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20节

  即便是如今最强的袁绍都只凑得出三百具马铠,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更是连十具马铠都凑不出。

  甚至于:刘备向曹宣索要的一千套厚麻布衣履,都可以称之为“布甲”了。

  而现在。

  曹宣竟直接豪掷五十套皮甲,其价值远胜于一千套厚麻布衣履!

  刘备本有拉拢曹宣之意。

  曹宣主动赠礼,反让拉拢之事变得简单了。

  “曹别驾若有所求,不妨直言。”

  刘备将目光从礼单上移开,语气温润如风。

  曹宣暗喜。

  为了凑这五十套皮甲,曹宣花掉的钱帛可不少。

  将五十套皮甲赠送给刘备,曹宣自然是有所求。

  “下官出身贱业,虽无治事之才但颇有家资。惟愿求一前程,还请左将军能提携一二。”

  曹宣言简意赅。

  我有钱!

  想当官!

  且不满足于当一个别驾!

  别驾虽然在州一级别举足轻重,但多数情况下会随刺史的更换而变动,只有少数别驾背后有世家豪强支持,可以强到架空新任刺史。

  显然。

  曹宣不属于少数。

  一开始,曹宣是对车胄抱有期望的,期望车胄能带自己在仕途上一路腾飞。

  渐渐地,曹宣发现,车胄这个徐州刺史空有其名。

  广陵太守陈登,不将车胄当回事。

  琅琊相臧霸,不将车胄当回事。

  左将军刘备,不将车胄当回事。

  连昌豨、吴敦、尹礼、孙观、孙康等人,都不将车胄当回事。

  车胄除了会给曹宣画饼外,只剩趋利避害,趋的是车胄的利,避的是车胄的害。

  至于曹宣?

  曹宣只是车胄眼中的鸡犬和牛马。

  是死是活,都跟车胄无关。

  尤其是当车胄让渡权力给刘备后,曹宣又猛然醒悟:车胄即便将来被曹操罢黜刺史一职,依旧是名士,依旧可以入朝为官。

  可曹宣这个由车胄征辟的徐州别驾,则会被打回原形。

  在当徐州别驾的期间,曹宣得罪了不少下邳豪强,尤其是替车胄筹集粮草物资的期间,令不少豪强生怨。

  【曹宣的钱帛和粮草如数归还,众人的钱帛和粮草五五分账】,不是空穴来风!

  一旦没了徐州别驾的官身,不满曹宣的下邳豪强,定会对曹宣群起而攻,甚至于瓜分曹宣的家资。

  每念及此,曹宣如坠冰窟。

  于是乎。

  不想被车胄当弃子扔掉的曹宣,决定投靠刘备。

  这五十套皮甲,便是曹宣的见面礼!

  【果如军师所料!】

  刘备暗喜。

  “曹别驾为人仗义,甚合我心。然我虽有提携之心,但苦无基业。跟着我,曹别驾或会受苦受难。”刘备不动声色。

  而在曹宣耳中,刘备的话仿佛天籁之音。

  曹宣慨然而道:“昔日,秦王子楚入邯郸为质,吕不韦以千金助其登位,并成佳话。”

  “我虽然不如吕不韦多财,但左将军有远胜于秦王子楚的英雄之器,待左将军建立基业,天下碌碌之辈,将无人能敌左将军之威。”

  “倘若左将军不嫌我鄙贱,我愿奉上全部家资,以助左将军建立基业。”

  刘备暗惊:是我小觑人了!

  诸侯有诸侯的生存之道。

  豪强有豪强的生存之道。

  能在乱世中苟存性命的,无一不是机敏之辈。

  刘备没有因为曹宣的主动投靠就欣喜接纳。

  曹宣对刘备的战略方向一无所知,只知道刘备想跟曹操争功。

  倘若曹宣得知刘备最终要放弃下邳北上图河北,是否还会奉上全部家资?

  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刘备图河北的战略。

  不是人人都能矢志不渝的跟着刘备创业。

  念及此。

  刘备敛容又问:“世事无常,乾坤难测。倘若我不能立业于下邳,曹别驾可愿舍弃故土?”

