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霸道 第182节

  后世被骗的多花一百万乃至两百万冤枉钱的都有,更何况一文钱两文钱也就相当于后世五毛一块而已,丢地上那都没人捡,谁在乎这点钱。

  京师喜欢凑热闹的平民百姓简直不要太多,有人争着抢着上,他们就上,他们一上,其他平民百姓那也忍不住跟着坐上去试了试。

  还别说这马车是真新奇,坐上去也是真舒服,一点都不颠簸,速度还挺快。

  很多人试过之后那都有想法了,毕竟,这会儿去作坊厂房里干活的人多得很,且很多都离干活的作坊和厂房好几里地呢。

  若是走过去,那难免会有点累,干活那也难免受影响。

  现如今有这种马车坐了,且好几里路也就一文钱,为什么不坐呢,每天坐个来回那也才两文钱,一个月也才六十文啊。

  这一开始还只是离作坊和厂房远的天天坐,后面那些想进内城又或者去北外城买东西的也开始坐了。

  特别是京师渐渐变冷之后,走外面吹寒风那真不如坐马车,马车上还有玻璃挡风呢,人一多,里面便热火起来了,一点都不冷。

  这京师的马车客运生意是越来越红火了,辽阳城里的建奴却是要吐血了。

  皆因京师开始寒风呼啸的时候辽东就已经大雪纷飞了,紧接着便是冰天雪地。

  辽阳城里的粮食那也是眼看着就要见底了。

  他们是天天喝稀饭,天天喝稀饭,那稀饭也渐渐清得能看见锅底了。

  甚至,城里的柴火也渐渐的烧光了,他们甚至都只能拆门窗来熬稀饭了。

  至于烤火,那早就被明令禁止了,熬稀饭的柴火都不够了,还烤火,到时候直接拿雪合着米啃吗?

  这冰天雪地的,吃又吃不饱,火也没得烤,谁受得了?

  辽东这冬天的严寒哪怕是灾民来了都受不了,更何况是早已习惯了有人服侍的八旗子弟。

  关键为了防止辽东军民给明军做奸细,原本住城里的平民百姓还全都被赶出去了。

  这会儿城里还就五万守军,他们想干那不当人的勾当来填饱肚子还没目标。

  辽阳城里的建奴那是又冷又饿,冷得都瑟瑟发抖了,饿的都手脚发软了。

  阿敏急得啊,那是一个劲的派出快骑去求援,结果却是了无音信,太子河北面那是一个黑点都未曾出现过,更别说援军了。

  皇太极貌似是丢下他们不管了!

  阿敏给气得啊,那真快吐血了。

  此时,辽阳城东南西三面同样硕大的城池中却是热气腾腾,好不热火。

  明军将士那就不一样了,他们是早就屯够了足够的粮食和煤炭,甚至生猪他们都囤积了不少。

  还有供暖的锅炉,那更是每个城池四个,那都足够四万户普通人家热热火火的过个冬天了。

  这会儿虽说三座城池中都不止屯住了十万人马,但他们的营房那都是十个人一间的,十多万人马那也就一万多间营房而已,一个供暖锅炉那都够了,毕竟,营房再大那最多也就百来平一间,比平民的宅院那可是小多了。

  朱觉之所以命人给每座城池都装了四个供暖锅炉,其实主要还是考虑战马乃至牲畜过冬。

  辽东这严寒的天气,若是没有暖气,战马那也很难熬啊,以往每到冬天那都有战马冻死的,就算不冻死,那也会疯狂掉膘。

  这会儿就不一样了,马厩里那都装上暖气管道了,战马在里面是舒服得很,且草料还管够,战马是吃了睡,睡了吃,不但没掉膘,还在长膘呢。

  甚至就连他们拉来的生猪,那都有福了。

  猪圈里那也装了暖气管道啊,躺里面简直不要太舒服,且这会儿辽东的土豆、红薯乃至粮食、蔬菜那都不要太多,猪那都是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辽阳城里的建奴若是知道他们就连猪都不如,那不知会作何感想。

第246章 粮尽援绝建奴泣血(下)

