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266节

  陈奇瑜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有许佥事相助,本官就放心了。待此事功成,必当为你在御前美言。”

  许显纯闻言,脸上谄媚之色更浓,连声道谢。

  他心中暗喜:若能借此机会在皇帝面前露脸,何愁不能飞黄腾达?

  想到此处,他更是干劲十足。

  天津卫的士绅豪强们!

  等着你许显纯爷爷老收拾你们罢!

第236章 密折制度,御下之道

  烈日当空,西苑内教场的黄沙被晒得滚烫,马蹄踏过,扬起一片金色的尘雾。

  朱由校骑着一匹通体雪白的御马,如一道银光般掠过校场。

  那马名唤“玉狮子”,乃是产自西域的良驹,四蹄矫健,鬃毛飞扬,奔跑时如雪浪翻涌,煞是夺目。

  皇帝一身明黄箭衣,腰间束着犀角带,手中马鞭轻扬,整个人与马浑然一体,疾驰如风。

  在他身后,太监方正化、魏朝等人紧追不舍,却始终落后十余步。两人面色煞白,额上冷汗涔涔,生怕皇帝一个不慎,从马背上跌落。

  方正化甚至几次想冲上前去拉住马缰,却被魏朝死死拽住袖子,低声道:“陛下正在兴头上,莫要扫了圣意!”

  马蹄声如雷,朱由校纵马疾驰,一连跑了七八圈,直到“玉狮子”口吐白沫,粗重的喘息声清晰可闻,他才猛地一勒缰绳,骏马前蹄高高扬起,长嘶一声,稳稳停住。

  朱由校翻身下马,随手将马鞭丢给迎上来的小太监,抬手抹了一把额上的汗水,朗声笑道:

  “痛快!”

  每个男人心中,或许都藏着一个策马奔腾的梦。

  在后世,这份热血化作了引擎的轰鸣,人们驾驭钢铁猛兽,在公路上追逐风与自由。

  但在这个时代,唯有骏马才能承载男儿的豪情。

  那是一种更原始、更狂野的快意,马蹄踏碎尘埃,风声掠过耳畔,人与马浑然一体,仿佛天地间再无束缚。

  朱由校便是如此。

  在他看来,纵马远比飙车来得痛快。

  没有铁壳的阻隔,没有油门的限制,只有纯粹的驾驭与征服。

  他喜欢御马时那种血脉偾张的感觉,仿佛自己不再是深居九重的天子,而是驰骋沙场的将军。

  下马之后,朱由校转头看向身旁的太监,眼中还残留着策马时的兴奋。

  “方正化,你看朕的骑术如何?”

  方正化连忙躬身,脸上当即一笑,恭维道:“陛下骑术精湛,如履平地,奴婢望尘莫及。”

  朱由校闻言却皱了皱眉。

  他抬手掸了掸衣袖上并不存在的灰尘,语气中带着几分不耐:“莫要恭维朕了,朕要听的是真话。”

  这句话如同一记闷雷,吓得方正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额头几乎要贴到滚烫的沙地上。

  他的声音都在发颤:“奴、奴婢该死.”

  看着方正化战战兢兢的模样,朱由校忽然觉得索然无味。

  他摆了摆手:“罢了罢了。”

  接过魏朝递来的绢帕,朱由校慢条斯理地擦拭着额头的细汗。

  阳光透过他的指缝,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这一刻,他忽然明白为什么当过皇帝的人总说天子孤独。

  在这深宫之中,连一句真话都成了奢望。

  远处的玉狮子正在悠闲地甩着尾巴,朱由校望着它出神。

  或许只有这些不会说话的畜生,才能让他暂时忘却身为帝王的枷锁。

  “嘶~”

  策马奔腾的快意渐渐平息,朱由校深吸一口气,将那份恣意放纵的心绪收敛起来。

  作为一国之君,终究还是要回到案牍劳形的政务中去。

  “魏大铛,今日可有什么要紧政务?”

  朱由校整了整略显凌乱的衣袍,语气恢复了往日的威严。

  魏朝立即趋前一步,恭敬地禀报道:“启禀陛下,东阁大学士李汝华、户部尚书李长庚已在午门外递了牌子求见。另外.”

  他稍作停顿,从袖中取出一份密封的奏折。

  “天津分巡道佥事陈奇瑜送来密折一份。“

  在皇帝面前,魏朝向来懂得分寸。

  寻常官员的奏报,若非皇帝特别关注,他都会先行筛选。

  但密折却是例外——这是皇帝亲自定下的规矩,必须第一时间呈报。

  这份密折制度,正是朱由校登基后的一项创举。

  虽然在前朝,也有官员私下上奏的先例,但真正形成制度,还要等到数十年后的康熙朝。

  朱由校不过是让这个制度提前登上历史舞台罢了。

  “密折?”

