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444节

  张必先闻言则是皱了皱眉,心说你陶广义也不是陛下从淮西带来的元从之臣,老子好歹是义军出身,你不过是个从元朝投降过来的金华万户而已,本事也都是陛下教的,跟我神气个什么?

  不过鲁锦就坐在上面,更何况陶广义还比他官大一级,陶广义是尚书,而他只是个郎官,因此也没出言顶撞。

  而是点了点头再次问道,“在下确实对我军的火枪不够熟悉,这才特向陶尚书请教,还请陶尚书能不吝赐教,在下还有一问,不知这新式火枪比弓箭如何,射程多少,威力几何,若是全军皆用火枪,每名士卒又能携带多少弹药?”

  陶广义当即再次说道,“比弓箭自是不弱,就连前宋的神臂弩也不一定比得上这火枪,五二式步枪标配钢芯穿甲弹,有效射程三百米,也就是约二百步,二百步内指哪打哪,若是射击无甲的软目标,只要被打中一枪,便是非死即伤。

  “如果是披甲目标,一百四十步内,也就是二百米,只要是常见的甲胄,不论是哪一种材质的甲胄,都能轻易打穿,这个距离穿甲,便是劲弩也不一定能做得到吧?”

  众人闻言顿感惊奇,没想到这火枪的威力竟也有如此之大。

  “至于携弹量,以前的老式燧发枪,标准携弹量是每人20发,备弹10发,总共三十发,重量已经接近两斤重,但新式火枪的弹药尺寸缩小了不少,当然也减轻了重量,因此单兵便可以携带更多弹药。

  “我们总装制定的单人标准携弹量是40发,也就是一个基数的弹药,当然如果不嫌沉重的话,也可以多带一些,比如每人携带60发也是可以做到的,60发弹药总重还不到两斤,以前的弓弩手也要随身带箭30支以上,30支箭矢可是要比60发子弹重的多。

  “而且根据以往的作战经验,每人带40发弹药,已经足够打完一场战斗了,大多数情况下,敌军在遭受我军炮击之后,最多再承受三到六轮火枪齐射,便会立刻崩溃,然后便是刺刀冲锋,基本一场战斗下来,连10发弹药都用不完。

  “反倒是巷战这种比较混乱的战斗环境,班组各自为战,弹药的消耗量才会大一些,但一般每人40发弹药也完全够用了。”

  陶广义的说法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还有以前的作战经验当作参考,众人听完都不再有异议,张必先也点了点头,“在下没问题了。”

  陶广义这才将刺刀卸下,重新把两支枪摆到桌子中间。

  当当当,就在这时,坐在上首的鲁锦也敲了敲桌子,为此事定性说道。

  “关于全军火器化这个问题,朕再多说一句,朕以前说过一些话,你们当中有些人来的比较晚,可能没听过,今日枢密院的人都在这,那朕就再说一遍。

  “自我公输氏重出江湖以来,现在便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不论军事还是民生,亦或是治国,皆是如此,在朕之前,尔等可曾听说过东海对岸有个黎洲?没有。在朕之前,尔等可曾见过火枪无需明火便可击发?也没有。在朕之前,尔等可曾见过机器无需水力风力人力畜力,只需烧水便可自行运转?还是没有。

  “但朕要告诉你们的是,类似的新奇事物只会越来越多,你们必须做好准备,习惯接受各种新奇事物,若是跟不上,便要遭到时代的抛弃,这军事也是一样。

  “儒生向来瞧不起技术和匠人,认为都是一些奇技淫巧,但朕要告诉你们的是,量变可以引起质变,当新技术多的积累到一个程度的时候,便可以改天换地,这种变化比过去三千年叠加起来的变化还要剧烈,甚至会让你们感到陌生!

