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104节

  浮云却是若无其事的翻身下马,将手中的佩剑扔向城门都尉,摊了摊手。

  见此情景,城门都尉又气又无奈,只得命刀盾手和长枪兵退开,但并没撤下城墙垛口的弓箭手。

  浮云不再理会,径自盘坐于地,闭目养神。

  国相府。

  闻报张燕使者浮云求见,刘备颇感诧异:“公孙续才走不久,张燕怎地又派了个渠帅来?”

  诸葛亮羽扇轻摇,略一思索便了然于心:“将军不妨亲往城门口迎接此使。”

  瞥见诸葛亮嘴角那熟悉的笑意,刘备亦会意笑道:“怠慢公孙续而厚待浮云,此乃离间之计,军师妙策!”

  诸葛亮含笑补充:“离间之外,亦是向黑山诸帅彰显将军仁义器量。”

  二人相视而笑。

  当即。

  刘备便传令备车。

  闻得消息的陶升忙来询问究竟:“区区一个贼帅,何须左将军亲往?让人看见了,岂不误认来了什么大人物?”

  刘备大笑不语。

  陶升更懵:“左将军!浮云不过张燕帐下一渠帅,就是张燕亲至,也当不起这般礼数!”

  诸葛亮摇着羽扇,为陶升解惑道:“浮云一人自不足以受此大礼,但若是黑山十余万军民,却当得起!”

  陶升愕然望向诸葛亮,又看看笑容温和的刘备,依旧满头雾水。

  刘备却已登上了马车,温润而笑:“陶相的疑惑,今后自知。我得先去城门口,若是去得迟了,反显我失了礼数。”

  诸葛亮、关羽、颜良、文丑,亦是策马相随。

  看着刘备等人前往城门口,陶升跺了跺脚也策马跟上,陶升想要跟上看明白刘备到底要做什么!

  到了城门口。

  颜良、文丑策马当先,左右分开人群,随即勒马侧立,向后方拱手示意。

  紧接着,关羽拖刀抚髯,骑红鬃马居中而出,丹凤眼斜睨浮云。

  只一眼,浮云刹那间便如芒在背,遍体生寒,仿佛颈下身躯皆不受控!

  此人是谁?威势竟恐怖如斯!

  那二将,是颜良和文丑!

  看这架势,颜良、文丑竟然甘居此人之下?

  浮云呼吸一紧,下意识的自盘腿状态起身,袖口下的双手青筋鼓动,如临大敌。

  未及平复,只见关羽侧身让开,一辆马车缓缓驶出。

  马车右侧,摇着羽扇的诸葛亮策马相随,同样看向了浮云。

  而与诸葛亮的目光一对视,浮云便有了一种被看穿了的错愕感。

  此人又是谁?好毒辣的眼神!

  浮云只感觉呼吸都有些不畅了。

  就在此时,车帘掀起。

  刘备自内走出,对着浮云温润一笑,拱手施礼:“久闻黑山军中有善奔之士,以文帝名驹‘浮云’为号,今日得见,果然英武过人。刘备在此,有礼了!”

  这一幕。

  惊得城门都尉及一众卫卒目瞪口呆。

  左将军竟亲自乘车相迎!

  这浮云莫非是将军故交?

  浮云此刻也被惊得不轻:虽然我是大帅派来的使者,但也用不着左将军亲迎啊?

  但对上刘备的眼神后,浮云又有一种如沐春风的轻松,与方才对视关羽和诸葛亮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惊觉失态的浮云,慌忙回礼:“在下不过一介乡野匹夫,因脚程快,贱取了个浮云之名,实不敢当左将军大礼!”

  刘备朗声大笑:“自古英雄不问出处!樊哙屠狗,周勃吹丧,灌婴贩布,夏侯婴驾车,此四人皆不是高门贵子却能辅佐高祖成就帝业。出身寒微,不是耻辱,能屈能伸,方为丈夫!”

  浮云更是震惊。

  这便是以仁义闻名的左将军?

  我不过一贼匹夫,竟也能以厚礼待我!

