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426节

  陶广义闻言顿时蹙了蹙眉,然后为难道,“可是陛下,我们不认识这些矿石长什么样子,又应该如何寻找?”

  鲁锦当即转过头看着他,“那还真是巧了,你不认识那些矿石长什么样子,朕刚好也不认识。”

  “额”陶广义顿时一阵无语。

  “朕是主修机械和材料出身的,又没学过地质和找矿,朕上哪知道那些矿石长什么样,最多也只能将祖籍中记载的大致方位告诉你们。

  “至于寻找矿脉,笨人也有笨人的方法,活人还能让尿憋死?派几个化学好的学生,带着全套的实验工具,到目标地附近找石头,对样品挨个进行化验,焰色反应你总记得吧?”

  陶广义闻言顿时恍然大悟,“臣明白了,用焰色反应来鉴定金属!”

  “不错。”鲁锦点点头,“你尽快从理综班里挑几个人,让他们准备一下就出发。”

  就在这时,一直在旁边记录定型实验的茅新,当即拱手请命道,“陛下,学生不才,化学一道也算初窥门径,学生愿意前往,为朝廷寻觅矿脉。”

  鲁锦闻言想了想此人在班内的成绩,确实是前几名之一,要不然陶广义也不会把他带在身边,于是便点了点头,“可以,你算一个,既然你主动请缨,那就多受点累,你准备去湖南的湘潭吧,那里的锰矿和锑矿都归你找。”

  “是,学生一定不负陛下重望。”茅新当即拱手应道。

  鲁锦点点头,然后才说道,“近期要做的事,差不多就是这些了,你都记好了,该安排的安排,尽快完成。”

  陶广义点了点头,随即又提醒道。

  “陛下,还有一事,今年新开办数座机器工厂,陛下还要量产蒸汽机,海军和陆军都要新造许多火炮,这几年肯定还要添置不少机器,这些机器可都是铁做的,每台机器少说也有几百上千斤重,重的甚至能有几万斤重,一座机器工厂没有几十万斤铁,都不一定办的起来。

  “可如果把朝廷官办铁厂的铁料,全部供给机器厂,恐怕又会影响火炮和机器的生产,原来的三座铁厂的产量就不一定够用了,朝廷要不要再新开几座铁冶?”

  鲁锦蹙眉想了想才说道,“前元在河北遵化,是不是还有一处大型铁冶?”

  “遵化确实有一处铁冶,而且在此地办铁厂,还可就近供给河北,辽东,漠南等地。”陶广义当即答道。

  鲁锦想了想又问道,“那其他省份呢,你有没有推荐的铁冶。”

  陶广义再次介绍道,“山西多煤铁,人口又比较稠密,太原古郡自古就多铁冶,还有山西南部泽州一带的云子铁,十分出名,打造的剪刀最为锋利,可在山西就地招募工匠办厂,这样朝廷就不用再千里迢迢的迁工匠过去了。

  “其他省份,江苏已经有了徐州这个铁厂,没必要复设,安徽有庐州铁厂和当涂铁厂,浙江和江西缺煤炭,山东济南府的莱芜,历来也多冶铁之所,人口也比较多,可以在山东也办一个,还能就近顺着运河销往南北。”

  “那就先办这四个吧,河北遵化、山西太原、山西泽州、山东莱芜,再加上原来的三座铁厂,一共七座,暂时就这几座,短时间内不再开设新的铁厂了。

  “至于缺少铁料之事,可以把现在的甲胄生产暂时先停了,等我们大规模换装火枪之后,甲胄也就没必要继续生产了,其他的刀枪等冷兵器的生产,等完成最近一批总装的订单之后,暂时也停掉,先给工人放假,然后你就着手搬迁之事。

  “原本的三座铁厂,只保留冶铁、铸造和轧制三项业务,其他工种的全都迁到京师来,安排到机器厂和兵工厂,然后再挑几个技术娴熟的老工匠,派到四个新开的铁厂去,这样把其他业务砍掉,铁料暂时应该就够用了,剩下的等攻克了吹钢法的新技术,再说以后铁厂改建和扩张的事。”

  陶广义听到鲁锦提起吹钢法,今后还要给铁厂改建,当即再次问道,“那要什么时候才能攻克吹钢法的技术?若是短时间内就能突破技术,现在新办铁厂岂不是就浪费了?不如等新技术落地之后,直接用新技术开新厂。”

