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郡谢氏与琅琊王氏乃是南朝最显赫的两大高门。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便是这两大高门姓氏。
谢举一副儒雅文人的装扮,同样是上前一步,慢悠悠的整理了一番这才开口反驳,“陛下,臣认为北伐不妥。”
“陛下常年休养生息,体恤百姓,使得我大梁境内之民,不受战乱之苦,百姓无不感恩陛下如天之德,若猝然兴兵,定然会折损民力,劳民伤财,使得百姓心中积怨,有损陛下仁德之民!”
吏部尚书王暕同样也上前一步,厉声驳斥,“陛下,臣要弹劾始安公等人,陛下体谅他们,给他们许以高位,然始安公等人不思忠君体国,为了一己私欲,妄言出兵北伐,其心可诛!臣恳请陛下重重责罚,以儆效尤!”
开什么玩笑?
靡费众多,打下来的地盘又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吃饱了撑得支持北伐?
双方争执不下。
萧衍却是淡淡的开口道,“武威将军有何看法?”
陈庆之当即上前一步,拱手行礼道,“陛下,臣也同意北伐,此乃天赐良机,葛荣与尔朱荣即将在河北决战,山东、陇西亦有人作乱,大魏朝廷自顾不暇,山东诸州郡皆有投降之念,若此时能带兵北上,便可一举将河南、山东之地收回。”
“待到尔朱荣与葛荣两败俱伤之时,甚至可一举收获山西、河北之地,彻底光复中原汉土!”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啊,陛下!”
谢举再次开口反驳,声调不大,依旧是那副慢条斯理的模样,突出一个儒雅。
“陛下,武威将军为求立功,不顾朝廷大局,其心可诛啊!”
文臣,武将似乎自古以来就是对立面。
而就在此时。
度支尚书何敬荣也跟着开口,他出自寒门。
早在505年,萧衍便修建国学,广增生员,立五馆,置《五经》博士,主要面向的就是寒门子弟,学费全免,食宿皆有朝廷供应。
只要能精通《五经》中的任意一经,便可被选拔为官员。
当时萧衍还特意下旨,哪怕是放牛放羊的,只要是寒门之后,就有考试资格。
说白了就是对抗王谢这等高门望族的一种手段。
也是科举制度的beta版。
何敬荣便是萧衍重用寒门之人的受益者,他很清楚萧衍重用他们这些寒门子弟是什么用意。
因此在朝堂之上,他不像出自王谢这等高门的子弟那样清谈,反而极为务实。
“陛下,依臣之见,此时北伐极为不妥!”
谢举等人一看素来跟自己唱反调的何敬荣也跟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不由露出喜色。
“有何不妥之处?”
“陛下,臣虽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却也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
“猝然兴兵,粮草、兵员从何处调动?征召百姓入伍,耽误了今年的农时,致使收成大减又当如何?”
何敬荣确实在意的都是比较实际的问题。
眼看着萧衍就要被说服。
元颢连忙开口。
“陛下!”
“臣在北边有众多旧部,根本无需陛下派遣太多将士,只需遣数千精锐护送我北返,我便能举起乂旗,招降纳叛,尔朱荣这贼子,公然屠戮公卿、百官,早已是人心尽失,只需臣以元氏宗亲的名义举义旗,定然会人不服尔朱荣者前来投奔!”
“陛下日夜诵经念佛,臣亦听闻,成佛有三万六千法门。”
“普度众生,解救众生脱离苦难亦是成佛法门。”
“陛下对大梁百姓有仁德之举,亦有仁德之名。”
“然……北境百姓,年年遭受战乱之苦,其苦不堪言,就是需要陛下您这样的在世佛祖前去解救他们脱离苦难啊!!”
“陛下此番北伐收服中原汉人故土,解救汉人脱离苦难,北境之民定然感恩陛下如天之德,视陛下为在世活佛。”
“天下百姓皆感恩于陛下,视陛下为活佛,陛下凭此功劳,自当修成如来金身!”
“我请求陛下封我为魏王,北伐成功后,臣愿替陛下镇守北境,带着治下百姓,日日夜夜烧香念佛,向佛祖言明陛下如天之功德!”
此言一出。
谢举等人皆错愕不已。
谢举更是连忙厉声反驳,“图造杀戮,如何为佛?”
元颢却反驳道,“杀一人便可救天下人,如何不能为佛?”
