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62节

  “陛下,此事需要徐徐图之。”张之极在一边说道。

  “欲速则不达,这个道理朕如何不知?”

  朱由校给了张之极一颗定心丸,说道:“英国公府乃是国之柱石,这一点,朕是知晓的。”

  张之极跪伏在地,说道:“英国公府,必定为陛下效死!”

  如今英国公府已经是彻底和皇帝绑定在一起,皇帝掌权,则其得势。

  若皇帝失势,那些文官必定将英国公踩死。

  如今英国公府是不效死,也不行了。

  尤其是他张之极,爹都卖了,哪还有其他选择?

第74章 辽东之议,招兵入京

  明朝皇帝的一天,是朴实枯燥且无聊的。

  除了上朝、议政、学习之外,好似没有其他的事情做。

  难怪明朝皇帝有杂七杂八的爱好,譬如说做木工、好炼丹,淫后宫。

  纯无聊的。

  尤其是现在的朱由校,连夜生活都没有,翻“绿头牌”择人也体验不了,晚上熄灯了就是睡。

  从这点来说,后世的人各个都比他这个皇帝还快活:

  刷着手机短视频,吹着空调玩游戏,想看哪种美女都有,兴致来了就打开一段在线荷官性感发牌的视频,开始手艺活。

  当真是醉生梦死,纸醉金迷。

  当然,也不是说宫里没有皇帝娱乐的地方。

  譬如说朱由校可以去西苑泛舟,北海、中海为皇室游船、垂钓之所,正德帝曾于冰面办“冰嬉”。

  不过朱由校考虑到自己易溶于水的特性,近来又对外臣大打出手,这事还是算了吧。

  如今多出来的时间,他要么打打五禽戏、学学八段锦,要么就是研读医书,内经,难经,伤寒,本草经,金匮要略,脉经,千金方这些。

  争取小病自己调理。

  至于大病?

  他作息规律,节制养生,年纪轻轻的,正常不会有大病。

  除此之外,便是批阅奏章,召臣子问对,勤政以治国。

  这些日子以来,对于大明朝的情况,朱由校也是越来越了解了。

  当然,越是了解,就越是头痛。

  之前他掌控了御马监,可以说是在紫禁城无忧。

  然而,若是要将自己的影响力撒播到北直隶、南直隶。

  非彻底掌控京营不可。

  对于京营问题,朱由校召见了即将前往的辽东的孙承宗,以及被他破格提拔的袁可立,此二人前来问对。

  孙承宗与皇帝交心之后,已是孤臣模样。

  入了东暖阁之后,当即跪伏而下,行礼拜见皇帝。

  而袁可立起复不久,又被新君破格提拔,心中只有感恩。

  此刻亦是郑重行礼。

  “臣尚宝司卿袁可立,恭请陛下圣躬万安!”

  朱由校面上带笑,说道:“二位都是朕的股肱臂膀,起来罢。”

  魏朝很是醒目,知道谁才是皇帝的心腹之臣,如今搬来圈椅,对着两人说道:“皇爷惦念二位,快请坐。”

  两人在端坐圈椅,腰杆挺得绷直,那模样,好似等着校长训话的学生一般。

  “孙卿,朕知你有实事之才,故让你巡抚辽东,到了辽东,你与辽东经略熊廷弼要同心戮力,解决好辽东问题,若发现有什么问题,及时上奏。”

  孙承宗当即点头。

  “辽东危如累卵,臣必定不负陛下重托。”

  让孙承宗去辽东考察考察,不求有什么进展,只求辽东局势不要似历史一般彻底糜烂。

  “太仓空虚,辽东靡耗甚众,孙卿定策之时,也要考虑国家的能力,莫要抵御了建奴,百姓却被压榨到到处造反的地步。”

  被皇帝点了一下,孙承宗面有异色,他确实是有大修防线的意思,只是还没写出奏章来而已,不想陛下居然能未卜先知?

  孙承宗思索片刻,索性便将自己的御敌之策禀呈皇帝。

  他稽首而奏,说道:“臣启奏陛下,臣确有修城固边之策,缮城筑堡固费帑金,然以数岁计之则殊有裨益。昔汉武筑朔方城,虽劳师动众,终弭匈奴之患;唐宗置受降城,虽糜费百万,竟省边军之戍。

  今辽东诸堡倾圮如败絮,虏骑朝发而夕至,岁调客兵糜饷何止百万?若得缮雉堞、浚壕堑、联烽燧,使百里相望,虏至则坚壁清野,退则出奇邀击,三载可成永久之固。

  此所谓'工费虽巨,省饷实多;将士少折,国本愈厚',伏惟圣裁!“

  朱由校缓缓说道:“世上没有攻不破的城池,再坚固的堡垒,也会从内部攻破,靡费甚重,后勤无法保障,若被攻破,岂非工费靡巨,耗饷实多;将士多折,国本愈薄?”

