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出黎阳往东二百里亲自引兵马来迎接刘备,让诸葛亮猜到了白马之战的胜败。
若非袁绍进攻白马失利,又岂会有闲情逸致亲自引兵马来迎接刘备?
大战已经开启,袁绍可不会闲得慌。
袁绍进攻白马失利,是有利于刘备的。
曹操本就势弱于袁绍,若是首战失利,势必会令曹操的后方不稳。
不仅汝南的袁氏旧部会趁机生事,甚至于初降曹操的张绣都得怀疑是否押错了宝,再反一次曹操犹未可知。
而曹操在白马打了个漂亮的首战,即便综合实力依旧不如袁绍,也能振奋士气以及令后方稳定。
只有曹操顶住袁绍的压力,刘备才能斡旋于袁曹之间,借袁曹之力以壮自身。
就如现在:袁绍出黎阳往东二百里亲自引兵马来迎接刘备,正是刘备找袁绍要好处的良机。
刘备亦懂个中道理。
经诸葛亮一提醒,刘备当即就决定,要引兵西行与袁绍碰面。
“我欲将白毦兵带上,军师以为如何?”刘备目光灼灼,既然是去见袁绍,自然得展现几分实力。
诸葛亮轻轻摇头,给出了不同的意见:“白毦兵的招募和训练,极为不易,不可轻易折损。将军只需挑上三百徭卒,皆持木弓木枪同往。”
刘备顿时愣住,语气多了几分怪异:“军师,若这般前往,势必被袁绍小觑。”
诸葛亮轻笑:“袁绍极重颜面,既然亲自引兵马来迎接将军,定不会让黎阳众文武小觑了将军。这三百徭卒,实则是跟着将军前往黎阳运粮的。”
“再者,袁绍兵多将广,也瞧不上将军的八百白毦兵,将军带白毦兵前往,反而更容易被小觑,倒不如让袁绍调拨兵马粮草与将军。”
刘备仔细琢磨了一阵,想明白了诸葛亮的用意。
诸葛亮是懂借鸡生蛋的。
刘备现有的八百白毦兵,是诸葛亮这大半年以来辛辛苦苦为刘备筹募训练而得,自然不肯拿出去为袁绍卖命。
更何况。
刘备真带着八百白毦兵去见袁绍,袁绍反而会滋生疑心,甚至于还会找个机会故意让刘备的八百白毦兵去中曹操的埋伏。
对袁绍而言:没有兵马的刘备,更容易被掌控!
“若不带白毦兵,谁可与我同往?”刘备又问。
诸葛亮不假思索,道:“将军带上汉升与元直,足矣。高唐诸事,可交予亮与众人。”
带上黄忠,可护卫刘备安全;带上徐庶,可让刘备有人商议;而诸葛亮带着关羽张飞庞统等人留在高唐,既可及时策应支援又可令宵小不敢对刘备使坏。
刘备认同了诸葛亮的提议,遂又召关羽等人入内商议。
一听刘备只带黄忠徐庶和三百徭卒去见袁绍,关羽和张飞皆是一惊。
关羽向诸葛亮投去了疑惑的目光,张飞则是直言劝谏:“大哥千金之重,岂能犯险?俺带五百兵,护卫大哥左右!”
诸葛亮则向关羽回了个“安心”的眼神,又对张飞道:“以左将军如今名望,袁绍又岂敢对将军不利?张主簿若是带兵前往,反而会增加袁绍对左将军的猜忌,反倒不美。”
张飞偏头不服:“军师,讲大道理,俺肯定说不过你,反正俺不想让大哥犯险!”
见状。
刘备不由轻斥:“翼德,不可无礼!军师这般安排,乃是为了顾全大局。”
“袁绍麾下的监军沮授,本就疑我入河北是曹操诡计,我若再带兵前往,岂不正给了沮授谗言我的机会?”
“更何况,有汉升和元直在,足以保我无恙!”
这时。
关羽又进言道:“军师示弱之意,关羽明了。但只用三百徭卒,未免托大。不如由关某带三百校刀手,护卫大哥左右?”