眼看着朝堂之上将再次争吵不休。
一直没有说话的萧衍,突然开口,制止了太极殿内的争吵。
“都歇歇吧。”
几十年老皇帝的威望摆在这,众人皆不敢再言。
萧衍站起身来,走到元颢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
“下令,进封元颢为魏王。”
“武威将军,使持节,都督北讨诸军事,带兵护送魏王北伐,收复故土。”
元颢闻言大喜。
连忙下拜行礼。
“臣!替正在受难的北境之民,叩谢陛下天恩!”
“感谢在世活佛,有好生之德,愿解救北境之民,脱离苦难!”
陈庆之也连忙下拜。
“末将,谨遵陛下诏令!定当不负陛下所望,护送魏王北伐,收复故土!!”
萧衍只是叮嘱了一句。
“北伐路上,要尽量劝说,切勿造过多杀戮,阿弥陀佛……”
第235章 白袍军
看似争吵的很凶。
老皇帝萧衍的大权在握就体现在这里。
萧衍只是一句话,便彻底定下北伐的基调,哪怕是谢举、王暕等人心中有一万个不情愿也没有继续开口反驳。
何敬荣自然也不会反驳,似他们这种寒门子弟能够身居高位,那就是靠萧衍一手提拔。
他不过是基于实情开口劝说,既然陛下有诏令,那就一切都按照陛下诏令来行事。
自钟离之战后。
大梁也就是在边境跟北魏小打小闹,几乎就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征战,但眼下国家机器却是开足了马力。
东宫内。
太子萧统早已开府,太子开府,就是照着朝堂的框架提前培养一批自己的心腹。
王规同样出自琅琊王氏,眼下便是太子中庶子、侍中。
庾肩吾则是太子府内东宫通事舍人。
萧统坐在主位,他开口道,“父皇已经下令进封元颢为魏王,让武威将军陈庆之带兵护送其北伐。”
王规其实跟王暕一个想法,他们早就已经在南边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对北方故土压根就没有半点留恋。
衣冠南渡都过去两百多年了,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并不会因为是琅琊王氏,就真心心念念的想着要回到山东的琅琊。
在大梁境内找个富裕的州郡,再设立一个新‘琅琊郡’不就行了?
几百年前的先祖故土,跟现在的自己有什么关系?
“我知诸位心中所想,但父皇已经下达诏令,我等只能遵从……”
“子慎,此番不若让你之子,入武威将军军中担任参军,主薄,随其一同北伐?”
庾肩吾,字子慎,与刘孝威等号称‘高斋学士’,在大梁文坛名气极大,因此早早的也就被萧统纳入麾下。
而庾肩吾的儿子唤作庾信。
就是写下《哀江南赋》的大才子,其文采斐然,才十四便已经被萧统召入东宫陪自己的读书。
萧统的意思其实很明显。
让庾信跟着陈庆之北伐,干一些文书的工作,跟着混一点功劳,方便日后提拔。
萧统身为太子,手中自然也有着全方位的信息渠道。
他很清楚眼下北边是个什么情况。
可以说是整个北方都彻底的乱成了一锅粥,各方割据势力混战,尔朱荣虽然把持了洛阳的朝堂,但在黄河旁边做的事情确实太过火,以至于人心皆失,起码大量的汉人世家以及鲜卑世家就不会听从他的号令。
所以……
从时局上来判断的话,眼下确实是天赐良机,北伐大概率能够成功。
萧衍也是一代雄主,自然也能从手中得到的消息,推断出现在适合北伐,这才下达了诏令。
更何况。
洛阳。
有德者居之。
收复洛阳对萧衍来说也确实是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到了他这个岁数,自然希望后世之人对其歌功颂德。
“此举会不会不妥?”
庾肩吾有些迟疑。
陈庆之那可是萧衍的铁杆,太子往其军中安插亲信,这个行为很容易引发误会。
“无需多虑,我都已经安排妥当,武威将军那边我已经打过招呼。”
“那臣便替犬子,谢过殿下。”
这可把其他人都给羡慕坏了,但也只能是羡慕。
谁让人家庾肩吾自己是个大才子,生出来的儿子也是个大才子呢?
从东宫离开,回到府邸内。
庾肩吾令家仆将庾信叫到自己面前。
“阿父唤我前来可是有事要吩咐?想来跟北伐之事有关?”
此子确实极为聪慧。
庾肩吾心中虽喜,但却板着脸教训道,“似你这般有点小聪明,便在人前卖弄,日后如何在朝中为官?”
“人前要慎言,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