  历史上,孙承宗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锦州为前沿,构筑纵深防御体系。

  沿线筑造大小堡垒数十座(如大凌河堡、松山堡),屯田驻军,形成“以守为攻”的战略态势。

  短期之内,确实有不小的成效,宁远之战、宁锦之战,都是以建奴败退,明军胜利结尾。

  然而,防线耗银颇巨,却不能对建奴有大的杀伤,只能击败,不能歼灭。

  加之官场、将门贪墨,土地兼并严重,屯田失败,驻军逃散,大明版的‘马奇诺防线’只是外面看起来厉害而已。

  到了后面,建奴战略调整。

  皇太极多次绕过山海关,从喜峰口、墙子岭破口,直逼北京,围困锦州、松山,切断补给线,迫使明军野战。

  所谓的永久之固,也不过固了几年而已。

  “结堡寨,是在打呆仗,孙卿此去辽东,无须担忧战败,有朕在你身后顶着,没人能够将你弹劾下去。”

  实际上,孙承宗之所以采取守势,其实也是怕出错。

  不仅仅是孙承宗,整个大明的将领,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因为你一犯错,战败了,那就是被一撸到底,更惨的是直接传首九边,抄家灭族。

  这谁顶得住?

  孙承宗点了点头。

  “臣谨记圣训。”

  辽东问题谈完,朱由校马上进入此次召见的主题。

  “京营本是拱卫京城,驱除鞑虏、保境安民之强军,然近年以来,战斗力却不如边军,是何道理?”

  永乐时期,京营战斗力十足,朱棣五征蒙古,震慑草原诸部,带的就是京营。

  如今,莫说是征蒙古了,能守住北京城就谢天谢地了。

  到了崇祯之时,京营接敌即溃,北京城一日都没能守住。

  京营犹如纸糊一般。

  孙承宗不假思索的说道:“启奏陛下,盖因虚报兵额、军户逃亡、训练荒废、装备陈旧之故也。”

  他痛陈利害:“寻常改革,恐有难变动,唯有一法,可解顽疾。”

  朱由校眼睛一亮,问道:“是何办法?”

  孙承宗正襟危坐,奏对曰:“调用边军!”

  说完,孙承宗当即解释起来。

  “臣观京营之弊,非一日之寒。军籍如虚账,老弱充行伍;甲仗尽朽蠹,校场生蒿莱。若以寻常考选之法,恐蠹吏上下其手,奸宄暗通款曲,终成扬汤止沸。“

  朱由校蹙眉曰:“然则边军可解?“

  “陛下明鉴。“

  孙承宗稽首续言:“九边将士久历锋镝,如朔风淬刃,其锋自利。昔唐室倚神策健儿肃清禁军,宋祖遣殿前精锐整饬厢兵。今若简宣大、蓟辽之骁锐入卫神京,一可汰弱留强,二可震慑奸宄。更使京营观边军操演,如病羸见虎兕,安敢再尸位素餐?“

  袁可立拊掌接道:“孙公所言大善!昔年戚南塘练浙兵,必先斩惰卒立威。今以百战之师为砥石,汰京营之腐锈,诚如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

  朱由校闻言,已有定计。

  “二卿谋国之言,深得朕心。外军入京,非但整武备,实乃破门户之桎梏。着兵部即议调南兵(浙兵)三千、戚家旧部五百,入驻校场,朕当亲阅!”

  PS:

  明日四更万字,量大管饱!

  追读关乎三江PK。

  请诸君明日一定要追读到最新章节!

  另外,读者朋友们说皇帝动手太急了,其实还好,现在只是对内廷下手,对京营动手还是准备阶段,并没有同步进行,后面还有后招。

  至于为何逼迫甚紧,也是伏笔。

  诸君且耐心后看,自有分晓。

  (其实还是更新太少的原因)

第75章 天鉴肃贪,皇权试探

  浙兵可以说是明军的精锐。

  核心骨干是戚继光在义乌招募四千矿工。

  因矿工纪律性强、吃苦耐劳,成为浙兵主力。

  浙兵擅长山地作战与近身肉搏,纪律严明,抗倭时以“鸳鸯阵”闻名。

  后来从处州补充兵源,处州多山民,彪悍善战,与义乌兵合称“乌处兵”。

  处州兵多充任鸟铳手、藤牌手,配合义乌矿工的长枪兵。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浙兵又在其他地区募兵,宁波、台州渔民,擅水战,后随浙兵北调蓟镇,参与边防。

  万历后期卫所制崩溃,吸纳了不少的逃亡军户及流民,导致战斗力下降。

  当然,浙兵的战斗力比如今的这些京营纨绔来说,那还是要厉害很多的。

  毕竟浙兵还参与过万历援朝,被日军称“南兵猛于虎”。

  如此精兵,自然要握在手中,作为天子亲军之用。

  如今朱由校清理了科道官员,内阁大多也是他的人。

  兵部尚书就在眼前。

  朱由校中旨一发,没有敢驳回。

首节 上一节 62/4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