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穆在袖筒中轻握拳头,不知谁会第一个下场。
“衍圣公乃是圣人后裔,朝廷尊崇乃是应有之理,显穆你方才所言,万万不要再有了。”
朱棣这是在给李显穆找补,毕竟那番惊世骇俗之言,固然让那些低阶的官员败退,可朝廷上的大人物却是有资格讨论天下事务的。
很容易成为攻讦李显穆的把柄,一个侮辱的名头就能让李显穆吃不了兜着走。
朱棣环视着殿中诸臣。
左都御史刘观轻咳一声,出列拱手道:“陛下,李显穆出言不逊,身为朝廷大臣,却心思不端,竟然辱及衍圣公之制。
这等大过,臣认为他不能胜任如今的重任,应该贬斥出京,待反悔后再观后事。”
朱棣目光复杂,“显穆,你可还有言辩解?”
李显穆依旧没有丝毫慌张,甚至还带着一丝笑意,“回禀陛下,先父曾教导臣,若父亲犯错做儿子却不劝谏,导致父亲铸下大错,这是做儿子的不孝。
臣曾想过,若有朝一日,我大明走到亡国的地步,谁会为我大明殉葬?”
朱棣、朱高炽等人皆是脸色大变,殿中群臣也纷纷惊呼出声,没人知道李显穆突然说这个是为了什么。
可李显穆接下来的一句就让所有人都知道了,他从容道:“衍圣公是一定不会的,我李氏是一定会的,其他人则不清楚。
既然衍圣公迟早有一日会背叛,那臣提前数百年,将其诛灭岂不是相当合理吗?”
今日的奉天殿上,李显穆惊人、惊世之语太多太多,听的诸臣都已经麻木了,可听到李显穆这番话,群臣依旧觉得荒谬。
“我大明千秋万世,怎么……”
“能骗得了谁?”李显穆厉声喝道:“从不曾有不朽的王朝!”
“那难道就是你放任衍圣公死的理由吗?数百年后的事情又有谁能说得准?”
“可衍圣公就说得准,宋末、金末、元末,已经三次了,无论谁坐了中原天下,都会礼遇衍圣公,而衍圣公也从不曾为哪一朝、哪一国殉葬!”
铁的事实摆在面前,就算是再嘴硬的人也硬不起来,只能节节败退,这些人心中只有一个想法,不是我们无能,实在是衍圣公太无能,让人硬不起来。
眼见李显穆抓着衍圣公三朝投降的事步步逼近,麾下已经节节败退,左都御史刘观心知不能再让李显穆这样下去。
当即上前重声质问道:“李明达,用未来之事说现在之人,何等儿戏,你说李氏会殉国,其他人未必。
难道这满殿之上,独有你李显穆、李氏,是忠臣、良臣、贤臣?”
第205章 杀人诛心
“刘尚书!我李显穆忠正与否,自有千秋史册评判,还轮不到你刘观来说!”
李显穆右手笏板指着刘观,不屑道:“我李氏两代深受皇恩,为天子近臣,我李显穆入仕十年,首议迁都、两从北征、两下江南、定策日本,桩桩件件皆奋不顾身而为天下先,你又有什么功绩,竟然敢列在我之上,还在此饶舌?
我不是忠臣,难道你是吗?
是你在担任嘉兴知府时收受贿赂、偏袒豪强、欺压小民。”
李显穆突然爆出的猛料,让刘观直接愣住了,他几乎瞬间便尖声嘶吼起来:“你……”
李显穆一点面子都不给:“闭嘴吧刘观!
你儿子刘辐贪婪淫荡,凶暴恣睢,和御史严暟、李纶等人勾结,各道御史都听从他的指使。
你怎么敢在我的面前说出忠臣二字?
真是可笑至极,再勿复言了!”
