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304节

  但是

  现在根本没有太后,朱由校的生母,也早就去世了。

  便只能拜见李太妃,走一下形式。

  并且,之前因为坤宁宫无主,这后宫之事,暂先交给李太妃掌控。

  如今紫禁城有了女主人,自然,这权柄得收回来了。

  帝辇很快便到了慈宁宫。

  朱由校按着礼节,入殿拜见李太妃。

  皇帝在侧,李太妃对皇后张嫣还是十分恭敬的。

  只是偶尔,眼底之下闪过一丝羡慕的神采。

  至于为何羡慕?

  很简单。

  在张嫣成为皇后之后,她便是后宫之中最有权势的女人。

  她这个太妃,原本代掌的权柄,也就没了。

  另外

  李太妃还羡慕张嫣有男人疼爱,她虽然为太妃,但三十岁都没到,却只能日日独守空房了。

  一番礼节之后,想到还有许多奏疏要批阅,朱由校遂以国事繁杂,摆驾离去。

  朱红宫门在皇帝身后缓缓闭合,殿内霎时只剩下两个女人。

  一个是凤冠尚新的年轻皇后,一个是寡居深宫的未亡人。

  李太妃指尖轻抚茶盏边缘。

  这个不过二十八岁的未亡人,眼角眉梢还残留着少妇的风韵,偏生要作出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

  而张嫣虽然不过二八年华,却已显露出母仪天下的气度。

  一番客套之后,张嫣也是直入主题。

  “太妃这段时间,操劳六宫之事,实在是辛苦了,如今,本宫既为皇后,自当接掌后宫诸事,也好为陛下分忧解难。”

  闻此言,李太妃脸上精心维持的笑容瞬间凝固,但片刻之后,他还是露出继续笑容。

  “皇后初掌凤印,对宫务尚不熟悉.”

  太妃强撑笑意。

  “不若先随本宫学习些时日?”

  张嫣闻言轻笑,他想起了昨夜皇帝与她的耳语。

  若是不能给陛下造一个平稳后宫,如何能够让陛下安心国事?

  思及此,再柔弱的女子,都会变得强硬。

  “太妃体恤之心,本宫感念。”

  她忽然抬眸,目光如秋水般澄澈却暗藏锋芒。

  “然《大明会典》明载:中宫既立,六宫事务当归坤宁宫统摄。若事事仍需太妃操劳,岂非显得本宫这个皇后.太过不孝?”

  “皇后言重了”

  李太妃深吸一口气,她缓缓起身走向博古架,从暗格中取出一方鎏金匣子。

  “这是内库对牌与宫人名册。”

  太妃声音发紧,将匣子推向张嫣。

  “只望皇后记得,这后宫看似锦绣,实则波涛起伏,这里面的水,很深!”

  “太妃放心。”

  张嫣接过匣子,指尖在凤纹锁扣上轻轻一抚。

  “若有不懂的地方,一定回来问询太妃娘娘的。太妃这几个月过于辛劳,今后该好好将养了。”

  看着手上的权力一点点消失,李太妃重重的叹了一口气。

  身后没有男人挺着,她这个太妃,腰也直不起来。

  算了算了!

  她也算是看开了。

  与其想一些永远得不到的东西,不如安分守己,颐养天年罢!

  李太妃让权之后,张嫣盯着手中的匣子,却是在想:

  治理好六宫的重任,已经压在她的肩上了。

  陛下要做千古一帝,她可不能拖后腿了!

  她要做千古一帝背后的女人!

第263章 新设军机,津门开财

  回到乾清宫东暖阁。

  朱由校缓缓坐定,伸了伸懒腰。

  “呼~”

  年轻的皇帝长长舒了一口气,抬手揉了揉有些酸胀的太阳穴。

  这几日为了大婚典礼,他几乎未曾好好休息过。

  尤其是昨夜洞房花烛,与皇后张嫣缠绵至三更天才歇下,今晨又早早起身祭拜太庙。

  一个字:累!