  十一月份,京师也开始冰封了。

  以往这个时节京师多少要受点影响,作坊厂房那都可能因为原材料供应的问题减产乃至停产,平民百姓大多也会选择窝在家里,街上的行人那也会日渐减少。

  不过,今年却不一样了。

  皆因轨道车都铺展开来了,海河入海口、运粮河入海口、滦河入海口等处的码头也修建好了,破冰船也全都配上了。

  这会儿不管哪里的原材料那都可以用致远商船运到海河入海口码头,而后用马拉轨道车拉到京师,原材料的供应已然不受冰天雪地的影响了。

  至于京师百姓,那也早已习惯了坐马拉轨道车,街上的行人那是一点没变少,沿街商铺的生意那也是一点都没受影响。

  不过,随着天气日渐变冷,有个问题也必须解决才行。

  这天上午巳时许,朱觉便带着郑芝龙、王承恩和方正化一行来到了皇城东安门外,坐上了专门为他们备好的马拉轨道车,直奔东外城的战车厂而去。

  不过,他并不是去看战车的,这会儿战车厂那都变成马拉轨道车厂了,武钢战车那都已经停产了。

  皆因武钢战车都已经造足了两万辆了,足够装备四十万车兵了。

  这会儿京营车兵加辽东车兵总共才二十八万呢,他们就连四十万之数都凑不够,东外城校场和东北外城校场还摆了六千辆武钢战车呢,这武钢战车暂时是不用造了。

  他也懒得去建轨道车厂了,战车厂稍微改造一下那就能造马拉轨道车了,关键这样还节省了大把的时间,轨道车研制出来那就可以开始大批量的造了。

  此时的战车厂里面那是各种各样的马拉轨道车都有,有专门拉矿石的、有专门拉货的、有专门拉人的,有载重一万斤的、有载重两万斤的、有载重三万斤的等等,十个厂房里造的马拉轨道车还都不一样。

  朱觉那是直接带着一行人来到了专门造客运轨道车的厂房里。

  因为这会儿天气是越来越冷了,车里坐再多的人那还是冷。

  这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却是让他想到了一个东西。

  其实,这东西后世就不稀奇。

  说白了,这东西就是煤炉子。

  不过,这会儿大明却貌似没有煤炉子!

  皆因以前大明对盐铁实施严格管控,民间想多打点菜刀和农具都没有足够的铁,自然也没有铁来做煤炉子。

  且煤烟气还是有毒的,能把人都熏死,如果不是完全密封的煤炉子,那放屋子里就是个巨大的隐患,一不小心那就会煤气中毒。

  是故,大明虽然早就开始开采煤炭了,但煤炭大多都是用在冶炼上或者说大打铁制铜器等作坊里,平民百姓那是很少用这东西的。

  现如今平民百姓烧火做饭用得基本都是柴火。

  这一个两个人烧柴火还没什么,成千上万人烧柴火那也没什么,但是,上十万、上百万、乃至几百万人烧柴火,那可就比较的恐怖了。

  京师四周方圆几十里那基本都没树了,皆因烧柴火的人太多了。

  且柴火比煤还贵三四倍,因为烧柴火还产生了樵夫这个行当呢,樵夫为了赚钱养家,那可不管什么水土保持乃至生态环境保护什么的,哪里有树,他们就会去砍,砍完树枝砍主干!

  原本京师还只是百来万人口呢,那都把方圆几十里的树给烧光了。

  现如今京师人口可是四五百万了,如果让所有人家还是用柴火来生火做饭,那估计燕山南面的树都坚持不了多久!

  是故,他想到了推广煤炉子。

  这样不但能减少树木的砍伐,还能赚钱呢,煤炉子本身就能赚钱,煤炉子再一推广开来,开采煤炭那也会变成一个相当赚钱的行当。

  至于樵夫,完全可以让他们全部去挖煤,这活计虽然脏点累点,那可比砍柴赚钱多了。

  朱觉正琢磨着呢,专门造客运轨道车的厂房那都到了。

  毕懋康、宋应星和宋应昇等那是连忙带着门生迎上来,拱手躬身行礼。

  其实,他们多少都有点莫名其妙,皆因陛下让他们研制的东西也太简单了,也就是个煤炉子而已。

  虽然这煤炉子还得做到密封,且还得带上薄铁皮的烟囱,但这个对于现如今的加工水平来说那都不是个事。

  很快,他们就带着朱觉来到了一个客运轨道车上,这里面就装了个新研制出来的煤炉子,且都已经烧上煤炭了,整个车厢里面那是热得很。

  这倒不是因为煤炉子有多猛,关键厂房里本来就装了暖气,这车厢里再装个煤炉子一烧,那温度肯定瞬间飙升。

  朱觉那都热得忍不住扒下了厚重的外套,这才俯身细看起来。

  这帮家伙,竟然把个煤炉子设计的跟炼丹炉一般,下面是四个兽形的支脚,中间是圆鼓鼓的炉体,炉门还是圆的,就如同日月交相辉映一般,上面还是个带着云纹的鼎盖。

  若不是旁边伸出个烟囱来,那就跟炼丹炉是一样的!