  鲁锦当即道,“起码也要等汪大渊从黎洲带橡胶回来,这橡胶就如同扼住喉咙的枷锁,没有橡胶许多事都办不成。

  “不过就算他回来,这吹钢法也不会普及的太快,先要打造样品,放到当涂铁厂试运行,总结经验,再改进,等新技术成熟了,再向其他厂推广,起码也要几年时间,那些新厂倒是不怕浪费,先让他们就这样炼着吧。”

  “是,臣明白了,那臣尽快安排此事。”

  陶广义说完,便转头看向了东面的方向,也不知道那远渡重洋的远望号众人,如今是死是活,皇帝陛下可是日盼夜盼,盼着他们回来呢,汪大渊这帮人可别出什么事啊。

  “阿嚏~”

  汪大渊打了个喷嚏,放下手中的筷子,揉了揉鼻子,坐在对面的陈友谅顿时抬头问道,“先生这是怎么了?不会是生疟疾了吧,要不要让郎中给你冲一剂金鸡纳霜?”

  汪大渊连忙摆了摆手,“无碍,我不过是打个喷嚏而已,许是被人念叨了吧,咱们去岁五月出发,如今也七月份了,说好顺利的话当年出发,当年回去的,这一下拖到了现在,也许是陛下惦念吾等了。”

  陈友谅见他无事,这才不紧不慢的掏出烟斗,塞好烟叶,用蜡烛点着了吧唧吧唧的抽了起来,这货来到美洲快一年的时间,居然染上了烟瘾,还跟当地的阿兹特克人学习了种植、炮制烟叶的手艺

  美美的吸上一口,然后这才说道,“惦记也没用,不是说十月之前是太平洋的风季吗,这时候回去若是遇上暴风,咱们岂不是要死无葬身之地,还是安安心心等着,到了十月之后再出发吧,正好我种的那两亩烟叶也快熟了,到时候收了烟叶再回去。”

  “你呀”汪大渊无语的摇了摇头,然后又正色道,“时间也不早了,我准备收拾收拾,九月份就启程回去。”

  陈友谅当即站了起来,“这么快?”

  “嗯。”汪大渊点了点头,立刻解释道。

  “我仔细研究过回去的航路,咱们直接从香蕈港这里出发向西的话,虽然能借着太平洋暖流回去,但一路上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补给的地方,若是中途想去檀州(夏威夷)补给,咱们的航路就太靠南了,不一定能准确的找到檀州。

  “因此我决定九月启程,先北上去一趟金川(旧金山),跟那里的土人交易一次,先把黄金收了,然后再从金川向西,先去檀州,再从檀州到驻马群岛(马绍尔群岛),最后到吕宋岛附近,再从南洋回国,这样我们中途还能补给两次,会更安全一些。

  “既然要先去金川,那自然要提前出发了。”

  陈友谅闻言当即点了点头,这才说道,“所以我才让先生保重身体,你可是咱们这艘船上的主心骨,这几万里的茫茫大洋,若是没了先生指路,咱们还能不能回家都不一定。”

  “放心吧,我还没那么容易死。”

  陈友谅想了想又道,“现在就已经是七月下旬了,咱们九月出发,岂不是只剩八月一个月的时间收拾准备,看来最近有事要做了。”

  “是啊,我就是这个意思,咱们得提前做好返航的准备了。”

  “那也等吃完这顿饭再说,天大地大,吃饭最大,不过陛下倒是没有说错,这黎洲的方物确有几样美味,若是不把这些东西带回去,恐怕我今后还难以下饭了,哈哈哈哈.”

  只见两人面前的桌子上摆着盐水煮花生和毛豆,还有青椒土豆丝,红烧羊驼肉,土豆炖卡皮拉巴,啊不对,是土豆炖水豚,还有一只烤番鸭,主食则是土豆饭和玉米,倒也算是丰盛。

  这黎洲确实物产丰富,就是可食用的牲畜太少了,除了火鸡、番鸭这两种禽类,其他正经牲口就只有羊驼,连猪都没有,于是当地人便经常把水豚当作主菜,如今也被香蕈港这群大明移民学了过来

  如今的香蕈港,经过近一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发展成了小镇的模样,全镇人口五千余人,其中仅核心人口就超过了一千,剩余的都是从当地买来的驱口奴隶。

  这核心人口就是那三百大明移民,还有他们的土著老婆,每人都分到了一两个妻妾,还有孩子,嗯,这三百移民如今已经有不少人都生下了混血的孩子,有的生的快的,甚至妻妾各生一个,都有俩孩子了。