  “就拿火枪来说,现在的五二式步枪或许还是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火枪就不能继续改进吗?当然能,不说将来,甚至就是现在,朕都可以造出更好的火枪,别说是刮风下雨,就是把枪泡在河里,也照样能在水中打响,且威力和射程还可以再翻上两三倍。

  “只是因为目前制作这种枪的成本太高,无法大规模量产,要是一支火枪几十上百两银子,全军几十万人每人一支就得几千万两,朝廷根本负担不起,所以暂时才只能用这种便宜的火帽击发枪。

  “但是朕要跟你们说的是,全军火器化是未来的趋势,不仅火枪,火炮也是如此,朕曾经就说过,给朕五十年时间,朕能让火炮的射程超过十里,给朕八十年时间,朕能让火炮的射程超过三十里。

  “火枪也是一样,最多二十年,不怕风雨,不惧水浸的下一代火枪就可以大规模量产,今后的各种火器只会越来越先进,就算你不用,我们的敌人也会自行摸索。

  “可要是现在不进行全面火器军改,等在场之人全都老迈,致仕归乡之后,等将来太子登基,新君即位之后,那时再进行改革,朝中又有谁有这个气魄,可以承担全面火器军改的责任?

  “万一全换成火枪之后不会打仗了呢,万一打仗打输了呢?恐怕到时人人自危之下,都会愈发趋于保守,能不改就不改,历朝历代的中期变法,哪次不是如此?前宋的王安石变法最后不也是搞得一地鸡毛?

  “儒生天生便喜欢的是一成不变,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定下各种规矩,然后万世不易才好,让整个世界都按照他们的设想来运转。

  “可他们却忘了儒家的精髓,《易经》为百经之首,而易就是变化的意思,不会变化那和死人有什么区别,纵是死人最终也免不了变成白骨,最后化为一抔黄土,没有什么是不会变化的。

  “而现在,正是新朝新气象,朕是开国之君,尔等是开国之臣,没有什么前人祖制,更没有那些条条框框,正所谓一张白纸好作画,朕也不怕那些有的没的,此时正是最好的改革时机,纵然火枪还有些小问题,也非得现在换装不可。

  “我们可以等二十年后的新技术,但绝不能将改革的事情留给后人,我们现在不做这件事,难道还要等你我君臣百年之后,丢给新君和新臣去做吗?”

  鲁锦一番语重心长的讲述,顿时令在场之人感触不已,比如施耐庵便是如此,他刚才提出全面换装火枪会遇到的问题,本质上便是心里怕承担责任,因此趋向于保守,他不反对火器改革,但能不能不要一下就把大刀长矛全淘汰掉?

  这还是开国之臣,若是等开国之臣没了,以后的君臣只会更加保守,改革的阻力也会越大,这点鲁锦倒是没有说错。

  因此现在确实是改革的最佳机会,陛下果然还是眼光最长远的那个,居然连这种问题都想到了。

  想到此处,众人顿时起身向鲁锦拱手行礼道,“陛下圣明。”

  鲁锦却是摆了摆手让众人坐下,然后再次问道,“谁还有什么问题。”

  冯国用当即举起手来,“陛下,刚才提到火枪造价成本的问题,臣想问一下,现在这种五二式火枪造价几何,如果全军换装的话,每年能生产多少?”

  鲁锦立刻一指陶广义,“这个问题还是陶尚书回答。”

  陶广义闻声当即又站了起来

第563章 裁军三十万(下)

  “我们的五二式火枪,目前试制的样品是12两银子每支,另外还有刺刀,每支刺刀的造价在一两半到二两之间,合计每套不到十四两银子.”

  “这么贵?!”

  “这要是造40万支,岂不是要大几百万两银子,这也太贵了”

  “40万条枪竟然比海军一百条船还贵?海军一百条船也才二百五十万两.”

  陶广义的话刚说一半,就引起众人一阵惊叹,而他则是连忙压了压手解释道。

  “大伙先别急,在下刚才说的是试制样品的价格,目前建康城西北郊外的金陵兵工厂正在建设,等这款步枪大规模量产之后,单价肯定会大幅降低,我预计第一年的量产型步枪整套单价就会降到10两以内。

  “并且随着工人的熟练度不断上升,生产效率也会跟着提升,到时候单价还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随着总产量的积累,造价肯定会越来越低,甚至有可能压低到六两银子一套。”

  此言一出,众人这才安静了下来,如果是十两银子一支,那40万支就是400万两,如果是六两银子一支,那40万支就是240万两,虽然还是很贵,但对于给全国的军队换装而言,也就不是那么不可接受了。

