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为什么要把城池建在民朝的领地上
大同历十八年(公元1642年)4月12日。
世界岛的西端战火连天,按照原本的历史规律,这个战乱将会持续几十年,最终被历史定义为光荣革命。
而在世界岛的东端,因为徐晨的到来,提前结束了乱世。
这些年中原的天灾虽然依旧不断,但靠着不断扩张的水利设施,退耕还湖,退耕还林,从中原移民减少人口密度,恢复生态。旱灾的影响已经愈发衰落,这几年即便是顶着旱灾,北方的粮食还是在增长当中。
而在东方唯一战乱弥漫的国度就只剩下日本了。原本历史上德川幕府应该进入他的稳定时期,但因为大同社支持日本的起义军,天草四郎得到了大同军火枪火炮,帮忙训练军队,提供粮食,火药等后勤物资。
天草四郎的义军越打越强,此时已经完全占据了整个九州岛,并且开始进攻本州岛。
德川幕府虽然最开始被打蒙了,但此时的德川幕府毕竟不是200多年后腐朽的幕府。
此时的他们有大量从战国时代遗留的老将,他们的军队依旧没有腐朽,保持战斗力,甚至连日本的民间,都没有从战国当中走出来,保留着军事动员能力。
德川幕府的组织力和执行力还是很强大,在反应过来之后,他们先向荷兰人,西班牙人购买火枪,聘请教官,训练新式的火枪军队,在民间拉壮丁,重新组建大军。
加上义军执行对大名贵族赶尽杀绝的政策,用他们的土地得到农民的支,用他们的财产,购买军火粮草。
原本打算看德川幕府笑话的日本大名和贵族,看到九州贵族的惨剧,吓得冷汗直流,再也不敢看德川幕府的笑话,加上幕府家老游说日本各地大名。
把中原发生的事情和他们讲了一遍,让他们知道日本义军学习的就是中原王朝,如果大家不想办法把一造反者镇压下去,日本的华族武家全得完蛋。
唇亡齿寒,面对对他们赶尽杀绝的义军,各地大名一个个征召军队加入到幕府军当中。
至此,两方势力在本州岛本土,进行了残酷的拉锯战,半个日本都陷入战火当中。
虾夷岛,总督府。
总督孔有德从睡梦中醒来,初春还有点寒冷,他准备穿衣服,但身体刚一动,就惊醒了他两个小妾,或者说是两房婆娘。
两人迅速帮助孔有德穿好大同社的冬装。他也习惯了这种服侍,整个人一动不动的等着衣服穿好,才走出了大门。
他这两个婆娘是松前家送过来,现在应该叫做松家了。
大同15年,有辽东的海商经过虾夷岛附近,发现了这个岛屿和本地的土著阿依努人,双方交流之后发现这个岛上皮毛丰富,还有大量的硫磺矿,至此吸引了大量的海商前来贸易。
大同16年,孙可望命令一团士兵占领了虾夷岛,并且把岛上的部落首领带到京城,让他们献上岛上的地图(孙可望自己命人做的)。
徐晨一看这地图乐了,这不就是北海道,他接受了阿依奴人的归顺,把虾鱼岛归入民朝,并且建立了虾夷都护府,任命孔有德为都督,而后开始从中原迁移人口,充实虾夷岛。
至于原本的松前家?
你为什么要把城池建在我民朝的领地上?