  不过,这倒也是幸福的烦恼。

  毕竟这种生活,多少人求而不得。

  况且,作为皇帝,这本就是他的责任。

  是故,朱由校此刻虽觉疲惫,但想到堆积如山的奏疏,他还是强打起精神。

  侍立一旁的司礼监太监魏朝见状,连忙奉上一盏温热的参茶:“陛下,这是尚膳监刚送来的养神茶。”

  朱由校接过茶盏,轻啜一口,参茶的苦涩中带着些许甘甜,倒是让昏沉的头脑清醒了几分。

  “今日的奏本都送来了?”

  “回皇爷,通政司刚呈上来的,共一百四十三封。”

  魏朝躬身答道,随即示意小太监将一摞奏疏整齐地码放在御案左侧。

  “最上面那几封是辽东的军报,熊经略、孙部堂亲笔所写。”

  听到辽东二字,朱由校眸光一凝,立即放下茶盏,取过最上方的奏本。

  当他展开熊廷弼那熟悉的笔迹时,连日来的疲惫似乎一扫而空。

  他开始批阅奏疏。

  烛影摇红,朱笔轻点。

  暖阁内静得出奇,只有铜漏的滴答声与朱砂笔在奏疏上划过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

  朱由校时而蹙眉沉思,时而提笔疾书,案上的奏疏渐渐分成了三摞:待批的、已阅的、需要召对详议的。

  这些奏本内容包罗万象:

  辽东军报中,熊廷弼请求增派战马支援;

  陕西巡抚上报旱情严重,请求减免赋税;

  南直隶御史弹劾漕运衙门贪墨成风;

  甚至还有云南土司为争袭爵位而械斗的奏陈

  又是当牛马的一天。

  就在朱由校批阅奏疏的间隙,他抬眼望向暖阁外。

  透过雕花窗棂,只见倪元璐与卢象升正伏案疾书,青色的翰林官袍在烛光下显得格外素净。

  年轻的皇帝唇角微扬,忽然开口:

  “倪卿、卢卿,进来吧。”

  声音不轻不重,却让外间的两位翰林同时一怔。

  两人对视一眼,连忙搁笔整冠,趋步入内。

  “臣倪元璐、卢象升,叩见陛下。”

  朱由校看着眼前这对新科才俊。

  一个温润如玉却暗藏风骨,一个英气逼人而锋芒内敛。

  他特意抬手虚扶,笑着说道:“不必多礼。”

  “臣倪元潞(卢象升),谢陛下!”

  两人起身,眼中都闪烁着受宠若惊之色。

  这是莫大的恩宠。

  自开科取士以来,能随侍御前、参预机要的翰林本就凤毛麟角。

  而像这般被皇帝亲自召入暖阁问对,更是殊遇中的殊遇。

  殿角的铜炉升起袅袅青烟,将君臣三人的身影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

  “朕记得”

  朱由校随手拿起一份太仆寺关于战马养殖的奏本,轻声问道:“倪卿是绍兴人?卢卿可是常州籍?”

  “陛下圣明。”

  倪元璐躬身应答,袖中的手指却不自觉蜷缩,皇帝竟对他们的出身了如指掌,让他心中激动万分。

  卢象升则是眼中满是狂热。

  毫无疑问,当今圣上,就是他的偶像!

  年轻的皇帝将奏本往前一推,笑着说道:“江南水乡的才子,应能帮朕一些忙。这些关于军事、盗匪方面的奏疏,你们拿去看,看完之后,拟定批语,给朕一观。”

  这个举动让两位翰林呼吸都为之一滞。

  倪元璐只觉得喉头发紧,后背瞬间沁出一层细汗。

  按制,起居注官不得干预政事,他们每日不过执笔记录帝王言行,连抬头多看一眼奏章都是逾矩。

  可眼下皇帝竟让他们参详军国要务!

首节 上一节 304/4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