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拯救贾敏开始 第1节

红楼:从拯救贾敏开始

作者:落梦生

简介:

倘若贾敏未死,林妹妹还会爱哭吗?

  ------

  落榜美术生重生成了一个寂寂无名的庶出皇孙,父辈九子夺嫡,三代百孙争宠,而似是而非的世界里,历史又已难以为凭......误入高端局的他只得徐徐图之。

  好在,此地原来还是红楼世界......

  且看一位空头王子,如何拨开剧情的迷雾,缘径而上,步步攀登,又如何改变原著中薄命女儿们既定的宿运,最终拥红倚翠,临朝称制。

  ------

  阅读提示:本书重考据、重细节,笔触细腻,剧情慢热。

  一应官制礼法、风土人情、人物对话,皆符合原著和时代(明清)背景,欢迎诸公指正探讨。

第1章 本书序

  《虞实录o太祖高皇帝实录》:

  太祖高皇帝,大舜之正裔,姓姚氏,讳光裕,字弘烈,世居江宁。

  前明末年袭镇宁伯,谋为金陵守备,兼管金陵中军都督府,节制江南诸镇。

  奉诏拣练武勇,选贤任能,得精锐三万。

  时明思宗遽薨,太祖迎立潞王,晋爵国公,北拒清兵,西平流寇。

  二年封虞王,拜监国。

  六年督师北进,翌年还于旧都。

  越明年,受禅称帝,定国号虞,改元大同。

  诏以虞舜正朔纳蒙古、女真入华夏,又敕命四王八公征讨不臣。

  三年,蒙古乞降,五年,女真入觐。

  大同六年夏,太祖会盟诸部于漠南,受“天可汗”印,封二十四王,纳三十六妃,选贤臣良将入朝为官,并分设部、盟、旗以治两地。

  另编内附之满蒙族人为皇室八旗,镶黄、正黄二旗为天子亲领,余者六旗分赐王公。

  旗人一应待遇全同于汉地民众。

  ......

  ------

  大同四十年,皇太子病逝,谥“怀文太子”,太祖哀恸不胜,辍朝百日。

  时皇太子遗有侧妃爱新觉罗氏所生之独子,时年十三,天表奇伟,神采焕发,为太祖所钟爱,尝养于膝前,甫一除孝,即受金册金宝,正位皇太孙,即太宗皇帝。

  大同五十一年,太祖殡天,太宗皇帝时年廿四,奉大行皇帝遗诏即皇帝位。

  太宗在位十一载,册吐蕃活佛,败准噶尔国,改满蒙归流,定宗室诸王。

  值太宗病重,只昭妃博尔济吉特氏(时已亡故)所生之皇太子已冠(二十岁),余子皆幼,终仿明宪宗故事,仍传位于皇太子,即高宗皇帝(原著中的太上皇,本书开篇时的皇帝)。

  【明宪宗故事:朱见深早期没有儿子,为了稳固朝政和皇位,册封了苗族宫女纪氏女之子朱佑樘为皇太子。

  临终的时候虽然有十一个活着的儿子,但只有朱佑樘成年了,所以仍然把皇位传给了他,即后来的明孝宗,在位十八年。

  因此文人士大夫是能够接受拥有异族血脉的皇帝的,哪怕还有其他适格的皇子。】

  ------

  背景设定来源:

  1.原著中第五十三回,“凡(慧娘)这屏上所绣之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可见红楼背景里也有这些王朝,且当时已在明朝之后。

  2.《红楼梦》中处处可见满人的风俗礼仪,比如打千、未出嫁的姑娘是娇客这些,还有满人麀皮小靴、箭袖之类的服饰,以及“落草”、“听哈”、“劳什子”、“嬷嬷”、“奴才”这些口语词汇。

  非得是与满族的文化交融之后,才会发生如此情况。

  3.至于为什么不直接是满清,那是因为曹公在第六十三回又长篇累牍地扬汉贬戎,言说当朝是“大舜之正裔”,历代王朝的戎狄之患,到了今朝“再不用一干一戈,皆拱手俛头缘远来降”。

