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334节

  后世的专家学者估算这个时期的北美野牛大概有3000万~6000万头之间,它们是当地土著,食物,衣服,住所的原材料。

  当然后来美国人不断西进北美野牛一度杀的只剩下1000头,差点灭绝,以至于到了互联网时代,很多人以为北美的大型牲口都被扑杀灭绝,当地的原始人没有发展木车的动力。

  就在赵胜准备去巡视北关的时候,一阵“咚咚咚”的警戒的鼓声响起。

  赵胜脸色凝重道:“回望汉城!”

  骑兵小队在赵胜的带领下快速返回望汉城。

  回到城池之后,整个城池都处于紧张的气氛当中,工坊停了,所有的人排队从武库拿出了火枪,登上城墙警戒,城墙上的火炮,也开始调整位。在港口区看到了5艘风帆战舰,停在外海。

  赵胜脸色凝重道:“西班牙商船?”

  虽然只是商船,而且他们还是垂直向的港口没有敌意,但赵胜并没有放松警惕,这个时代的商船可以变成战舰,商人也可以变成海盗。

  更不要说西班牙人在新大陆势力庞大,如果他们要对望汉城动手,凭都督府的势力,很难抵挡得住西班牙人。

  一艘小船登上了西班牙人的商船,没过多久小船返回对赵胜道:“都督,这些西班牙人带着货物想和我们贸易,他们想在港口停靠,并且出售他们的货物。”

  艾能奇道:“都督要不要把他们赶走?”

  赵胜想了想道:“不需要,这样反而显得我们心虚,允许他们船停靠港口,但要在我们的指挥下。”

  赵胜的命令很快下达,5艘西班牙人的海船,缓缓靠岸。

  这时一个西班牙人在士兵的带领下来到赵胜面前,而后行了一个西方礼道:“我叫雷耶斯,西班牙子爵,见过民朝总督。”

  赵胜也学过西班牙语,能听懂雷耶斯的话。他淡然道:“你们有什么货物?”

  雷耶斯带着一股自傲道:“我们的货物是金银,或者说,总督您这里有什么货物是我们需要的?”

  赵胜有点愕然,这么豪横,海贸值只带金银,他还是第一次听说。

  赵胜却不知道,新西班牙总督府,最大的特产就是金银,其中萨卡特卡斯银巅峰时期一年出产的白银就有200吨~300吨之间,是全球最大的银矿。

  新西班牙总督区的西班牙人真穷得只剩下钱了。美洲殖民官员蒙特斯科拉罗斯,给西班牙国王写信说:“在这里,买一束纸要付10个金比索,买一个钟要付100金比索,买一匹马要付3000到4000金比索,一比索差不多是27g,关键这单位不是白银是黄金,一匹马要卖2000~3000两的黄金,就可以看出当地的物价是如何的高了。”

  造成这原因也很简单,西班牙人在美洲开采了太多的黄金,白银,偏偏当地的手工业产品奇缺,西班牙人手工业哪怕在西方都算不上强大,就更不要说殖民地。

  同时在西班牙人在美洲大肆屠杀,导致当地的人口大量减少,少数的人口都集中在采矿业,贵族的大庄园当中,自然就没有手工业者来生产货物,这就导致了西班牙的殖民地,各种生活用品奇缺无比,殖民者拿着金银都买不到东西。

  按理来说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如此缺少日常用品,欧洲的海商应该拼命的往西班牙的殖民地输入货物。

  有一段时间的确是西班牙海商带着日常生活用品去殖民地,再从殖民地运回黄金白银,美洲的商品不在那么短期。

  但西班牙国王打仗缺钱了。想到了一个缺德的发财主意。他给大帆船贸易定了限额,且许多商品不许在西班牙的殖民地销售,于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依旧处于钱多货少的状态。

