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72节

  人群响起低低的惊叹。

  “若能随侍左将军左右,执戟护卫,此生无憾矣!”

  “方才那几个小子炫耀弓马的模样真让人生厌,倘得左将军赐下良弓骏马,我甘愿为左将军牵马坠镫!”

  “……”

  待刘备沉稳落车,刘肃、刘始二位宗亲也自车帘后相继步出。

  此景令众人又惊又喜。

  刘备能邀刘肃、刘始同乘一舆,足见其对同族亲厚之情。

  漂泊流离十几年,如今荣归故里,看着熟悉又陌生的楼桑村,刘备亦是感慨万千。

  目光所及旧舍东南角篱上,高数丈的大桑树,依旧童童如小车盖。

  求月票

第104章 沮授都成教书匠了,袁熙不要刘备要

  刘备回涿县楼桑村祭祖的消息,如风卷残云般传遍涿县。

  如预料。

  涿县刘氏虽然没落了,但与涿县诸宗族势力依旧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当涿县刘氏再次腾飞时,以往断了联系的诸宗族势力纷纷备足厚礼,要与涿县刘氏再续同县情谊。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立往。

  古今皆是。

  而刘备会在安置数万士民后,出兵征讨代郡、上谷郡、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的不服势力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涿县诸宗族势力惊喜与恐慌交织,更有眼界短浅者暗中传讯六郡欲两头讨好。

  刘备对此浑不在意。

  弱者想要生存,便只能斡旋于强者之间在夹缝中觅得生机。

  毕竟刘备自个儿都在袁绍和曹操中斡旋,又岂能因此而怪罪唯恐遭遇祸事的涿县人?

  刘备的想法很简单:你斡旋你的,我打我的,等我将不服势力都灭了,你自然就只能服我一个了。

  而从军事层面来讲:强龙要压地头蛇,一定要先引蛇出洞,等地头蛇七寸都露出来了,再棒打七寸,一击毙命。

  幽州地广人稀,诸郡势力又盘根错节,若是驱兵挨个儿的去打,不知道要耗费多少时日,更不知要遭遇多少危险和变故。

  若能引蛇出洞,那就简单了。

  刺史府。

  袁熙的脸色十分复杂。

  刘备要征讨六郡的消息一大早便传入了袁熙耳中。

  对袁熙而言,这个消息不亚于“一觉醒来,天塌了。”

  十指紧握,袁熙愤愤一拳砸在酒案上,语气又气又无奈:“刘备刚来涿郡没几天,便要在幽州搅动风云。若刘备赢了,我这个幽州刺史从今以后便只能对刘备俯首听命;若刘备输了,我也会同样会被鲜于辅、阎柔等人驱离涿郡。可恶啊!”

  面对袁熙的怒火,不论是别驾韩珩还是大将焦触、张南,皆是低头不敢与袁熙的目光对视。

  刘备在离城十里外的下马威以及胸襟气度,至今令韩珩、焦触、张南三人又畏又敬,尤其是还活在传闻中的关羽和张飞,更是令三人每每提及时都大气不敢出。

  袁熙发牢骚又能如何?

  难道袁熙还能与刘备斗个高低?

  袁熙赢了,鲜于辅、阎柔等人拍手称快;袁熙输了,袁绍定会将袁熙调离涿郡。

  只要与刘备争斗,输的都是袁熙!

  道理,袁熙懂。

  可懂道理不意味着能释怀,那憋着的闷气让袁熙焦躁难安!

  袁熙终究还是器量太小。

  若袁熙胸怀丘壑,这个时候都不会有任何纠结,而是会尽可能的舆论上帮刘备造势。

  只要声势造足了,袁熙便能将理都占了。

  届时幽州六郡诸势力消亡,袁熙便可直接一个表文去找袁绍请功,既能得到袁绍的欢心又能将刘备这个烫手山芋扔给袁绍去解决,袁熙还能在刘备面前当个好人,甩锅袁绍身边有小人。

  除非刘备效仿项羽杀楚怀王,否则背靠整个袁氏的袁熙,便能在涿郡稳如泰山。

  但以袁熙的器量,想要想到这一层,几无可能。

  “使君不如先问问沮监军?”韩珩受不了压抑的气氛,小心翼翼的提议。

  然而袁熙竟然冷哼一声,直接甩袖离去,留下韩珩愣在原地满脸愕然。

  “韩别驾,你还真是回回都能提出令使君恼怒的提议。”看着韩珩还不明白,焦触不由笑出声来。

  张南更是直截了当:“就沮授那个臭脾气,使君若不备上厚礼请上三次,沮授绝对会称疾不见!使君本就心情烦闷了,你还让使君再去受沮授的委屈,你是书读多了,脑子都读傻了吗?”

  韩珩满脸通红,据理力争:“为君者,当礼贤下士,心怀若谷,使君若是备上厚礼请上三次,我等便可宣扬使君求贤若渴,四方游士闻言定会争相来附。”

  韩珩的想法是没错的。

  沮授越是难请,对袁熙越是好事,不论袁熙是否能请动沮授,袁熙求贤若渴的名声都能吸引四方游士。

  但袁熙就不是这类人!

