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闻言顿时一阵无语,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你说皇帝小气吧,他还准备给儿子们裂土封疆,甚至允许藩国自制,还能自己组建军队;可你要说皇帝大方吧,他还准备把一批报废的破火枪卖给自己儿子,注意是卖,甚至都不是赏赐,这也太吝啬了,吝啬的老父亲.
事关皇储和藩王,众人不好接这个话茬,冯国用索性直接揭了过去,当即道。
“那兵工厂的事就按陛下的安排来办吧,既然造出来的火枪有去处就好,朝廷花银子可以,但只要不浪费即可。”随即他又看向半天没说话的夏煜,再次问道。
“夏尚书,团以上的编制你还未说呢。”
“哦。”夏煜顿时回过神来,拿起资料再次介绍道。
“团以上是师,不过不是以前的三团师,因为新团只有两千人,如果还是三个团一个师,那师的兵力就太少了,所以新的师级编制是六个团。
“六个团有12000人,加上师级将领,再加一个警卫营,一个炮兵团,辖32门重炮;一个工兵营,用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还有一个侦骑营,拥有460人的骑兵斥候,用来哨探战场态势,也可以用于发起偷袭;另外还有一个三营制的辎重团,拥有1500人;
“整个师全加起来合计1万5348人,比原来13500人的师稍微多一点,但战斗力应该能抵得上原来的一个军,毕竟每个团就有20门火炮,六个团就是120门,再加上师属的32门重炮,这就是152门各型火炮,这个火炮数量甚至超过了原来的一个方面军,原来的方面军也不过配属128门火炮而已。
“师再往上是军,还是三三制,每个军下辖三个师,这就是4万6044人,再加上一个1700人的军属警卫团,一个1700人的防化团,一个1700人的骑兵团,每个军合计4万9761人,将近五万人,人数差不多相当于原来的一个集团军。
“然后军再往上,就没有常设编制了,这样就把原来的五个方面军,裁撤到五个军,共15个师,另外还有颖国公刘福通那个第11集团军,也要缩编为一个师,这样加起来就是16个师。
“然后再加四个禁卫师,用来保卫京师,和野战军采用相同编制,这样全国就是20个步兵师,合计32万3240人。
“另外骑兵师的编制也要改为三三制,每个骑兵团下辖三个营,没有炮兵,其他和步兵一样,因此每个骑兵团是1700人,六个骑兵团为一个师,每个骑兵师10500人,这个新编制的骑兵师和原来的差别不是很大。
“全军除20个步兵师外,另外还要组建七个骑兵师,合计73500人。
“如此一来,全国野战陆军加上禁卫军,以及骑兵,所有的陆军单位加在一起,总共39万6740人。
“这还没算其他拥有军籍的人员,比如文工团,或者总装的技术人员,以及枢密院的文官等等,全加上的话,应该有40万出头,不过这也比原来的72万要少出整整三十万了。”
众人闻言顿时若有所思起来,一个十万人的方面军,最后裁的就剩一个军,三个师,将近五万人,这是真直接裁掉一半啊,那些军官能愿意吗.
第564章 叫苦不迭的考生
听到每个方面军都要裁掉一半的人数,原本的四个军、八个师,也要缩编为一个军三个师,其他人还只是觉得编制缩减太多,军官不好安排,而身为武相的冯国用则想的更多,除了军官安置外,他想到的还有作战灵活性的问题。
于是冯国用当即问道。
“陛下,方面军一下裁掉这么多,军官如何安置,还有,为何师与团中间没有增加一个旅级,如果师团之间能多出一个旅级,就能安置更多军官,而且在兵力的使用上也会更加灵活,现在这种每师六团的大编制,会不会导致出现兵力调动不方便的问题?”
