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96节

  嘎!嘎嘎!

  笑声戛然而止,帐中众将一时都有些安静下来,而后淇国公丘福大喇喇道:“五十年的和平还不够吗?”

  “当然不够!”

  说出这话的是朱棣,带着寒意,丘福瞬间缩了缩脖子,感觉凉意嗖嗖,不说话了。

  朱棣瞟了李显穆几眼,却见李显穆不说话了,一时有些急,“李显穆!

  你说说,有什么永镇蒙古的计策?”

  李显穆叹息一声,“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他都要带着汉军世候杀回哈拉和林,才能拿到蒙古可汗的位置,何况我们汉人呢?

  蛮夷畏威而不怀德,总是要先打一仗再说,不打的服服帖帖,是没有后续计策的。”

  “打仗的事交给朕,区区蒙古,不过是手到擒来罢了,你来说说,打完仗后,该如何去做?”

  李显穆迟疑了一会儿,缓缓道:“统治草原实际上无非就是那几条路,古代都已经探索的差不多了。

  其一,笼络其上层,孤立蒙元黄金家族,陛下封瓦剌顺义王,便是一条,但只封一个顺义王,太少了,还不能引起其内斗。

  其二,让利其底层,开互市,把草原上有的那些东西,诸如羊皮等朝廷算出一个价格,然后再算出草原上需要的盐、茶等货物,每年交易几次,让他们不至于饿死,也不至于非要南下拼命,至少草原上的东西有没有用,那就无所谓了。

  其三,军事震慑,这一点的话……”

  李显穆所说,的确是老生常谈,其中互市是最有用的,汉朝收复南匈奴,就是用互市加赏钱的办法,让南匈奴守边疆,非常有效果。

  但是朱棣最感兴趣的反而是第三条,因为李显穆在犹豫,能让他犹豫的,这可颇有趣,“军事震慑怎么说。”

  “臣有罪,臣不敢说。”

  “朕赦你无罪,你随便说!”

  这下帐中众人都好奇起来了,到底是什么想法,竟然连李显穆都害怕不敢说?

  “那臣斗胆。”

  “太祖高皇帝在时,对蒙古便颇为防范,以至于设置了九大塞王。”

  仅仅一开口,帐中众人就为之色变,好家伙,怪不得不敢说,你这也太敢想了。

  朱棣也缓缓收起了笑意,冷色渐渐浮现。

  李显穆硬着头皮问道:“陛下,微臣还要说吗?”

  “说!”

  朱棣冷然道:“朕不因言治罪。”

  放你的屁,帐中不少人心中都暗道,不因言治罪历来都是谎言,谁信谁傻逼。

  李显穆信了。

  大概是真的信了。

  他接着说道:“南京距离北京两千里,距离蒙古三千里,其中有长城沿线的塞王,而后就是黄河天险,有上游的秦王,再往下还有周王,有鲁王和齐王。

  杀穿了这两条线,还有长江天险,南京可以说高枕无忧。”

  众人越听越觉得不对劲,南京建都这么完美,为什么要迁都,你爹李祺和你李显穆,可都是铁杆的迁都派啊。

  “那看来建都南京是最完美的,那为何还要迁都呢?”

  “因为关键点位上的藩王都被建庶人废掉了,这防线已经垮掉了。”

  现在帐中众人,只觉得李显穆是真有种,这都敢说,周王、齐王、鲁王、湘王等的确是被建文帝废掉的,可长城边上的塞王,辽王、谷王、宁王,都是当今陛下内迁的,因为担心弟弟们效仿他,再来一次靖难。

  “防线垮掉,朕难道就不能重新布置吗?”

  所有人都垂下了头,当作自己什么都没听到。

  “自古哪里有藩王甘愿代代为天子守边的呢?当年的九大塞王,也唯有陛下,不辞劳苦。”

  这下朱棣神情稍缓,当年九大塞王中,他的确是独一份的,所以后来朱元璋让他节制九大塞王。

  “都于南京,不过偏安一隅,唯有主动出击,将威胁消灭于萌芽之中,才是正理,这便是迁都的必要性。”

  就连一向急智的杨荣,都不禁要为李显穆喝彩了,这都能完美的圆回来。

  朱棣嘴角扯了扯,帐中气氛为之一松。

  “微臣之意,乃是于京城以北,应该铺设至少两道防线才是,天子守国门纵然壮阔,可却难免不利于军事调度。

  当初元朝的时候,元朝皇帝在大都和上都之间巡幸,虽然此制度颇为荒谬,每每导致军事政变发生,但其思路却没问题,北京不能真的成为边境。

  日后和蒙古的战争,至少要发生在北京以北五百里之外。”

  大宁卫!

  李显穆话音刚落,这三个字就出现在帐中几乎所有人的脑海之中。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能夺取皇位,第一功臣是建文帝和三傻,第二功臣是李景隆,第三功臣就是倒霉鬼宁王,他麾下的朵颜三卫那叫一个猛,可以说是如今最强的骑兵。

  朱棣内迁诸王,其中主要防范的就是辽王和宁王,当初他们在后方对朱棣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在朱棣登基后,就把大宁卫内迁到了保定府。

  其余诸王尚且罢了,这一招实在是昏招。

  大宁卫,其左为七老图山,右为努鲁儿虎山,北有老哈河穿境而过,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自古为优良的牧场。

  其北通科尔沁大草原,东通朝阳,东南通三万卫,南通喜峰口,西南通古北口。

  这可都是直通北京的关隘!

  这地方丢了,游牧骑兵就真的骑在脸上,随时可能会南下京城劫掠一番。

  “你在说朕内迁大宁卫之事?”

