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17节

  受诸葛亮豪气感染,刘备更是欣喜:“军师出山以来,谋划策略,操练人马,甚是辛苦。沙场风大,我结小帽一顶,为军师遮挡寒风,以尽心意。”

  看着刘备递过来的精致的多层防风草帽,诸葛亮不由动容。

  从个人情感上来讲,刘备肯为诸葛亮亲自结草帽,是在表达对诸葛亮的关怀。

  换个人,都得泣哭。

  但若抛弃个人情感,刘备在危如累卵的局势时,竟还有闲暇结草帽,终究不合时宜。

  “将军当有远志,岂能结小帽聊以消遣?”诸葛亮蹙眉微叹。

  刘备顿时一愣。

  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回应。

  刘备平日里就喜欢捣鼓些小手艺,左右近卫人人都有刘备亲手结的草帽、牛毦等。

  近日风大,兼之天寒。

  刘备一开始想替诸葛亮购买能遮风的小帽,又觉得购买的不如自己亲手结的,故而结小帽一顶专程来送给诸葛亮。

  没想到诸葛亮不仅不感兴趣,反而还认为刘备玩物丧志。

  一旁的张飞忍不住道:“军师好不讲理!俺大哥见军师日夜操劳,于心不忍,亲手编结帽冠,军师却如此无礼?”

  “翼德,不得无礼!”关羽侧身拉住张飞,低声呵斥。

  “二哥!”张飞刚要开口,话到嘴边又被关羽的眼神给镇了回去。

  诸葛亮轻叹:“将军之心,亮已心领。然而,亮自襄阳千里而来,为助将军成就大业,时刻不敢忘将军之志。”

  “《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车胄虽然暂时与将军和睦,但我们不可疏忽大意;兼之董承、吴硕行事粗鄙,曹操随时都可能暗派密令给车胄。”

  “眼下时局危如累卵。亮这番心思,想将军亦不难明白。”

  刘备不由一凛。

  由于年冬将至,刘备认为曹操和袁绍不会在冬季用兵,又认为董承、吴硕等人不会蠢到在曹操和袁绍未开战前生乱。

  兼之自车胄处得了不少粮草且招募了数百部曲,又得到了黄忠的效力。

  等等。

  好运接踵而至,刘备难免有几分飘飘然。

  故而这半个月以来,刘备松懈不少。

  诸葛亮的良言,让刘备猛然醒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眼下忧患未除,又何以享受安乐?

  “谨遵军师教诲!”

  刘备知错认错。

  “我亦深知军师之忧虑!奈何许都路远,我难以及时探得许都动静。曹操何时会暗派密令给车胄,我亦难知晓。”

  说到这。

  刘备喟然长叹。

  倘若董承、吴硕等人是胆怯之徒,见势不妙就蛰伏以待时机,刘备反而不忧虑。

  偏偏董承、吴硕等人又自视甚高,自以为能在计略上稳赢曹操,反令刘备忧虑。

  听到刘备为车胄而烦忧,张飞又生出了对车胄的恼恨:“车胄让大哥忧虑,甚是可恨!不如俺去将车胄捉了,省得还要天天防着。”

  “休得胡来!”刘备轻斥:“车胄乃徐州刺史,岂能说捉就捉?若是捉了车胄,我与举兵反曹又有何区别?”

  张飞语气委屈:“大哥,反正都要举兵反曹,早捉车胄晚捉车胄,都一个样!”

  关羽看了一眼诸葛亮,又看向刘备:“大哥,关某以为,翼德所言,不无道理。”

  “《春秋》有云:先人有夺人之心,军之善谋也。先捉车胄,制其党羽,再对外号以车胄之名,纵有曹操暗派密令,我等亦能及时获悉。”

  随后。

  关羽又看向诸葛亮,语态温良:“军师以为,关某所言,可有道理?”

  求收藏、求追读、求月票、求打赏、求评论。感谢兄弟们助我提高新书榜排名,排名越高,曝光越多。

第22章 谦逊关羽登场

  关羽的谦逊温良,让张飞瞪大了双眼。

  下意识的揉了揉眼睛,张飞仿佛第一次认识关羽一般。

  “啪——”

  张飞一巴掌扇在脸上。

  “嘶——”

  感受到脸上的疼痛,张飞倒吸了一口凉气。

  “张主簿,你这是作甚?”

  黄忠一脸疑惑的看向张飞。

  “没作甚,有蚊子。”

  张飞胡诌了个理由。

  “蚊子?”

  黄忠脸上的疑惑更甚。

  寒风吹得脸都生疼,哪还会有蚊子敢乱飞?

