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371节

  大同历二十六年(公元1648年)3月19日,天津卫码头

  春寒料峭,但天津卫港口,晨雾尚未完全散尽,码头上已是人声鼎沸,桅杆如林。

  从江南北上的三桅福船、广船,到西洋制式的盖伦船,密密麻麻地停靠在泊位上,几乎看不到尽头。

  高耸的蒸汽龙门吊发出有节奏的轰鸣,巨大的抓斗和吊索将成捆的货物——麻袋装的米面、坛装的粮油、成箱的工具精准地送入船舱。

  无数码头工人喊着号子,推着板车,如同忙碌的工蚁,将最后一批生活物资运上即将远航的船只。空气中弥漫着海水的咸腥、煤炭的烟味和人力的汗息,整个码头无比喧嚣。

  在码头一处相对宽敞的区域,罗汝才面对着他三百多名老兄弟,他目光扫过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笑道:“兄弟们!废话不多说,这次召集大家伙儿,要去的地方,干的事情,老虎前些日子都跟你们说清楚了,就是万里之外的新大陆,去挖银子!”

  他声音更加洪亮道:“咱们的运气不赖!老子在京城拍卖会上,真金白银砸下去,拍下了一座大银矿的开采权!契约就在我怀里揣着,盖着元首府和户部的大印,矿山,已经在那儿了!现在,就看咱们爷们儿自己的本事了!家伙事儿都带齐了,到了地头,有力气的抡镐头,有眼力的找矿脉,会管人的就当工头!能挖出多少银子,全凭各自能耐!挖得多,咱们就带着金山银山回来,或者就在那儿当个富家翁,后半辈子躺着吃香喝辣!挖得少,那也别怨天尤人,只怪自己手艺不精,命里该穷!”

  他大手一挥,指向身后那支悬挂着“天竺商社”旗帜的庞大船队:“话就说到这儿!是骡子是马,拉出去溜溜!兄弟们,登船!出发——去新大陆!”

  “去新大陆!发财!”三百多条汉子齐声怒吼,声震码头,引得远处忙碌的工人都纷纷侧目。

  他们依次踏上跳板,身影消失在船舱深处。很快,这支由十几艘大小商船组成的船队,在引水船的引导下,缓缓驶离泊位,升起风帆,借助着逐渐强劲的春风,浩浩荡荡地向着东方无际的海洋进发。

  在码头高处一座新建的瞭望塔楼上,天津卫同知王夫之正陪知府高小四视察移民情况。

  高小四望着罗汝才船队远去的帆影,问道:“而农,这是本月第几支规模上千的移民船队了?”

  王夫之翻看着手中的记录册,答道:“是本月第五支由大海商。这个罗汝才,据说准备带两千人在新大陆扎根,光是这次随他先行的老兄弟就有三百多人。”

  高小四笑道:“这个罗汝才,到底是当过义军大头领的人,底子厚,号召力强。手底下几万旧部,哪怕只动员一小部分,也是股不小的力量。

  要是北方的海商都能像他这样,动辄带两千号人去新大陆扎根,咱们为移民这事掉的头发,起码能少一半。”

  开春以来,随着渤海冰融,从江南北上的船只,以及直接从天津卫出发的船队络绎不绝,大量来自北直隶、山东、山西乃至辽东的市民、农民,怀揣着对财富与改变阶级的渴望,踏上了前往新大陆的航程。

  仅仅三月份,从天津卫一地出发前往新大陆的移民,就超过了三万人。这股涌向新大陆的移民潮,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

  大同历二十六年(公元1648年)4月19日,新大陆,望汉城码头

  在地球另一端的新大陆西海岸,被誉为“新大陆东大门”的望汉城码头,同样是一片繁忙景象。

  码头上停满了即将返航的船队。一箱箱贴着金山总督府封条的木箱,在武装士兵的严密看守下,被小心翼翼地抬上货船。

  箱子里装的是过去半年在新大陆开采、淘洗、冶炼出来的黄金和白银,它们是支撑民朝财政、吸引更多移民前来拓荒的硬通货,除此之外,作为压舱物和补充货源的,还有新大陆特产的珍贵毛皮,如海狸皮、水獭皮)、优质的烟草、以及重要的肥料原料硝石。

  与此同时,码头上也聚集了一批准备返回本土的军人。他们的服役期已满,或是立功晋升而奉命回国。

  即将升调回民朝任职的郑森,正在与他的战友告别。他用力拥抱了眼眶微红的金尚。

  “金尚兄弟,保重!”郑森拍着金尚的后背道:“对自己的族人,不必过于心急。他们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有自己的传统和节奏,改变这些需要时间。