  暗暗琢磨“出身寒微,不是耻辱,能屈能伸,方为丈夫!”这十六个字,浮云顿有一种得到了认同的惊喜。

  再对比公孙续自恃累世公侯而鄙夷浮云等人乡野村夫的高傲,浮云对刘备的敬意更甚。

  而在浮云震惊时,刘备又跳下马车,迎请道:“义士远来疲顿,可与我同乘入城。”

  浮云一听,惊得连忙摆手拒绝:“不敢与左将军同乘,我骑马来的.”

  话未说完,刘备便快步走向了浮云,又直接挽住浮云的手臂走向马车:“你为见我,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也要自报身份,有此等坦荡胸襟,与我同乘,又有何不可!”

  被刘备挽住手臂的刹那,浮云如同被施了定身法,脑中一片空白,双脚只是本能地随着刘备的脚步移动。

  浮云不知道是如何登上的马车,只知道意识恢复过来后,人已在马车之中。

  不仅浮云呆滞失神,城门都尉及一众卫卒同样僵立当场。

  左将军竟亲自乘车相迎便已经令人震惊了,竟然又邀请浮云同乘入城!

  这浮云,莫非是左将军失散多年的兄弟?

  同样惊愕的还有策马跟来的常山相陶升。

  看着驶向国相府的马车,陶升呆滞的转向诸葛亮:“诸葛军师,左将军这是.”

  陶升斟酌了许久也没斟酌出个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心头的疑惑,目光看向诸葛亮,恳求解惑。

  诸葛亮摇着羽扇,不答反问:“陶相若是张燕,闻此消息,将会作何想法?”

  随后,诸葛亮亦不再多言,轻抖缰绳,策马跟上刘备的马车,只留下陶升独自留在原地发愣。

  不知过了多久,陶升才自错愕中醒来,长长的呼了一口气,语气微微发颤:“我若是张燕,必羞于与左将军为敌。”

  1更来啦!先发一张,睡觉睡觉

第162章 诸葛亮的攻心计,羸者为民壮者杀胡

  关羽的威压令人心悸,诸葛亮的智慧洞察人心,而刘备的仁德则有感化人心之力。

  在短短的时间内,浮云便接连体验了这截然不同的“威”、“智”、“仁”,对刘备如拉家常般的亲切询问,浮云几乎下意识地有问必答。

  刘备不问黑山诸帅的情报,只关切浮云个人的经历,未等马车行至国相府,浮云竟连儿时家中几口人的情形都和盘托出。

  身具汉室后裔尊荣、贵为左将军宜城亭侯、威震幽州的豪雄,骨子里仍残留着游侠习气,这老游侠头子的气质,在私下交谈时,意外地与浮云这般在生死义气中挣扎至今的黄巾渠帅投契。

  浮云渐渐觉得,刘备与他们这些黄巾渠帅,像是同源之水,却奔向了不同的河道:一个自上而下施行仁义,一个自下而上追求仁义,但殊途同归,皆是为了庇护追随者在乱世中求得一方安稳。

  越是与刘备攀谈,浮云越是坚定了来时的想法。

  故而。

  在入了相国府后,浮云在饮了一樽清酒后,再无犹疑,当下推金山,倒玉柱,纳头便拜,悲戚而道:“恳请左将军救我黑山十余万军民。”

  “义士快请起。”刘备忙近前扶起浮云。

  早在车中攀谈时,刘备便察觉眼前这位自称张燕麾下渠帅的中年男子与众不同。

  那是一种历经生死磨砺的沉冷,一种不甘沉沦的倔强,更蕴含着对后辈未来的殷切期盼,让刘备想起十多年前那些为信仰而战的黄巾渠帅。

  岁月流转,大部分黄巾渠帅早已忘却初衷,沦为只知劫掠的凶徒。

  唯有极少人,还能忆起大贤良师揭竿而起的初衷:为万千黎民求活路,而非手足相残。

  而浮云却如同遇到了知音一般,声泪俱下:“左将军,我黑山军民并非天性乐为贼寇,实为苛政所迫,无路可走,这才遁入山林苟活。十余年挣扎求存,早已身心俱疲,所求者不过是妻儿老小能见天日,青壮儿郎得脱贼名,能堂堂正正的立于世间!将军仁义之名响海内,非公孙瓒、袁绍、曹操等人能比,恳请将军救我等于水火,我等必肝脑涂地,以报将军再生之恩!”

