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哥哥是高欢 第454节

  “丞相。”

  杨愔拱手道,“臣有要事禀报!”

  “怎么?何事令你这般焦急?”

  最近杨愔、崔暹等人被高羽安排着手准备,在河北这边推广府兵制的事情。

  自六镇起义开始,河北就一直主战场。

  来来回回的打。

  人口减少,大量的无主之地出现。

  这简直就是推广府兵的绝佳时机,他已经让崔劼从青州调派大量的吏员前来,就是要大致清丈河北这边的无主之地,统一登记造册,收归天策府所有,进而再用这些土地来推广府兵。

  “倒也不是什么大事,颍川有人前来求见丞相。”

  “颍川?”

  高羽皱起眉头,“豫州?”

  颍川郡不是远在豫州么?

  虽说豫州跟相州之间也就隔了一条黄河,但此前豫州是在尔朱荣的手中,难道豫州出事了?

  “具体的情况还是让颍川之人跟将军详谈。”

  “这群人乃是颍川乃至整个豫州的世家、豪族派来的使者,想来是请求丞相派兵前去占领豫州,若是能得这些地头蛇相助,拿下豫州这等天选之地,便易如反掌!”

  豫州就是河南。

  这也是适合耕种的大粮仓。

  “若真是如此……我还真得去见一见,走,遵彦你也随我一同前去面见颍川之人。”

第464章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得益于央视版《三国演义》拍摄的过于成功,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国人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着一份别样的‘滤镜’,几乎就没有人不熟知这一段历史。

  基于自身经历的社会阅历,人生阅历,每个年龄段的人都会对三国各方势力有不同的看法和喜爱。

  蜀汉有蜀汉的浪漫,曹魏有曹魏的风骨,东吴有东吴的鼠辈。

  《三国演义》作为话本小说,其剧情跟真正的历史记载有很大的出入,比如人物的删减,融合。

  曹操前期最为重要的谋士,戏志才的戏份就全部被删除,《三国演义》中压根就没这个人,戏志才的功劳大部分被分给了郭嘉。

  又比如让很多人对历史产生了一定的‘误区’,尤其是在战争方面。

  让很多人都以为古代打仗是真的会两军拉开阵仗,让领兵的武将在阵前单挑,又比如对军队的数量没有概念,动不动就十万,几十万大军……

  但《三国演义》终究是基于三国这段历史进行的艺术创作,整体脉络还是遵循了原本的历史线。

  颍川。

  高羽并没有亲自去过,但对这个地名却如雷贯耳。

  魏武曹操初期得到的第一笔政治投资便是颍川世家们。

  尤其是‘苟或(xunyu)’,作为曹操最大的助力,曹操如汉高祖刘邦那般领兵在外打仗,那么荀彧便是曹操的萧何,助其稳定大后方,统筹粮草、后勤,让曹操可以安心在前线领兵。

  如戏志才、郭嘉、陈群、陈琳、以七十岁高龄诞下幼子钟会的钟繇……

  陈氏、荀氏、钟氏……都是颍川本地的大姓豪族,这些豪族也跟曹魏乃至后面的西晋高度绑定。

  也都衣冠南渡,前往南朝依旧身居高位。

  但并非是所有人都去了南方。

  古代所谓的世家、望族,其实就是祖上比较阔,能够支撑家族内的男丁,娶妻生子,开枝散叶,人丁兴旺。

  人丁兴旺,彼此之间是血亲,联系密切,自然在当地会很有‘实力’,又能反哺族中之人去朝廷里当官。

  这些世家的本家衣冠南渡,但旁支小族却未必跟着一同离开,而是留在当地,这么多年过去反倒是也壮大了不少。

  高羽的印象中,荀氏势力最强大,毕竟荀彧最有名气嘛。

  但在回丞相府的路上,高羽却从杨愔口中得知。

  颍川众多豪族中,以陈氏势力最大。

  当初孝文帝令人《定姓族》的时候,陈氏便被定为颍川第一姓,《九品中正制》,陈群当年就是这个制度的制定者之一。

  “那前来求见便是颍川陈氏之人?”

  “还有钟氏、荀氏之人,不过确实是以陈氏为主。”

  无人在朝廷中枢身居高位,那无论祖上再怎么显赫,如今撑死也就只是当地的豪强地头蛇,毕竟朝中无人提供政治庇护,能够守住本地的家业就已经相当难得了。

  颍川陈氏等也就跟北魏自孝文帝之后的汉人顶流世家崔氏、郑氏、王氏等就没法比。

  高羽点点头,稍微了解一番也好有个准备。

  豫州的情况。

  他也大概知道一点。

  尔朱荣让叱列延庆带大军想要东进攻取徐州,结果却被自己的大舅哥羊侃堵死在雎阳城外。

  本身尔朱荣在豫州的统治根基就十分薄弱,豫州的人未必认他。

  如今大军又遭逢大败,豫州的地头蛇们想要换个山头也在情理之中。

  若能兵不血刃的拿下豫州,确实相当有诱惑。

  虽说会加大治理难度,高羽一口气吞下太多的地盘,但这可是豫州啊!

