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373节

  片刻的寂静后,一阵虽然略带沙哑、但清晰可辨的歌声从喇叭中传了出来:“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正是李旭刚才的声音!

  成功了!

  短暂的呆滞之后,巨大的狂喜瞬间淹没了四个年轻人!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徐绍第一个跳了起来,激动地挥舞着拳头。

  “我的声音果然不差。”李旭激动的指着自己的嘴巴道。

  夏完淳一向严肃的脸上也绽开了灿烂的笑容,用力拍着身旁小约翰的肩膀。

  小约翰更是激动得用母语夹杂着汉语喊道:“上帝保佑!它真的记住了声音!”

  实验室里充满了年轻人兴奋的欢呼声。徐绍好不容易平静下来,双眼放光地看着那台简陋的留声机,畅想道:“以后,用这个可以刻录乐曲,可以刻录名角的戏曲唱段,甚至可以刻录说书先生讲的《三国》、《水浒》!想什么时候听,就什么时候听,再也不用巴巴地赶到戏园子,担心去晚了没位置。”

  李旭思考片刻道:“不算我们的研发成本,一台这样的留声机,成本大概10元,一个这样的黑胶唱片大概3角钱,这样一个留声机我们可以卖他30元,黑胶唱片卖他1元一张,只要卖出几十台,我们就可以回本,要是有几百台我们就发财了。”

  夏完淳没好气道:“你们两人是不是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了,还发财,你们刚卖出去,庶务部就要找上门,依我看上交学院,让学院去制造。”

  徐绍没好气道:“老爷子的好处没享受多少,限制倒是一大把,我们兄弟研发出来的机器凭什么上交,你父亲是外交官,没那么多限制,要不你做东家,我们做大匠。”

  李旭马上道:“这样也太麻烦了,等一下夏叔叔回来,说不定会升到巡抚,到时候我们不白费功夫,还是让小约翰做东家。”

  小约翰一脸无辜道:“做东家倒是无所谓,但我要回英格兰的,你们也跟我去英格兰?”

第519章 ,创业与下岗

  大同历二十六年(公元1648年)5月9日,夜,墨子学院广场

  自从学院的主要建筑安装电灯,取代了以往的煤气灯,墨子学院的夜晚变得更加明亮。

  许多学生选择在晚饭后聚集于此,或三五成群讨论课业,或兴致勃勃地展示自己最新的“奇思妙想”。

  青年人的蓬勃朝气与对探索未知的热情,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广场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自行车”。

  此前,徐晨向机械学专业的学生颁布了一项科研任务:研制一款高效、实用的个人代步工具,也就是自行车。

  去年,民朝的工匠终于能把零部件缩小到制造手表的程度,徐晨给明朝第一批手表,命名为英雄手表,而后对外销售。

  这些手表刚一问世,就引起整个民朝富裕家庭的喜爱,55元一块的价格虽然高昂,但对大部分富裕家庭还是能接受的。

  甚至对工匠而言,这也就是他们不到一年的工钱,青年工匠咬咬牙,攒个两年还是能买得起的。手表倒是引起了京城一阵消费热潮,半年时间卖出了上万块。

  徐晨想着后是很有名的三大件,手表,缝纫机都已经出现了,现在也应该把自行车给弄出来。

  只是徐晨现在主要的精力都用在点亮电气科技树上,他把研发自行车的任务交给了机械学的学生。

  他亲自绘制了详细的图纸,其设计就是后世成熟的,28大杠经典款式,连凤凰的名字都写上去。

  然而,接到任务的年轻学子们,却不愿意循规蹈矩。他们骨子里探索和创造精神。不甘心只做一个按图索骥的工匠,纷纷依据自己理解的力学原理和美学观念,设计出心目中“最优秀”的自行车。

  很快墨子学院广场上出现了令人瞠目的景象:有前轮巨大如风车、后轮细小如碗碟的“高轮车”,设计者认为大轮踏一圈行进距离更远。

  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后大前小”型,声称这样更省力、更稳定;更有甚者,造出了类似杂技表演用的独轮车,只是在后面加了个小小的辅助轮;还有各种多连杆、怪异座椅布局、甚至尝试用弹簧减震的奇特车型,每一辆怪车的主人,都坚信自己的设计才是最符合科学、最省力、最优秀的解决方案。

  为了决出孰优孰劣,学院组织了多次实地比赛,比速度、比耐力、比负重、比操控性。

  最终,残酷的现实让这些心高气傲的学子们不得不承认,元首设计的那款看似平平无奇、前后轮大小均衡、采用链条传动的自行车,其稳定性、传动效率和骑行舒适度,都是其他奇形怪状的车款难以比拟的,综合性能上远远超过了他们所有的“创意”设计,于是量产的自行车还是徐城设计的28大杠。

