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时间,足以为我造足声势,让袁尚袁熙误以为我得到了左将军的支持,届时,袁尚袁熙定会向左将军暗中许诺,以求让我失去左将军的支持。”
“而我,则可向大将军表奏,让左将军出守涿郡为都督;袁尚袁熙自以为是左将军应了许诺,定不会反对。”
“如此,左将军承了我的情,又能离开平原国而去琢磨拉拢袁尚袁熙麾下的官吏士民,我何乐而不为呢?”
华彦恍然,谄道:“使君智计无双,属下佩服!”
袁谭大笑,又厉声叮嘱:“速去平原国,莫要让不长眼的得罪了左将军。坏我大事者,定斩不饶!”
另一边。
刘备亦是开怀。
去涿郡前先入平原中转,是诸葛亮一早就与刘备通过气的,故而刘备在与袁谭初步约定时都不涉及实际的好处。
诸葛亮以此询问庞统,则是为了让庞统查漏补缺。
谨慎一点,终究是没错的。
“果然如军师所料,袁谭沉不住气,竟主动请我暂代平原相。”
开怀之余,刘备又有几分叹息。
“可惜,袁谭终究不是袁绍的嗣子,再怎么折腾都得不到袁绍的偏爱,反而还会因此而受到袁绍的猜忌。”
在袁谭被过继给袁绍的哥哥当嗣子后,袁谭就已经失去了继承袁绍基业的资格。
现在的袁谭之所以还有几分说话的分量,全凭袁谭在青州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的战功撑着。
即便如此,中意袁谭的世家文武及军中大将,也少之又少。
刘备没有立即答应暂代平原相,亦有这方面的原因。
即便要暂代平原相,也得袁绍开口许诺。
暂代一年,刘备亦是有考量的。
袁谭的目的不是真的让刘备当平原相,而是为了造势让袁尚袁熙误以为刘备支持袁谭。
袁谭自个儿都没多少地盘!
若真将平原给了刘备,等于是直接砍了袁谭的双翼。
没了双翼的雄鹰,即使再有翱翔于天的志向,都只能干瞪眼。
暂代一年,可以让袁谭明白刘备并不想强占平原国。
而明白了刘备不想强占平原国的袁谭,定会积极的促使刘备立足幽州。
毕竟。
刘备不能去幽州,平原国就得长待。
刘备待在平原国,袁谭总不能让刘备“主动请辞”!
主动请辞对刘备而言,没什么大的损失,可袁尚袁熙可就得乐开怀了。
锦上添花哪有雪中送炭有用?
试想:一个被袁谭弃之不用的“左将军”,被袁尚袁熙拉拢后,还会支持袁谭吗?
断然不可能!
当刘备带着数万士民、七千余卷藏书入了袁谭的势力范围,袁谭就已经落入了算计。
袁谭虽然有些小聪明,但刘备一方都是高手。
高手面前,小聪明是登不上台面的。
“接下来,就看袁绍能否在白马之战,力压曹操了。”
“若袁绍力压曹操,对左将军的到来不会重视;若不能力压曹操,袁绍定会亲自前来迎接左将军。”
诸葛亮目光灼灼。
入平原中转的另一层深意,亦是诸葛亮在等白马之战的胜败。
若曹操赢了白马之战,原计划照常。
若曹操输了白马之战,计划就得更改了。
求月票,求追读
第62章 刘备走到哪,哪儿就有贤士,这就是第一魅魔的含金量
在与袁谭道别后,刘备又踏上了前往平原国的路程。
虽然携带数万士民同行会令日行变得缓慢,但同时又给了刘备走访沿途县乡的时间。
在朱虚到平原国的这月余时间。
刘备拜访了沿途县乡的贤士。
既然决定要在平原国暂待,自然就得拜访贤士拓展名望。
在这个没有网络的时代,个人的名望几乎都是靠口口相传的。
拜访的贤士越多,名望的传播就越快。
而刘备拜访贤士的举动,亦在诸贤的口口相传下,不断的在沿途县乡及周边区域传播。
兼之刘备每次拜访一个贤士,都会对贤士称“我有藏书七千余卷,乃广陵太守陈登与北海康成公相赠,欲在平原国示之于众士,供众士观阅抄录”。
一时之间。
闻讯前往平原国的士人,络绎不绝。
亦有沿途士人直接自请跟着刘备去平原国,仅求途中能观阅抄录藏书。
