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溪是唯一一个没有表现出明显反对的声音。
反而还主动发言:“我明白大家的担忧,但我要说,做芯片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技术突破,更是为了伴矽的未来。”
“如果我们不做突破,就永远只能是追随者,永远无法打破现有市场的天花板。”
王刚皱了皱眉:“张总,突破是必须的,但我们不能一头栽进去。”
“像您说的,龙芯、飞腾这些项目,国家扶持了很多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最终都没有走出来。”
“我们没有这些资源,怎么保证不会重蹈覆辙?”
张灵溪叹了口气,语气依然坚定:“我知道你们担心的是投入和风险。”
“确实,做芯片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涉及到的不仅是技术问题。”
“还有资本和产业链的支持,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没有机会。”
她转向陆山:“陆总,我们有优势。”
“我们已经突破了拓扑半金属的合成技术,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研发出高效的芯片设计方案。”
“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芯片面临的功耗和速度问题,市场一定会对我们的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们不仅要打破现有的技术壁垒,更要从市场中争夺话语权。”
陆山默默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然:“我明白你们的顾虑,但这个决定已经做出。我们没有退路,必须全力以赴。”
气氛有些紧张,王刚的声音再次响起:“陆总,您说我们没有退路,那如果我们失败了,怎么办?”
“这一块芯片开发起来的成本有多高,资金怎么安排?如果我们失败,整个公司可能会陷入无法挽回的困境。”
陆山眉头微皱,眼中却没有一丝动摇:“我清楚每一步的风险,但我相信,只有通过突破,我们才能赢得未来。”
“如果失败了,我们还可以从失败中学习,重新站起来。而不去尝试,永远都不会有成功的机会。”
会议室内的气氛一度变得压抑,几乎每个人都在深思这个问题。
张灵溪向了王刚和赵凯:“我知道大家的顾虑,也理解你们对风险的担忧,但技术革新本就充满未知。”
“我们可以选择保守,继续在现有领域稳步前行,但那样终究会被时代抛弃。”
“真正的突破,正是在于这些不确定性和挑战。”
王刚沉默了一会儿,最终叹了口气:“陆总,张总,我理解你们的决心。”
“毕竟,伴矽不是一个普通的公司。你们的眼光和格局,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这些老兵的认知范围。”
“但这条路……风险太大。”赵凯也低声道,“我们团队能否准备好迎接这样一项挑战,甚至是我们的生产线,是否能支持这种级别的技术突破?”
会议室的气氛愈发沉重,大家的目光在陆山身上打转。
王刚和赵凯的质疑仍在空中回荡,显然没有得到完全的回应。
张灵溪虽然坚定,但她的眼神也带着一丝担忧,似乎在思考着如何平衡技术突破与现实的矛盾。
陆山站在窗前,背对着众人,心里一片冷静。
他知道,今天的决策不仅关乎公司未来,甚至可能影响整个行业的格局。
所有人的目光,都在等待着他一个更加明确的答复。
终于,陆山转过身来。他脸上的表情依旧冷峻,却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决然。
他走到会议桌前,毫不犹豫地从文件夹里拿出一叠厚重的纸张,然后将它们猛地摔到桌上。
纸张翻飞,发出“啪”的一声脆响。
所有人都愣住了,目光瞬间锁定在那一叠厚重的论文上。
“这是……?”王刚下意识地问道,他的语气中夹杂着不解和警觉。
陆山没有回答,冷冷地看着眼前的一群人,声音低沉却异常清晰:“这是关于拓扑半金属芯片的研究论文。”
会议室里,空气凝固了一般。
王刚愣愣地看着桌上的论文,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开玩笑吧?”他伸手翻开最上面的一页,手指微微颤抖。
“《基于拓扑半金属的新型芯片结构设计与运算模型》?”
他念出标题,声音里带着一丝不确定,“这……谁写的?”
赵凯凑了过去,接过几页论文。他才看了几行,表情从疑惑逐渐变成震惊:
“这些公式……这些模型……天哪,这完全超出了我对芯片设计的认知!”
张灵溪也凑过来,直接抽出一页,目光紧紧盯住上面的推导。
她快速扫了一遍,猛地抬起头,语气激动:“这个公式是针对电子在拓扑半金属格栅中的行为进行描述的!”
“如果这个模型成立……芯片的架构可以完全重塑!”
“什么意思?”赵凯怔住。
张灵溪抬起手指着论文的一段公式:“传统芯片的运算依靠电子流动来进行0和1的计算。”
“而论文中提出,利用拓扑半金属的电子跳跃特性,我们可以直接通过电子的量子态实现0和1的切换。”
她顿了顿,语气更显兴奋:“这意味着,芯片的功耗会降到极低,而运算速度则会大幅提升!”
“而且……体积也可以压缩得更小!”
“更小?”王刚有些发懵,“能小到什么程度?”
