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秋明明已经被废了武功,重伤不治后又是被埋入地下,究竟是什么样的手段,能让他瞒天过海,从少林寺的看管中逃脱。
“无色大师,还请速去将此事回报天鸣禅师,不过千万不要再对第二人提起。”
赵志敬深吸口气,预想中最坏的情况还是发生了,那之前的猜测估计都要推翻重来。
“道长稍待,贫僧这就去找方丈大师。”
无色和尚点点头,知道事关重大,当即运起轻功急急返回寺中去找天明禅师。
趁着这功夫,赵志敬将棺盖又细细查看一遍,除了刚刚撬起的地方,果然还有其他搬动过的痕迹。
看来当时受丁春秋迷惑的绝不止虚常和尚一人,能避开少林寺的耳目将人救出,寺中十有八九还有内应。
“阿弥陀佛。”
时间不长,天明禅师随着无色和尚一同赶来,看了看棺材中的情况,低声诵了句佛号。
“本寺居然让这魔头逃脱,再次为祸天下,实在是罪过。”
赵志敬劝道:“方丈大师无需自责,丁春秋心计之深沉,只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他武功尚在的时候,应该就打定主意要故意挑衅佛门威严,因为只有一个武功被废的老人,才会渐渐被疏忽,方便行事。”
“之后数年时间,便费尽心思的用言语蛊惑跟他接触的少林弟子,先让虚常破戒被逐出山门,跟着再诈死脱身。”
事实已经摆在眼前,由不得天明禅师不信。
从霍都闯山,到李莫愁在寺中行刺,现在又有百年前的旧事被挖出,老和尚修为虽然深厚,但还是觉得身心俱疲。
无色和尚见老方丈神色异常,像是突然又老了十岁,赶忙劝解道:“方丈师叔,寺中虽然让那丁春秋逃了,但算起来已经过去百年时间。”
“无论他如何阴险奸诈,此时还不都一样长埋地下?”
“无色大师言之有理,还请方丈大师保重法体。”
事已至此,赵志敬也不便多说什么,毕竟年代过于久远,如今再要争论什么是非对错已经毫无意义。
只是无色所说的长埋地下,赵志敬并不完全认同。
丁春秋尚在人世的可能性虽然极小,但以逍遥派种种类似于修仙的功法来说。
绝不是没有。
第151章 清穆剑法
丁春秋的事情既然已经确定,无论结果如何,这趟少林寺之行都算没有白费功夫。
“方丈大师,此事还请暂时保密,一旦泄露,很可能会打草惊蛇。”
“等贫道回返华山后,会与郭大侠夫妇仔细商议,看看下一步如何应对为好。”
天鸣禅师点头答允,回道:“此乃关乎天下苍生的大事,老衲与少林寺绝不会袖手旁观。”
此时已过了晌午,赵志敬觉得没有必要再在少林寺中逗留,便与天鸣禅师两人辞行,准备这就下山去了。
眼下少林寺事务众多,天鸣禅师便不挽留,仍是由无色和尚将赵志敬师徒一路送出山门。
“赵道长,和尚与你一见如故,若是有机会,真想彻夜长谈,论武说艺。”
如果没有无色和尚的诚心相待,此次少林寺之行很难会如此顺利,赵志敬心中感念,拱手施礼道:“蒙大师不弃,只是俗务缠身,等贫道下次再来拜访,一定奉陪到底。”
无色和尚性格豪爽,哈哈大笑道:“一言为定,和尚在寺中恭候道长再来那天!”
二人许了下次聚会的约定,再看看已经到了山门,便就挥手作别。
赵志敬带着关蛮儿离了少室山,本想回昨晚歇息的客栈养精蓄锐,等到明日一早再赶路。
结果这登封县城中来了不少蒙古兵,挨家挨户的搜查刺客,连着对过往行人的盘问也严了一倍不止。
“霍都的动作倒是真快,看来此地不宜久留。”
如今忽必烈应该正在汴梁城坐镇,与登封县相去不远,今日李莫愁再次现身,蒙古方面反应如此迅速,倒也算是合情合理。
再者看李莫愁的架势,明显是有备而来,挑拨宋蒙关系是真,能不能杀人还是次要。
此时见了县中情况,赵志敬本不想节外生枝,正要转身离去,路口处突然转过来几个蒙古武士。
其中一个大声喝问道:“那边的汉人,从哪来的!”
赵志敬微微皱眉,料理几个蒙古兵不过是顺手的事,但是自己一旦动手,事后遭殃的就是登封县百姓。
“从东土大唐而来。”
赵志敬随口答了一句,跟着脚步一点欺身上前,出手如电将几人穴道点住。
随后拉住关蛮儿,朝着与县城相反的方向离开。
“杨师弟,你可好些了吗?”