  最初三百多人的移民,居然硬生生在这大洋彼岸生出了婴儿潮,移民加上配偶,还有他们的后代,已经有一千多人了。

  杨惠和纳哈出还在大港的港区内建起了一座砖砌围楼,样子就跟那种方形的客家围楼一样,看起来就像是个碉堡炮楼,不过不得不说,碉堡这玩意确实是建立殖民据点的利器。

  这座围楼还是杨惠提议建造的,他在福建和浙南当过官,见过那里的客家人建造的这种围楼,有圆的有方的,全族居住在一起,围楼十分坚固,纵然遇到土匪袭击也不怕。

  于是他就在香蕈港这里也搞个围楼出来,足以将三百核心移民和家眷全都塞进来,一旦遇到危险,起码也能保住这几百核心人员坚守一段时间。

  不过大家平时也不住在围楼里,只让纳哈出,杨惠等官员,还有轮换值守的民兵,以及没打算留在这里的远望号水手居住,围楼里还有水井和粮仓、柴房等设施,平时就当作办公场所,除非真的遇到了事情,大家才会往围楼里跑,平时也都住在港区内分布的房子里。

  除了港内的住宅区外,铁匠铺、榨油坊、木作坊也都纷纷矗立起来,港外几里处的农田里,还竖起了水车,纵横交错的水渠周边全是稻田,他们竟然把稻作也搬到了美洲。

  当然,许多本土作物这里也有种植,香蕈港的山地外面,还有大片的棉花田,这都是汪大渊等人或是自己寻找,或是从当地阿兹特克商人手中买来的种子,俨然已经将鲁锦要的那些东西收集全了的样子。

  甚至他们还在这里自己做了织布机织布,如今利用美洲本地的棉花,穿衣方面已经能自给自足了。

  当初船上带来的几只猫,也在这里下了崽,那几十条从因纽特人手中买来的哈士奇,阿拉斯加犬,也在这里繁衍生息,生出了许多后代。

  而且如今香蕈港的名声已经打了出去,还有不少阿兹特克的土著商人赶着羊驼商队到他们这里交易,送来一袋袋的橡胶,换回去成捆的棉布和铁器。

  看着眼前一片井井有条的繁荣景象,汪大渊也知道自己该回去了,不然陛下应该要等不及了吧。

第539章 丰厚的收获

  香蕈港内的橡胶加工作坊,一个大明移民正在带着几个阿兹特克商贾参观,这些都是当地的橡胶供货商。

  远望号很快就要走了,之前带来的铁器等商品也卖的差不多了,也就是说,橡胶贸易很快就要停止一段时间,直到大明的新船带着货物再次来到此地。

  但是,橡胶贸易虽然暂停了,可当地土著的橡胶采集业务却不能停下来,最好是在这段时间不停的囤货,等他们囤够一批橡胶,正好大明的新船过来。

  到时候新船就不用像远望号一样在这等那么久了,直接进行大批量交易,交易完立刻就走,省的浪费时间,提高贸易周转效率,这样每年至少可以在太平洋两岸往返一趟。

  所以汪大渊就特意把这些橡胶商人叫了过来,向他们传授橡胶保存技术。

  当地商贾采集的橡胶,基本都是直接割出来的天然乳胶,未经任何加工,这些天然乳胶收集在瓦罐里,会自然凝固成白色Q弹的橡胶团子,里面富含大量的水分,人工收集时需要把里面的水挤出来,便可以将这些橡胶团子装袋或者装筐,用羊驼或者船只运到香蕈港,卖给大明这些人。

  但这样的橡胶团子无法长期保存,主要是容易发霉、生虫,所以想要长期保存和运输,就得经过一些加工。

  鲁锦教给汪大渊的是烟熏法,也是最容易推广的法子,先把橡胶团子洗净,挤干净水分,晾干,然后用烟熏,就跟熏腊肉一样,熏制三天之后便可以入仓长期保存,或者跨洋运输。

  只见几个大明移民正在指挥那些从当地买来的奴隶,让他们将洗净晾干的橡胶团子用细麻绳和铁针串成长长的一串,然后挂在烟熏室房梁高高的架子上,整间熏房中挂的密密麻麻,全是一串串的橡胶。

  等把这一仓的橡胶都装满之后,便开始封仓烧火,放烟熏制,直到三天之后,这些白色的橡胶团子都被熏成了棕色,便可以从绳子上撸下来,用东西压缩装袋,然后就可以储存或者运输。

