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点点头,眉头舒展了一些:“原来是这样……这个用拓扑特性解决了很多传统的干扰问题。但这种控制需要多精确的设备?”
“实验室级别的精度。”陆山答道。
“但是,我们的生产线并非遥不可及,通过提升场效应设备的调节能力,就能逐步实现量产。”
王刚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赵凯紧接着提出问题:“陆总,这篇论文提到芯片缓存可以扩展到TB级别,但传统缓存技术的物理距离会增加延迟。”
“这种大容量缓存,延迟问题怎么解决?”
“这个问题很好。”陆山露出一丝淡笑,重新拿起笔,“论文中提到的缓存设计,是用动态数据块对接伴矽内存。”
“传统芯片的缓存局限于片内,但我们的方案中,芯片缓存和伴矽内存直接互联。”
他在白板上画出芯片与内存模块的交互图:“这样,缓存和内存之间的传输速度会大幅提升。”
“而且,由于伴矽内存本身的速度远超传统内存,它可以直接承担部分高速缓存功能。”
赵凯恍然大悟:“也就是说,缓存的物理限制被伴矽内存的速度弥补了?”
“正是如此。”陆山点头,“传统架构限制很多,而我们的方案是用全新的思路打破限制。”
张灵溪盯着论文中的多核模型,忽然抬头问道:“陆总,芯片的多核协作部分也提到了分层调度。”
“论文里的理论逻辑我理解了,但实际执行中,这种调度会不会增加核心的同步延迟?”
陆山微微一笑:“传统架构的延迟,来自于同步和调度的效率。”
“而在我们的芯片中,多核之间的调度,是通过量子态直接控制完成的,几乎不存在传统的中间过程。”
他用笔点了点论文中的描述:“这个理论核心在于,金属格栅间的核心组,可以直接通过量子态协作。”
“这种协作方式类似于并行计算,不需要传统的串行调度。”
张灵溪听后露出恍然的表情:“那也就是说,核心之间的延迟几乎被完全消除了?”
“没错。”陆山点头,“这种架构的优势就是效率最大化。”
王刚翻到论文的最后一页,又问:“那材料工艺呢?芯片核心数可以做到上千甚至更多。”
“但量产时金属格栅的加工精度要达到什么级别?咱们目前的设备能跟上吗?”
“初期确实有难度。”陆山语气依旧平静,“但论文已经给出了参考方向。”
“金属格栅的精度需求,可以通过升级现有设备实现,而多核之间的精确连接,初期可以通过小规模试验验证。”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另外,我们可以先用少量核心的原型芯片测试性能。”
“等验证了工艺可靠性,再逐步扩展到上千核心。”
王刚点点头,神色中多了几分信任。
随着陆山的讲解,一个个问题被解答清楚,团队成员逐渐从困惑转向信服。
他们越是理解论文的内容,越是被它背后的技术深度和创新震撼。
赵凯叹了口气,满脸复杂地说道:“陆总,这篇论文不光开创了新思路,还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王刚也露出一丝笑意:“这条路虽然难,但我相信,这篇论文会成为我们攻克芯片技术的‘圣经’。”
“现在可以确定,这条路是可行的。接下来,就看我们怎么一步步把它变成现实了。”
陆山环视众人,声音低沉却充满力量:“这就是我们的任务——将理论变成现实。”
会议室内的讨论渐渐平息,赵凯翻着手中的论文,眼神中依旧带着浓浓的震撼。
他忍不住抬头说道:“陆总,这篇论文的价值简直不可估量。”
“如果发表在《Nature》或者《Science》这种顶级期刊上,绝对会引起轰动。”
王刚接过话,语气中满是钦佩:“别说顶级期刊了,就算只发在行业内的权威杂志,这也足够颠覆整个半导体行业的认知。”
“国外的那些芯片巨头,看到这篇论文,估计都得炸锅。”
张灵溪点了点头,认真说道:“陆总,这篇论文不仅仅是一份理论,它包含了完整的实验思路和实际应用方向。”
“一旦发表,伴矽的名字会立刻被全球科技圈记住。我们会成为风暴的中心。”
然而,陆山却没有露出任何兴奋的表情。
他只是微微摇头,声音低沉却透着决断:“论文暂时不能发表。”
“为什么?”赵凯愣住了,显然没想到陆山会拒绝。
“现在发表,只会带来麻烦。”陆山淡淡说道,目光扫过众人,“一旦这篇论文公开,我们将面临两大问题。”
“第一,竞争对手会疯狂模仿,甚至动用他们掌握的强大资源来抢跑我们。”
“虽然,我相信即便他们看到论文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操作,但是我不喜欢这种感觉。”
“第二,我们手里还没有实物产品,别人只需要质疑这篇论文的可行性,就足以让我们陷入舆论漩涡。”
王刚沉默了一会儿,低声道:“确实,没产品支撑的论文,只会让人觉得我们在空谈,甚至有可能引来恶意打压。”
陆山点头:“所以,我的计划是,先把芯片做出来,用产品证明我们的实力。”
“等到产品面世,论文再发表,那个时候,所有人只会追赶我们的脚步。”
张灵溪目光一亮,赞同道:“陆总说得对。先用产品抢占市场,掌握主动权。”
“到时候,我们的技术优势已经不可动摇,论文发表只会锦上添花。”
赵凯叹了口气,露出一丝遗憾:“那就只能委屈这篇论文,暂时埋在伴矽内部了。”
陆山敲了敲桌子:“别纠结论文了,现在最重要的是,把生产线改造出来。”
“我们需要设备,真正能制造拓扑半金属芯片的设备。”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快速列出了几项关键任务。
“第一,现有生产线的改造。”陆山用笔在白板上写下“设备升级”几个字。
“目前我们的生产线是用来制造内存和硬盘的,对拓扑半金属芯片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改造生产线,首先要解决的是精度问题。”
赵凯举手问:“陆总,芯片生产的精度要求,比内存和硬盘高很多。我们现在的设备能满足吗?”