孔有德本想要驱赶松前家,但松前家主松前光广,见风使舵的本事非常厉害。
此时德川幕府和日本的起义军交战激烈,半个日本都燃烧起来了,这要逃回日本本土,松前家肯定要做德川幕府的炮灰了。
他知道都护府缺少女子,从自己领地和日本本土,召集了上千的女子,送到了都护府,还把自家两个女儿送给了孔有德,并且表示他们还有办法继续给都护府送女子。
孔有德听完之后不好对松前家下手。他和都护府的高层商议之后,决定留下这个松前家。
此时大同社有大量的土地需要开发,吕宋,棉兰岛,爪哇每年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虾夷岛属于民朝版图微不足道的存在,一年移民也不过万余人,关键九成多都是男人,这种情况不改善男女比例,都护府是难以存在下去的。
于是孔有德他们就留下了松前家,让他们去日本本土,招募女子或者是女子多的家庭,来到虾夷岛,两年时间招募了好几万,平衡了都护府的人口。
松前家也非常识趣,改名为松家,正式脱离了和德川幕府的从属关系,现在也穿大同服,说汉话,写汉字,除了人稍微矮了一点,已经和一般的汉人无二。
孔有德出了总督府,骑着马来到了港口区。
这个港口是孔有德当初登陆虾夷岛建设的,也是岛上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中原的粮食,各种货物和移民都是通过这个岛上登陆虾夷,虾夷的货物也是通过这个港口输入到中原,这是他们最重要的财政来源。
这港口主要是用原木为钉,木板铺设,在港口外有几艘海船,在捕鱼,这也是总督府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鱼肉算是这些土著的主食之一,当地还有鲑鱼回巡的事情,基本上每年秋季岛上的土著会大量捕捉鲑鱼,作为冬季最重要的食物来源。
他也吃过鲑鱼肉,爽滑可口,肉质鲜美,是不可多得的美食,他见大量鲑鱼产卵之后,就这样白白死去,觉得太浪费了,要是建立一个鱼肉罐作坊,为虾夷岛增加一项特产,只可惜虾夷岛太落后了,到现在他的想法也没得到实施。
“大哥!”都督府参谋长李九成招呼道,他身后跟着的是都督府教喻吴习礼。
孔有德点点头,而后看着略显冷清码头道:“商船数量也太少了,辽东港口几乎每天都有商船停靠,我们虾夷岛也太冷清了,这种模样继续下去,我们都督府什么时候才能兴旺?”
李九成苦笑道:“大哥,人家商人也是要赚钱的,我们岛上除了一些皮毛,硫磺矿还有什么?几艘商船就可以把这些东西全部装满,人家赚不到钱,为什么来我们这里?难道到这来享受寒风不成?”
虽然同样是都护府,辽东都护府与西域都护府,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渊源是嫡长子。
吕宋,爪哇,棉兰岛当地不是有铜矿就是有香料,鸟粪石等特产,哪怕是种甘蔗那也能发财,投入建设几年就能产生效益,最次也属于庶子行列。
只有他们虾夷岛,面积小,人口少,气候恶劣,还没什么值钱的特产,纯投入,无产出。他们属于家生子,姥姥不疼,舅舅爱,他去太尉府都只能和旅长坐在一起。
岛上的人口把土著加上去也就几万人,连太尉府对他们的要求,也是不出现动乱即可。
总理府每年移民上万,之后对他们可以说是不管不问,他们在民朝的地位也就相当于一个大点的县。
孔有德皱眉头道:“关键是要有人口,总理大臣府每年只移民上万人,这点能够干什么,开荒都开不了多少土地。”
李九成认清现实道:“大哥,现在哪里不缺人口,能有上万人就不错,我们再到日本找点婆娘,这不就有2万人了,等他们生下小孩,一年一个,要不了10年,虾夷岛会繁华起来的。”
但孔有德提起这事就来气道:“我们都督府可给了150亩土地,就这样中原的百姓还不愿意来,想当年我家都没有150亩土地,就在以前拥有这么多土地,都可以当地主了。”
李九成翻白眼道:“大哥,中原的土地和虾夷的土地能比吗?”
他想了想道:“要不,我们去倭寇那里去招点人,那里战火连天,到处都是活不下去的流民,而且这些日本人种田也比土著好,也听话省事,做工也比土著麻利。”
孔有德摇头道:“土著虽然笨,但他们没有文化,很容易被同化成汉人,倭寇再差,但他们还是有国家,不能再招倭寇,再招下去虾夷岛要成倭寇的,要不是松家还有点用处,我连他们都不想留,虾夷岛想要稳下来还是要多招我们自己人。”
吴习礼想了想询问道:“都督,蒙古勇士你要不要,要的话我可以想办法联络一下部落,都督你争取太尉府的同意,一年来个两三万人不成问题。中原的百姓不喜欢北海道,但对我们蒙古勇士来说,北海道的风雪根本算不了什么。”
“蒙古人?”孔有德想了想道:“蒙古人在大漠深处,你们能适应虾夷岛的气候。”
大同社也迁移过蒙古人去南洋地区,毕竟中原天灾不断,蒙古草原的干旱自然也少不了,小冰河时期降水线北移,蒙古草原有大量的草场退化成沙漠,大漠已经难以承担那么多人口,所以就有用蒙古人填充南洋诸岛的想法。
