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走路的姿势不太雅观,活像上了岸的水鸭子。走路速度自然也慢了下来,苏淡给他背着书箱,两人还好险没迟到。
到了书院倒是没同学笑话他,反而震惊于苏录这么快就打了个来回……
“你是初五告假,今天初十销假。”马斋长在考勤簿上给苏录销了假,一脸震撼道:“连来带去才五天,到底怎么做到的?”
“就是这么做到的。”苏录在李奇宇的搀扶下,缓缓走回位子上坐定,坐下的动作都格外费力,两条大腿酸得不要不要……
“这也太厉害了吧,快赶上神行太保了。”李奇宇佩服道:“当年我跟我爹走了整整四天才到泸州。”
“你们那是不着急,我这不急着回来上课吗?”苏录苦笑道:“本来就是后进生,再落下一堆课,彻底不要考了。”
“大苏同学,请教个问题。”娘娘腔程万舟礼貌道:“泸州城在江南还是江北?”
“哈哈哈。”苏录不禁大笑,一笑肚子还抽疼。他捂着肚子道:“你就直接问我,去没去过泸州不就完了吗?还问得这么委婉。”
“主要是被打脸太多次,学精了。”苏淡冷笑道:“不挑事儿他就浑身难受。”
“别胡说,我就是单纯的好奇。”程万舟自然是不承认的。
“我们这边的人,会习惯性以为泸州跟我们一样在长江南岸。”苏录对程万舟笑道:“你这样问,就说明你知道其实在北岸。我就是没去过,也知道答案了。”
“哼,人家就没那个意思。”程万舟别过头去,不理他了。
这时,苏淡将一份字迹工整的讲义,放到苏录桌上:“哥,这是这几天先生讲的内容,我帮你记下来了。”
“好兄弟,多谢多谢。”苏录笑着抱拳:“回头请你喝……好喝的。”他本想说丹樱甜露,但估计应该下市了。
这时林之鸿也回头对他道:“有不懂的可以问我。”
“我本来也想这么说来。”乔枫也笑道。
“都问都问。”苏录笑道:“我不会的地方太多了,等考完试请大家一起喝好的。”
“好嘞!”同窗们高兴应道,当然三万除外。
他正心说,得跟干娘商量一下,这回算推广得了。不然还真请不起……却听马斋长豪气道:
“不用,你手头那么紧,我替你请!”
说着朝他笑笑道:“还没谢谢你,帮我那么大的忙。”
他说得可不是帮忙打书箱……
“那我就不跟斋长客气了。”苏录也坦诚笑道:“说完之后确实有点后悔。”
“哈哈哈……”同窗们也大笑起来,不知不觉苏录已经融入了省身斋,而且好像人缘还不错。
这时,上课的云板声响起。
马斋长马上换了严肃的神情道:“肃立!”
书斋中立即安静下来,学生们起立注视着,徐步进来的张先生。
张先生在讲台后站定,先扫一眼书斋靠窗一角。见自己牵肠挂肚的弟子终于回来了,他轻轻松了口气,待学生们问安后,方沉声道:“坐下上课吧。”
“是。”学生们这才坐定开始上课,苏录也坐在最后一排的靠窗位置,全神贯注听先生讲课。
四月的暖风吹拂着他的面庞,张先生抑扬顿挫的授课声,还有同窗们的朗朗读书声,都让苏录恍若隔世,却倍感安心……
开学三个月,张先生今日讲到了《论语》的最后一篇‘尧曰’。讲完了朱注和各种考试要点后,他又对众弟子重复一遍最后一段: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之要。《论语》最后一章谈君子的人格,说明圣人的目地是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然后他语重心长道:
“然则,真能登堂入室,治国安邦者几人?我辈大多一生困于科场,穷其一生却不能功成名就。难道就认为自己虚掷了光阴,白读了圣贤书吗?“
”老夫将这六个字转赠尔等,即便不能治国安邦,用它来教化一方百姓、端正自身言行,一样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活出受人尊敬的一生。”
说完,他展颜一笑道:“这样十年寒窗,也就不算白费了。”
“是,学生谨遵教诲。”弟子们齐声应道。
~~
午休时,张砚秋把苏录叫到备课耳房,问他:“你这么快就回来,身体吃得消吗?”
“没事,路上是身体累,脑子反而得到休息。回来正好相反,学生感觉求知欲如饥似渴呢,还请先生加量布置作业。”苏录饥渴难耐地拱手道。
“还有几天就考试了。”张先生却替他发愁道:“你这次要是再拿不到分,就真的麻烦了。”
“确实。”苏录深以为然,不禁苦笑着:“这次拿不到分,之后必须要拿全满分才行,但那怎么可能呢?”
众所周知,理论上晋级的希望,就是没希望……
“你也不要太心焦,心乱写不出好文章的。”张先生安慰他两句,递给他一摞稿纸道:“这几天就不要写全文了,专心练习起讲排比吧。”
“是。”苏录忙双手接过来,不懂就问道:“起讲不是散文部分吗?”
“散文就不能有排比吗?”先生无奈摇头,这弟子为啥长短板都这么吓人?就不能匀和匀和?
汇报一下
24小时首订正好6000,不多不少。
这个成绩要辩证得看。首先,绝对量肯定没法跟那些首订过万的比,在和尚的书里,也不是最好的。
因为上架时收藏才33333么,订阅的绝对量不可能太高。
不过不用担心,收藏低说明我们曝光少,潜力大。后面收藏涨上来,订阅也就涨上来了。
但是,但是,但是,我要说的是,这是个奇迹!