张灵溪吸了口气,指着论文中的一段设计:“按照这篇论文的描述,利用拓扑半金属格栅。”
“芯片的体积可以做到指甲盖大小,而性能却是目前顶级芯片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
“指甲盖大小?”王刚失声喊道,他整个人从椅子上弹起来,“开什么玩笑!”
“你是说,这么小的芯片,能超过现在的所有顶级产品?”
张灵溪点点头,脸上的表情无比认真:“没错。”
“而且这不仅是可能,这篇论文的推导逻辑完全自洽,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
赵凯翻到另一页,皱着眉头细看,突然发出一声惊呼:
“等等,这段内容……这里说拓扑半金属的结构可以让芯片拥有多个核心。”
“每一个核心都可以独立完成任务,还可以同步协作!”
他快速阅读了下去,越看脸色越震惊:“几组金属格栅就可以组成一个计算核心……我的天。”
第390章 开辟新的赛道
“如果这样设计,拓扑半金属芯片的核心数能远远超过传统架构!”
“一颗芯片拥有几百甚至上千个核心不是问题!”
“几百个核心?”王刚瞪大了眼睛,声音里满是不可思议,“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我们现在的顶级芯片,最多也就十几个核心,而你说的……几百个?”
赵凯点头,语气带着震撼:“没错,这篇论文中描述的芯片架构,核心数量完全取决于金属格栅的排列方式。”
“只要材料工艺能跟上,核心数量完全可以做到成百上千!”
“而且……”赵凯翻到另一页,指着一个数据表,“缓存的容量可以和伴矽内存直接匹配,传统芯片的缓存只有几十兆甚至更少。”
“而这种设计下,缓存的容量可以直接进入TB级别!”
“TB级别?”王刚喃喃重复,像是在确认自己没听错。
他又翻了几页,眼神逐渐变得复杂,“不仅是缓存,还有频率……这上面写的频率峰值可以达到20GHz以上。”
“是现在芯片的好几倍!这……简直不可思议!”
张灵溪又拿过一页,指着上面的运算模型:“这还不止。你们看这个——同步分工计算模型。”
“传统芯片的多核协作有瓶颈,但这种设计通过量子态控制,可以让每一个核心独立工作。”
“同时又能高速协作,效率完全碾压传统架构。”
“如果真能做到……不仅运算速度快,功耗还低,体积更小……”赵凯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表情表达自己的心情。
会议室内陷入短暂的静默,只有翻阅论文时纸张摩擦的声音响起。
“我刚刚查了一下,这篇论文……”赵凯快速操作着笔记本电脑,几秒后猛地抬起头,神色复杂地看向陆山。
“根本查不到!网上没有,学术库也没有!陆总,这论文到底从哪来的?”
王刚眉头紧锁,紧接着说道:“确实,我看了论文的公式,这不是半吊子写的东西。”
“这种深度的研究……得有国家级实验室背书吧?难道这是内部机密?”
赵凯愣了一下,低声自语:“难道陆总和某个顶级实验室有合作?”
“或者……”他一抬头,眼里突然冒出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难道这是您自己写的?”
这句话一出口,所有人都停下了动作,齐刷刷地看向陆山。
陆山站在桌前,目光平静。
他轻轻推了一下论文,将它翻到一页详细的电子跃迁模型,声音不紧不慢:
“这篇论文来源于更高层面的研究。”
“我们拥有这篇论文的所有权。”
这篇论文的确不是陆山写的,是庞加莱和图灵写的,但这事儿没法说。
“但它是我们伴矽实现突破的钥匙。”
“更高层面的研究?”王刚疑惑道,“什么层面?这个层面的研究者,怎么会和我们扯上关系?”
陆山扫了他一眼,没有直接回答:“来源的问题,你们暂时不用操心。”
“重点是,这篇论文的核心思路,你们能不能看懂。”
“能不能看懂?”王刚苦笑,“这可是拓扑物理的顶级研究啊,我们不是真正的理论学家,哪能完全看懂?”
赵凯插话道:“虽然没完全理解,但很多地方已经让我震撼了。”
“特别是关于拓扑半金属芯片中多核设计的部分,我看得都快晕了。”
“陆总,您真的能解释清楚吗?”
“问吧,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陆山缓缓开口。
王刚第一个提问,他用手指敲了敲论文中关于“电子跃迁与运算模型”的公式:
“陆总,这里写的电子跃迁态的瞬态控制……咱们连实验验证都没做过,这种精确控制真的能实现?”
陆山走到白板前,用笔画出一组简化的晶格模型,边画边说道:“这一点,是通过量子势阱实现的。”
“电子跃迁受到晶格对称性的约束,实际的运动轨迹是被外场调控的。”
“这种调控并非完全自由,但因为拓扑半金属的特殊结构,跃迁的状态可以稳定在离散值。”
他画了几条箭头,指向关键点:“比如,这里是0,这里是1。”
“只要外场调节到位,电子就只能跃迁到预设的态,不会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