  他们是我见过的最淳朴、也最坚韧的人。给他们多一些时间,让他们慢慢理解和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强行改变,只会适得其反。”

  驱逐西班牙殖民者,对于新大陆的土著而言,不是一切的结束,而是一切的开始。

  这些土著要重新建设属于自己的世界,属于自己的文明,但在这些土著看来,用牛皮树枝搭个帐篷,就可以住了,几十个这样的帐篷聚在一起,就是一个村社。

  他们沿用古老的“刀耕火种”,放火烧出一片肥沃土地,撒下玉米、土豆种子,再辅以渔猎,便是一年的生计。

  他们难以理解为何要耗费巨大精力去修建永久性的房屋、开凿复杂的水渠、遵守严格的法律赋税。

  金尚等少数见识过民朝繁华与秩序的土著精英,迫切希望将自己的族人带入“文明”的轨道,将汉地的城镇、农业、制度复制到这片新家园。然而,这种激进的变革,却遭到了大多数习惯于传统生活的族人的抵触和不解,使得金尚等人的改革步履维艰。

  金尚苦笑着摇头,眼神中充满了忧虑与无奈:“郑,在这片新大陆上,除了你们民朝人愿意帮助我们,教导我们,其他来的欧罗巴人,想的无非是杀戮、奴役和压榨。看看东海岸那些还在受苦的同胞吧!我的族人如果不能尽快自强,学会你们的技术,建立强大的聚落和国家,未来……只怕很难在这片注定不再平静的土地上生存下去。”

  郑森闻言,一时语塞。他亲眼见过西班牙人留下的万人坑,也清楚东海岸的英、法、荷殖民者对土著的态度同样残酷。他无法轻易给出空洞的安慰,只能再次用力拍拍金尚的肩膀。

  性格豪迈的蒙古将领满岳,倒是看得开,他咧嘴一笑道:“金尚兄弟,想让你的族人有紧迫感?这还不简单!带他们去跟东边的那些欧罗巴红毛鬼干几仗!真刀真枪见过血,一起在生死线上滚过,自然就知道团结和变强的重要性了!当年我们蒙古各部,不也是在与汉人不断打仗的过程中,才慢慢凝聚起来的吗?这法子,放在哪儿都管用!”

  郑森无奈地看了满岳一眼:“满岳,你可别瞎出主意,煽动战端需谨慎,要听总督府的统一调度。”

  这位蒙古的汉子来到了新大陆,算是彻底放飞自我了,西班牙人袭扰,他是最积极带人去追赶的,已经击破了多次的西班牙人海盗。

  满岳道:“不打痛这些海盗,他们怎么可能会放弃这片大陆,以前我们蒙古人就是靠着和你们汉人打仗才完成凝聚的,这方式用到金尚他们身上也是一样的。”

  郑森最后看了一眼这片他战斗和生活了数年的土地,以及两位并肩作战的战友,转身登上了返回母邦的旗舰。

  他站在船舷边,不断地向岸上的金尚、满岳以及众多送行的同袍挥手告别。

  随同郑森船队返回本土的,还有一批特殊的乘客——淘金客。

  这些人在新大陆拼搏了四五年,有人运气好,淘到了可观的黄金,决定在此定居,开辟新生活。

  但也有人觉得,“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积累了财富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回到故乡光宗耀祖。

  大同社对此乐见其成,这些带着真金白银回乡的“活广告”,其示范效应远超任何官方宣传。

  事实也证明,几年前第一批回乡的淘金客,往往能在第二年带动家乡成百上千的人加入移民浪潮。

  因此,新大陆总督府原则上并不限制这些“功成身退”的淘金客返乡。他们只需花上两百元钱,购买一张返乡的船票,便能带着沉甸甸的黄金和满满的故事,踏上归途。

  “嘟嘟嘟!号声响起,船队带着满仓的黄金白银,立功的军户和发财的淘金客,缓慢的离开了这片蛮荒大陆。

第517章 ,民朝第一代继承人

  大同历二十六年(公元1648年)4月29日,新大陆,望汉城码头。

  立功离开的军队走了不到半个月时间,一支过万人的屯垦兵团,乘坐海船历经了三个月的波折,来到这片蛮荒的大陆。

  这支兵团很年轻,去年11月份才组建,士兵都是身家清白,18岁左右的壮小伙,他们来自北方大地各个农村,另一部分则是来自城市的工匠家庭。

  指挥他们的军官,大部分都是军事学院刚刚毕业的20岁左右的年轻军官,只有营,团,旅,师级军官,才由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将担任。

