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427节

  等都装完之后,九月初一,汪大渊才带着远望号的船员向纳哈出、杨惠等人告别。

  杨惠站在码头对他们拱手道,“两位使君此行返航路上多加小心,祝你们一路顺风,下次再来时可别忘了把我们要的那些牲畜和货物带来。”

  “你们也要保重,好好经营好此地,在大明下次派新船来之前,不要再购买新的奴隶了,如今香蕈港五千余人口,汉人移民加上土著妻妾也才数百人,万一出点意外,小心那些奴隶暴动,到时候你们这几百人根本无法压制。”汪大渊也对两人提醒道。

  杨惠当即道,“这个使君尽管放心,咱们是怎么对待奴隶驱口的,使君又不是不知道,在咱们这干活,待遇可比给那些阿国的地主强的多,吃得饱,不怎么挨打,也不会动辄打杀,干得好,学会说汉话的还给分房子和土地。

  “咱们是拿他们当佃户用,阿国地主是拿他们当牲口用,谁好谁坏他们自己心中自然有数,又怎会轻易造反。”

  “那也要保持警惕,也不能一味的好,不然叫他们以为咱们这些汉人好欺负,毕竟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的道理你应该也是懂得,遇到那不听话的,该打就打,该杀就杀,杀鸡儆猴,赏罚并用,才能压服这些奴隶,这方面有纳哈出将军,你也要多担待一些。”汪大渊再次提醒道。

  纳哈出当即拱手道,“先生放心,香蕈港防务方面,我自会多加注意,一年半载之内,绝不至于出什么大事,再说你们还给我们留了兵器甲胄,和四门火炮,就算土著前来攻打,我也能守得住此地,放心吧。”

  “嗯,那就各自保重,我们就先启航去金川(旧金山)了。”

  “保重。”

  “一路顺风!”

  “起锚,升帆,先去金川,然后我带你们回家!”

  “是!”

第540章 汪大渊的接班人

  远望号九月初一中午从香蕈港返航,由于回程不用再沿途探索,再加上船上补给又十分充足,不用频繁停船补给,因此回去的路上就比较快。

  虽然从墨西哥前往旧金山,一路上都是逆着加利福尼亚寒流在走,但中途不停船的情况下,他们还是只用了八天半的时间就抵达了金川港(旧金山)。

  远望号还未进入旧金山的湾区,就在海湾入口处一侧的山上,看到了那面当初他们交给当地土著的大明国旗,也是土著寻求交易的信号。

  汪大渊放下手中的望远镜说道,“咱们都一年时间没过来了,那面红旗看起来也有些掉色,不知道在那插了多久,看来金川港当地的那些土人也收集了不少金沙,早就等着跟咱们互市呢,右转舵,直接进去吧。”

  “嗯,是。”

  舰长涨潮当即指挥舵手调整航行,让远望号驶进金川港,空旷的海湾中,突然冒出来这么一艘白色的巨船,立刻就引起了岸边那些土人的注意,还不等远望号靠岸,就有土人朝他们挥手,还有人撒丫子不知道去了哪里,应该是去叫他们部落族长去了。

  陈友谅站在甲板上叼着烟斗,一边吞云吐雾,一边对汪大渊说道,“汪先生觉得这次他们能收集多少金沙?”

  汪大渊想了想才道,“咱们上次就从这里收走了七百多斤,一万多两,差不多把土人手里的黄金存货都收完了,一年时间,就凭他们用那些陶碗在河里淘金沙,又能淘出多少,我估计差不多也就几百斤的样子吧。”

  陈友谅点了点头,这倒和他预料的差不多,不过他还是说道,“这个买卖看起来是很赚钱,但恐怕也赚不了多久,河里的金沙总归是有数的,咱们收过几次之后,以后肯定就越来越少了。

  “不过这块地方倒是真不错,四周群山环绕,里面有数条大河,遍地森林巨木,还有一个天然的大港,足可停泊上千艘海船,真有四川天府之国那个味道了,让这些连耕种都不会的土人霸占着这里,实在是暴殄天物。