  其实这个价格也是有依据的,原历史上清朝从德国原装进口的88式委员会步枪,单价就是17.3两每支,国内自行仿造的汉阳造步枪是66.7两银子每支,是进口价的四倍。

  类似的还有从捷克进口的马四环步枪,也就是98k的捷克仿制版,也是66.7两银子每支。

  清朝进口的比利时毛瑟,每支带五百发子弹,一套的单价是23两银子,英国在南非的布尔战争之前使用的黑火药单发马提尼步枪,单价差不多也是25两左右,日本鬼子的三八大盖出厂价是25块银元,约合18两银子。

  从上面这些数据就能看出来,这些列强自己生产的步枪,不论出口价是多少,他们自己的出厂价一般都是15到20两银子之间,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些价格都是在日本和美洲的白银大量流通市场之后,造成通货膨胀,白银购买力贬值之后的价格。

  而元末明初这个时候,还没有大规模金银流入市场,虽然去年汪大渊从美洲带回来1200万两的金银,但这许多金银还都堆在造币厂等着制作银元,还没来得及流入市场呢,因此暂时还不足以立刻显现出通胀的效果,大明的白银价格目前还是比较坚挺的,鲁锦这时候的一两银子完全可以当清末二两银子花。

  所以对比那些列强,大明的五二式步枪出厂价在六两到十两之间,其实和他们的15到20两之间是差不多的,这也是自己能够生产的好处,如果是进口的话,那价格可就没谱了

  听了这个报价,冯国用才点了点头,然后又问道,“那年产量呢,可能供的上全军换装?”

  “供应全军换装,那肯定绰绰有余,至于年产量这个东西,主要还是看朝廷的需求,其实真算起来,40万支的总产量并不是很多。”陶广义没头没脑的一句话,听的众人顿时一头雾水,这不是跟什么都没说一样吗?

  “什么意思,陶尚书还是说清楚些,什么叫看朝廷的需求?”冯国用当即追问道。

  陶广义这才解释道,“之前禁卫军所用的燧发枪,都是在庐州铁厂生产的,最早的时候是按月产八百多支,也即一个营的装备设计的生产线,后来工匠熟练之后,逐渐能做到月产一千到一千二百支,年产一万二到一万四千支的规模。

  “但是,这个产量是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的,如果朝廷需要,完全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比如正在建设的金陵兵工厂,我们完全可以设计出年产40万支的产能,无非多建几个车间,多招募一些工匠而已。

  “但朝廷的总需求量就那么多,如果一年生产40万支,那等造完这一批步枪之后,工厂和工人就没活干了

  “而如果设计成年产五万支,造完这批枪就要八年,年产十万支,那就需要四年,年产量究竟有多少,完全看朝廷怎么安排,如果朝廷要扩军,就是一年百万支,也不是完全做不到,而且还有步枪的出厂价格,那肯定是造的越多越便宜。”

  陶广义说完便不再说话了,而在场的其他人却顿时面面相觑了起来,怎么听他这意思,还想多造些步枪的样子。

  年产一百万支步枪,这还真不是陶广义吹牛,因为原历史上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就有如此夸张的产量,当时拿破仑为了爆兵,在法国组建了八条步枪总装流水线,还有四五十家作坊用来生产枪械零件,又派出专员常驻各个作坊,监督零件的尺寸公差,使每个零件的公差都控制在0.03毫米之内。

  就这一套法子,便使拿破仑巅峰时期,拥有年产90多万支制式燧发枪的能力,这才让他能一次拉出几十万人马去远征俄国,而且拿破仑那个时期,用的还是水力机械,鲁锦的大明已经用上蒸汽机和各种机床的组合了,真要敞开了爆兵,别说年产一百万,就是年产两百万也不是没有可能.

  然而冯国用却第一个摇头道,“造的越多越便宜,那也不能多造,朝廷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军费更是十分有限,你就是把价格压到6两银子一支,那40万支也要260万两,朝廷哪有那么多闲钱,再说买来也用不完。”

  陶广义闻言却低声反驳道,“我军的主力虽然要裁军到40万人,可全国的内卫军加起来却有上百万呢,内卫军也是需要装备的啊.”