  他颇有些无语道:“你们也不用把个普通人家用的煤炉子做这么精致吧,我们可是要大批量生产的,每个月最少也要产上十万个,你们做这么精致不会影响产量吗?”

  呃,这东西做得太精致了吗?

  众人闻言,不由都看向罪魁祸首宋应星。

  宋应星连忙解释道:“陛下恕罪,您就说了功能、要求和大体结构,没说外观啊。

  微臣跟那些老匠户一商量,他们都觉着您说的煤炉子就跟炼丹炉差不多,且他们还都铸造过炼丹炉,是故,他们就做成这样了。

  至于量产,您放心,为了铸造方便,微臣特意让他们铸成了两截,这样模具也好做,翻砂也方便得很,一个月生产上十万套没一点问题。”

  这还是两截的?

  朱觉闻言,细细一看炉体中间的圆环,明白了。

  这就是上下两截的结合部,只是铸件设计的相当精巧,上面是个带边角的圆环,边角还是向下的,下面则是个不带边角的,上下这一扣,那根本就看不到接缝。

  原本他还以为这就是个装饰用的圆环呢,没想到竟然是上下对接出来的。

  他细细看了看,随即问道:“这对接的地方不会漏气吗?”

  宋应星连连摇头道:“不会,不会,陛下,这中间是垫了铜皮的,且用铆钉铆紧了,不会漏气的。”

  这还用了铆钉?

  他在凑近了细细一看,果然,圆环上面有一圈铆钉,只是这铆钉头都砸进沉孔里了,且砸得跟圆环表面都平齐了,不细看还真看不出来。

  他又细细嗅了嗅车厢里的空气,还真一点煤烟味都没有。

  现如今大明的加工水平真不是一般的高了。

  他颇为欣慰的点了点头,随即问道:“这么一个炉子带烟囱造价几何?”

  宋应星估摸道:“这炉子也就中间的铜皮比较值钱,至于钢材,那才用了十来斤而已,若是算材料成本也就两百多文,再加上人工成本总共也就四五百文。”

  嗯,这成本还行,卖一两银子一个还能有一半的毛利。

  这煤炉子这点利润还不算什么呢,卖煤那才叫赚钱呢。

  朱觉闻言,果断道:“那行,就按这样式批量生产吧,今年先做到十万套一个月,明年我们去蓟州镇那边多建点厂房,逐步做到一百万套一个月。”

  啊!

  您怎么动不动就上百万套一个月?

  宋应星闻言,忍不住提醒道:“陛下,微臣斗胆,整个大明最多也一两千万户啊,我们提到上百万套一个月,那不是两年就造完了,卖不卖得完暂且不论,这厂房岂不是浪费了吗?”

  你以为朕光是为了拿来卖啊?

  朱觉看着北面微微摇头道:“我们以后还要收复北面的失地呢,到时候将士们难免要在野外扎营,若是没有取暖的东西,将士们那也会冻得受不了。

  是故,我们还得给将士们配上这煤炉子,且最好明年就能配齐了,至于厂房,那是不会浪费的,哪怕不造煤炉子,我们也可以铸造其他民用的东西。”

  哦,您是急着给将士们配煤炉子啊。

  他们正商议着呢,方正化突然捧着份奏折疾步而入,躬身道:“陛下,孙大人八百里加急奏报。”

  这是辽阳城里的建奴要断粮了吗?

  朱觉接过奏折一看,果然。

  孙传庭奏报,辽阳城突然派出大量快骑,分散往北窜去。

  他估计,城中应该是快断粮了,皇太极若是不派援军,辽阳城里的建奴估计该突围了。

  辽阳城里的粮草终于耗尽了,皇太极若是不派援军,那这五万建奴步卒就别想跑了。

首节 上一节 182/2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