诸葛亮摇头:“左将军见了袁绍,定会与袁绍同往黎阳。关司马若与左将军同往,仅以三百校刀手非但不能应对不测,还会令左将军受到掣肘。”
“假使袁绍要令关司马引兵渡河攻打延津,关司马若是不遵令,则左将军会受猜忌;关司马若是遵令,则不能护左将军周全。”
关羽默然。
诸葛亮的意思,关羽听明白了。
袁绍不是个善茬。
关羽在河北的名气并非默默无闻,袁绍不可能放着关羽这个万人敌不用。
关羽遵令渡河去打延津,就不能护卫刘备左右;若关羽不遵令,袁绍就会想:你带着个万人敌天天在我大营中转悠,莫不是要杀我?
带黄忠就没这个顾虑。
河北众人,谁认识黄忠啊?
就如当初车胄给刘备摆鸿门宴时,见刘备带了个不认识的壮汉就掉以轻心,压根没想到黄忠也是个不弱于关羽和张飞的万人敌。
“云长不必再争。”刘备果断的终止了争论,选择了信任诸葛亮:“昔日许都虎穴,我都能独善其身,又何惧袁绍?且听军师安排,不可因一时冲动而坏了大事。”
在刘备的坚持下,关羽和张飞对视一眼,不再进言劝谏。
刘备又取剑印交予诸葛亮,吩咐众人:“我不在高唐的期间,军政诸事皆由诸葛军师总揽而决,众人皆是我信任之人,万不可如袁绍麾下文武一般,因私心而内斗不和。”
诸葛亮郑重的接过剑印,内心感动不已,肃容而道:“有亮与众人在高唐,将军大可放心行事!”
待刘备引黄忠、徐庶及三百徭卒离开后,关羽再次寻上了诸葛亮,表达了担忧:“关某虽然明白军师之意,但大哥的性命,亦关乎我等性命,关某委实难以心安。”
诸葛亮作掐指状,笑道:“关司马且安心。亮会些掐算小术,料左将军此去黎阳,不仅无恙,还能遇上在河北的故友。”
河北的故友?
关羽疑惑重重。
又见诸葛亮笃定泰然,关羽只能暂时收起担忧,转而问道:“大哥如今去见袁绍,更不知何时才能归来。我等在高唐,又当如何?”
求月票
第68章 掌剑印,图幽州,事后诸葛亮再发力
“亮既受左将军剑印,自当为左将军谋基业。”诸葛亮目光灼灼。
在白马之战前,诸葛亮就有详细的谋基业方案,且与刘备、庞统都有商讨。
刘备离开高唐前将剑印交付给诸葛亮,明面上是让文武诸人听从诸葛亮的号令,实则是让诸葛亮全权负责方案的执行。
诸葛亮示意关羽稍安勿躁,又召张飞、庞统、简雍、孙乾四人一并入府议事。
待众人皆至,诸葛亮又取出一卷地图。
摊于榻上,示与众人。
“据亮所知,袁绍虽然消灭了公孙瓒,但幽州尚有阎柔、鲜于辅等人不服袁绍,可设法拉拢阎柔、鲜于辅等人为助力。”
曹丕称帝后,曾派鲜于辅入蜀汉劝诸葛亮投降。
故而,诸葛亮对鲜于辅的往事以及幽州诸势力对袁曹刘三家的态度都有相应的了解。
诸葛亮既然要为刘备谋河北,自然不可能对河北的人和事两眼一抹黑。
有深入的了解,才有发言权。
诸葛亮亦记得:公孙瓒死后,鲜于辅采纳了长史田豫的计策,暗中归附了许都朝廷;阎柔亦在曹操攻破南皮后,归附了许都朝廷。
之所以会归附许都朝廷,并非是阎柔、鲜于辅等人对曹操有多么的崇敬和爱戴,而是基于天下大势明哲保身之举。
诸州县中,不具备争雄天下的小势力,大抵都会依附一方大势力,以求苟全性命于乱世。
陈登如此。
阎柔、鲜于辅等人亦如此。
“公孙瓒杀刘虞后,阎柔被推举为乌桓司马,招诱乌桓、鲜卑,得到胡、汉数万人,败渔阳太守邹丹于潞河之北,又与袁绍诸军破公孙瓒于鲍丘。”
“阎柔有能力有野望,且袁绍对阎柔又颇为恩宠,以左将军目前的出身和威望,拉拢阎柔,恐怕会惹阎柔嘲笑。”
在诸葛亮提出拉拢阎柔、鲜于辅等人的方略后,简雍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张飞闻言,不乐意了:“宪和,你怎能长他人志气灭大哥威风?大哥乃中山靖王之后、宜城亭侯、左将军、豫州牧,论出身、论威望,哪里差了?”