  “若从神州往这里移民屯垦,就照香蕈港那个发展速度,我看用不了三代人的功夫,就能将此地彻底化为熟地,啧啧,这黎洲果然是个世外桃源般的所在,遍地宝藏,怎么以前就没人发现此地呢。”

  这货到底是个造反头子,野心还是有的,见到如此轻易就可以占据的广阔土地,不把这里占下来,他总是有些不甘心。

  汪大渊和他相处了这么久,又怎么会不知道陈友谅是什么人,闻言顿时隐晦的提醒道。

  “不论是否要往此处移民屯垦,将其纳入汉地,这都是陛下要考虑的事情,就不是我们能做决定的了。

  “跨洋移民如此困难,我们此番做足了准备,一次也不过带过来三百人而已,若像将军说的那样,大规模移民,非用举国之力不可,如今国内初定,百废待兴,朝廷也是不会同意的。

  “再说以前没人发现之事,据陛下所说,首次发现黎洲的公输令前辈还是从白令海峡走陆路过去的,在以前陛下没有造出远望号这样的海船之前,又没有四海季风洋流图这样的宝物,又有几人能横渡数万里,抵达这太平洋对面呢,没人发现才是常事。”

  陈友谅闻言点了点头,便没再接话,他自然能听出汪大渊的意思。

  首先大规模跨洋移民这个事,如果不是朝廷用举国之力去做,你想私自造反,在海外建国,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起码造船和海图这一项,就不是靠个人能搞定的,连船和海图都没有,你又怎么跨洋移民呢?

  其次是移民人口,人口就是兵员,就是田地,就是粮食,就是税收,是朝廷的命根子,如果不是朝廷举国支持,仅靠你自己,根本就弄不来那么多的汉人,朝廷是不会轻易放人的。

  而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汉人,那你建的这个国还是自己想要的国吗,跟土人的部落酋长又有何区别?

  所以啊,你还是趁早熄了那份心思吧,不是你的东西就不要惦记,这种事本来就不是几个人能办成的,除非是武王伐纣的西周早期,周公在世的那个时候,才会分封宗室带着国人迁移到周边建国.

  就在两人说话间,远望号也已经驶入了旧金山的湾区,再次来到了上次的停泊地,舰长张潮当即对汪大渊问道,“使君,我们要在这里休整几日吗?”

  “当然要休整,主要是要在这里将那些金沙熔铸成块,不然不好运输,顺便在补给一下柴水,这次可要多带一些,咱们从此地离开,下一站就是那檀州岛了,万一咱们没找到,就得做好靠着船上的补给直接横渡太平洋回去的准备,所以要多带一些柴水。”

  张潮闻言点了点头,“明白,那我就让他们下锚停船了。”

  “嗯。”

  就在这时,之前被汪大渊从北海道札幌买来的那个阿伊努少年秦轲,听到两人说话当即问道,“先生,我们不是回去札幌吗?”

  汪大渊当即摇了摇头,“不去,我们这次回去不会路过札幌,而是要先去檀州,再去南洋,最后回大明。”

  “哦,我明白了。”秦轲闻言顿时有些失落,同时又有些期待和兴奋。

  这个14岁的阿伊努少年,跟着他们在船上和香蕈港待了一年多的时间,已经学会了一些汉话,毕竟周围都是汉人,想说话就得跟他们学,说阿伊努语别人也听不懂,环境对语言的学习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如今他已经能做到用汉话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了。

  船上移民中的读书人,还教了他们几个买来的孩子学了千字文、三字经和百家姓,秦轲已经学会了上百个汉字,还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毕竟在船上的时候他们天天也没事做,不学习还能干什么。

  到了香蕈港之后,基本也不用到处跑,虽然偶尔会跟着干活,但大部分时间还是指挥那些土著奴隶在干,因此即便是在香蕈港,他也有不少学习时间,就是船上笔墨纸张珍贵,他确实认识了不少字,但练习的太少,有些字他认识,但却写不出来.