“不能。”陆山直言,“拓扑半金属晶格的排列需要纳米级的精确度,目前的设备达不到这个标准。”
“但是,我们可以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他画出一台高温熔炉的草图:“比如,用于拓扑半金属合成的炉子,需要在高温和高压下保持稳定。”
“我们现有的等离子熔炉只能支持低批量生产,必须提升温控和压力控制的精度。”
王刚点头:“确实,温度和压力的波动会导致金属晶格排列紊乱,这部分必须解决。”
陆山接着画了一个喷涂设备的图形:“第二是涂层设备的改造。”
“拓扑半金属的格栅结构,需要在晶圆上均匀喷涂一层导电膜。”
“这一工序要求喷涂精度达到原子级别,同时保证膜的厚度完全一致。”
赵凯摸着下巴,思考着说道:“这是不是得引入新型的喷涂头?传统的喷涂设备可能达不到这种精度。”
“没错。”陆山点点头,“我会联系几个专业设备厂商,定制一批超高精度的喷涂组件。”
他顿了顿,又在白板上写下“金属结构”几个字:“第三是按照我们的要求优化金属结构,规整隔栅排列,让其在逻辑上形成最优。”
“这一步很重要,拓扑半金属芯片的核心结构金属隔栅的排列方式。”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高频金属结构优化设备,能够在纳米级别的间隙上进行无损加工。”
王刚叹了口气:“这种设备很少有人能做出来吧,我们能搞到吗?”
陆山目光坚定:“伴矽的合作伙伴名单里有一家设备厂商,我会亲自去谈。他们有能力帮我们定制这样的设备,如果这个公司做不出来,我们就自己做。”
“第四,量子场效应测试仪。”陆山接着说道。
第391章 芯片突破
“我们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控金属格栅的电子态变化,这就需要一种高灵敏度的量子探测设备。”
赵凯皱了皱眉:“陆总,这种设备恐怕国内没有成熟的现货,定制需要很长时间吧?”
“时间我们可以争取。”陆山看向赵凯。
“但你负责整合国内现有的资源,能改造的改造,能替代的替代。不要等,要边生产边调试。”
赵凯点头,立刻记录下来。
张灵溪跟着补充:“陆总,除了设备,芯片的生产环境也得提升。”
“半导体制造需要无尘车间,现在我们的车间等级只有百级,拓扑半金属芯片可能需要十级甚至更高。”
“这个也在计划中。”陆山答道,“我已经让行政部门开始车间改造,预算不用担心,必须一步到位。”
他看向会议室内的每个人,声音沉稳而有力:“伴矽的内存和硬盘已经让我们站稳脚跟,但芯片将决定我们能走多远。”
“接下来的任务很明确——升级设备,改造生产线,拿出第一批原型芯片。”
所有人对视一眼,眼神中都带着几分兴奋和紧张。
“明白了,陆总。”赵凯率先答道,“我马上去联系设备厂商,把计划细化。”
“我们负责车间的无尘改造和测试设备调试。”王刚紧跟着说道。
张灵溪最后总结:“芯片项目是我们的未来,大家全力以赴吧。”
会议结束后,伴矽的每一个人都开始行动起来。
陆山站在会议室里,目送着他们离开。他的目光深邃,嘴角微微扬起一丝笑意。
“半导体行业的天花板……天花板是有,只是在谁的手里,还不一定。”他低声自语。
伴矽公司内的气氛热烈而紧张,所有人都在忙碌着。
从设备改造到工艺流程优化,每一个环节都紧密运转。
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正在冲击一个几乎不可想象的目标——打造世界上最强的拓扑半金属芯片。
第一周,问题就接踵而至。
“陆总!”赵凯急匆匆地闯进办公室,手上拿着几张测试报告,表情焦虑。
“喷涂设备这边出问题了!喷涂的导电膜厚度不均匀,导致晶圆表面分布不稳定,很多晶格直接坍塌了!”
陆山接过报告,只扫了一眼,便抬头问道:“喷涂设备的参数怎么调的?”
赵凯皱眉:“按照我们之前的模拟数据设置的,但喷涂的速度好像不稳定。”
“设备可能精度不够,涂层厚度的误差达到了3纳米!”
“3纳米?”陆山的眼神一沉,“这种误差直接毁掉了晶格对称性,产品肯定不合格。”
他站起身,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一个涂层喷头的结构示意图:“我们不能指望现有设备完全满足需求。”
“喷涂的稳定性需要额外设计气流控制装置,确保均匀性。”
“加装气流控制装置?”赵凯愣了一下,“可是这需要重新定制配件,至少得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