  尽管如此,那些凝聚了学生心血的“失败作品”并未被完全抛弃。许多学生出于兴趣,自己动手打造或改进这些独特的设计,并在夜晚的广场上骑行炫耀。

  墨子学院甚至还保留了自行车赛,大家相约,把自己设计的自行车,共同比赛的一番,因为各种奇葩的设计,导致总会出现各种搞笑的事故,这反而吸引了大量的学子驻足围观,在墨子学院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广场上忽然响起了一阵熟悉的歌声:“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歌声并非来自某人的现场演唱,而是从一个巨大的黄铜喇叭里传出。

  这新奇的声音立刻吸引了众多学生的注意,大家纷纷围拢过去,看到了徐绍、李旭四人组和他们那台简陋却神奇的“留声机”。

  “李旭!你们这机器真的能把人的声音记录下来再放出来?”有相熟的同学惊呼。

  “太神奇了!能不能把我的声音也录下来?”立刻有人跃跃欲试。

  李旭颇为得意地扬起下巴:“我嗓子,那是绕梁三日!你们那破锣嗓子,还是别录了,免得侮辱大家的耳朵,还浪费我的胶片!”

  人群中不乏家境优渥的学生,直接问道:“这‘留声机’多少钱一台?我买了!”

  徐绍站出来傲然道:“诸位同学,此物名为‘留声机’,乃是我们兄弟四人呕心沥血之作,目前仅此一台,乃世间孤品!你们想要,还得等等!”

  一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立刻表示:“需要我们打下手吗?帮你们组装!条件就是给我们也弄一台!”

  徐绍看着踊跃的人群,心中一动道:“大家稍安勿躁!明日我们就去寻姜院长,申请生产资质!有兴趣参与的同学,欢迎届时来帮忙!我们可以技术入股,若这留声机将来大卖,定然‘有福同享,有财同发’!”

  “我报名!”

  “算我一个!”

  当下便有十几名对这项新发明感兴趣的学生踊跃响应。

  第二天,徐绍四人带着他们的留声机和几张试制的唱片,走进了院长姜云龙的办公室。一番演示后,姜云龙眼中满是赞赏。

  “很好!想法巧妙,动手能力也强。”姜云龙笑着问道,“按照学院规矩,你们是打算将这项成果上交给学院,由学院负责推广生产,还是想自己组建工坊,自主经营?”

  墨子学院支持学生创业,但一部分醉心研究、不善经营的学生教师会选择前者,以此换取技术分红,有商业头脑则会选择后者,争取自己商业利益最大化。

  徐绍毫不犹豫地回答:“院长,这是我们兄弟几个自己捣鼓出来的,当然想自己干!”

  姜云龙点点头:“可以。学院可以给你们提供一个标准的小型生产车间,再批给你们一千元的生产启动经费。作为交换,学院占股五成。”

  李旭一听就急了:“院长,这不公平!我打听过,之前学长的项目,学院都只占三成股,为何到我们这里就变成五成了?”

  姜云龙看着他们笑了笑道:“正是因为我看好你们的留声机,认为它潜力巨大,学院要占股多一些,并非与你们争利,而是为了将来这工坊发展壮大,时机成熟时,可以更顺畅地引入官股,纳入官营体系。这是对你们的保护”

  一直沉默的夏完淳此时开口道:“院长思虑周全,学生认为此安排甚妥。”

  徐绍不满地瞪了他一眼:“叛徒!”随即又看向小约翰,“你怎么说?”

  小约翰操着略带口音的汉语,认真道:“我认为校长说得对。学校提供场地和资金,解决了我们最大的困难,只占五成股份,已经很慷慨了。”

  徐绍和李旭对视一眼,心里也明白,这确实是目前最优的选择。他们那点抗拒,更多是少年人本能地对“被安排”的反感。但最终四人接受了这个条件。

  拿到了启动资金和场地,四人小组开始了半工半读的创业生活。上午照常上课、负责电报员培训,下午和晚上则泡在车间里,带领着自愿加入的同学们,手工打造留声机和压制唱片。

  墨子学院有上万名学生,其中富裕阶层不在少数。留声机这种新奇玩意儿一经展示,立刻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

  虽然一台留声机定价高达三十元,一张唱片也要一元,但这笔钱对于这些家境优渥的学生来说并不算什么。仅仅依靠同学间的口耳相传和现场演示,他们就收到了超过五十台的订单。

  最初的五十台,依靠核心四人和少量帮手,还能勉强应付。但随着消息扩散到学院之外,通过学生家庭的人脉网络,询问和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到了第二个月,订单量激增到两百多台!

  面对巨大的生产压力,徐绍他们不得不正式招募了十名技术过硬、愿意投入时间的同学加入,形成了小有规模的“生产团队”。徐绍等人还成立一个商社,专门经营自己生产的留声机。

  大同历二十六年(公元1648年)7月9日。

  这一个载入民朝通信史的日子,京城至天津卫的有线电报正式开通运营!

  第一条电报从京城发出,抵达天津卫,耗时不到五分钟!消息传出,整个北方商界为之震动。

  信息的传递速度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传递成本却大幅降低,电报收费每个字仅需一角钱,比过去的光报便宜了足足八成!