  朱由校眉头微挑,伸手接过那份用火漆密封的奏折。

  他的指尖轻轻摩挲着封口处的龙纹印记,这是专为密折特制的印记,旁人无从仿造。

  密折制度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它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更让各地官员互为监督。

  同僚之间不知谁会突然上奏,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维持皇权威严的最佳手段。

  这种特殊的奏事方式,打破了传统奏章层层转递的惯例。

  上奏人撰写时不得泄密,不经任何衙门中转,直达御前。

  朱由校深知,这种方式既能确保信息传递的迅捷,又能维护朝廷决策的机密性。

  不过,他不急着在此处看密折,又将密折还给魏朝。

  接过密折,魏朝眼珠一转,问道:

  “陛下,要现在召见李阁老和李部堂吗?”

  魏朝小心翼翼地询问。

  朱由校略一沉吟:“让他们在乾清宫外九卿值房候着。”

  “奴婢遵命。”

  朱由校微微颔首,既然有政务待决,便不再留恋这纵马驰骋的快意。

  他抬手拂去衣袖上沾染的尘土,淡淡道:“今日习武,便到此为止。”

  话音方落,魏朝已心领神会,当即转身,对着侍立两侧的太监、锦衣卫高声宣道:“陛下有旨——摆驾乾清宫!”

  霎时间,整个西苑内教场肃然一静,随即人影攒动。

  侍从太监们迅速列队,锦衣卫按刀肃立,御前侍卫分列两侧,肃杀之气顿生。

  八名抬辇太监早已跪伏在帝辇旁,静候圣驾。

  朱由校稳步登辇,明黄龙袍在风中轻扬,日光映照下,更显威仪。

  “起——驾——”

  随着魏朝一声长喝,帝辇缓缓移动。

  前后左右,锦衣卫开道,太监随侍,宫娥执扇,浩浩荡荡的队伍如一条金龙,自西苑蜿蜒而出,直向乾清宫方向行去。

  马蹄声、脚步声、衣袍摩擦声交织在一起,却无一人敢喧哗。

  沿途侍卫见御驾经过,无不跪伏行礼,连头都不敢抬起。

  朱由校端坐辇中,目光沉静,心中却已开始思量即将处理的政务。

  李汝华、李长庚联袂求见,必非小事;而陈奇瑜的密折,更是值得深究。

  帝辇行至乾清宫前,早有太监跪迎。

  朱由校未等辇停稳,便已起身,大步迈入东暖阁中。

  踏入东暖阁,一股闷热之气迎面扑来,即便四周早已摆上了鎏金冰鉴,内里盛着从地窖取出的冬日藏冰,却仍抵不住这盛夏的燥热。

  朱由校眉头微蹙,额角已沁出细密的汗珠,心中不由暗叹:

  ‘难怪历代先帝多爱出宫避暑,这紫禁城虽威严壮丽,却实在不是个消夏的好去处。’

  他缓步走向御案,目光扫过殿内陈设。

  鎏金狻猊香炉中升起袅袅青烟,冰鉴上凝结的水珠顺着纹路缓缓滑落,滴在金砖地面上,发出细微的声响。

  朱由校在心中盘算着:再过些时日,待暑气更盛,或许该移驾西苑理政了。

  想到西苑,他眼前不由浮现出太液池的粼粼波光。

  仁寿宫临水而建,畅音阁更是三面环水,清风徐来时,定比这乾清宫要凉爽许多。

  若是能在那里批阅奏章,想必连思绪都会清明几分。

  思绪飘忽间,一个荒诞的念头突然闪过——

  “若是有空调就好了.”

  这个来自后世的念头让朱由校不禁莞尔。

  穿越至今,他最怀念的竟不是手机电脑,而是这看似简单的制冷神器。

  想象着冷风徐徐送来的惬意,再对比眼前闷热的现实,朱由校无奈地摇了摇头。

  这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他是无福消受了。

  不知道要爬多久的科技树,才能在大明发展到制作空调的地步.

  “陛下?”

  魏朝小心翼翼的呼唤将他拉回现实。

  朱由校收敛心神,接过那封火漆完好的密折。

  指尖触及纸张的刹那,他神色一凛,方才的慵懒之态尽数褪去,眼中只剩下帝王的锐利与专注。

  “备墨。”

  简单的两个字,却让整个东暖阁的气氛为之一变。

  侍立的太监们立即屏息凝神,魏朝更是快步上前,亲自研起朱砂。

首节 上一节 266/4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