李显穆说的又快又急,甚至众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就有一桩大瓜被这样随意的抖落了出来,让人目瞪口呆。
朱棣何等聪明,仅仅从刘观的表情上就能看出,李显穆说的都是真的,他微微皱了皱眉头,在扶手上轻轻敲击着,倒是没有立刻将刘观拿下。
他和他爹不一样,对贪污没有那么一定要杀绝的想法。
刘观抬头看了一下皇帝,略微安了点心,他本就嫉恨李显穆,否则也不会有今日之事。
如今在殿上丢了这么大一个脸,更是直接恨上了,“李显穆,你倒也不必这般转移话题。”
“转移话题。”李显穆冷笑哼了一声,“我本不欲说此事,既然你非要寻根问底,便在今日朝中说出。”
“陛下,臣有一番肺腑之言,今日道出。”
说着,李显穆转身面向诸臣,高声道:“我儒门从汉朝开始兴盛,一统四海诸子,而尽归为儒门一家。
细数诸朝,以汉儒最为不同,后汉末年,有卢植、有王允,皆是典型汉朝士大夫,几番试图兴复汉室,怀有强烈的天下之念。
换代易朝,几乎是件不可思议之事。
曹操几番屠杀汉室老臣,终于天下一暗,以魏代汉,可后来呢?
宋朝之前是五代十国,朝代更替频繁,好像让天下人心都为之思变,说什么天命轮转,说什么顺从天命,于是衍圣公便奉承四朝天命而显贵。
儒生呢?
文公讳天祥,死在元人的监牢里,亦有人深入山中,不为元朝臣子,可更多的人却入仕了元朝廷。
我时常在想,朝代更替对于尔等来说,又算是什么呢?!”
李显穆踏上前去逼问着刘观,他气势汹汹而来,刘观不由畏惧向后退了两步。
李显穆绕过他又向列在殿中的那些御史而去,厉声问道:“大明朝在你们心里又算是什么呢?”
一众御史皆向左右散去。
在两侧朝臣眼中看去,竟好似李显穆汹涌向前,无可挡着,有混元归一的气势!
李显穆停在殿中央,掷地有声道:“这曾经一直是个疑问,可今天看你们这般维护衍圣公,我便知道了!”
李显穆的声音尖利起来,“大明亦如同过往的那些王朝一样,是可换的,衍圣公是这般想的,你们也是这般想的,在如今儒门教导的那些儒生,都是这般想的!”
“在你们心中,儒门道统比我大明更加重要!”李显穆用笏板点着一个御史的胸膛,一字一顿道:“所以你才会说衍圣公投贼是小事,所以你才会为衍圣公而辩解。
因为衍圣公是儒门道统所在,因为大明在你心中远远不如道统,这就是你心中所想。
是也不是!”
那御史被李显穆接连几声重重厉声呵斥,再加上这杀人诛心的质问已经彻底吓破了胆,竟然直接跌坐在了地上。
手中笏板当啷一声跌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断断续续、结结巴巴道:“不…不是这样的,我对大明忠心耿耿,你是猜测,你是污蔑。”
可跌坐在地上的狼狈模样让他的话实在没有丝毫说服力。
这次殿中其他人也不能再坐视不理了,毕竟李显穆这番话几乎已经波及了所有儒生。
可李显穆上殿以来,所展现出来的战斗力,实在让人畏惧,生怕被李显穆又缠上,只能说些不针对的劝说之语。
“明达公此话实在是言重了。”
“我等皆对大明忠心耿耿。”
“是啊,忠孝仁义向来为先,明达公实在是多虑了。”
说这些话时,他们还悄悄望着皇帝的脸色,而后便是心中一沉。
因为皇帝的脸色很是阴沉,最可怕的是阴沉中还带着一丝若有所思,这让几乎所有人都心中发毛。
几乎所有人都想要问一问皇帝,陛下你现在在想什么啊?快停下来不要再想了。
即便是再蠢的人,用脚后跟也能想到皇帝一定在思考李显穆方才所说的话。
朱棣的确在思考,方才李显穆有一句话非常触动他——“衍圣公是儒门道统所在,而大明在儒生心中远远不如道统。”
先帝以及往前的朝代善待衍圣公是因为要表现出尊崇儒门孔圣,希望能够借助儒门来稳定天下局势。
事实上效果也非常好。
所以朱棣从来没想过要变更衍圣公制度,所以他今天阻止了李显穆对衍圣公制度的攻讦。
朱棣是相当聪明的,他觉得自己已经快要抓住这句话的关键了。
这时殿中李显穆幽幽的声音又响了起来,“我说的话是否言重,自然有陛下评判。
可将儒门道统放在衍圣公身上,而天下读书人又唯衍圣公景从,若尊儒就是正统,如同蒙元一般。
等到衍圣公一降,天下读书人投降起来,岂非便没有心理压力了?”