鲁锦当即道,“军官的安置方法之前就说了,被裁掉的军官可以选择去地方的内卫军,也可以去警务部做地方警务官,另外新编制下,还要在各级增加参谋人员,原来的将官也可以去当参谋。
“至于为何没有旅级这个问题,让夏煜回答。”
夏煜被点到名字,立刻向众人解释道,“没有增加旅级,主要是师和团这个中间级不太好分。
“在每师下辖六团的情况下,如果分为两个旅,那就是每旅辖三个团,也就是六千人,再加上一些旅级直属部队,就有七八千人,军改后增强火力的部队,战力会比原来强得多,一个三团制的旅足以承担战役级任务。
“然后每个师下辖两个旅,遇到什么问题两个旅长就能各自解决了,师部还指挥个什么?采用这种三团制的旅级单位,师部就显得很多余,纯粹变成了更高一级军部的传声筒,转达一下军长的命令,然后就没事做了。
“而如果每个师分为三个旅,每旅下辖两个团,则与上述同理,两个团的兵力只有四千人,说多不多,说少不少,遇到小任务,两个团的兵力都用不完,遇到战役级的大任务,两个团又不够用,到头来还是得更高一级的师部才能组织协调更多的兵力,那这个两团的旅就同样显得多余。
“真想在师团之间增加一个旅级,且要各级都发挥出实际作用,倒也不是不行,但除非搞那种九团制的大编制师,三个团一个旅,三个旅一个师,但这样一个师的人数可能就有两万五以上,近三万人了,裁军还怎么裁?
“我们这次是裁军加军改,总不能越改兵越多吧?”
此言一出,在场有不少人都点了点头,夏煜说的这个情况确实有道理。
而冯国用则是又问,“可你这个编制,一万五千多人一个师,拥有152门各型火炮,战力能顶过去一个军,甚至一个集团军,可编制也太大了,这种大编制用来打大仗确实好用,可若是不打大仗呢?
“如今国内几乎已经完全平定,今后即便有敌国骚扰,只要不是国战,遇到的也肯定是小情况居多,这种时候处理小问题,总不能直接拉一个师上去吧?
“若是只出动一个团还好,团长可以自己指挥,可要是出动两三个团呢,那又该让谁来指挥?三个团长谁听谁的?在军队当中,指挥权责不明可是大忌,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在兵力的使用上,你这个六团师是不是就不够灵活了?”
众人闻言顿时再次点头,觉得冯国用说的也有道理,等今后所有的仗都打完了,天下承平的时代,肯定不会再轻易出动大军,遇到小情况直接出动小股军队,这才今后的常态,按照冯国用的说法,六团师确实有不够灵活的问题。
然而夏煜却是看了上首的皇帝一眼,见鲁锦没什么反应,于是又说道。
“此次军改,陛下要加强师级指挥部,这也是此次军改正规化改革的要点,改革后的师级指挥部,需要有一个正师长,一个师训导,一到两个副师长,一个师参谋长,参谋长之下还有作训参谋,兵器参谋,情报参谋,后勤参谋。
“也就是说,一个师指挥部就有五六个主官,好几个副官,真要到了冯相说的那种需要分兵,分出两三个团单独执行任务的时候,完全可以由师部下派一两个副师长,或者参谋长去临时指挥这支偏师,所以不存在兵力使用不够灵活的问题,更不会有指挥权责不明的问题。”
众人闻言顿时一愣,这次就连冯国用也轻轻点了点头,“这样的话,那确实够灵活的,同时还能加强师部对各团的领导,防止下面的团无法领会师部的命令。”
但是紧接着他又问道,“不过你这个正副师长和训导我懂,这个参谋长和一堆参谋又是干什么的,怎么会有这么多?”
