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第249节

  以群臣相争架天子,以天子架孔融,以孔融架群臣,以刘备架我!

  好一招大义为名,堂堂压来!

  即便是他曹操,也是直到这发作一刻,张口欲言,竟答不上话时,才骤然惊觉此计之诡秘歹毒。

  是谁在做局害我?

  曹操默然无声,从天子到群臣,每一个人都在等着他开口,等着他说出那句被大义绑架,必然说出口的话。

  而曹操逡巡的目光,却一一扫过众人。

  是袁术?

  不对,今日无论有没有那一封请册汉王疏,只要自己回来,帝党、曹党之争,就必然爆发,内部矛盾积压至此,本就无可调和!

  是天子?

  也不对,只要两党之争,无可调和,群臣争执不下,吵嚷一团。

  初得掌权的天子就必然深感国事艰难,为了平息两党争端,不使兵戈相向,以致洛阳内乱,他也唯有拔剑怒斥群臣!

  刘备?

  更不对!

  他今日才跟自己回来,哪知洛阳内情?

  此情此景,哪怕无有他刘备,也有徐晃、董承能站出来,将自己逼入眼下境地。

  想到这一点,曹操也不由心下暗恼!

  迂腐!愚蠢!

  这刘玄德分明是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主动入局为子,要遂那人心意,跟自己一换一,同出洛阳,以继兴汉之业,匡扶汉室!

  曹操一想通此节,看着刘备就来气,世上怎会有人能迂到这个地步。

  在对洛阳局势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为了孔融一句:【毋为不义】,就心甘情愿,去做人手中剑,掌中刀,以身入局,沦为棋子?

  对!就是孔融!

  此间一切都是合理发生的,唯有孔融是个变数!

  只要自己回洛,帝党必兴诛曹之事,自己不会引颈就戮,两党必然争执不下,以至兵祸将起。

  兵祸起,则洛阳崩,汉室颓,天子必不坐视,又无力阻止,唯有以汉室大义之名,质问群臣!

  就是在这里!

  只要在这里,出现一个孔融,以死报君,全汉室忠直之名,则大义之下,无人可挡。

  此时便是无有刘备,徐晃、董承等,随便一人表态,便可裹挟天心民意,和自己一换一,同出洛阳讨贼!

  甚至连袁术都在帮他,一封刚好出现的册汉王疏,一个死去活来的都亭侯,将天子群臣心间的兴汉大义,引燃顶点,炽盛不熄!

  此局一开始百官齐呼杀曹是假,这一刻,强逼自己主动请缨离洛,去边境血战抵御袁军,才是真正杀机。

  是威,也是迫!

  这一刻,大义之下,自己若不请缨,那还能是汉臣吗?

  若连汉臣都不是,又何必留他?

  那么开局最初那场杀曹局,便会化假成真,当廷杀了自己,用大汉国运跟他曹操赌命!

  若请缨出征,则和刘备一换一,洛阳必会被天子逐渐掌权,自己恐怕真要做那汉征西将军曹侯。

  如果这个下棋人是天子,那曹操没什么不敢赌的,毕竟他拿捏住了天子,绝不愿洛阳起兵戈内乱。

  可这里最大的问题是,他现在连这个要用大汉国运跟自己赌命的人是谁都不知道,又如何敢下注?

  孔融绝没有那个血性仗义死节,到底是谁?拿这个以一身死,邀青史千秋之名的法子蛊惑了他?

  又是谁?在做局害我。

第262章 都亭侯拥有灵活的忠义底线

  御阶啼血,英雄落泪,天子执手相问,群臣都在等他一个答案。

  何以破局?

  事已至此,以当世大儒之血,书大义之名,举大势倾轧而来。

  曹操扪心自问,何以破局呢?

  眸光一一扫过在场众人,这个跪在御阶之前,始终不发一言的权臣,又一次笑了。

  他发现这局,好像也不一定要破。

  那人布的不是杀局,而是困局,将他置身于困境之中,逼迫他要做某件事。

  可这不正显布局之人的最大软肋吗?

  若要杀自己,何必等此时,而若不杀自己,还想利用自己,又何惧他以命作赌?

  即是困局逼迫,无非就是逼自己妥协罢了,那便暂且给你个妥协又如何?

  众人瞩目间,沉吟片刻的曹操终于开口,只见他拱手行礼。

  “袁逆猖狂无道,欺君罔上,不诛不足以正视听,不除不足以平众怒,今当速发兵以讨之。

  举大义而平祸乱,匡天下以图正朔。

  然。

  后将军刘备,陛下亲封其于西园养练新军,今兵甲未足,新军未成,何以平叛逆乎?

  臣虽不才,稍通军事,然身兼御史大夫之重任,今朝中内贼未除,洛阳尚未安定。

  臣又岂可轻动?”