殿中寂静。
一锤定音,杀死所有的狡辩。
诛心之言,杀人之刀。
几乎所有人都不再说话,而是默默望向了皇帝。
朱棣心中脑海中的迷茫顿时消散。
过去从不曾想过,可经李显穆一说,朱棣突然感觉,衍圣公制度原来还有这么大的弊端。
在王朝兴盛时,固然能够稳定天下,可一旦王朝衰落,衍圣公一投降,那这些文官卖起旧朝来也没有丝毫负担。
前朝如何他不管。
可大明,却不能如此!
朱棣眼神已然缓缓锐利,如锋芒刺骨。
第206章 剥离道统
朱棣从皇位上站起,殿中氛围更是一肃,他负手一步步从上走下,此时奉天殿中,左右文武朝臣各自列着,默然垂首,大殿中央李显穆以及一众上奏的大臣,纷然为皇帝让开通路。
他没说话,经过殿中群臣,一路走到了奉天殿的门槛前,门口的八个守门太监已经屈膝跪在门前,殿中群臣视线皆随着皇帝而转。
朱棣从门前望向远处高飞的檐牙,附在屋檐上的琉璃瓦印着金黄,有微风拂面而来,抚弄着鬓角的发丝,卷动衣角。
永乐十七年,盛夏,纵然是北方,可卷来的风也该是热的。
但无论皇帝、武将、文官、宦官,皆从心底觉出一股透心的寒意,唯有李显穆面上从容,唯有心学党人,不见森寒,唯有兴奋和激动。
若非身处大朝会上,他们简直要鼓掌欢呼起来。
为李显穆而庆贺!
什么叫做一言出而万籁俱静,往昔不曾见,今日可算是亲眼所见,当真微风八面。
李显穆好以整暇的整理着仪容,顺便望着皇帝的背影,他、所有人,都知道皇帝在犹豫、思考什么。
方才李显穆所说的有关于衍圣公的东西,触及了灵魂深处,让皇帝开始反思现在这样极度推崇衍圣公,到底是对是错。
不对,更准确的说,皇帝已经知道不对,但却陷入了两难之境。
若是就此废除衍圣公制度,朝廷尊儒、尊孔的国策就必然动摇,那不用等到王朝将要灭亡时出现动摇,现在天下就会板荡,甚至就连李显穆本人都会反对,因为李显穆也是个儒生。
但若是依旧延续如今的旧制,朱棣心中又深深不满,毕竟明知有大问题,却依旧施行,岂不是贻笑大方。
殿中大臣此时却没人敢开口,因为李显穆方才的诛心之言,已经将他们所有的后路都堵上了。
他们自然是不能像李显穆那样堂而皇之的攻击衍圣公制度,甚至闹出这么大的政治事件。
但他们同样不能继续维护衍圣公制度,否则李显穆方才所说的那两句话——
“在你们心中,儒门道统比我大明更加重要”。
“将儒门道统放在衍圣公身上,而天下读书人又唯衍圣公景从,若尊儒就是正统,如同蒙元一般,等到衍圣公一降,天下读书人投降起来,岂非便没有心理压力了?”
这两句杀伤力极强的话就会成为他们身上的标签,不管他们怎么想,虽然他们的确觉得道统比大明重要的多,可这种事,能想却不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