这也是其他人很想知道的一个问题。
夏煜当即再次介绍道,“参谋就是以前参赞的意思,源自《中庸》的‘参赞化育’,后来被引申为‘参与,辅助,谋划’,以往历代军中也多有此职,只不过我朝将参谋职务细分了而已。
“师部参谋长下设四大参谋,其中作训参谋负责全师的日常训练,以及作战统筹,还有行军、扎营这些;
“兵器参谋要熟知我军各种兵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尤其是全师那152门各型火炮,在何种情况,如何使用这些火炮,才能达成战役目的,为全师制定火力打击方案,或协调更高级别的火力支援,比如军部下派支援的其他技术兵种,这就是兵器参谋要做的事;
“情报参谋顾名思义,收集、分析、研究、判读敌军情报,以供主官进行参考;
“后勤参谋负责全师后勤支援和仓储,以及运输等事务;
“而参谋长,又称首席参谋,总管以上这些日常和作战事物,下面四大参谋会的东西,参谋长都要会,用以辅佐军事主官更好的执行作战任务。”
众人闻言又是听的一愣,这么安排的确更显正规,而且职务安排的也十分合理,但是,冯国用紧接着又问了一句。
“这些事情都让参谋干了,那军事主官做什么?”
“主官负责决策啊,把军事主官从这些庶务里解放出来,就是为了让主官能更加专心的指挥作战。”夏煜再次解释道。
“而且指挥作战这东西,说白了,常在军中的人,对于如何作战都有自己的见解,一场战役还未开始,麾下的裨将、军师就会提出许多建议,而这个时候主官最难的不是没有办法,反而是建议太多,最后不知究竟该用谁的计策。
“因此最终下决定,才是主将的任务,一个决定便关系到全师上万人的生死存亡,更关系到一场战役的胜负。”
冯国用闻言就不再说话了,而其他人也有人点头,有人若有所思,都在思考如此改革的用意。
就在这时,鲁锦又补了一句,“刚才夏煜说到军改的重点是正规化,那么什么叫正规化,正规化就是标准化,工业化,这并非是指军队用何种武器,用何种战术,而是从根本上的建军思路做出改变。”
鲁锦指了指自己的太阳穴,“那这种正规化的军队,和以前朝代的军队有何区别呢?
“打个比方,以前的军队就像是家庭作坊,就好比前宋的岳家军、种家军、折家军,各家都有各家密不外传的练兵法子,也有自己惯用的作战战术,一支军队能不能打,全看各家将领如何带兵,如何练兵,惯用何种战术,那么这种传统军队,都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不等众人回答,鲁锦自己就接着说道。
“优点是这种军队的上限高,碰上韩信、霍去病、卫青、李靖那样的将领,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往往能打出不可思议的战绩。
“缺点是下限也低的令人发指,碰上李广、李广利、夏侯惇、范文虎这种人,那不就是纯粹给敌军送人头吗?
“另外这种家庭作坊式的传统军队,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将领在军中发挥的个人作用太大,一旦将领牺牲,或者被调职,同样还是那支军队,换一个新来的将领,就无法指挥,不会作战了,原来百战百胜的精锐之师,也可能变得战绩平庸,这支军队也就废了。
“同时若是将领犯浑,朝廷还不好处置他,因为这支军队离了他玩不转,将领便会挟军自重,以此跟朝廷讨价还价,甚至是阳奉阴违,听宣不听调,乃至公然造反投敌,这就是军事门阀,简称军阀!