  他们朝气蓬勃,充满好奇的看着这片陌生的大陆,认为这里是他们人生事业的起点。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支军团的士兵才是民朝的第一代人,他们出生的时候,民朝已然建立,小时候虽然因为北方的旱灾,日子过的不算好,但那时候他们年纪小,等黄河工程完成,大规模的水利基建开始发挥效益,饥饿就逐渐远离了他们。

  他们对前朝大明只在书本上知道,对北方的旱灾只有模模糊糊的,只知道自己小时候挨过饿。

  在他们成长的少年青年阶段,他们记忆当中都是生活1日比1日好,可以逐步吃饱饭,节日都舍不得吃的肉食,现在隔几天能吃一顿,充足的食物让他们普遍身强体壮,身材高大,比他们父辈都要高半个头。

  家也从稻草房,泥土房,换成了砖瓦房,楼房,他们所在的乡村有公立的蒙学,有图书馆,里面的书籍,报纸,能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

  他们的夫子从小教育他们,他们是民朝的主人,要建设大同世界。

  (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喜欢宏大叙事的原因,虽然已经改变了很多了,但在我们的血脉中,依稀记得有一个国家等着我们继承。)

  这次屯垦兵团下了海船排好队伍,新大陆总督赵胜对他们笑道:“欢迎你们来到新大陆,如你们所见,这片大陆还很蛮荒,很原始,但就因为这里原始才是适合做事业的地方,我给大家8个字的期待,广大天地,大有作为。”

  演讲结束之后,屯垦兵团来到了望汉城为他们准备好的营房,他们将在这里休整10天,而后再各自分配到信大陆总督府各个地方。

  屯垦营房,桑浩与张耀两人放好了自己的背包,铺好了床铺,然后在营房外围打量四周,他们这个营房被群山环绕,能看到4周的田地和村落,唯一文明的痕迹,就是营房东部的望汉城,城市当中遍布高楼,烟囱林立。

  张耀笑道:“这条件比我想象的要好多了,我还以为这里到处都是野人。”

  刚刚他们一路穿过望汉城,城市的条件并不算差,人口稠密,车水马龙,就是有很多奇形怪状的市民,他们知道这应该是本土的土。根据他们短暂的观察,望汉城大概相当于民朝本土富裕的县城。

  桑浩笑道:“望汉城好歹开发了十几年时间,条件即便比不上神州本土,但也不会差太多,不过你还是要做好心理准备,毕竟这里汉人只有几十万,其中一半就去金山挖矿,像望汉城这样的城市只怕不会有几座。”

  望汉城,都护府。赵胜带着都护府高层接待屯垦兵团主将刘翔等人。

  赵胜略微不满道:“我要的是汉人,陆军都督府给蒙古人也就算了,怎么连朝鲜人,日本人也来?”

  在这次屯垦兵团来之前,陆军都督府先派遣了5000朝鲜人和5000日本人过来。

  这引起了赵胜的不满,这是嫌弃新大陆人种还不够杂乱,汉人在新大陆占据的份额连一成都不到,在他看来这已经是极其危险的比例了。

  刘翔苦笑道:“这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本土汉人想来新大陆的意愿并不高,要不就是选择这些朝鲜,日本,要不就是减少运输移民数量,如果都督你觉得这些移民不可靠,就是尽量想办法让屯垦兵团士兵扎根新大陆,再把朝鲜,日本人调回去。”

  吴亚军劝说道:“都督算了,算了,朝鲜,日本人也不差,他们好歹有些手艺,种地也不差,好一点的能去各个作坊,差一点的也能去农场教那些土著种地。”

  “就这段时间汇报来看,那些日本人还是不错的,做事踏实,敢打敢拼,能训练的那些土著听命令,守规矩,算是不错的黑手套,像新大陆这里,还是需要有日本人这种做黑脸的人。”

  在新大陆这里待了几年,他已经被当地的土著不断拉低人才的标准啊。

  这些土著种地,地种不好,做工,工做不好,随地大小便这种不讲卫生的行为习惯也就算了,让他们去盐田挖盐,他们敢把小便尿到盐田池里去,以至于原矿要加一条规矩,不允许把小便尿到盐池里,违者罚劳役三天。

  还有就是看蒸汽锯子好奇,直接拿手去触碰,结果直接断了三根手指,于是木柴场要增加一条规定,不允许用手机触碰锯子,看着高炉铁水好奇,丢石块等等的迷之操作,以至于望汉城有各种奇形怪状的规则,这些规则大部分都是付出了生命代价制定的。