  汪大渊他们用的是箱型模具,里面先铺上一层包装布,然后把熏制好的橡胶团子装进去,上面有个几米长的杠杆木槌,把松软的橡胶压紧压实,然后再添新的橡胶进去,直到把整个模具装满,再也压不下为止,最后用铺好的包装布包紧缝好。

  这样的一包橡胶重100斤,体积小巧紧实,方便搬运,还不占船舱空间,相同船舱容积下,就可以装载更多的橡胶。

  那些受邀参观的阿兹特克商贾把全流程都看了一遍,不懂的地方还向那些大明移民请教,很快就把熏制橡胶的工艺学了个差不多,而且这些移民不会离开,他们有不会的还可以再来请教。

  不过汪大渊这边就不一样了,他已经在做离开的准备了。

  只见香蕈港的仓库大门打开,买来的土著奴隶立刻推着一辆辆独轮车和两轮的板车过来,把一包包的橡胶放在车上,然后运到码头的远望号旁边,再用远望号上自带的滑轮起重机将这些货物吊上去。

  这次远望号在中美洲停留了足足一年多的时间,可不是白停的,经过汪大渊等人的多番努力,利用大明使者和阿兹特克高层的关系,还真让他们联系到了不少当地有实权的人物,教他们开发当地的割胶产业,一年时间就让他收集到了近六万斤橡胶,足足二十八吨多。

  甚至那个阿兹特克的祭祀,还意识到了这项产业的价值,如今他们还只是寻找野生的橡胶采割,即便橡胶每两三天就能采割一次,但野生的产量也十分有限,而且野生橡胶树也不够集中,采割起来非常麻烦。

  于是祭祀便让自己的家族开始集中种植橡胶树,有的是直接播种,有的是采橡胶树枝扦插,还有直接把野生的小树挖出来移植到橡胶园,各种方法都有,就看哪种成活率更高,眼看着中美洲的第一个人工橡胶种植园就这么建立了起来。

  不过橡胶树从播种长到可以割胶的程度,少说也要六到十年,这十年之内还是只能先从野生橡胶树采集。

  祭祀也知道汪大渊在收集橡胶种子和橡胶树苗的事,不过他并不在意,首先这玩意长起来就很慢,大明的橡胶需求量那么大,等他们自己种出树来,就那么点树又能收多少橡胶呢,到时候还是免不了找他们买,反正只要有大明在,他们就不会缺少销路。

  至于大明靠着自种橡胶种子,改变行业结构,那都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了。

  装完这近六万斤橡胶后,当然还有此次黎洲之行收获的最重要的压舱物,足足二百多吨金银,按两算的话,那就是七百多万两,他妈的,大明建国两年的现金税收都不一定有这么多。

  大明如今的盐税倒是很高,全国的盐税加起来一年应该近一千万两,但这些钱给士卒发完赏赐,还有官员俸禄,根本剩不下多少现金留存。

  而如今白银和盐铁券的市面价格大概是一比二,一两白银换两圆盐铁券,这么看的话,就知道汪大渊弄来的这七百多万两金银的价值有多逆天了,就这还没算将要去旧金山,从土著手里再收一批金沙回来。

  远望号满载近四千吨,除了船上的人员和粮食之外,汪大渊出海的时候足足带了六百多吨的铁器,全是铁锅和刀具工具之类,还有价值更高的青花瓷和丝绸锦缎,更是让阿兹特克的贵族们趋之若鹜。

  甚至一套青花瓷盘碗勺餐具套装,就能换到几百两白银,一套云锦制作的汉服,更是能卖到上千两的高价,再加上那几百吨铁器,就是有了这些硬通货和奢侈品,他们才能在短短一年内换来几千名奴隶,还有那么多的金银和物资。

  不过如今这些货物也差不多卖完了,剩下一些也被留在了香蕈港的据点内,远望号船上只留了少部分,用于返航的时候跟土著交易物资。

  一块块重达上百斤的金瓜和银饼被吊装到船上,然后又被装到了底仓中,装完金银和橡胶之后,众人又开始往船上装玉米、土豆、红薯这些粮食,这些都是他们返航途中的口粮,其他种子则要另算。

  汪大渊和陈友谅、纳哈出、杨惠等人亲自来到围楼中的一间仓库,只见仓库中摆满了一个个头颅大小的坛子,上面贴着红纸封条,写着所盛之物的名字,光是玉米就有几十个品种。

  玉米是少见的异花传粉的作物,很容易就会发生自然杂交,因此在土著种植玉米几千年的历史中,光是自然杂交产生的玉米就有上千个品种,而那种适合在山地高原种植的耐寒玉米,差不多是在中国这边的唐朝时期才自然杂交出现的。