因为正常来讲,首订应该是追读的一半。怎么算的呢,比方说,我们这本书,上架前的追读是8300,那么有效追读,也就是3个月内消费过的用户,占72%左右,为5976。
但是这些用户,通常只有70%会转化为首订,也就是说,正常来讲,我们的首订应该是4183左右。
可是最后的数字却是6000,非但远超预期首订,甚至超过了有效追读!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所有追读这本书公众版的付费读者,几乎都订阅了本书。而且还有三个月内没消费的读者,也订阅了本书……
这简直不可思议了。这种支持的力度,是和尚十几年写作生涯里前所未见的。
因为这种情况只会出现在有首订活动,比如头像框和挂件的情况下。
但我们这本书素的很,啥也没有……不然也不会这么点收藏。
也许我孤陋寡闻,反正我从来没想过,没有活动的情况下,首订会超过有效追读……
这只能说明,我们这本书的读者,素质太高了!太照顾和尚了,太爱这本书了,真叫个应订尽订啊!
和尚还能说什么?
无以为报,只有继续全力以赴,写好这本书的每一个字,对得起大家花的每一分钱。让这本书在接下来两年里,以最高质量陪伴大家。
另外万分感谢,继续四更……
~~
最后算一下欠账,首先上月共欠了8更,其中四个求票更,三个盟主,还有一章利息……
这两天更了九更,扣除基本更,所以算还了上个月的五更。还剩3更未还。
这个月呢,6000首订,12更,一个盟主1更。
加起来就是还欠16更……
压力好大,争取这个月还清吧。
继续求我超级有素质的读者们,继续订阅投月票啊!
第73章 二回战
备课耳房中,张先生为苏录讲解道:
“虽制艺之排比对仗,主在八股;然起讲为立论之始,亦需简劲之文,以奠其基。”
“所以可以有意识地,以排比之法增论力,壮开篇之气!”说着他提高声调道:
“八股为说理之文,说教必有气势!夫理之昭昭,非恃声高;但若辞气软绵,何以服人?”
“先生们为什么喜欢你上次月课的文章?因为开篇十六个字——‘民性有常,导之则正;知理难强,顺之乃安!’气势十足,舍我其谁!”
“为什么后来却不给你分呢?因为后面没把气势贯穿下去!”张先生激动地拍着桌子,手背青筋隐现道:
“小子记住,什么叫入口气?什么叫代圣人立言?就是老子乃圣贤也,我是在居高临下教育你们!不是平等地说服,所以就得铿锵有力,舍我其谁,懂吗?”
“明白了!”苏录茅塞顿开。虽然很不恰当,但他确实想到了小胡子演讲……
其实,若非担心他又会挂零,张先生都是临毕业,才会把这些‘歪门邪道’教给弟子。因为这很容易把弟子引入歧途,从此沉迷投机取巧,却忘了提高自身水平才是王道。
但相信以苏录远超同年的成熟,应该问题不大……吧。
在张先生看来,苏录的破题十分惊艳,而承题本身花头就不多,若是把起讲也提上去,整个‘冒子’不就好起来了?判卷的先生见了,还不得……给个半分?
所以张砚秋给苏录搜集了整整三十篇,他认为比较合适的程文,并隐去了起讲部分,让苏录模仿‘夫…者…也;盖…也;是以……’的句式,练习起讲排比。
还有四天时间,苏录每天要练七八个起讲排比,说实话并不容易。比起背书、义理和谋篇布局来,这是他不折不扣的弱项。
幸好还可以请教同窗,林之鸿和乔枫都热心帮他斧正,并将自己的心得无私相授。
当然世上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对你好……首次月课放榜不久,两人便向苏录请教过八股文的义理与结构。苏录也没有藏私,将自己的八股申论法,传授给了二人。
所以二人此时才会投桃报李,甚至觉得报答苏录的那点东西,实在太微薄了……
~~
四天后便是四月十五,第二次月课的日子。
说巧也不巧,今天又下雨。其实永宁每年的雨水,基本集中在三到七月,现在正是连阴的时节……
月课依然是老规矩,第一场帖经墨义,第二场作文。
第一场还是没什么好说的,直接跳到第二场,题目乃——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苏录一看便知,这句出自《论语》最后一篇‘尧曰’。这种题叫通章题,指题目涵盖原文完整段落或核心主旨,需围绕全篇要义展开论述,而非仅针对局部字句。
这依然算是平正之题,没有任何的花头,不需要费尽心机审题,可见新手保护期还没过。
苏录经过一番绞尽脑汁的推敲,最终还是以四字短句破题……
他考虑过换个文风,以免审美疲劳,但自个能力一般,水平有限。换一个风格不一定能得到先生的认可,还是不敢冒险。
这次的目标很明确——一定要拿分,所以要稳字当头!
接着他还是像上次那样,先写出一篇半文不白的草稿,然后充分调动近期所学,诸如起讲排比,和山长所授的‘独孤九剑’调整润色。使出吃奶的力气,终于完成了这篇《君子惠而不费》。
到点交卷之后,学生们便暂时解放了。虽然雨越下越大,却依然挡不住他们向往自由的心情,撑着伞披着蓑衣冲出了山门,到镇上撒欢去了。
他们的卷子则一如上次,被送到了道南堂。
午饭后,先生们稍事休息,便开始阅卷。
之前就说过书院是没有午睡的,因为‘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朱字注曰‘学者当惜阴,不可怠惰。’
所以在儒家看来,白天睡觉是懒惰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