  此言一出,刘备心头剧震。

  但刘备并未立即允诺浮云。

  此行常山,收服黑山军民固是主要目的,但如何施为、何时进行,都需仔细考量,绝非一句承诺便可了事。

  黑山军为生计所迫侵扰地方有其情由,可常山百姓为保家园亲眷奋起抗贼亦是情非得已。

  彼此积怨,已非一日之寒。

  良久。

  沉默良久,刘备才沉声开口:“天下纷乱,根源在于朝纲不振,吏治崩坏,豪强无道。非尔等之罪。然而尔等今日为寇,累年侵扰常山诸县,彼此结怨深重。若只凭我一句空口承诺便欲消弭双方的仇恨,实为虚妄。”

  浮云身形一僵,眼中光芒瞬间黯淡。

  刘备的话并非虚言,累年积怨,又岂是刘备一句空口承诺就能消除的?

  常山士民多少亲朋丧于黑山军民之手?

  黑山军民中又有多少血脉折于常山人之刃?

  彼此真能尽释前嫌,化干戈为玉帛?

  正当浮云心灰意冷之际,诸葛亮清朗的声音自外传入:“将军既欲救黑山生民,又不愿令常山士民寒心,亮有一折中之法。”

  闻听此言,浮云惊喜抬头。

  刘备忙拱手相询:“军师有何良策?”

  诸葛亮向刘备微一欠身,目光转向浮云:“累年积怨,仇恨入骨。不是你死我亡,便是互戮不休。纵使有人愿意平息纷争,也定会有挑唆煽动再起祸端,最终导致祸乱再起,令双方无辜者蒙难。此绝非将军所愿。”

  话音一转,诸葛亮又道:“当下中原板荡,左将军志在匡扶。然而屠各、乌桓、鲜卑诸胡,趁乱南下掠我子民,罪不可赦!尔等若真欲令家小重见天日,令儿郎摆脱贼名,可将山中羸弱妇幼择出为民,随左将军于常山屯田安居;剩余精壮者为军,远赴胡虏肆虐之疆,杀胡寇、立战功、保边境。待他日左将军扫清六合,必为尔等正名;而尔等留在常山的家小,亦得将军翼护!”

  浮云闻言惊愕:“我等纵使有心,可无粮草支持,又如何能杀胡?”

  诸葛亮语气骤然转冷:“尔等既有余力侵扰常山,劫掠乡邻仓廪,为何不能侵扰屠各、乌桓、鲜卑部落,夺取胡人牛羊骡马?莫非尔等手中刀枪,只敢对准汉民,不敢指向胡虏?若果真如此,便是贼性不改!亮必助左将军挥师进剿,犁庭扫穴,寸草不留!”

  诸葛亮语声虽平,浮云却从中感受到如潮水般汹涌的杀意,心中更是惊骇难言:此人如此年轻,何以竟有百战宿将的凛凛威煞?

  刘备见状,适时开口,面带不忍:“军师,此计是否……”

  诸葛亮低声断然道:“将军虽然重仁义,但万不可效宋襄公式的仁义!将军现如今仍在大将军帐下。收弱者为民屯田,尚可托辞需要人力;若收壮者为民,大将军岂能不征调?将军若是应允,则对黑山军民失信是为不义;将军若是拒绝,则大将军必疑将军有异志。届时,十余万黑山军民皆会因将军一念而灭!将军万不可因小仁而误大仁啊!”

  刘备顿感为难:“若如此岂非我害了义士?军师,当真别无他法了吗?”

  诸葛亮摇了摇头:“将军,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一说一和,看似是诸葛亮在劝刘备要果断,实则是说给浮云听的。

  而在两人“争执”未止时,浮云忽地抬头,目光已复坚定:“左将军不必为难!诸葛军师一言,如拨云见日,令我茅塞顿开!山中习惯了厮杀劫掠者,纵然得了左将军恩义留在常山,也未必能安心为民。屠各、乌桓、鲜卑诸胡,亦曾劫掠黑山!往日我等势弱,只得忍气吞声。若左将军愿意庇护山中妇幼老弱,我愿返回劝说张大帅以及诸位渠帅,愿为左将军执戈杀胡,以战赎名!”

  今天要带小孩去领入学通知书,暂时2更,剩下的下午回来再写。

首节 上一节 104/1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