  若只为了曹宣的家资,刘备其实可以半真半假的胡诌。

  但刘备为人,又极重信义。

  曹宣主动依附,于刘备而言:是义举。

  为贪曹宣家资而蓄意欺瞒,是不义之举。

  刘备宁可不要曹宣家资也不愿行不义之举而坏自身德行信义。

  人,无信不立!

  刘备的询问,令曹宣不由一愣。

  左将军,竟为我考虑如斯?

  曹宣能在乱世中拼出家业,自然不会是个傻白甜。

  尤其是将刘备与车胄一对比,高下立判!

  车胄就从不会考虑曹宣的困难,只会让曹宣“忍”!

  曹宣不由回想起诸葛亮昔日的话:今左将军不嫌亮出身寒微而委亮重任,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礼贤下士更胜桓公昭王。不知车刺史待曹别驾,与左将军待亮,孰优孰劣?

  初听这话,曹宣几乎要破防。

  此时回想,曹宣又有了明悟:

  【昔日左将军被吕布背刺,基业尽毁,糜子仲宁可散尽家财也要资助左将军。】

  【我原本以为是糜子仲有识人断势之明,如今看来,定是左将军平日里厚待糜子仲,不嫌弃糜子仲贱业出身,方有糜子仲散尽家财之举。】

  念及此。

  曹宣的眼神变得坚毅。

  “左将军为我考虑如斯,我又岂能不明左将军之意?”

  “我本贱业之身,于乱世之中侥幸攒得些许家业,本以为车胄有明主之器,故不吝钱帛粮草以助车胄,不曾想车胄竟视我如敝帚。”

  “颓丧之际,竟又让我幸运的遇到了左将军,左将军不嫌我鄙贱,又以礼待我,更虑我所虑,真古今贤君所不及也。”

  “愿为左将军,牵马执蹬,纵死不悔!”

  笑声响起。

  曹宣的回答,令刘备很满意。

  刘备近前扶起曹宣,许诺道:“有曹别驾仗义相助,我何愁大事不济啊!”

  “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若我能立基业,定不相负。车胄给得了的我要给,车胄给不了的我更要给。”

  推本书,链接在下方

第26章 认真庞统登场

  刘备的许诺,听得曹宣激动不已。

  那句“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更令曹宣肃然起敬。

  “能为左将军效力,是我之大幸!”

  为表决心。

  曹宣当即归家,将田产、房产、工坊、奴客等所有权文书以及钱帛粮草的账册交付刘备,又将钱帛粮草封存以待刘备清点。

  除了没有妹妹嫁给刘备外,一如糜竺旧事。

  “曹宣虽是出身贱业,但识人断势、为人处世颇有过人之处,且又善置家业、知义有节,若能善用,亦可为治州之才。”

  赞许声响起,正是庞统。

  闻言。

  诸葛亮下意识的想到了马谡。

  若非高估马谡的才能而委以重任,又岂会有街亭之憾?

  念及此。

  诸葛亮问道:“士元对曹宣的评价,是否过誉了?若高估其才能而委以重任,定会引起祸事。”

  “非也!”庞统大笑:“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

  “倘若不对值得称道的人和事加以赞美和宣扬,就不足以让人仰慕雅道;若无人仰慕雅道,愿意行善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若想宣扬雅道,改善世风,就应为有志者培养名声,假使十个人中有五个人因此而改善自己,世间就又多了五个善人。”

  “如此,岂不美哉?”

  诸葛亮考虑具体事务的风险管控,基于街亭之憾而更注重曹宣实际才能的审慎评估,担忧高估曹宣的才能可能导致用人失误,进而引发具体事务的失败。

  庞统则从社会整体风气角度出发,认为乱世中应该主动宣扬【雅道】,通过表彰曹宣这类有潜力的人才来激励更多的人效仿。

  一个是法家实用主义的【量才而用】,一个是儒家理想主义的【教化治世】。

  虽然角度不同,但各有其道理。

  “是亮浅薄了。”

  诸葛亮顿知误会了庞统,坦然认错。

首节 上一节 20/1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