  这种定额制度逐步演化成一张张许可证,西班牙的殖民地不允许停靠他国的商船,即便是本国的商船,要把货物贩卖到西班牙的殖民,每个仓位都需要许可证。

  这些许可证只能由王室颁发,弄得跟明朝的盐引一样,但最终西班牙王室也没收到很多钱,原因也和大明一样。

  这些许可证被西班牙国王大肆分发给自己的亲信贵族,而后这些贵族再转卖给商人。

  在这期间贵族大发其财,西班牙的商人要拿出全部的身家,来购买所谓的许可证。西班牙的殖民地却饱受日常生活用品缺乏的痛苦,对西班牙王国怨气丛生。

  国家的财政收入也没有增长,导致西班牙国即便是拥有一个大陆的金银,依旧多次破产。

  当然有利润就商人,三倍的利润,商人就敢买吊死自己的绳索,更不要说这有几十倍的利润。

  欧洲海商通过他们在新大陆的各个殖民地,中转货物,走私到了西班牙人的殖民地,赚取了海量的利益,帮助了这些国家维持住了前期殖民地扩张的资金。

  现在这些走私商的货物量已经远远超过了西班牙本国商人定额的货物量。

  西班牙国王设置了多个监察的官员,多层监察体系,但根本没有用,这些监察的官员只要到了美洲,很快就会同流合污,成为利益链当中的一份子。

  而这次西班牙商船过来,是因为他们听说,在新西班牙总督区,出现了东方殖民地。

  最开始西班牙人不在意,毕竟那种穷地方,除了野人和寒风啥都没有,西班牙人100多年都没有北上一步,自然不会关注这个东方的殖民地。

  但几天前,一个消息传到了墨西哥城,东方殖民地派出了一支庞大的舰队抵挡新大陆,这就引起很多新大陆,本土的西班牙贵族的目光了。

  东方这么庞大的一支舰队,登陆了新大陆,他们应该带来了东方的丝绸,茶叶,瓷器这些高档货物吧。

  去年,李过环球旅行到了新大陆的时候,在新大陆出售了一批丝绸,瓷器,茶叶,引起了当地贵族疯狂的抢夺。

  以前他们用的都是本土转运过来的次等货,哪有这种从东方购买丝绸高级,这些丝绸,瓷器,在这一年时间,成为了这些贵族炫耀的资本。

  于是一些大胆的本土贵,拿出了自己地窖里面的金银,带着船队来到望汉城,才有了雷耶斯等人都到了。

  了解到这些西班牙人真是只想购买货物,赵胜把港口区清理出一块空地,招来沈良他们,让他们和西班牙人交易。

  沈良他们大喜过望,本来以为这批货物他们要低价卖给都督府,却没想到现在遇到大金主。

  他们当即把自己准备好的丝绸,棉布,瓷器,镜子,白糖,铁器等货物全部搬出来,展示给西班牙人看。

  双方经过一阵讨价还价,西班牙人买走了所有的丝绸,瓷器,镜子,铁器也买走了一部分,不过白糖他们没有要。

  总之来说这是一场双赢的买卖,西班牙人用低了几倍的价格买到了一批特级的丝绸,瓷器。

  沈良以民朝本土20倍到50倍之间价格清空了所有的丝绸,瓷器,并且双方还约定了下一年交易的时间,新大陆的商路就在这样一场意外的相遇当中打开了。

第476章 ,朱由检的上书

  大同历十九年(公元1642年)9月12日,新大陆,望汉城码头。

  秋日的海风带着一丝凉意,却吹不散码头上的热烈与忙碌。七艘战舰,停靠在码头,不断有工匠把新大陆的货物装进去。

  这其中有来自金山城矿脉的天然金块与金沙,从西班牙殖民地辗转贸易得来的墨西哥银元和新铸银锭,一捆捆纹理优美、散发着特殊香气的珍贵木材,还有上等烟草、各种罕见的兽皮和羽毛,将船舱塞得满满当当。

  除了这些货物,更有一批特殊的乘客,几十位来自归顺部落的首领和祭祀,他们此行将跟随舰队远渡重洋,前往中原,去参拜始祖太昊陵,完成“认祖归宗”的仪式。

  舰队指挥官杨秀头与留守新大陆的总督赵胜并肩站在码头栈桥尽头。杨秀头用力拍了拍赵胜的肩膀,笑道:“老赵,我这一回去,新大陆这一大摊子,可就全交给你们了。”

  赵胜神色淡然道:“不过是筑城、开荒、种地,领着大伙儿把日子过好。这可是咱们大同社员的老本行,要是连地都种不好,还叫什么大同社员?”

  众人听到此话哈哈大笑,离别的凝重气氛也冲淡了不少。

  杨秀头正色道:“战舰我留下五艘给你,足以拱卫海疆,震慑屑小。你还有什么紧急需要的东西,趁我还没走,赶紧说,我回去后一定尽力筹措,尽快送来。”

  赵胜收敛笑容,略一沉吟,伸出两根手指:“两样当务之急。第一,是人口!金山城以北那片平原,沃野千里,若有足够的人口,我便可设立大型军垦区,既能产粮自足,又能屏藩核心地带。

  第二,是蒸汽机!如今不管是伐木厂的锯木、器械厂的锻造,还是垦荒队急需的抽水排涝,都极需要大量的蒸汽机,哪怕型号老一些,只要皮实耐用就好!有了它们,我们开发的效率能提升数倍不止!”

  一旁的陈安轩郑重道:“你的要求,我记下了。人口和机器,我们回去后定当向元首禀明此事,诸位留守的兄弟,多多保重!”

  “保重!”

  “一路顺风!”

  告别声中,杨秀头、陈安轩等人转身,踏过跳板,登上了旗舰“威远”号。甲板上的水手们各就各位,号令声此起彼伏。

  随着巨大的船帆缓缓升起,饱受海风,锚链哗啦啦地被收起。舰队如同苏醒的巨鲸,开始缓缓移动,驶离码头。

  赵胜、吴亚军,艾能奇等人站在岸边,不断挥手,直到舰队的帆影在天际线上渐渐模糊,最终与海天一色。

  大同历十九年(公元1642年)9月15日,京城,朱由检家。

  晴空万里无云,太阳虽然不像盛夏那么炎热,但依旧炙烤着大地。

  朱由检把自家的马车牵到门道:“快点,那么磨蹭做什么?”