  曹操一番话把刘协说的一愣,是,刘备要在西园练兵,你曹操也成了御史大夫,都是朕方才金口玉言。

  但问题是,此一时彼一时。

  人袁术都称汉王了,谁还跟你计较这个?

  刘协话音转冷,“曹相是铁了心不愿为大汉出力,欲坐视袁贼尊大乎?”

  曹操忙道,“不敢。”

  “操为汉臣,世食汉禄,今朝廷有难,若不为国家出力,与朽木腐草何异?”

  刘协讶然蹙眉,“那曹相的意思是?”

  “臣麾下有大将名曹仁,字子孝。

  其人身经百战,沉勇有谋,昔年陈兵大河,北拒袁绍,皆立殊功,尤善守御。

  其麾下将士亦皆精锐百战之士,今国有危难,而臣不可轻动。

  臣思来想去,若使子孝领洛阳之三万兵马出征武关,为藩篱屏障。

  一来绝袁术自南阳东进洛阳之通路,二可随时征讨南阳,以彰朝廷大义。

  另,刘玄德麾下二弟关云长,臣此前荐之。

  玄德虽亦不可动,但他二弟正当可用之时,仍命他领麾下本部三万人出征,抵轘辕关。

  既绝袁术北上洛阳之路,亦可随时征讨颍川,收复失地。

  此二人皆忠勇之士,更兼通晓兵法,熟知战事,必能不负陛下所托。

  还望陛下准奏,早定此事,以安社稷。”

  曹操此言一出,刘协微怔。

  说是出征讨袁,实际不过打出旗号,本质上还是他先前提出的那个派文聘、关羽守两关的战略。

  战略确实没错,以如今之洛阳军力,哪怕全部送到讨袁前线上,也掀不起多大浪花。

  反而派两员大将,守住两座雄关,足以拒袁于司隶之外,励精图治以图将来。

  只不过若按先前之方略,将文聘、关羽之大军皆调走,便是要挟持自己继续做傀儡,自己定然不从。

  但现在把文聘换成曹仁,好像局势又不一样了。

  原本的洛阳,自己这个天子拥帝党禁军万人在皇宫,曹仁领曹军五万在洛阳,而洛阳城外才是文聘、刘备麾下的五万大军。

  如此曹军攻皇宫,则文聘、刘备麾下攻洛阳,互相牵制。

  但眼下按曹操这个调法,将三万刘备军与三万曹仁军调去抵御袁术。

  那么洛阳局势就会变成,自己的帝党军一万据皇宫,曹操的曹军两万占洛阳,以及城外的文聘军两万。

  看似双方都走了三万人,但自己与帝党的压力,却是骤然一轻!

  五万人围一万人之皇城,和两万人围困带来的压力是截然不同的。

  而城外的两万文聘军,同样能对城里的两万曹军带来足够的压力。

  平衡依旧维持,而自己这个天子,完全可以在洛阳活动开手脚了。

  虽说没能把曹操调走,但刘备也留下来了。

  刘繇、刘表、刘备,三位大汉宗亲在侧,还皆是曾经的三大刺史州牧,一齐拱卫自己的帝位。

  以一万对两万,城外还有两万人为援,这等情况之下,曹操顶天了也不过是个较大的权臣罢了。

  他汉天子刘协将重新执掌朝堂!

  对于曹操这次做出的妥协与让步还算满意,刘协微微颔首,亲切的将他搀扶起来。

  “曹御史老成谋国之言,善。”

  他说着当即便将此事敲定,以防生变。

  “传诏:

  【逆贼袁术,豺狼野心,久蓄不臣之志,今犯僭越之实。

  自领汉王,裂土背德,犯上作乱,视大汉天威如无物,陷苍生黎庶于倒悬,实乃窃国之大盗、汉室之巨寇!

  朕承天命,继大统,岂容此等蟊贼肆虐,必欲诛之而后快,以正纲纪,安黎元。

  今览御史大夫曹操之所奏,曹仁忠勇冠世,谋略深长,屡建勋功,可堪重任。

  特授曹仁镇西将军之职,领三万精兵,镇守武关。

  当厉兵秣马,整肃戎伍,相机进讨,扼袁术东犯之途,不使此贼越武关一步,以固京畿西屏。

  关羽义烈昭彰,武略超群,素怀匡扶天下之志,久念兴复汉室之诚。

  兹封关羽为镇南将军,统三万劲旅,镇守轘辕关。

  宜扬威奋武,严阵以待,绝袁术北侵之路,剿除叛贼,捍卫社稷南隅。

  望尔等悉遵朕命,戮力同心,讨灭袁术逆党,复我大汉四海升平。

  如有迁延怠忽,私通袁贼者,军法必严惩不贷,天理不容!

  望尔等早奏捷音,凯歌以还,则社稷幸甚,苍生幸甚!】”

首节 上一节 249/2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