  这一年多时间下来,知识确实增长了不少,从睁眼瞎勉强变成睁开一只眼了,但身高却始终长不高,这主要是阿伊努人人种的问题,成年男性连一米五的都少,哪怕他跟着在船上吃的伙食,已经比他们部落的伙食要好很多了,现在14岁也才长到一米四出头的样子。

  反观那两个半路上船,叫做习瓦和罗琛的阿留申人,当时两个小孩上船时才12岁,可这一年时间却跟吃了化肥一样猛窜个子,现在刚刚13岁,就已经有一米五几了,比秦轲都高出了大半头,这就让他有些自卑。

  人一自卑就会想家,尤其是在周边一群巨人一般的汉人之间,就让他压力更大了,而在他的家乡札幌,大家都这么高,他就没有这样的压力。

  而且毕竟才14岁的半大孩子,出来一年多,想家也正常,所以他才会问汪大渊这次是不是要路过札幌,得到的答案不是,这就让他有些失落。

  不过这一年多时间的相处下来,他对大明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他原本朴素的认知里,族中的长辈告诉他,阿伊努人原本是生活在南边那个大岛的,但岛上的日本人很厉害,将他们逐渐赶到了北岛这边,而强大的日本和旁边的大陆国家一比,就成了一个小虾米。

  神州原本是汉人的地盘,之后北边草原的蛮夷鞑子打了过来,这个叫做元朝的鞑子政权之前还打过日本,不过两次都失败了,再后来是大明的皇帝陛下起兵赶走了鞑子,恢复了汉人的社稷,建立了一个叫做大明的新国家。

  汪大渊他们都是大明的臣子,被皇帝派去黎洲寻找种子的,就在他们从大明出发的时候,皇帝陛下还在准备与元虏的最后决战。

  秦轲就像是听天书一样,觉得汪大渊他们那么厉害,汉人那么厉害,还占据着神州如此辽阔的土地,物产丰富,好东西如此之多,为什么会被北边草原的蛮夷打过来,这让他很不理解。

  汪大渊则解释说,几百年前,有个叫石敬瑭的混账东西,把汉人在北边的一块祖地拱手送给了蛮夷,使神州失去了屏障,所以才被那些蛮夷有机可乘,而他们的皇帝陛下准备发动的决战,就是要把这块失去数百年的土地抢回来。

  于是秦轲又傻傻的询问,大明皇帝能把鞑虏赶走,抢回这块丢失的祖地吗。

  汪大渊的回答是当然能,大明有近百万带甲的精锐士兵,还有火炮这种大杀器,而元虏不修德政,早已日薄西山,气数将近,什么时候咽下最后一口气,也只看大明什么时候动手而已。

  秦轲大致能明白大明很强大,但对于百万大军是个什么概念,他还是不太能理解,于是又问百万大军是多少,汪大渊的回答则是,比你们阿伊努人男女老少全加起来还要多得多得多,而且全是那种身披铁甲,箭矢射不穿,身高七尺的巨人大汉。

  秦轲闻言顿时十分骇然,但对百万大军的数量还是难以理解,毕竟他都没学过那么大的数字,汪大渊只能给他用他熟悉的日本举例,大明的人口有十几个日本那么多,土地有几十个日本那么大,兵力当然也比日本多出十几倍。

  秦轲这才终于对大明的强大有了个印象,并对前往大明十分憧憬,既兴奋又期待,不过他最后又问出一个关键的问题,既然神州那么强大,那之前占据神州的元虏两次攻打日本,为什么却都没有成功,汪大渊则是回答鞑虏生于草原,不擅长水战,而且他们也不会打仗,这才两次都失败告终。

  秦轲思考良久,又问道,那大明以后会打日本吗,如果大明打日本,他们阿伊努人也可以给大明帮忙,毕竟在本州岛北部,他们阿伊努人还是比较熟悉的。

  这个问题,汪大渊当时并没有回答他,只说是等回到大明,见到陛下,你再去问陛下吧。

  除了这个叫秦轲的阿伊努人问题比较多之外,其余那些被汪大渊买来的另外几个孩子,倒是没有那么多问题。

  主要他们那些阿留申人,温哥华一带的支奴干人,洛杉矶一带的楚马人,中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和玛雅人,这些人根本连大明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是被灌输了大明非常强大,以及他们的祖先都是从神州迁移过去的等等说法,不像秦轲,他好歹还知道个日本,知道大明就在日本旁边。