但这几年下来效果并不怎么好,蒙古人难以适应南洋炎热的气候,出现了大量水土不服的情况,在南洋,蒙古人的死亡率是汉人的三倍,几乎每年都要死5%的人,这还是在加强医疗,严查卫生的情况,要是减少了医疗的投入,每年死一两成的人口都有可能。
所以这些年,总理大臣府已经不再向南洋地区迁移蒙古人,而是把他们填充到辽东。
吴习礼点头道:“我就很适应这里的气候,我们蒙古人怕热不怕冷,虾鱼岛的气候和大漠很像,尤其是冬天的落雪,所以蒙古人来岛上应该可以很快适应。
而且我认为岛上的荒地太多,开荒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太大了,但如果建设牧场,放牧却不需要花费多少能力来建设,我岛上到处都是优质的牧场,不管是养马还是养牛都可以,只要牧场形成了规模,我们也可以把牲口卖到中原去,这也可以成为都督府的一项特产,到时候都督就不用担心海上不过来。”
孔有德沉思了片刻道:“教喻你把你的想法整理成文件,我们共同署名上报元首。”
而就在这个时候李习礼惊愕道:“大哥,有船队过来。”
孔有德奇怪道:“有船队过来不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他看一下海面,整个人也惊愕住了,因为一支极其庞大的舰队,隐隐约约的从海面出现,这支舰队每一艘船都比来到这里商船要大,其中最大的一艘旗舰,更是如同山岳一般,缓缓的向他们压过来,压迫感十足。
“这是我大同社的主力战舰?”孔有德有点奇怪了,怎么会有舰队来着?他们这种蛮荒之地。
吴习礼用望远镜看到舰队的风帆破破烂烂,北海舰队根本不会把战舰弄成这样,他忽然灵光一闪道:“这是环球舰队?他们绕世界一圈回来啦!”
“环球舰队!”孔有德,李九成两人恍然大悟,对呀,只有环球舰队才有这么庞大的战舰群,也只有他们才会来到虾夷岛
“三年了他们终于回来,快,快快,命令炮兵放礼炮,欢迎我大从军的勇士归来。”
李九成激动道:“遵命!”
“轰轰轰!”一声声的礼炮声音响,炮声震动了都督府全城的人。
大家都来到码头区。观看这支归来的舰队,当他们看到占据庞大的身躯,一个个惊愕的说不出话来,虽然虾夷岛也有商船经过,但普遍都是500吨以下的,因为再大点的商船来到这里也装不满货,浪费仓位。
和眼前这支舰队旗舰是五千吨级,船桅有10丈高,主桅杆五个,船身上挂满了大大小小难以计数的船帆,所以远远的望过去就像一座大山压过来,压迫感十足,许多人甚至神情紧止,不敢大声说。
舰队缓缓的靠近虾夷岛的码头,但因为码头太过于简陋,停到5艘战舰就被码头给堆满了,余下的战舰只能暂时停靠在港口之外。
环球舰队旗舰的甲板放下,略显邋遢的李过看着众人走向了孔有德询问道:“这里是民朝的国土?”
孔有德点头道:“这里是虾夷岛,两年前归顺我民朝,元首在此建立了虾夷都护府,我是都督孔有德,虾夷都护府后面就是辽东。”
李过激动高喊道:“回来啦,我们终于回来了。”
随着李过的高声呐喊,跟在他身边的士兵,也欢喜的呐喊道:“我们终于回家啦。”
第468章 新大陆人我们,一样
大同历十八年(公元1642年)4月25日,天津港。
海风带着咸涩气息拂过码头,却吹不散人群的喧闹。港区各处张灯结彩,旌旗飘扬,孩童在人群中穿梭,小贩的叫卖声比往日更加响亮,但大部分人的目光天津港的海面,每出现一艘海船都会引起一阵骚动。
李过他们在虾夷岛上休整三天,而孔有德通过快船提前向天津卫汇报环球舰队即将反航的消息,所以天津卫的市民才会提前来到港口,准备迎接他们。
“听说他们看见了会喷火的山,差点回不来了!”
“胡扯,分明是找到了遍地黄金的国度,我都听说书先生说过了,西班牙人穷的跟乞丐一样,他们就是在新大陆发现了金山,才有钱来购买我们的丝绸。”
“金山!”在场的市民都有点向往,其中一人道:“要不是太远太危险了,我也想去见识见识所谓的金山是什么模样。”
一人鄙视道:“你就是三国里的袁绍,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不付出点代价,你凭什么到金山,吕宋倒是有一座铜山,县衙敲锣打鼓的动员移民。也没见你去啊。”
那个尴尬道:“吕宋蛇虫鼠蚁极多,而且还是蛮荒之地,城外还有土著,10个人就有两个人会死在当地,还是留在中原好,虽然不能发财,但日子却算是安稳。”
“老贾说的没错,过安稳日子最重要,去了海外可能还没发财,先把命丢。”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老贾的话,对大家来说,民朝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找份差事最重要,正经人家谁跑到海外去冒险?
