道衍圣公为什么来信,因为心学前途大好,他父亲李祺的地位必然再度升高,李氏又同时握着政治权力,成为了儒门的顶梁柱。

  衍圣公府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地位,和儒生是脱不开干系的,无论儒生心里怎么想,可表面上他们都尊崇孔圣人以及圣人后裔,因为孔圣人是他们对抗皇帝的工具。

  李显穆沉默许久给衍圣公回了信,信中大大称赞了孔圣人万世师表的地位和贡献,甚至引用了天不生夫子,万古如长夜的南宋诗句,如此作为原因很简单,现在心学或者李氏还代替不了孔子的地位。

  乡试后的京城愈发热闹,因为紧锣密鼓的开始准备会试,诸省的举人都赴京准备参加永乐十二年三月的会试。

  即便朝廷还没有颁布,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会试主考官必然还是礼部右侍郎李显穆。

  原礼部左侍郎郑欢如愿晋升礼部尚书,这实际上属于越级提拔,因为礼部尚书实权虽然属于下三部,但名义上是六部之首,按照惯例,礼部左侍郎会先到其他六部中迁转一下,比如工部尚书或者刑部尚书,而后再升任礼部尚书。

  李显穆并没有填补礼部左侍郎的空缺,朝廷将户部右侍郎调任礼部左侍郎。

  当这道任命下来后,官场上的聪明人就知道李显穆在礼部待的时间不会长了,很可能在会试和殿试结束后,就会被调出礼部。

  京城小道消息中流传着,李显穆进礼部一是带着任务去整胡英,二是改革如今的科举制度,现在这两项任务都完成了,自然便到了离开的时候。

  实际上是李显穆觉得他在礼部中已经发挥不出太大作用了,毕竟短时间内也不能再制造一场心、理之争的动乱出来,于是在北征大军返回朝廷后,向皇帝请求调任。

  朱棣只略作考虑就同意了。

  时间匆匆而行,很快京城中就落满了寂寥的秋叶,冬日在无人知晓间便落下,直到寒风刮过,皑皑白雪落满了京城,才恍然,寒冬真的到了。

  又是新年至!

  永乐十二年大年初一,李氏祭祖,族长李显穆带着一众李氏子孙于祠堂中为祖宗上香。

  【系统版本更新结束,当前版本2.0.2(永乐天下),请接收。】

  【李氏家族的声望和家族等级,将不仅仅计算族长以及嫡系子弟,而是涵盖更广义的李氏。】

  当李祺接受着香火供奉,觉得自己身体都凝实几分时,系统再次传来了更新的声音。

  “更广义的李氏。”

  李祺目光落下,带着无限的感慨,终于等到了这一日,虽然依旧没有突破只有李氏嫡系才能算作子弟的规定。

  也就是说一旦李氏嫡系断绝后,家族就算灭绝。

  但这条更新的内容却解决了困扰李氏实力最大的人口问题,李祺将目光投向外间的李芳和李茂,还有他们二人的孩子,未来这些孩子成长起来后,都将是李氏的中坚力量,甚至以后不必局限于嫡子,庶子也会是力量的来源,李氏的实力必将快速的膨胀起来。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多团结才力量大。

  李氏若是一直走孤臣路线,那就没有任何抵御风险的力量,皇帝什么时候再来一次抄家灭族都没有还手之力。

  虽然李氏不能做皇帝,但却可以成为影子皇帝,建立一个深层政府,控制一切。

  甚至通过立宪斗争,把皇权彻底关住,只有限制住皇帝,李氏才能长长久久的存在下去。

  随着李氏族人的祭拜,李祺能感受到香火在蓬勃的增长,他能感觉到自己和族长李显穆的联系多了一丝丝。

  感受最深的是李显穆,当他跪在宗祠中时,和从前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他能清晰的感受到,一道似有似无的视线落在自己身上,他强行压抑着心中的激动,主持着此次祭祀。

  待主持完后,李显穆一年留在宗祠中,开始祈求属于永乐十二年大年初一的讯息。

  这一次他所得到的讯息仅仅是条蓝色的,这也是李祺第一次知道,原来并不是每一次都有紫色信息,甚至就连蓝色信息也仅仅只有三条。

  【十六年山东旱】

  这是此次李显穆得到的信息,只一看,他便深深皱起了眉头,能让父亲不惜浪费一年一次的机会,来亲自提点的信息,恐怕不仅仅是普通大旱那么简单。

  无论如何,总是要先做好准备,李显穆再次叩了首,便离开宗祠,思索着怎么能合理的不引起他人怀疑的去应对山东大旱。

  大多数人都以为李显穆必然十分重视今科会试,毕竟这是他第一次担任主考官,并且心学第一次在科举层面上登堂入室,众人猜测他必然要大肆彰显。

  甚至就连皇帝也将他召进宫中,暗示嘱咐他要好好准备,但不要太过火。

  事实却并不是如此。

  有些事在确定的那一刻就已经结束了。

  心学破冰就已经足够,更多的东西,李显穆并不追求现在去做,虽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但那是因为李显穆要做的事太多,落实到每一件事上,他还是很审慎的。

  最终会试在所有人震惊之中波澜不惊的度过,李显穆也并没有如同众人所想象的那样一定按照心学录取士子,只要写得好都能得到上佳的评语。

  反倒是殿试时,皇帝亲自点了些心学的试卷到前面,此举让更多人看到了如今的现实,当今圣上至少表面上是更喜欢心学的,至于原因,大概是因为李氏两代辅佐。

  在殿试结束后,李显穆新的任命也下来了,朝廷将他任命为工部左侍郎兼任顺天府尹,而后便是两道重要任务压了下来,他要负责为皇陵修建做最后封存以及扩建宫城和建造一处皇家园林,这都是一等一的大事。

  工部侍郎很简单,但顺天府尹就很微妙。

  众所周知,大明朝有十五个省级单位,即所谓两京一十三省,十三个省的主官衙门都是布政使司,但南北直隶则没有布政使司,更没有后世清朝的直隶总督。

  南北直隶是直接由六部所管辖,比如税收直接就户部负责,户部十三个清吏司分别负责一部分府县,司法由刑部负责,以此类推。

  所以南北直隶的知府上面是没有省级单位上司的,其中应天府尹和顺天府尹则高人一等,隐隐半担任了省级的角色。

  这个职位给了李显穆,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毕竟李显穆已经是正三品侍郎,若是将他外放,担任从二品的布政使,表面上是升了一级,但实际上京官本就高一级,从二品的布政使进京担任侍郎属于升职。

  而且朱棣也并不希望李显穆真的长时间离开京城,于是选择了顺天府尹这个职位。

  李显穆对此不置可否,他心中有另外一个想法,但却不好明言,那就是北直隶巡抚。

  在朝廷任命下来后,李显穆却并没有去赴任,而是转而忙着人生大事。

  他那个从永乐元年就定了亲的未婚妻,在永乐十二年终于及笄了,二人的婚事自然也早早提上了日程。

  朱棣既是李显穆的舅舅,又是张婉的姑父,这等亲上加亲的身份,他慷慨的让李显穆去准备婚事,等到婚事后再上任即可。

  张婉的及笄礼举办的很是盛大,她是大明第一勋贵英国公张辅的嫡长女,亲姑姑是受宠的张贵妃,未来夫君是如今大明最显耀、前途最好的李显穆。

  她从一生下来就没有吃过苦,往后的日子也已经能看到一辈子顺遂,这辈子吃过最苦的可能就是药。

首节 上一节 153/2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