  看着又犯书呆子气的韩珩,焦触和张南皆是摇了摇头,不再与韩珩争辩。

  韩珩的良言没被袁熙采纳,诸葛亮的良言却被刘备铭记于心。

  自楼桑村归来后,诸葛亮便提议让刘备去拜访沮授。

  在诸葛亮看来:沮授虽然在黎阳时一直在找刘备的麻烦,但那只是是立场分歧,一个敢说直话的贤士是值得尊敬的。

  即便不能招揽沮授为己用,也能避免沮授在刘备征讨六郡时背后使坏。

  为了表达诚意,刘备直接拉了十车藏书来到涿县的文学馆。

  一车藏书有百卷,还都是郑玄注解过的藏书,这份厚礼的价值远胜千金。

  “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涿郡太守、都督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文学馆前,刘备庄重而立,作揖问礼,不仅惊到了文学馆诸吏还让周围士民都驻足议论。

  “左将军竟然亲自来拜访一个小小的文学从事?”

  “什么文学从事?那是河北名士沮授沮公!”

  “真是沮公?沮公怎么跑到涿郡当文学从事了?”

  “沮公一向忠直敢言,定是得罪了小人才被调到涿郡当文学从事,但这也是我等福分,沮公当了文学从事,我等便可时常请教了。”

  “.”

  而在文学馆内,听闻刘备带了十车藏书来拜访,沮授的臭脾气再次犯了:“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去告诉刘备,我与他无话可说!莫要再假惺惺的做与人看!”

  沮授在文学馆内肆无忌惮的大骂刘备,文学馆的诸吏可不敢真的去传话,真传了话,还能不能见到第二天的太阳都难说!

  见无人敢去,沮授更是气恼:“尔等的士人风骨呢?都是读圣贤书的,岂能畏惧强权?”

  诸吏那个郁闷啊。

  这是士人风骨的事吗?

  左将军在外以礼而请,我们不仅不回礼还要骂回去,那跟流氓地痞有什么区别?

  见诸吏沉默,沮授抬脚便要出门:“既然尔等不敢,我便亲自去说。你们怕刘备,我可不怕!”

  求月票

第105章 当刘备三顾而请,便是沮授也得低头

  “沮公且慢!”

  见沮授真要出门去骂刘备,诸吏吓得纷纷跪地阻拦。

  “尔等竟敢拦我?”

  沮授胡子一吹眼一瞪,便吓得诸吏大气都不敢出。

  拦也不行,不拦也不行,诸吏又是郁闷又是无奈。

  “哼!”见诸吏皆是战栗惊惧,沮授终究还是不忍心,甩衣袖转身喝令道:“去告诉刘备,我今日染疾,不便相见!”

  诸吏如蒙大赦。

  片刻后。

  一小吏返回声称:“左将军留下十车藏书便离开了,又让我转告沮公,安心养病,他会择日再来拜访!”

  见沮授不说话,小吏又小心翼翼的询问:“沮公,那十车藏书,要给左将军退回去吗?”

  “刘备自愿相赠,何须退还?”沮授脱口叱道,旋即又觉失言,沉声改口:“这十车藏书,皆是为幽州寒微士子添置典籍。我掌幽州文教,岂能因私废公?”

  小吏嘴巴微微张开,欲言又止。

  内心嘀咕:大人物的事,我等小吏还是少掺和为妙。

  十车藏书很快被搬到文学馆内,沮授挨着个儿的检查了车上的千卷藏书,心情也变得复杂。

  以沮授的智慧,自然能猜到刘备的意图。

  而将刘备与袁熙一对比,沮授的心情又变得郁闷。

  刘备一个跟沮授有旧怨的,都能为了大志而屈尊来请沮授;袁熙身为袁绍的儿子、如今的幽州刺史,却为了几句谗言而疏远沮授。

  人与人之间,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贴出告示,就言涿郡太守刘备怜州郡多有战乱,士子虽有有向礼之心但无书可读,故取康成公所注藏书一千卷,供四方士子抄阅。”

  沮授的话让诸吏一阵疑惑。

  方才还骂骂咧咧恨不得跟刘备打一架,现在却又在维护刘备?

  沮授蹙眉瞥了一眼诸吏,喝道:“尔等当我沮授是那因私废公的小人吗?我非是为了刘备,而是为了有求学之心的四方士子!谁再妄加揣测,定惩不贷!”

  威慑了诸吏,沮授又暗自气闷:为何今日来拜访的不是袁熙而是刘备?

  左将军府。

  刘备也看到了沮授贴出的告示,不由赞叹:“沮授虽然仇视我,但公私分明,倒也令人敬佩。袁绍父子知其才能而不能用,知其禀性而不能容,何其愚也!”

  顿了顿。

  刘备又看向诸葛亮,问道:“军师可有良策,让沮授能真正为我所用?”

  诸葛亮摇扇而笑,成竹在胸:“《庄子》有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将军欲得沮授,只需以诚相待,便可水到渠成。一顾不成便二顾,二顾不成便三顾,三顾而请,便是铁石心肠也能被将军的诚心感化!”

  说话间,诸葛亮不由想到了记忆中隆中旧事,不由暗生感慨。世间求贤若渴者,无人能出左将军之右!

  刘备点了点头,道:“军师良策,甚合我意。待我安顿了那数万士民,我便再顾。”

首节 上一节 72/1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