“而军队正规化是什么?就像是大工厂生产的流水线产品,做出来的东西全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各支人马都使用同样的编制,同样的武器,同样的战术,同样的训练大纲,同样的作战条例,还有同一个军校教出来的参谋班子,帮着分担各种庶务。
“这样做的目的和好处是什么?一来,可以同时拉高军队的下限和上限,即使将领才能较为平庸,有这么多专业参谋辅佐,只要按照作战条例和指挥流程来打,也不会打出太差的战果。
“不仅如此,有了参谋班子帮忙分担庶务,碰上那种才能突出的将领,这种制度之下,更能发挥将领的全部才能,打出令人惊才绝艳的战绩。
“二来方便补充,野战军,内卫军,都按相同的方法训练,这样即便前线的某个师伤亡了三千人,立刻调集三千内卫军补上,拿起野战军的武器,不用再次训练就可以马上投入战斗。
“这样再配合轮战制度和兵员补充,就可以很好的保持该部的战斗力,让军队可以承受更高的损失,打以前不敢打的高烈度战争,不论是多长时间的苦战,鏖战,军队都更不容易崩溃,不像以前的老式军队,损失稍微大上一点,军队立刻就崩溃了。
“其三,军队正规化也可以让军队成为真正的国家公器,而不是某些将领手中的私兵,防止将领挟军自重,对于那种听宣不听调,阳奉阴违,乃至于敢造反投敌的将领,朝廷随时可以处置,说换就换。
“即便马上换一个新将领上去,军队的战斗力也不会下降太多,更不会出现新将领无法指挥老部队的问题。
“这便是标准化和家庭作坊的区别。”
众人闻言顿时连连点头,皇帝这话听起来确实有道理,但恐怕陛下更在意的还是第三条吧,防止军队变成将领的私兵,防止将领挟军自重,这才是长期和平的情况下,最应该注意的事情。
一旦鲁锦这种新军制推广开来,像是原历史的明末辽镇,洪承畴、吴三桂、左良弼那种将领军阀化的情况,应该就不会再次出现了,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正所谓凡事无绝对,如果朝廷出现制度性的崩塌,还是有可能出现的。
历史上历朝历代制定的制度和政策,刚开始哪样不是好的,可最后不也都出了问题,不过真要出现制度性的崩塌,那也就离亡国不远了,还操那么多心干嘛.
冯国用这时又说道,“要是这么安排的话,那我没问题了,师级指挥部如此设置,既保证了兵力使用上的灵活性,还能多安置几个被裁撤下来的将领,相当于把旅级指挥官全都放到了师部做副官,也不是不行。”
言罢他又看了眼鲁锦,“陛下,那我们什么时候开始裁军和军改?”
鲁锦当即道,“没有足够的武器怎么改,总不能只改编制,让将士们还继续用长矛吧?”
接着鲁锦又看向了陶广义问道,“总装那边什么时候能量产新枪?”
陶广义立刻道,“盖厂房还是比较快的,设备也一直在制造,工人也有以前庐州铁厂造燧发枪的熟练工,可以把他们调过来当技术骨干,再招一些学徒工学习,最晚今年年末就可以开始进行试生产,明年开始正式投产。
“按照年产十万支的产能来算,那一个月就是8334支,一个月就能换装四五个团了,明年开始军改,绝不会耽误大军换装。”
鲁锦点点头,“那就明年正式开始军改,今年趁着还未改革,先把国内的最后一仗打完,总参那边要在一个月内拟定一份作战计划。”
“是!”夏煜当即答应下来。
众人听到皇帝这么说,立刻就明白了这话的意思,国内的最后一仗,那肯定是贵州和云南无疑了,看来今年就要对云南下手了.
散会之后,大家各忙各的,陶广义去督促兵工厂的建设,夏煜跑去策划收复云南的战役,张必先却在下值之后回到家中,他暂时还和陈友谅一家住在一起,陈友谅虽然去了南洋,但他的家人还留在建康,鲁锦不发话,他也不敢把妻儿接走。
秦淮河南岸的一处三进小院,陈友谅仅剩的一个续弦妻子阇氏,带着陈善、陈理两个儿子,还有张必先的一个儿子张堃住在二进,张必先则是和几个家将、管家住在外院。
这天从枢密院下班回来,他先是来二进的垂花门拍了拍门,立刻有个丫鬟从里面打开,张必先当即问道,“几位小公子回来了吗?”
“禀先生,几位公子刚放学回来不久,现都在家中呢。”
“那你去通传一声,就说我找侯夫人和几位公子有话说。”
“是。”
侍女连忙去叫了阇氏和几个半大孩子,片刻之后,几人在二进的中堂里落座,张必先开门见山的说道。
“陛下最近下诏举行恩科,嫂嫂和两位公子可有听说?”