  低廉的价格使得电报不再仅仅是官方和豪商的专利,许多稍微富裕的中产家庭也能偶尔使用。通信市场的潜力被瞬间释放,需求呈爆炸式增长。

  开通初期,甚至出现了一股“时尚潮流”,京城和天津卫的富裕人家,喜欢互相拍发只有寥寥几字的问候电报,一时间,电报局里人头攒动,线路繁忙无比。

  “儿,安好,务念”这种简短的比文言文还要简的电报大量出现。

  然而,与电报业的热火朝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光报行业的急速“冰封”。

  以往,从京城到天津卫,依靠沿途十几个光报站接力传递信息,每个站需要十名工作人员轮班,整条线路养活了超过两百人。而如今,采用电报后,只需要在起点和终点设置发报员、收报员、译码员和维护人员,电报检修人员,总数不过二十余人,效率却提升了数十倍。

  但这意味着仅仅这一条线路,就有近九成的光报员面临转岗或失业的命运。

  而这仅仅是开始。民朝庞大的光报系统,拥有十几万员工,如何妥善安置他们,成为了摆在轨道部巨大而棘手的问题。

  光报总部家属大院。

  往日里,分散在各地的光报员家属难得齐聚。但今天,光报总部的家属大院内,却坐满了面带忧色的人们。

  大院前方的高台上,请来的戏班正在上演一出新编戏曲。戏文讲述的是一位老工匠因工坊倒闭而失业,一度陷入困顿,但最终凭借自身过硬的手艺和不懈努力,重新找到了活计,过上了安稳日子。

  戏曲的立意本是鼓励人心,但台下观众的反应却十分冷淡。戏里的前半段是他们真实的写照,而后半段的“幸福生活”却显得那么遥不可及。不少人情不自禁地红了眼眶,场内弥漫着悲伤与不安的气氛。

  戏曲终了,掌声稀落。这时,一个身影稳步走上高台,许多人惊愕地方发现,登台的人是社长。

  他没有多言,而是直接唱道:“昨天~~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质朴而铿锵的歌声,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台下众人再也抑制不住情绪,许多人哽咽着喊道:

  “社长!您可要为我们做主啊!”

  “社长,我们不能没了差事啊!”

  徐晨双手虚按,示意大家安静道:“请大家放心!大同社,绝不会坐视不管!”

  “新成立的电报商社,会参照大家的工龄,发放至少两年的遣散安置费,帮助大家渡过眼前的难关!”

  “第二,工匠司已经联合各大技校,开设了专门的技能培训学校,免费教大家学习新的手艺,不收大家的学费。

  电报机虽然用人少,但制造、维修复杂,远非立几根杆子的光报可比。大家可以转型成为电报机制造匠、维修匠,收入绝不会比现在低!”

  “第三,有胆量、想闯荡的,社里鼓励并且组织大家去新大陆!那里百业待兴,正缺你们这样有技术、有纪律的人才!我以大同社长的名义向大家保证,只要肯干,收入翻几倍,这绝不是空话!”

  “当然,想留在京城的,社里也会协调其他工坊、商社,尽量为大家安排合适的岗位!”

  “总之一句话,社里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妥善安置好大家。”

  徐晨的亲自承诺,如同一颗定心丸,让现场躁动不安的情绪逐渐平息下来。

  安抚大会结束后,徐晨找到负责具体安置工作的李自成道:“鸿基,京城这批光报员的安置工作,必须做好,做成样板。”

  徐晨神色严肃道:“如果这里开了坏头,后面十几万光报员的人心就难以稳定,可能会出大乱子。”

  李自成点头应道:“元首放心,我们已经和三司使下属的各大商社都打过招呼,他们答应优先吸纳一部分光报员。

  此外,铁路系统也在扩张,我们会优先吸纳光报系统的人员。未来五年内,所有电报站的运营收入,将优先用于支付光报员的遣散费和转岗培训费用。”

  电报需要的人少,利润就更高,其实哪怕一字一分钱,电报站依旧一倍的利润,只是需要安置十几万工匠,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电报站只能暂时先提高收费。

  徐晨点头道:“这就好,产业发展了,但不能利益全归于上,代价却让工匠承担。”

  徐晨看着还没有散尽的人群道:“这些是我们大同社的铁杆,让他们失望就是在自毁根基。”

第520章 ,掮客与接班难题

  大同历二十六年(公元1648年)8月9日,京城,民生报社,仓库。

  朱慈良翻阅着仓库里的报纸,看到了自己需要的内容便抽出来。

  一旁的朱由崧有点早就道:“还没有找全?”

  朱慈良解释道:“快了,快了,大伯你不要催,越催我越容易出错。”

  朱由崧从自己兜里拿出一块怀表看了看道:“没时间了,就这些吧。”

  说完他就打算把这一叠找出来的报纸搬起来,而后对着自己侄子道:“今天我要去戏院见土豪,正好你放暑假了,一起去见识一番如何?”

首节 上一节 373/3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