  因此红楼梦的背景仍然是汉人王朝无疑。

  综上,红楼梦的背景王朝是一个受到满族文化影响极深的汉人王朝。

  而汉人王朝愿意接受满族文化的影响,至少是作为胜利者完全将其纳入了版图,主动开启了大融合的进程,最后在将其汉化的过程中互相影响的结果。

  一家之言,姑妄言之,欢迎诸公一齐探讨。

第2章 卷一o序

  《虞实录o高宗仁皇帝实录》:

  (兴泰)四十五年,庚午。

  三月,甲辰朔。

  ○丙午(3.3)。

  上幸江南。两淮盐商迎驾,以上年朝廷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备公报效白银一百万两。上悦。

  四月,癸酉朔。

  ○丙子(4.4)。

  歙县生员章从善,以上言建储立后,纳谏施德,忤旨,论斩。

  夏五月,壬寅朔。

  ○丁卯(5.26)。上回銮。

  ○辛未(5.30)。

  上谕:

  朕此次南巡所有两淮商众,承办差务,皆能踊跃急公,宜沛特恩,以示奖励。

  遂加两淮盐商八人品衔。

  六月,壬申朔。

  ○丁亥(6.16)。

  河南巡抚奏,祥符河决。

  得旨:知道了,酌量抚恤。

  秋七月,辛丑朔。

  ○丁未(7.7)。

  河南巡抚奏,仪封河决。

  得旨:知道了,慎加抚恤。

  八月,辛未朔。

  ○己卯(8.9)。

  江南河道总督奏,仪封决河下注江南,宝应、高邮、山阳、沛县等十六州县被水较重。

  得旨:知道了,务必加意抚恤,毋致失所。

  十一月,庚子朔。

  ○癸亥(11.24—冬至)。

  上亲诣南郊告祭天地。

  ○甲子(11.25)。

  上谕:

  朕寅绍丕基,抚绥方夏,践阼之初,即焚香默祷上天,若蒙眷佑,得在位五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太祖纪元五十一载之数。

  ○乙丑(11.26)。免高邮、太和等十六州县本年分水灾额赋。

  四十六年,辛未。

  春正月,己亥朔。

  ○辛亥(1.13)。

  江苏巡抚奏,山阳盗起,旬日辄平。

  得旨:知道了。

  ○庚申(1.22)。

  上谕:着皇四子雍郡王查勘江南官吏,督办河工,并赈济上年灾民。

  三月,戊戌朔。

  ○丙午(3.10)。清明节。

  上诣奉先殿、寿皇殿行礼,遣官祭泰陵(南京祖陵)、孝陵(太祖墓)、长陵(太宗墓),遣官祭孝贤皇后。

  敦郡王庶子弘旭告缺,上问敦郡王,知其私往江南,欲亲谒泰陵,上颔首未语。

  雍郡王于江南急奏,敦郡王之子弘旭募银赈灾等事......

  上大(后添)悦,谕:皇孙弘旭忠孝可嘉,【着赏......(涂抹)】深肖朕躬,待其归京,即册为郡王长子(后添)。

第3章 皇孙兼程下扬州

  兴泰四十六年,二月十一,高邮南郊。

  一望无际的盐碱白地直连天边,到处是洪水过后留下的沼泽。

  二月青草刚刚出芽,黄沙滩上满是去岁秋天的枯茅,乱蓬蓬的在料峭春风中丝丝颤抖着呻吟。

  村落荒墟,田亩尽废,正是饭点却不见一丝炊烟。

  青壮年们早已扶老携幼,离家逃难,只有零星一些孤寡的老弱在泥地里沉默地挖着草根。

  得得的马蹄声远远传来,打破了沉寂,五六个隐约人影迎着落日出现在了道路的尽头。

  马踏沙陷,行路多艰,半柱香后方到了此处。

  个个围着面巾,头戴缠鬃大帽,身穿青蓝直身,马上挂着几个水囊、包袱,左右各悬弓刀——打扮得像是衙门里的巡捕。

  “止。”

  为首的青年骑士勒住了缰绳,马队也跟着停下了步子。

  没有惊慌,没有求助,路边的老弱沉默如初。

  青年骑士满身风尘仆仆,独一双凤目清亮湛然,但瞧着眼前这些面黄肌瘦、风吹欲倒的灾民,也不由露出了难掩的疲惫。

首节 1/1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