  李显穆沉默了一瞬后,径直拜倒,沉声道:“微臣忝为公主之子,陛下之甥,昔年由太祖皇帝所教养,于大明有血亲之深。”

  朱棣一滞。

  “陛下天纵,世之名将,有若神剑,斩蒙古,却辽东,斥安南,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陛下之锋,遍及四海,无物可当也。

  臣请陛下再为大明铸一厚盾,以卫京畿、以护明龙、以安社稷。

  大宁之重,九边第一,弃之,天寿山与异域为邻,而宣府断右臂、辽东断左臂。

  辽东、蒙古诸部落已列于我大明门庭矣。

  如今朵颜三卫服我中国,故尚不觉有异。

  有朝一日,朵颜不能制敌,大宁为虏所据,则必为我中国膏肓之患,复大宁卫,势在必行。”

  朱棣陷入了深深的沉默,良久才缓缓问道:“你话里话外似乎对此番北征并不在意,所谏言的皆是些与北征无关之事。”

  李显穆抬头诚然道:“陛下乃是不世出的名将,阿鲁台、本雅失里皆不过跳梁小丑,徒然有黄金家族之名,与成吉思汗时期的累累名将不可同日而语。

  微臣若是担忧北征,岂非杞人忧天乎?

  若陛下能千秋万世,永统大明,臣今日亦不会有此谏言,实在是陛下这等,上马打仗、下马治国的文武全才之君,少之又少。

  唐朝太宗时威望四海,诸酋首入长安为贺,李世民可曾想过,仅仅十几年后,唐朝就有大非川之败,而后西域反复、突厥复国,乃至于契丹为乱!

  微臣所言,非为陛下计,陛下不需臣谏言,但有豺狼,一刀而已,微臣实为后世之君谋计而已。”

  一言既出,帐中涩然。

  ————

  帝北征甚利,众皆欣然,独显穆忧之,帝乃问曰:“何忧之有?”

  显穆乃陈大宁南迁不利事,叹曰:“陛下之利,乃陛下之锋为天下冠,制度实有害也,臣忧之后君不利也!”

  帝赞曰:“君所言,乃谋万世之策也,朕当从之!”——《明史·李显穆传》

第125章 斡难河畔

  “明达,你为大明立下大功了。”

  杨荣颇为钦佩的对李显穆道,“你不愧为李文忠公的儿子,是足以彰显圣人之人。”

  这话听着有些拗口,但意思却很容易理解。

  大宁卫南迁有大问题,不是一个人看出来了,但谁敢提?

  历史上一直到朱棣去世,朱高炽登基的洪熙元年,才有人重新提议重建大宁卫,但那时京城北边的环境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失去了重建大宁卫的时机。

  李祺望着这一幕,心中则在想着,重建了大宁卫的话,不知道土木堡之变还会不会发生。

  “不过土木堡之变,本来也不该发生,主要是因为堡宗和王振太过于离谱,没有金刚钻偏要揽瓷器活,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才发生的,除非能劝住不让他御驾亲征,否则还是要完蛋啊。

  朱棣御驾亲征、朱瞻基也御驾亲征,都立下的不小的功业,朱祁镇从小听着太宗皇帝和先帝的故事长大,将二帝视为偶像,怎么可能不效仿、不御驾亲征呢?

  简直无解!”

  李祺无奈摇了摇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朱棣和朱瞻基在前面,朱祁镇御驾亲征的举动,真的太正常了。

  就好像有李世民和李承乾在前边,后面一群皇帝玄武门,这岂不是祖宗家法?

  算算岁数,那个时候李显穆应该还活着,不会和张辅一样死在土木堡吧?

  李祺眉头一皱,到时候得托梦让李显穆留在京城,他前面给大明皇帝挖了“皇帝的儿子才能做皇帝”这个大坑,就是为了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这三人准备的。

  李显穆要是死在土木堡,那他的准备不就全白费了?

  “子荣谬赞了,为臣者,总有些事是该做的。”

  “该说的,是啊,是该做,但却没人敢去做,我也是明哲保身的那批人,正是如此,明达你才难能可贵,而且陛下竟然没有罚你,真是奇迹啊。”

  李显穆从杨荣的态度变化中,感觉到了父亲所说的那种,当你为人所不能、不敢的时候,你的声望就会提高。

  二人分别各自入营帐后,李显穆才微微低声自语道:“不过是因为这一身皇族血脉罢了,它限制了我,也给了我更多的从容。”

  这是不争的事实。

  夜幕垂落。

  ……

  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大概是个谐星吧。

  明朝大军没来的时候,已然梦想着恢复黄金家族的荣光,东打兀良哈,西打瓦剌,梦里已经重新统一蒙古诸部,再次君临四海。

  等到明朝五十万大军亲征蒙古的消息传来后,突然发现手中的军队貌似不是明朝的对手。

  这时候想起联络兀良哈和瓦剌了,说“我们都是蒙古的兄弟,难道能看着明朝就这么打过来吗?”

  这不是谐星是什么?

  兀良哈虽然有异心,但现在和明朝正打的火热,怎么可能去趟浑水。

  瓦剌刚刚接受了明朝册封的顺义王,看到明朝进攻鞑靼,简直就要笑出声了。

  鞑靼可汗本雅失里的脑回路,李祺在历史上看到之后,那是怎么也想不明白。

  实话说,瓦剌和兀良哈没有帮着明朝一块干鞑靼,就已经够给面子了,还想着让二人帮他,梦里都有点太飘了。

  求援无门后,本雅失里明白了,赶紧跑路吧,那是一点迎战的心思都没有。

首节 上一节 96/2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