“你们不去,我去,不冒点风险,这钱凭什么让你挣,我可不想一辈子给人家打工,当牛做马,老天爷叫我到这世间是为了办大事。”
现场市民羡慕的看着这个说要去新大陆的人,这些年通过海贸发财的人越来越多,已经有一部分人开始向往能带来财富的大海。
但随着战乱的结束,粮食产能的提升,产业的发展,中原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大部分的人不愿意舍弃这样安稳的生活,所以只能羡慕的看着那些先行者。
人群议论纷纷,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那无垠的蓝色远方。站在港务局二楼观景台上的杨秀头放下望远镜,手指不经意地敲打着栏杆。
“三年零四个月,”他喃喃自语,“探查出前往新大陆的航道舰队总算回来了,我北海舰队,终于可以困龙升天了。”
北海舰队总教喻陈安轩笑道:“新大陆距离我们有几万里之遥,我等一下准备好上书元首,制造更大。更安全的战舰,我北海舰队今年也要多招海军士兵,进行扩充了。还有最重要的事,上书总理大臣府,扩编舰队,若是再晚半年,总理大臣府就要把下一批造舰经费全划给南海舰队了。”
总参谋长云廷笑道:“我看天津造船厂新的旗舰就不错,总吨位超过了7000吨有五根桅杆,可以配备120门火炮,80门新型的钢炮,需要1000名士兵来操作,这就很适合我们当我们北海舰队的旗舰。”
三人听到这话哈哈大笑,几年的郁闷之心被一扫而光。
这五年对北海舰队而言是比较失落的五年,因为他们能巡视的海域,就是朝鲜,日本等地,帮助日本义军运输粮草和武器,除此之外就再无任务,元首严禁他们过度插手日本的内战,一时间北海舰队几乎无事可做。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南洋舰队,不断的发展壮大,扩充人手。
南洋舰队总督赵云飞,先上书元首把南洋舰队的基地,移到了南中地区的巨港,光这一步就锁死了整个南洋海域,而后南洋舰队不断的清洗南洋地区的海盗,在南洋建设军港,建立定期巡航制度,南洋地区的航道安全了不止10倍,再也没有大的海商敢做公然打劫之事。
而后南海舰队在稳定南洋海域之后,以巨港为起点,势力向天竺海域,并且和狮子国国王达成了军事协议,在当地租了港口,巡航的海域扩充了一倍都不止。
去年赵云飞在太尉府上报了南洋舰队十年发展规划,要把海军基地扩充炎洲大陆,在当地建立军港,形成定居巡航制度,维护民朝海商利益,南洋舰队一路把巡航扩充到上万里之外的海域去了。
这就导致了南海舰队巡视的海域,比北海舰队宽阔了10倍都不止,这些年双方竞争军费的时候,北海舰队根本竞争不过南海舰队。
双方只要一竞争,赵云飞就会说:“你们北海舰队主要的任务是守护民朝的都城,至于对外开拓的任务就交给我们南海舰队了,只要我民朝的海商到了哪里,南洋舰队就会保护到哪。”
这番话气的杨秀头想和赵云飞比试一番。
但偏偏总理大臣刘永却非常认可这样的话,北方没有太大需要巡视的海域,北海舰队还是以守护国门为主,南洋舰队却要保护南洋群岛,维护天竺海洋,开拓炎洲海域的商路,总理大臣府在资源有限的情况,只能尽量把更多的资源拨到需要开拓的南海舰队。
这就导致了这几年,新制造的战舰大部分都分给了南海舰队,海军培训的军官,招募的海军士兵,也大部分到了南海舰队,南海舰队的规模不断扩张。舰队的总吨位和兵力现在已经超过了北海舰队五倍以上,而北海舰队只更换了几艘战舰。
杨秀头等北海舰队指挥官痛定思痛,发现想要改变被压制的处境,只有打通前往新大陆的航道。
大同社的高层,对新大陆不是一无所知,他们也通过传教士知道有这样一块大陆,只是他们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想要改变北海舰队的处境,唯一的希望就是环球舰队找到新大陆,这样他们才有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