  冯国用立刻瞪了他一眼,“花七八百万两银子,给内卫军装备上百万支新式火枪,你想让他们去打谁?”

  陶广义顿时就不说话了,这事确实不是他能做主的。

  而且内卫军是用来给国家内部维稳的,这上百万支新式火枪发下去,究竟是维持稳定,还是挑起祸事,那可就真说不准了。

  万一有内卫军造反,本来野战军还可以仗着装备的优势镇压一下,可要是内卫军也有了一样的武器,野战军再想镇压地方反贼都会失去优势。

  再说只是地方维稳而已,要什么火枪,有些大刀长矛用着就不错了,正好主力部队淘汰下来的那些冷兵器,都可以转给内卫军使用,还不浪费。

  当当当——

  然而就在这时,鲁锦却再次敲响了桌子,一下就引起了众人的注意,鲁锦这才说道。

  “关于产量的问题,朕来说一下,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大家必须抛开以往的老观念,工厂集中生产,和以前那种临时招募一批工匠,在兵器铺子,兵器作坊中打造刀枪是不一样的。

  “打造刀枪,随便找几个铁匠就会,但火枪更复杂,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学会制造的。

  “所以对于工厂里的工人,就不能再像以前的兵器作坊中的铁匠一样,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朝廷需要时就把他们招来,朝廷不需要时就把他们遣散,任其自生自灭,工厂却不能这样。

  “否则这40万条枪造完就将他们遣散?那以后再想补充一批枪械的时候,难道还要临时再招一批工人吗?前方打仗急需武器,难道你可以跟敌人说再等我几年,等我这一批新工人学好了手艺,造出新枪来再跟你打?那不是扯淡吗?

  “所以只要这兵工厂一开始投产,就不能轻易停工,朝廷必须养着这批工人,这就有两种办法,要么就让他们一直造枪,朝廷花银子买,工厂才能有钱给工人发工资薪水,要么就给工厂找其他的活干,让他们生产其他民用产品。

  “总之工人只要有活干,工厂就可以不解散,工厂不解散,朝廷想什么时候生产新枪,就可以随时生产新枪,不仅兵工厂如此,民间的其他工厂也是如此,这才是工厂的组织形式,和传统作坊是不同的。”

  施耐庵闻言顿时皱起眉来,当即问道,“陛下,可若是一直不停产,那生产那么多步枪给谁用?恐怕朝廷也用不了那么多吧?”

  鲁锦却说道,“这个问题,朕当然也想过,首先就是总产量的问题,朝廷有40万军队,那也不可能就正好只生产40万支枪吧,枪也是兵器,也是器械,只要使用就会有损坏,有消耗,因此除了现役部队用的火枪外,朝廷还应该多储蓄一部分,放在武库里,以备不时之需,这是正常的吧?”

  众人闻言都点了点头,历朝历代都有武库,甚至后世还有出土的汉朝武库遗址,汉朝那一个武库中的装备,就可以武装十几万精锐甲士,武器多的离谱,那大明也搞个武库很正常吧?

  “所以朕的想法是,兵工厂的年产量,就按年产十万支步枪的产能来建设,四十万军队,每年换装十万人,四年时间就可以完成军改,四年之后生产的步枪,转为武库储备,但不能再生产那么多。

  “到时可以降低产量,同时还要尽量压低价格。”

  鲁锦这时又看向陶广义,对他说道,“四年之后,如果你能把每支枪的价格压到5两,那朝廷就每年再定五万支新枪,而且二十年内,让工厂一直有新订单。”

  此言一出,还不等陶广义答应,冯国用就蹙眉道,“陛下,即便压到五两一支,每年五万支新枪也要25万两,这都赶上海军一年的造舰费用了,而且连续生产二十年,那不就是一百万支,就算武库再储备四十万支,不还是有六十万支没用了吗?”

