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激动得嘴唇哆嗦:
“报…报告长官。已经好多了,拄着拐能…能走路了。医生说再养些日子就能归队,到时候我要跟着您打鬼子!”
方默拍拍他的肩膀:
“好小子,是条汉子,安心养伤,仗有你打的。”
他又转向旁边一位断了左臂的少尉,询问他的家乡,家里还有什么人,承诺部队会妥善安排抚恤。
他走过一张张病床,询问伤势,倾听抱怨,甚至开几句无伤大雅的玩笑,缓解压抑的气氛。
他的关切如同暖流,融化了伤兵们的心头。
这里有21旅的伤员,但更多的是友军87、88、98师等德械师的伤员……
在这些浴血重生的战士眼中,这位带领他们取得辉煌胜利、又如此体恤大家的年轻将军,不仅是长官,更是精神支柱,是值得托付生命的统帅。
而这正是方默的想要的效果。
连番战斗下来,他缴获的武器足够再武装起一个使用鬼子军械的团了。
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兵、基层军官来了,那就别想再回去了!
方默的目光在伤员中扫视,最终停留在一张靠窗的病床上。
一个面容刚毅、眉宇间带着书卷气却又不失军人锐气的年轻军官,正靠在床头看书。
他腹部缠着厚厚的绷带,头顶只有短短的头发,脸色还有些苍白,但眼神依旧明亮有神。
正是他在寻找的人——周卫国。
第104章 收服周卫国,抗登陆作战是关门打狗还是中心开花?
汇山码头作战中,周卫国率突击队冲锋时被鬼子掷弹筒破片击中腹部。
其原本是一名沪上的富家子弟,玩世不恭。后报名参军,先后求学沪上复旦、黄埔军校和柏林军事学院。
周卫国在汉斯留学,学习的就是小股精锐部队的特种作战。
并且他精通汉斯语、鬼子话,性格冷静、务实、果敢,心思机敏,善于组织。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方默自然有心收服对方,为己所用。
方默走过去,自然地拉过一张凳子坐下,从口袋里摸出一个有些蔫了的苹果。
这是沪上百姓箪食壶浆、指名道姓慰问“方旅长和他的21旅”时送来的水果之一。
那场面可谓是勃勃生机,万物竟发,犹在方默眼前。
他拿起旁边小桌上的水果刀,慢条斯理地削起皮来。
“周学弟,感觉如何?”
方默语气随意,如同老友闲聊。
周卫国放下书,努力支起上半身,对方默敬了个礼:
“好多了,多谢学长关心。”
他对方默是心存感激的,不仅因为宝贵的药品和医生。
更因为方默最终攻下汇山码头,取得的胜利让他的流血牺牲没有白费。
方默笑了笑,将削好的一半苹果递给他:
“尝尝,百姓的心意,甜着呢。”
他自己拿起另一半,毫不在意地咬了一口。
嗯,涩的嘴酸,和后世专门培育出来的大苹果没法比。
但这苹果饱含百姓的期许,方默怎么吃怎么香……
两人一边吃着苹果,一边自然而然地聊起了刚刚结束的汇山码头之战和整个沪上战局。
“学长,这一仗打得痛快。您指挥的步坦协同和炮火运用,真让我大开眼界,以汉斯教官的水平,恐怕无法做的比您更好了。”
周卫国由衷赞叹,接着话锋一转,带着一丝痛惜道:
“只是……只是其他方向的兄弟部队,伤亡太大了。张长官的指挥……唉,太像一战时的堑壕战了,硬打硬冲,用血肉去填鬼子的火力网。咱们缺炮,缺炮弹,更缺灵活多变的战术啊。”
这正是方默想听的话。
“你我虽然刚认识没多久,但都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交谈可以放松些,不必用敬称。”
方默叹了口气,接着道:“不仅各德械师打的战术呆板,而且情报上,我们对鬼子几乎是单向透明的。地利在我们这边,可总有汉奸给鬼子通风报信,甚至带路。这仗,难啊。”
周卫国顺势谈起他的专业方向:
“学长,这正是我想说的。如果我们能有一支精锐的小分队,执行渗透、侦察、破袭、斩首等特种任务,以最小的代价瘫痪敌关键节点,绝对能大大减少正面战场的伤亡。就像……”
两人谈起特种作战,方默有心之下,把后世的各种理论也搬了出来,一时之间,相谈甚欢。
周卫国更是精神一振,他没想到方默竟然也懂这个。
方默再谈起21旅的各种精锐武器,周卫国更是听得呼吸都急促了,眼中充满了渴望。
这配置,简直是特种兵的梦幻天堂。
但他随即冷静下来,苦笑道:“学长,您说的这些太诱人了。可我是87师的人……”
方默摆摆手,打断他:
“这个你不用担心。张司令官已经答应我,这野战医院里所有愿意继续战斗的伤愈官兵,都可以直接转入我21旅编制。”
毕竟军政部不给补充兵员,他自己想办法‘补充’,上边也挑不出理来。
“怎么样,有没有兴趣来帮我,训练一支真正能打硬仗、啃硬骨头的特种部队?专打鬼子的七寸!”
周卫国心脏砰砰直跳,但理智告诉他这太难以置信了。
他一个中校,调动岂是方默一个少将旅长能轻易决定的?