  另一边,远望号刚在旧金山的港湾内下锚停泊,派小艇靠岸,立刻就有当地的土著拿着淘来的金沙跟他们交易,汪大渊当然来者不拒,让人从船上搬下来铁器、布匹等商品,跟这些土人交换。

  上次第一次过来的时候,远望号在旧金山停留的时间并不算长,和他们交易金沙的土著大多都是附近离得近的,有些距离远的部落,手中虽然也有黄金,但还没来得及交易,远望号就走了。

  这次则不一样,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消息传播后,有些距离稍远的,想要铁器的部落也早就留了人在这里等着,或是等不及的,就用手中的黄金从旧金山本地这里的部落交易铁器,一条黄金换铁器的贸易链已经初步形成。

  再加上旧金山本地的土人这一年来收集到的金沙,总数加起来还真比上次交易的多。

  他们这次足足在金川(旧金山)停泊了五天,收来的黄金总数直接比上次多了一倍,多达两万三千多两,大概1500斤左右。

  看到最后被熔铸成的十几枚百斤重的金瓜,汪大渊这才满意道,“还行,勉勉强强不到一吨,但也比上次多了些,不知道下次还能不能有这么多了。”

  舰长张潮闻言顿时吐槽道,“勉勉强强不到一吨?那可是两万多两黄金啊,我这辈子都没见过.不对,和这里的土人一比,还是阿兹特克那边的人钱多,咱们在那边就收了两百多吨。”

  汪大渊当即道,“这很正常,金川这里的土人毕竟还只是家族部落,他们就算祖祖辈辈一直收集金沙,而且并非刻意收集,又能攒下多少。

  “阿国那边就不一样了,人家好歹已经建了国,人口又多,不知道攒了几千年的财富,却不知道用金银当钱,这才能被我们占到便宜,不过继续这么换下去,估计他们手中的金银很快也要耗光,到时候就要我们自己想办法去弄新的金银了。”

  张潮点了点头,随即反应过来又问道,“先生说的是,比玛雅更南边的印加国?”

  “不错,这黎洲数千年来一直隐蔽于世外,就如那桃花源一般,又充满了各种宝物,咱们才来了一次,便有如此收获。

  “而今大明国家初立,到处百废待兴,正是用钱之际,以陛下的性子,定然会持续派人造访黎洲。

  “不过我如今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又能继续奔波几次呢,这出海一次少说也要一两年时间,恐怕我是无力为陛下办几次差了,你们可得尽快成长起来,将来这黎洲事务,可就指望你们呢。”

  张潮闻言心中一动,当即笑呵呵道,“先生说的这是哪里话,你如今也才刚过不惑之年而已,这往返黎洲的差事,也就第一次打基础费些时间,有了据点,摸清了航路,以后几个月来往一次就更快了,要我说,先生起码还能再来黎洲跑上二十,不,三十次也不止啊。”

  汪大渊听完立刻瞪了他一眼,“怎么,老夫就不能回家抱孙子吗,你还想让老夫累死在船上不成?

  “还三十次,我这么跟你说吧,这黎洲我可能最后会来一两次,下次陛下肯定会让我去其他方向,比如小西洋(印度洋)、大西洋,去波斯、非洲、或者从大西洋去黎洲东岸,来个环球航行什么的。

  “如果这次回国,陛下点名下次让你来带队前往黎洲,你可别怪我没提前跟你说过。”

  “啊?”张潮顿时惊讶出声。

  “啊什么啊?你们既然跟我来过一次,那当然是下次带队的最好人选,别告诉我你没有这个心理准备。”

  “我,可是我还没学会那些,精度,坐标啊什么的,怎么办?”张潮顿时为难道。

  “那就学,这次回去的路上,我会多教你们一些,有什么不会的就问,不然下次就算还是我来带队,可能也会是两艘船,甚至三艘船组成的船队。

  “到时一艘直接前往香蕈港,另外两条船去印加,或者去檀州,这都有可能,你下次至少也要有独自率领一艘船单独活动的能力才行,然后第三次,就把整个舰队都给你指挥。”汪大渊当即严肃说道。