  前段时间他去巡查了一些农场,发现秩序大变,原本懒散的土著,变得听话,守秩序,而后他询问了当地场长缘由,才知道他们任命了日本人做些小组长,管理这些土著,这些日本人虽然看上去老实,但管理土著是真敢下死手,平时拿的木棍,皮鞭,土著不听话是真敢下死手揍,抽了几次之后,这些土著就老实了。

  更关键的是下死手的都是这些日本人,土著仇恨的也是这些日本人,汉人高层可以居中调和,这样反而提升了农场的效率。

  赵胜皱眉头道:“现在麻烦的是如何安排这些人,不管是让朝鲜人,日本人聚集起来都是麻烦。”

  “按照2:8的比例安排神州本土人和土著人,汉人和朝鲜,日本人要达到1:1:1的比例,尽量分散他们,用汉人团结朝鲜,日本人,以此来指挥土著,同时又分散朝鲜,日本,让他们难以抱团,只能依靠我们汉人。”

  吴亚军这段时间也思考过这个问题,汉人数量不够,那只能依靠文明程度更高的朝鲜人和日本,但为了防止日本朝鲜人反客为主,又要把他们给分散开,不给他们抱团的机会。

  赵胜想了想,无奈道:“看来只能如此了。”

  5月2日,屯垦营地。

  “向后转,起步走,立定!”

  整个营地的操场站满了士兵,军官们正在对他们进行最基础的队列训练。

  到下午出操结束,准备做饭的时候。

  “桑浩!”

  “到!”桑浩跑到值日的军官身边。

  值日军官看了他一眼道:“都护府下达命令,让你去一趟。”

  “是!”

  桑浩坐上马车来到殷洲都护府。

  吴亚军看到桑浩心疼道:“社长怎么把你也派到新大陆了。”

  桑浩就是徐浩,他中学毕业之后就和张耀一起报考了军官学院,徐晨担心他被人区别对待,给徐浩改了他母亲的姓,于是他就成为了桑浩。

  去年他刚毕业,成为了大同军的排长,正好此时,大同军要建设屯垦兵团,他和张耀就报名,成为了屯垦军兵团的军官,在去年,他训练了三个月的新兵,然后跟着这批新兵,2月份的时候登上了前往新大陆的船。

  普通大同军高层不知道桑浩的身份,但赵胜自然知道了,高大壮与王二,贺六都要他注意保护桑浩的安全。

  桑浩严肃回道:“我是大同军军官,别人能来新大陆,我自然也能来新大陆。”

  吴亚军笑问道:“阿浩,要不你留在都护府做个参谋。”

  新大陆这里虽然大规模的战争已经结束了,但却不代表安全。

  哪怕是望汉城四周的农户出行都要带着手枪或者火枪,因为谁也不敢确定,荒野会不会忽然跳出一些野兽或者是土著,而屯垦兵团要去开拓的地方就是这片大陆最危险的蛮荒。

  在吴亚军看来,把桑浩留在都护府当参谋,这是最安全的办法。

  桑浩严肃道:“我是屯垦兵团的一份子,是为了建设新大陆而来的。这半年时间,我和我的士兵说过要和他们一起建设新大陆。现在我这样半途而废就是在当逃兵。”

  赵胜听到这回答,不再劝说道:“不愧是社长的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在新大陆好好干,不要丢社长的脸。”

  桑浩严肃道:“是。”

  “晚饭到我家吃吧,和我们说说社长这几年的情况。”赵胜道。

  当晚桑浩前往赵胜家吃了一顿晚饭,和赵胜说了自己父亲这几年,大部分时间都带着墨子学院,弄和电气有关的科技发明。

  “电器??”

  桑浩道:“就是和天上闪电一样的东西,现在已经弄出了电灯了,现在墨子学院已经不用煤油灯,全部改用电灯照明,电灯比煤油灯亮10倍,每天晚上都有大量的人涌向墨子学院,就是为了观看这些发亮的电灯。”

  赵胜感叹道:“社长连天上的雷霆都驯服了。离开神州才5年,就有点看不到社长的脚步了。”

  5月9日,修整完毕之后,屯垦兵团,以连单位,每个连分配了三辆,拉着补给物资,和各种工具的牛车,奔赴各个准备开荒的农场。

  桑浩他们一行人连走了三天,这一路上除了道路旁的驿站,看不到一点文明的痕迹,除了树木就是树木,还有道路旁时不时窜出来的各种猛兽,他们这个时候才对新大陆的蛮荒有了一点印象。

首节 上一节 371/3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