广陵太守陈登,乃下邳世家陈氏子。
一个三公之家,珍藏的书籍必定不凡。
而康成公郑玄的藏书,更是当世瑰宝。
这旁人得了陈登和郑玄的藏书,恨不得修个坞堡藏起来,生怕被人瞧见了。
毕竟。
藏书是要传家的。
借给外人,等于是在后人的仕途上培养了一个竞争对手。
除非这个外人,能变成门生故吏。
袁氏一族之所以能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皆因袁氏利用四世三公的名望和权力,培养了一大批步入仕途的士人。
而刘备。
既没有藏着掖着不给人看的想法,又没有让士人宣誓效忠的想法。
刘备的想法依旧还属于游侠义气:愿意来平原国观阅抄录的,都是我刘备的朋友。
在世家大族眼中,刘备的方式过于天真,充斥着“人傻书多快来”的愚昧。
但在诸葛亮等人眼中,刘备的方式看似愚昧,实则大智。
不设门槛,意味着会有大量前来观阅抄录的士人。
当今乱世。
家破族散、流离各处的聪慧智者,比比皆是。
这些人虽然有读书的天赋,但苦无经典的书籍可以观阅抄录。
就连诸葛亮这般有天赋者,都得依靠两个姐姐联姻的关系才能有书可读。
假使诸葛亮的两个姐姐没有与荆州大族联姻,别说在荆州读书了,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
更多的。
会如徐庶一般,求学之余每日还得在酒肆店铺等地方打杂来赚取酬劳奉养老母。
而现在。
刘备,不向众士索取任何的条件,将七千余卷藏书免费供众士观阅抄录!
这分气度,这分豪迈,举世罕见。
一年的时间很短,碌碌无为者什么都做不了就一晃而过了;一年的时间又很长,志存高远者足够为自己后面行动做好足够的准备。
而刘备。
属于志存高远者!
等刘备抵达平原国时,随行的士人已经超过三百人!
这年头。
活着的人少,识字的人更少,能读懂书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能有三百余的士人随行,场面已然非常的壮观。
“高唐县县丞陈震,见过左将军。”
高唐城。
一个身材高大容貌俊逸的中年,于城门口相迎。
诸葛亮仔细辨认了陈震的相貌,惊问道:“阁下可是南阳陈孝起?”
陈震吃了一惊,寻声而望。
但仔细辨认了诸葛亮后,陈震并无诸葛亮的印象,不由疑惑,遂拱手问道:“我离开南阳已有数年,不知尊驾何人?”
诸葛亮拱手回礼道:“左将军麾下军师中郎将、琅琊人诸葛亮,见过陈县丞。昔日亮初入南阳时,便听闻南阳陈孝起为人忠恪,又兼秉性刚直;又闻陈县丞受大将军征辟而入河北,亮时常感叹,只憾不能与陈县丞相识。”
被诸葛亮这一顿夸,陈震对诸葛亮的好感直线上升,忙道:“诸葛军师过誉了,我只是一介小吏,当不起诸葛军师的盛赞。”
话虽如此,但陈震又有羡慕。
想想自己,都年过三十了,还只是个平原国高唐县的县丞,区区一长吏。
再看诸葛亮,正值青春年少,就已经是左将军刘备的军师中郎将了!
人比人,气死人。
诸葛亮锐眼如刀,敏锐的捕捉了陈震神态和语气中那细微的“苦涩”,当即为陈震打抱不平:“莫非是河北的贤才太多了吗?陈县丞有尚书之才,袁绍竟只用为吏?”
陈震不由骇然。
我与诸葛亮素未蒙面,诸葛亮竟对我推崇如斯?
只是想到在袁绍麾下的际遇,陈震又叹息道:“我才学不足以托付大事,能被用为吏已是大将军恩遇。”
说者有心,闻者有意。
一听诸葛亮这话,刘备顿知眼前之人,远非寻常县丞能比。
当即。
刘备近前执礼,道:“陈县丞不可妄自菲薄。昔日的相国曹参,最初时亦只是一介狱掾,非是曹参才学不足,实乃时势未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