  张潮闻言立刻郑重点了点头,然后拱手道,“是,我明白了,多谢先生栽培。”

  汪大渊却轻轻摇了摇头,“这事还是越快交出去越好,不然陛下恐怕也会觉得我有专权不放之嫌,我的使命是为大明开拓航路,这航路开拓之后的事,自然要交给你们这些年轻人才行。”

第541章 妈祖成山神了

  九月十五,远望号离开金川港(旧金山),径直向西南3700公里处的檀州(夏威夷)驶去。

  这条航线正好可以擦着太平洋北赤道暖流的北部边缘过去,如果直接从香蕈港向西,那就正好可以处于北赤道暖流的中间,好处是顺着洋流航速更快,坏处是中间一片汪洋,根本无处补给,就算有一些岛屿,也大多都是无人荒岛。

  鲁锦之前讲过,檀州(夏威夷)就位于太平洋航线从东向西的三分之一处,而且有人、有天然港口、有食物有淡水,是个绝佳的中转站,也是个非常好的补给点,除了距离洋流和天然航道有些偏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缺点。

  如果他们返航时准备去一趟檀州的话,可以从偏北一点的位置出发,擦着赤道暖流的边缘,只要路上测量好纬度,想要碰上夏威夷这一串群岛还是不难的,顺着洋流漂都能看见。

  返航时已经是九月中旬,从旧金山前往夏威夷的航线顺风又顺水,船只轻松跑出13节以上的航速,虽然没有西风带时的航速那么变态,但这个速度也不慢了,一昼夜跑下来就能行驶600公里左右,因此只用了六天,众人便精准的来到了夏威夷海域。

  从金川港离开的第七天,半晌午,正站在甲板上跟汪大渊学习使用六分仪测算纬度的张潮,还有大副王纵,突然就听到桅杆顶端的瞭望手大声喊道,“右前方有大片烟雾,注意警戒,可能有陆地。”

  众人听到提醒连忙望过去,果然看到那边有一片烟雾,就在航道的附近,汪大渊看了眼航海钟,测算了一下这些天行驶的距离,当即判断道。

  “陛下说檀州列岛上面有活火山,时不时就会喷发炽烈的岩浆和烟雾,这大片的烟雾可能就是檀州岛上的火山喷发导致的,我们应该是已经到檀州附近了。

  “让舵手转舵,我们朝着烟雾过去靠近看看。”

  “是!”

  一个小时后,等众人靠近夏威夷,目视能看见最南边那座大岛时,立刻就发现是岛上的一座山顶在冒烟。

  汪大渊当即道,“看来应该没错了,这里应该就是海图中标注的檀州列岛。”

  陈友谅还是第一次见到会喷火喷烟的活火山,呆了呆之后顿时问道,“如何肯定这里就是檀州?可别认错了,不然回去可就难了。”

  汪大渊皱了皱眉,又看了眼海图说道,“檀州列岛由六座稍微大些的岛和两座小些的岛组成,一共八座岛,由西北向东南排布,其中西边第二座便是檀州岛,岛上有座山叫檀香山,檀州岛南岸还有个大海湾,当地土人称为火奴鲁鲁。

  “火奴在土话里就是港湾的意思,鲁鲁是屏障、屏风的意思,只要我们找当地土人问问,这里是不是火奴鲁鲁就知道了。

  “还有中间的四座小岛,其中最大的那个叫做茂宜岛(毛伊岛),向当地土人一问便知,不会弄错的。”

  陈友谅闻言这才点了点头,返航回程的这一路,才真正让他感觉到什么叫胆战心惊,毕竟去的时候几乎都是沿着海岸线行驶,或者在岛屿间跳来跳去,每隔几天就能上岸补给一次。

  而这次回程则是数日看不见陆地,四周全是一片汪洋,甚至连只海鸟都看不见,这才让他感觉到深海大洋的恐怖,这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感觉太难受了,他这才生怕汪大渊找错了地方,万一真在大洋中迷航,他们都得活活渴死饿死在船上。

首节 上一节 427/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