  中原最核心的地带,此前历朝历代重点开发的区域,里面的水系发达,各种水利设施也十分完善。

  开发过最为重要,哪怕是这些年荒废了,重新开发的难度也会小很多。

  南边为何开发难度大?

  因为压根就不是中原的核心区域,被视作蛮夷之地,此前压根就没有被大规模开发,想要从零开始开发的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尤其是毒虫蛇蚁,瘴气,炎热的气温,在这个时代都足以要人命。

  回到金凤台。

  高羽隔老远就看到有一群正在四处张望。

  也是……

  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

  陈氏在曹魏以及司马家时期那般显赫,这也算是他们祖上频繁活动过的地方。

  一身着儒袍,白发苍苍的老者见到高羽前来,当即带着众人上前拱手行礼。

  “拜见丞相。”

  “岂敢受老者如此大礼,快快请起。”

  就古代这个平均寿命不足三十岁的社会,一个人能活到七、八十岁,那就普遍被认为是上天庇佑的有德之人,便是天子见了也得对其礼遇有加。

  这群人都小心翼翼的打量着高羽。

  确实如传闻中所说的那般,长的俊朗。

  一番介绍过后才知晓,老者唤作陈煜,以他为首带着陈氏、钟氏、荀氏年轻一代的人前来拜访。

  “陈公匆匆赶来,不知所为何事?”

  “丞相!还请丞相救救豫州百姓吧!那尔朱氏简直就不是人……”

  说着陈煜就再次下拜,甚至是哭上了,那叫一个伤心,难过……

  将尔朱氏上上下下都骂了个遍。

  高羽也能理解。

  豫州可是重要的产粮区。

  尔朱荣在豫州兴兵,肯定会嚯嚯当地的世家、豪族。

  因为尔朱荣自己没粮。

  几个重要的产粮区。

  巴蜀在南朝手中,关中平原饱受战乱,才刚刚恢复生产,河南、河北、山东,这不巧了?

  眼下都是高羽的地盘。

  尔朱荣手中只有山西的太原盆地依托汾河,水利灌溉,但光靠一个太原盆地哪能养活这么多士卒?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还在观望的世家,越来越偏向高羽的原因。

  高羽的地盘太富裕了。

  优质的产粮区基本都在高羽手里面,尔朱荣目前也就只是有一个‘地利’,关中、山西确实易守难攻,但双方对峙,互耗,尔朱荣怎么耗的过高羽?

  “丞相呐,豫州百姓早就听闻丞相贤名,先帝在世,常称赞丞相乃是大魏的国之柱石,您不能不管豫州的百姓,只要丞相派大军南下豫州,百姓们无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高羽有些为难。

  陈煜则继续说道,“将军不必为难,尔朱荣大军早已西撤,退回到荥阳一线,荥阳以东,眼下乃是无主之地!”

  西撤?

  高羽略一思索便明白过来。

  丢了河北,光靠一条黄河可守不住豫州。

  高羽能同时从北边和东边夹击豫州,豫州也是个易守难攻的四战之地,要是舍不得豫州的话,迟早会被高羽拖死在这。

  尔朱荣眼下选择全面战略收缩。

  只占领荥阳和虎牢关,只要这两个地方不丢,洛阳就不需要担心来自东面的威胁。

  难怪陈煜这些人这么恨尔朱氏,还说当地百姓也恨得牙痒痒。

  尔朱荣都已经打算不要豫州了,短时间也不可能重新占领,自然就不会考虑当地的民心。

  临走之前,肯定是狠狠的搜刮了一番。

  “尔等千里迢迢,一路奔波,想必是累了,且先下去歇息一番,此事待明日朝会上,我与群臣商议一番。”

  “我等亦是大魏子民,丞相切不可不管我等豫州之民啊!”

  “陈公您且放心,待到商议过后,本相自会给豫州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

第465章 南下 东进 北上

  “看来叱列延庆撤军之时,将颍川本地的世家、豪强们折腾的够呛啊。”

  高羽轻笑一声,“不然也不至于这么迫不及待的特意跑来邺城见我。”

  杨愔则开口道,“丞相您待人宽厚,又不会过分逼迫、压榨世家,这些世家自然心向丞相。”

  经历过五胡乱华这段时期。

  这些世家、豪强,早就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之中总结出了一套生存之道。

首节 上一节 454/5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