“阎柔一介俘虏出身,自幼跪伏于鲜卑、乌桓脚下,更杀害护乌桓校尉邢举,无义小人,怎敢嘲讽大哥?”
“若阎柔敢对大哥不敬,俺定取他首级!”
虽说有庞统的劝谏,但张飞敬君子而轻小人的秉性也不是一日两日能改掉的。
阎柔少时被鲜卑、乌桓掳掠为俘虏,后为鲜卑、乌桓亲善信任,为求上位又杀护乌桓校尉邢举取而代之。
虽然阎柔在幽州有名望,但张飞就瞧不上阎柔。
见张飞犯浑,关羽赶紧拉了张飞一把,低声斥道:“三弟,不可莽撞!”
跟着诸葛亮的时间越久,关羽对“拉拢之术”的理解就越深。
个人好恶不能影响大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即便不能成为朋友也不能成为敌人。
“二哥!”
张飞犹自不服。
区区阎柔,怎比得上俺大哥半分?
“且听军师的。”
关羽再次按住张飞的话头。
“简从事所虑,亮亦有考虑。”诸葛亮并未因简雍意见不同就有恼怒,而是耐心解释道:“然而阎柔久居塞外,深得乌桓、鲜卑信任,拉拢了阎柔,就可镇抚诸胡,为我等所用。”
“阎柔虽有能力和野望,但出身低微而难与天下争锋,只能依附一方而自保,袁绍对阎柔恩宠,亦是明晰阎柔在幽州构不成威胁。”
“狡黠善变者,眼中唯有存续与实利,而今袁曹相争,胜败未明,阎柔见左将军声望日隆,未必不可为左将军所用。”
庞统接口补充:“孔明所言极是。袁绍虽然厚待阎柔,然其天性多疑。阎柔既非袁绍嫡系,又深得乌桓、鲜卑信任,久必为袁绍所忌。”
“昔日,阎柔曾与麹义同战公孙瓒,深知麹义能为。然而麹义却因骄横不敬袁绍就被斩杀,余众更被袁绍分兵扑灭,袁绍狠辣如斯,阎柔又怎能不心寒?”
“若遣一善辩之士携带重礼暗中游说,即便不能立时招降,也可埋下嫌隙而令其观望游移,此便为我军之利。”
简雍深思片刻,自觉诸葛亮与庞统分析入微,对阎柔的了解更甚于自己,遂拱手拜服:“军师深谋远虑之言,受教了。我愿携礼游说阎柔。”
诸葛亮执扇回礼,道:“有简从事前往,定可功成。亮又听闻,鲜于辅麾下长史乃左将军故旧田豫,简从事可先往代郡见田豫。”
听诸葛亮提及“田豫”,不论是简雍还是关羽张飞都是面色一变。
张飞藏不住心思,直言而吼:“田豫见大哥势穷,就谎称母老求归,何必见他!”
昔日。
刘备兵败海西,向吕布委曲求全才得以换回妻女及文武家眷,暂居于小沛。
之后吕布又攻小沛,刘备只能奔逃许都。
曹操为拉拢刘备对付吕布,以刘备为豫州牧,又给刘备兵马粮草。
而在这个时候,田豫以母老为由,求归幽州。
张飞颇为恼恨,认为田豫是嫌弃刘备势穷,才谎称母老求归。
关羽没有呵斥张飞,脸色忽明忽暗,显然对田豫在刘备势穷时离去亦有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