  刘备看向关羽的眼神,同样有惊讶。

  不同的是,刘备的眼神中还有欣喜。

  自家二弟,一向自负,对士人又多轻蔑之意。

  刘备虽然时常告诉关羽不可小觑天下士人,但关羽只听不改。

  而眼前。

  这个自负的二弟,在诸葛亮面前,竟然谦逊温良仿若诸葛亮门生一般。

  令刘备又惊又喜。

  混迹多年。

  刘备左右聚集了不少豪杰健儿。

  而最令刘备器重的豪杰健儿当推关羽和张飞。

  其中关羽又远胜于张飞。

  只因关羽的天赋悟性,常人难及。

  不仅生得人高马大、神力惊人,更难得的是关羽领悟力还极强!

  诸如骑马射箭舞刀弄枪,常人得练一辈子才能有所精通,关羽两三年间就小成,五六年就能大成。

  别的健儿光是打熬气力操练骑射武艺都在感叹时间太少,关羽在完成加倍强度的训练后还能有时间自行研习《春秋》。

  有时候刘备都在想:假如关羽早年没有犯事逃亡,而是凭其天赋悟性拜入大儒门下,盛世可比卢植,乱世可为诸侯。

  之所以会养成轻蔑士人的性格,其主要原因在于:关羽虽有山岳之重,但未曾见识泰山巍峨。

  犯事逃亡后的关羽,常年混迹于市井游侠中,接触到士人大抵是俗士腐儒。

  所见的俗士腐儒,既无过人才能又无高尚品行。

  见多了,关羽难免会生出“士人沽名钓誉,不过尔尔”的自负。

  即便是当初被刘备呼为“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的北海太守孔融,在关羽眼中也只是一介坐谈经典实无大才的腐儒。

  而如简雍、孙乾、糜竺等人。

  关羽虽有尊重但尊重的原因在于简雍等人誓死追随刘备,而非尊重简雍等人的才能品行。

  自负如此,可见一斑。

  诸葛亮刚加入时,关羽尊重诸葛亮的原因同样是因为诸葛亮“千里来投”,而非尊重诸葛亮的才能品行。

  一个未满二十的士子,又能有多高的才能品行?

  可渐渐的。

  关羽发现不对劲了。

  未满二十的诸葛亮,论天赋论悟性论才能论品行,论军略论政略论谋略,都让关羽头一回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头一回见识到了何为“泰山巍峨”,何为“天下奇才只是见我的门槛”!

  唯一能让关羽找回自信的,就只有个人武勇。

  可关羽堂堂一个左将军司马,一个年近四十的壮年武将,去跟一个士人,还是一个未满二十的士人,比拼个人武勇的高低,本身就落入了下乘。

  关羽还丢不起这个脸!

  在军政一体武庙十哲的事后诸葛亮面前,关羽的骄矜自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有谦逊温良!

  兼之诸葛亮又无轻视关羽之意,对关羽的求问更是知无不言,令关羽钦佩不已。

  或许连诸葛亮自己都没觉察到,培养出胆怯马谡的遗憾和未能尽传所学给姜维的遗憾,最终融合为对关羽的期待。

  “关司马所言,与亮不谋而合。”

  诸葛亮肯定了关羽的提议,关羽的嘴角忍不住勾起一丝笑意。

  又见诸葛亮面向刘备,道:

  “下邳豪强因车胄征筹粮草一事,多有怨言。眼下年冬将至,徭卒思归,强令徭卒押运粮草,亦会令徭卒生怨,反而不美。”

  “将军可劝车胄以士民为重,致力农耕,让士民都能得到休息;然而,曹操军威甚重,亮料车胄定不敢忤逆曹操军令。”

  “将军则可假托‘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软禁车胄,制其党羽;再许诺车胄,若曹操问罪,将军一力承当。”

  “诚如是,将军既可暗掌下邳,又可封锁下邳变故,再趁此机会,假车胄之名,暗中拉拢臧霸、昌豨等人,以备不时之需。”

  张飞提个点子,关羽引申计略,诸葛亮则是在只言片语间就将关羽引申的计略完善了细节。

  这一幕,看得关羽更为钦佩。

  关羽默默的记下诸葛亮完善的每个细节,暗暗思考诸葛亮的思虑方式。

  常人见了泰山之巍峨,只会自叹不如,自甘平凡。

  关羽不同。

  既然见了泰山之巍峨,若不能登临泰山之巅,一览众山,又何以自诩大丈夫?

  张飞本想吼一声“既然二哥和军师都说了软禁车胄,俺这就跟大哥一起,将车胄那厮捉了”。

  可话到嘴边,张飞又感觉不妥。

  关羽的谦逊温良,让张飞感到陌生的同时又感到一阵焦虑。

首节 上一节 17/1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