  “你先等会儿,还有一些东西要带!”周氏喊道。

  朱慈烺等几个小子戴着草帽,背着水壶已经冲出来,朱由检一个个把他们抱上自家的马车道:“坐好不许吵闹。”

  几人这才坐好,但没几下又打打闹闹起来,朱由检也一脸无可奈何。

  等了没多久,周氏三人带着朱幼稚出来,几人皆穿着工匠服,头戴草帽,全身包的严严实实,而后一个个上马车。

  等人都到齐之后,朱由检坐上马车,“驾!”马鞭轻轻一挥,马车驶出了大门,驶进了街道,很快就加入车辆的洪流当中。

  路上朱由检嘱咐道:“去了春生叔家,你们要听话懂事,不要给春生叔找麻烦,更不要乱跑。”

  朱幼薇六人用稚嫩的口吻保证道:“知道了!”

  而后朱由检又看着周氏三人道:“你们也多看着一点这几个小。”

  周氏笑道:“夫君放心,乡村的小孩都是在田间玩闹的,大家都会相互照看,只要不去池塘边都没多大危险。”

  朱由检无奈道:“现在的学校真麻烦,这是让学生去体验功课,还是让我等做功课。”

  每年秋季开学不久,乡村的小学就会放假,让小孩回家帮忙收割,本来这和城里娃无关,但今年各地都要求带着孩子去农村帮忙收割体验生活,末了,还要写一篇300字到500字不等的心得体会上交。

  朱由检无奈,只能趁着这个周末,带自家的小孩,去下湾村,帮助春生去收割麦子,周氏她们担心孩子在农村有意外,所以也跟的过来了。

  就这样马车从城区驾驶到郊区,京城的地面已经实现全沥青马路了,下湾村也享受到这福利,到村里的路都是沥青马路极为平整,行驶在这样的马路上,马车极其平稳快速,朱由校他们花了半个多时辰就来到下湾村。

  此时的下湾村,已经被一片金色的麦子包围,微风吹拂,麦浪发出哗哗的声音,这一幕让人感觉极其舒适。

  周氏深吸一口笑道:“这里可比作坊好多了,看来以后我们要常来。”

  田地里满是忙碌的农户,刷刷刷,镰刀在太阳下闪过锋利的光芒,农户只要一挥动一束麦子就被割断。

  朱由检站起来叫道:“春生!”

  正在收割麦子春生听到有人在喊他,站起身来,看到了麦田旁的朱由检笑道:“朱先生。”

  而后他跑过去道:“你们来了。”

  朱由检道:“麻烦你了。”

  春生笑道:“你们帮俺收割,俺还要说多谢呢,哪里来的麻烦?”

  “走,先回俺家。”

  春生坐上了马车,在朱由检的驾驶下,来到了下湾村,一栋双层的砖房面前。

  朱由检惊讶道:“这是你建的房子?”

  春生得意笑道:“多亏了朱先生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工程,这两年俺赚了不少钱,眼看着娃也大了,家里的房子也不够大,于是请了村里人帮忙,盖起了这栋砖房,也就购买了一些砖头和水泥,房子都是自己村里人帮忙的,请大伙吃了几顿。”

  春生说的谦虚,但那份得意的神情却表露无意,能在农村盖一栋两层的砖房,在四里八乡那也是属于可以自傲的事情。

  谁看到这栋砖房,不要竖起大拇指说一句能人。

  果然朱由检竖起大拇指道:“了不起!”

  听到这话,春生笑的更得意。

  朱由检环视了一周,发现和和春生一样砖房有5栋,余下的房屋也是用土坯做的瓦房,他第一次来到下湾村时,见到的麦草房,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可见这几年即便是旱灾不断,但大伙的日子还是逐渐好过。

  朱由校把马车停在院子里,朱慈烺迫不及待下马车道:“春生叔,给我一把镰刀,我去给你麦子。”

  春生笑着摸了他的脑袋道:“镰刀太危险了,你们就帮忙打包麦子。”

  朱由检道:“镰刀给我们,既然都来了,就帮你家把麦子割完。”

  春生迟疑道:“割麦子可是非常辛苦的,要不您还是带着夫人,先在俺家休息会儿吧。”

  朱由检佯装生气道:“你以为我是那种手不能扛,肩不能提的文弱书生吗?来,今天我们就来比试一番,让你也知道读书人割麦子的速度。”

  春生拗不过朱由检,只能从家里拿了4把镰刀给朱由检四人。

  只能再次来到田地,春生的媳妇和三哥还在田地当中忙碌的收割。

  春生叫道:“大头!”

  “哎!”

  春生道:“你带着姐姐和弟弟们,教他们如何打包麦子,打完了就用家里的牛车把麦子带回去。”

  “哎!”

首节 上一节 334/3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