“学长,您……您别拿我开玩笑了。”
方默哈哈大笑,将最后一口苹果核扔掉,站起身,目光灼灼地盯着周卫国:
“要不要打个赌?我要是真能把你调来我的21旅,让你放手去搞你的特种部队,你就死心塌地跟着我干,一起把这群东洋鬼子赶回老家。如何?”
看着方默那充满自信和魄力的眼神,周卫国胸中豪气顿生,也挣扎着坐直身体:
“好,学长若真能做到,我周卫国这条命,从今往后就是您的。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一言为定。”方默伸出手。
“驷马难追。”周卫国忍着腹部的疼痛,用力握住方默的手。
两人相视一笑,一种英雄相惜的默契在空气中流淌。
话题又转回即将到来的大战。
“鬼子绝不会善罢甘休,登陆是必然的。”周卫国目光凝重,“学长,我在柏林时研究过一战加里波利战役。”
“我们或许可以效仿,在吴淞口或浏河口一带,布下一个口袋阵。放鬼子上岸一部分,待其深入,脱离舰炮有效支援范围,再集中优势兵力,关门打狗,一口吃掉其先头部队。”
方默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随即又摇头:
“想法很好,我也考虑过。但风险太大。一个鬼子常设师团,足足两万四到两万八千人。火力凶猛,训练有素。
我的21旅或许能顶住,但第九集团军剩下的87、88、36师,都是半残状态,元气大伤。
如果上来的鬼子太多太猛,我们的‘饺子皮’不够厚实,瞬间就会被撑破。
到时候就不是我们包鬼子饺子,而是鬼子中心开花,反包围我们了。此计……太险。”
周卫国也沉默了。
是啊,说到底,还是国力悬殊。
大夏在空中被压制,在海上完全被动,在火炮数量和质量上全面落后。
唯一的优势,或许就是人数和……保家卫国的决心。
两人齐齐叹了口气。
“好了,你安心养伤。”方默最后拍了拍周卫国的肩膀,语气不容置疑,“把肚子上的伤养利索了。到时候,记得管我叫长官。”
说完,方默转身,大步离去。
周卫国靠在床头,望着方默消失的方向,回味着刚才的对话,嘴角不自觉勾起一抹笑意。
这位声名鹊起的方学长,还真是……有意思得紧啊。
他低头看了看腹部的绷带,眼中燃烧起前所未有的斗志和期待。
第105章 第3师团第5旅团发起登陆,片山理一郎参上!
黄浦江上,一艘悬挂着醒目万字旗的邮轮正缓慢地逆流而上。
甲板上挤满了神情各异的乘客——有急于撤离沪上这块是非之地的汉斯侨民,更多的则是大夏面孔,他们无一例外都衣着考究,脸上带着庆幸和忧虑。
能在这兵荒马乱之际买到船票逃离沪上的大夏人,自然非富即贵。
一个中年汉子,紧锁着眉头站在船舷边,手中的望远镜死死盯着前方江面,正是大副陈志远。
视野中,几艘悬挂着刺眼红丸旗的鬼子武装小火轮,正在江面上逡巡,炮口有意无意地指向过往船只,带着赤裸裸的威胁。
这艘邮轮前身本是大夏的“沪江号”客轮。
沪上的老板为了躲避战火,紧急与汉斯公司签订协议,将轮船挂靠在了汉斯公司名下,希冀着这面万字旗能成为护身符。
此刻,船长穆勒,一个身材高大、留着整齐胡须的日耳曼人,就站在船头最显眼的位置。
他胸前别着醒目的纳粹徽章,胳膊上系着红底黑字的万字臂章,神情倨傲,目光直视着远处逼近的鬼子巡逻艇,脸上挂着似有似无的微笑。
他的任务很简单,用自己这身‘皮’,保护全船人的安全。
一艘鬼子巡逻艇靠了过来,艇上的鬼子军官同样举起了望远镜。
当镜头里清晰地映出穆勒船长那一身万字‘浓度’爆表的装扮时,鬼子军官脸上闪过一丝忌惮和恼怒,最终还是悻悻然地放下了望远镜,对着手下压了压手,示意不许开火。
邮轮得以继续前行。
船行至吴淞口(图),视野豁然开朗。
陈志远的心却猛地沉了下去。
只见浑浊的江海交汇处,四艘鬼子驱逐舰呈一字排开,舰炮炮管齐齐指向海岸。
“咚!咚!咚!”
沉闷的炮击声接连响起,鬼子驱逐舰的主炮喷吐出炽热的火焰,炮弹带着刺耳的尖啸砸向吴淞口西侧沿岸的滩涂和纵深地带,激起冲天的烟尘。
更令人心惊的是,在几艘庞大的运兵船旁,无数如同蚂蚁般的皮划艇、小舢板被放下水面,满载着土黄色军服的鬼子兵,正奋力划桨,密密麻麻地涌向远处的沙滩。
登陆开始了。
陈志远强压下心头的担忧,不动声色地对身旁一个穿着船员服、但眼神格外机警的年轻人使了个眼色。
年轻人微不可查地点点头,迅速转身,挤过人群,向船舱深处快步走去——那里藏着一台袖珍的秘密电台,他需要立刻将鬼子登陆的准确地点和规模发送出去。
8月24日,上午10时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