  也就是说,如果穿越到唐朝之前,就算造船来美洲,也不一定能找到玉米的耐寒品种。

  汪大渊他们把阿兹特克常见的一些玉米品种几乎收集了个齐全,什么糯玉米,粘玉米,蜡玉米,早熟的、中熟的、晚熟的、黄色的、紫黑色的、白色的、浅黄的,花里胡哨像玛瑙一样的,还有棒子上每圈12排、14排、16排的,排数越大,棒子就越粗,亩产量自然也更高。

  后世那种常见的八对十六排,也就是整个棒子周身有16排玉米粒的‘高产玉米’,如今已经诞生,但只是雏形,还远远达不到后世亩产600公斤那么高的产量,不过和其他作物相比,产量仍不算低。

  汪大渊他们在当地新开垦的土地上种植的玉米,在基本没有施肥的情况下,每亩就有210斤左右的产量,而原历史上的明朝万历时期,北方的小麦亩产量才120到130斤,到了明朝晚期,北方一些肥沃的水浇地,小麦才达到195斤的亩产。

  也就是说,即便这些玉米的亩产不再增加,直接带回去,在大明北方实行小麦和玉米轮作,一年两熟,也能让长江以北半壁江山的亩产量直接增加一倍有余!

  就这还是在新开垦,没施肥的生田种植的效果,如果带回大明,用熟田和堆肥的方式种植,产量肯定还能再增加一些。

  除了几十种玉米种子之外,其他的还有橡胶种子,大陆长绒棉、几种烟草种子、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圣女果、灯笼果、西葫芦、菜豆、香草、白肉桂、金鸡纳树种子、树皮和树苗,以及橡胶树的树苗。

  当然最重要的土豆、番薯和木薯,也被他们各自收集了十几个品种。

  仅土豆一项,就有白芯的、黄芯的、紫心的,脆的、面的,大的小的全都有,这样带回去之后,各种土豆混种,增加基因的多样性,就不容易出现土豆瘟疫这样的灾害。

  番薯也是同理,汪大渊还高价从当地商贾手中买到一种白心番薯,味道死难吃,仅从食用价值方面来看,远远不如紫心、红心、黄心的番薯,但这种白心番薯的产量却高的离谱,即便在不施肥的原始种植方式下,也能亩产两千到三千斤。

  据说是当地商贾从东海‘加勒比海’的岛屿上买来的,原产地不是古巴就是牙买加。

  而汪大渊他们从阿兹特克本地收集的番薯品种,亩产普遍只有一千到一千五百斤左右,比这种白心番薯低了一半,但食用的口感却好的多。

  不过这种白心番薯,难吃一些也不要紧,毕竟产量在这摆着,哪怕回去种出来当饲料喂猪呢,人吃不惯这种番薯,拿来养猪吃猪肉也好啊,再说如果遇到了天灾,番薯再难吃好歹也能让人活命不是。

  最后还有木薯,这玩意亩产更离谱,即便是原始品种,也能轻松达到亩产数千乃至上万斤,虽然木薯有毒,但也能用来生产工业淀粉,拿来制造刷墙的腻子粉、纺织纱线的浆料、造纸工业的纸浆填料、瓦楞纸包装箱的粘合剂‘天然胶水’。

  以往没有木薯粉的时候,古代建筑用的三合土还要用糯米,开采白银矿用的灰吹法也要用到大量糯米,百姓织布上浆就得用大米或者小米等谷物,而有了木薯粉替代这部分工业用途之后,就能把原来的粮食省下来给人吃,这又能变相的增加不少粮食产量。

  鲁锦对这玩意同样十分重视,特意嘱咐汪大渊一定要找到,他们也果然不负众望,一共找到了黄心和白心两个木薯品种,其中的黄心木薯毒性稍微低一些,也是土著们偶尔食用的一种。

  不过木薯没有种子,也不靠木薯本身繁殖,而是靠上面的茎秆,把这玩意整根砍下来,切成段埋土里,就能长出新的木薯,于是汪大渊就买了不少木薯茎秆,一捆捆的像是甘蔗一样,也被装到了船舱里。

  一直到八月底,最后一批活的货物才被装到了船上,主要是几个笼子的火鸡、番鸭、还有十二只断奶的小羊驼,以及狸猫、狗子这些动物,船上也给这些畜生带了不少草料和饲料。

首节 上一节 426/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