“听说了,不过此事和我家有何关系?”阇氏不解的问道。
“嫂嫂有所不知,此次恩科与那寻常科举进士不同,凡是考中之人皆会入新朝的理综班继续读书,便如历代的国子监那般,而且这个理综班还是陛下亲自教授,说一声天子门生也不为过,而且陛下对此事十分重视,一旦学成,将来各个皆有重用,故而我建议让大公子和堃儿都去考一下试试。”张必先直接阐明来意说道。
但阇氏却眨了眨眼,仍是疑惑道,“可官人如今已经封了沔阳侯,善儿将来也必定是要继承爵位的,还有必要让他去考国子监做进士吗?若是真做了进士,可会影响将来继承爵位?”
“这个,会不会影响继承爵位我不知道,但新朝的陛下自有一番规矩,大明的勋贵,爵位是爵位,职差是职差,爵位可以继承,但职位却不得世袭,公子就算继承了爵位,将来若要子承父业去参军,恐怕也得从底下的小官做起,估计也就是个类似总旗百户之类,想当将军也是要有战功才能升迁的,最多因为侯爵的身份比别人升的快些而已。
“而且爵位毕竟只有一个,又不能传给两个孩子,其他公子总要有其他的营生。
“我自己琢磨,这个理综班的进士应该不影响爵位继承,大明的文官又不是没有封爵的,这次恩科又是一条好出路,现在大哥远在南洋,他又让我看顾着嫂嫂和侄儿,我得知此事当然要如实相告。”
阇氏摸了摸陈理的头,有些犹豫不决,“可是现在善儿才13岁,理儿更是才刚刚五岁,理儿肯定是考不了的,他才刚刚开蒙,善儿倒是可以试试,可他能考得上吗?还有堃儿,堃儿去不去考,他也有12了吧?”
张必先当即再次说道,“此次恩科不考经史子集,也不考作文章,只考数学,尤其是那公输算经,善儿和堃儿这三年来都在陛下的长徒孟智方那里学习数学,你二人对这恩科考试可有信心?”
陈善抓了抓后脑勺,“回叔父,我虽然跟着孟先生学数学,可成绩在班上并不算出众,按照孟先生的说法,我现在也才学到初中二年级的水平,也不知道这恩科出的题难不难,我怕考不上啊。”
张必先又看向自己儿子张堃,“你呢?”
张堃吐了吐舌头,“我学的还不如善哥快呢。”
张必先顿时瞪了他一眼,然后才对阇氏说道,“嫂嫂,要不先让他俩一起去考个试试,反正就算考不中也没什么损失,考上了却能做天子门生,将来前途可就大不一样了。
“而且诏书上不是还说,这明算科的恩科又不止一届,就算这次没考上,大不了下次接着再考就是。”
阇氏闻言只是略一犹豫,便点头道,“如今官人不在家中,奴一个妇道人家,也不懂这些东西,一切就全凭叔叔做主了。”
“好,那就让他二人去考个试试,此事我来安排,嫂嫂尽管放心”
类似的一幕还发生在许多地方,这次的恩科,真要说在做官上能比得上正经科举的进士吗?那还真不一定,但诏书上说了,一旦考上就可以做天子门生,让陛下亲自教导啊,这却不是寻常科举进士能有的待遇。
能在陛下面前多露露脸,万一将来就飞黄腾达了呢?打着这种主意的人并不在少数,于是许多自觉算数还不错的人都纷纷前去应考,可这恩科考试,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加的。
鲁锦虽然在全国设置了七个考点,但也不能让所有的考生都去这七个考点参加考试,为了避免参考人数太多,就先发了一道基础的入门题给每个县,只有答出这道入门题的人,才有资格到那七个考点参考。
结果众人看到入门题的瞬间,顿时就傻了眼,这是一道复合应用题,题中给出了一立方厘米铁的密度,然后画了一个双锥体的高炉,以及各种条件,最后问出铁的效率,以及原材料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