  鲁锦闻言却伸出手指说道。

  “第一,这些枪是可以给内卫军使用的,朕知道你们担心什么,朕也不说那些,什么只要天子仁德,就不会有人造反,这种自欺欺人的屁话,心怀野心之辈多的是,万一有人蛊惑内卫士卒,发生什么都不足为怪,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想要防备内卫军用这些枪造反,倒也容易。

  “你们别忘了,枪是枪,弹是弹,没有子弹的火枪跟烧火棍也没什么区别,朝廷大不了可以控制内卫军的弹药储备,只要别给他们留太多弹药,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真的打起来,那些弹药也很快会消耗一空。”

  众人全都点了点头,冯国用也道,“这也是个办法。”

  鲁锦又伸出第二根手指,“第二,内卫军不仅是用来镇守地方的,同时也是国防动员体系的一部分,平时只维持少量野战军,用来节省军费没问题,但真需要打国战的时候,内卫军拉出来也要随时能上战场。

  “这就要让内卫军的作战方式不能和野战主力相差太大,因此野战军用的兵器,内卫军也应该会用,内卫军的火枪可以不装备太多,但至少要让他们会用。

  “现在的内卫军不是施行三年兵役制吗,一年训练,一年屯田,一年执勤,那每支内卫军,我们可以只发三分之一的火枪,让训练的那三分之一用火枪来训练,其他屯田和执勤的,还用大刀长矛。

  “第三,是关于技术方面的,咱们现在的五二式步枪,就算多生产一些,也不会有太大的浪费,因为下一代的步枪技术更新,主要集中在子弹上面,和枪的关系也有,但没那么大。

  “也就是说,等今后换装下一代步枪时,现有的这些步枪只需经过稍微改装,就可以翻新成新式步枪使用,每支老枪的翻新费用可能都用不到一两银子,就可以变成新枪,现在造的这些枪,我们将来还能继续用。”

  “还能这样?”

  “原来如此。”

  “那为何之前的燧发枪不能改造?”

  众人顿时惊讶出声。

  “因为燧发枪和新枪的口径不同,而且也没必要改造,朝廷又不是造不起新枪。”鲁锦解释了一句说道。

  众人这才再次点头。

  鲁锦说的,当然是活板门步枪了,现在已经用上前装火帽线膛枪了,下一代步枪最多也就改进一下金属定装弹,用的还是黑火药,然后从前装改为后膛装填。

  到时只需把枪管尾端锯下来,换上一个活板门击针,其他地方什么都不用变,就能改成后膛枪,就像老美的春田活板门那样,改造费用非常便宜。

  “第四,就算以后生产出第三代步枪,再次换装的时候,这批老枪也不会浪费,咱们还能把这些枪卖出去,不说能大赚一笔吧,至少也能回笼一些本钱。”

  此言一出,众人再也绷不住了,冯国用当即问道,“陛下真要把这些枪往外卖,可是大明又能卖给谁呢?”

  鲁锦立刻道,“朕要卖给自己的儿子,卖给大明的藩属国,这总没问题吧?”

  众人闻言顿时面面相觑,施耐庵犹豫一下才试探问道,“陛下要给皇子册封藩王,还准备让藩王自建军队?”

  鲁锦当即道,“朕知道你们想什么,在大明,在神州,朕当然不会给皇子们裂土封疆,可天下又不止有神州,海对面不是还有黎洲吗,那里南北长数万里,东西广两万里,那么大的一片土地,却被一群九黎遗族的野人占据,连耕种炼铁造车都不会,岂非暴殄天物?

  “昔日黄帝与蚩尤逐鹿天下,蚩尤战败,九黎遗散,而今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为何不能去做完祖宗未竟之业,把海对面的黎洲,也纳入我华夏版图?大明居中为周天子,藩王们屏藩海外,各自建国,裂土封疆,藩国自制,有何不可?

  “昔日周天子可以封建姬姓诸侯,正是姬姓诸侯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才有了我中国如今的版图,否则华夏就应该只有中原一隅之地,周围全是蛮夷,又何来今日之中国?

  “我公输氏亦为姬姓之后,为何不能效仿祖先,让皇子们去海外为炎黄子孙开辟更多的生存空间?”

首节 上一节 444/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