华山玉女峰思过崖上,钻研武功已有五天的杨过,轻轻吐出一口浊气,微笑开口。
“徐师哥,不打紧的。”
“这些日子有劳师兄们处处关照,师弟才能专心练功。”
徐清昊摆摆手,“你我师兄弟之间,不说这些。”
自赵志敬离开华山后,杨过便一直在思过崖中闭关,一日三餐都是徐清昊从山腰处的坐忘观送上山顶。
掌管着观中伙房的鹿清笃,也时常给小师弟杨过开开小灶。
这些日子以来,杨过几乎要将师父留下的周易翻烂,期望着能从卦象中悟出几分“料敌机先,只攻不守”的意境。
他此时年纪虽小,但因为天资聪颖和贪多务得的心性,所学已经可以算得上是繁杂。
娘亲穆念慈传的洪七公武功;西毒欧阳锋教的蛤蟆功;全真教武功;空明拳;太极拳剑。
还有从师兄们那里学来的武功,林林种种加在一起足有二三十样,只不过博采众家果然巧妙,但也难免驳而不纯。
等遇到对手时,东一招西一式的施展出来自然是叫人眼花缭乱,可在真正的高手眼里,无非就是些小孩杂耍。
这次有了师父指点,杨过也觉察出自己在武学上的弊端,如此多的武功中,他还没有一样练到真正的第一流境界。
思过崖上清冷无比,但也正好适合静静思考,杨过在山洞中走走停停,苦苦思索,一开始没有半点进展,十分烦恼。
直到第三天,又想起师父所说“未尝不可另辟蹊径,自创出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剑法”,心中顿时一动。
“师父既然说最适合的剑法,那我为什么不能取所有武功之长,自成一家呢?”
赵志敬虽说让杨过自创武功,但在杨过看来,生平所见只有如义父欧阳锋、郭伯伯、师父、太师叔祖这种级别的高手,才配得上自创武功。
所以就算想起,也立马将念头打消,直到此时终于无路可走,才真正理解了师父话中的意思,当即眼前一片光明。
“料敌先机,只攻不守”
杨过从清晨想到晌午,又从晌午想到深夜,甚至到了不吃不喝的地步。
所有曾经学过的武功招式在脑海中此起彼伏,好像就要在他脑中争出个长短高下。
到了最后,不由自主的将种种招式一一施展,却又慢慢的混成一团无法分辨来处,杨过精疲力尽,一个踉跄摔倒后便昏了过去。
这可把负责送饭的徐清昊吓了一跳,原本见师弟三餐都没动,心中已经担忧。
不过那时杨过还在打坐,徐清昊不想搅乱他思绪,所以只把餐食放在洞口。
“师弟,切不可急于求成,以免走火入魔。”
杨过醒来后,便见到师兄徐清昊坐在自己身边守护。
原来杨过虽然昏倒在地,但只是用脑过度,呼吸脉搏并没有出现异常,否则徐清昊早就已经把他背下山去了。
“多谢师兄照顾,师弟理会得。”
就这样又过七天,杨过接连昏迷了五次,但一次比一次的时间短,而且每次醒来后并无颓唐萎靡的神色。
所以徐清昊虽然劝说两次让杨过下山,但杨过都婉言相拒,并且保证自己绝对没有什么问题。
自那以后,杨过发现凭借自己现在的见识修为,想要创出一门武功绝非易事,但却可以在“料敌机先,只攻不守”上另辟蹊径。
“我前几日常常胡乱出招,连自己都分不清下一步要攻向哪里,旁人肯定更不知道,这就是无招胜有招。”
杨过一边想,一边拿起长剑往半空虚刺,“而料敌机先,就是要观察对手招式中的破绽。”
“后发先至,攻敌之必救,便可只攻不守!”
周易之中记载的卦象千变万化,但又是万变不离其宗,就像是各种武功招式,即便再怎么精妙,也逃不出兵刃本身的限制。
正好杨过对各种兵刃都有涉猎,可以借此较为浅显的归纳出一套以“破”为宗旨的剑法。
“破兵剑诀”
杨过摇摇头,心想按照师父给师兄们武功起的名字,这套剑法该叫做“清穆剑法”才对。
第152章 华山雪
十一月初一这天,赵志敬带着关蛮儿回到了华山山脚下的华阴县。
从登封县离开那天起,路过的所有城镇几乎都开始戒严,更有大批行色匆匆的蒙古武士和江湖好手朝着襄阳方向赶去。
好在上次分别时,郭靖就说过他们夫妻二人下了华山,就会去襄阳坐镇,万一有什么情况也好提前应对。
赵志敬曾想过取路襄阳,先去知会郭靖夫妇一声自己在少林寺的发现。
可那样一来,耗时太多,赵志敬终究是放心不下在华山的徒弟们。
所以最后还是决定直接返回华山,写封书信交由在华阴的丐帮弟子,转送到襄阳去。
信上只写了寥寥十几字,但以黄蓉的聪慧一看就懂,这样即使信在半路中被人截去也不打紧。
“上次在华山猜测之事已经确定,贤伉俪早做准备。”
将书信交给丐帮弟子后,赵志敬便带着关蛮儿返回玉女峰。
未到坐忘观山门,天空突然飘起鹅毛大雪,此时虽非夜晚,但也有“风雪夜归人,照映来时路”的意境。
“蛮儿,下雪了。”
赵志敬伸手接住数片雪花,脚步跟着慢了下来,等终于到了山门时,群山之上已经是一片白雪茫茫。
“师父!”
“师父!”
“师父回来了!”
师父不在观中的这些日子,几位师兄每日里各司其职,照理说众人的生活没什么变化,可偏偏就是干什么都有点提不起精神。
这时见到师父终于回山,一个个兴高采烈的呼喊出声,玉女峰上因为下雪略显冷清的氛围顿时一扫而空。
“回来了。”
赵志敬原本想板起脸假意训词一句大呼小叫的成何体统,可看到徒弟们围上来时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想念,终究还是微笑点头。
师徒们聚到一处,赵志敬看看没有杨过的身影,知道他是还在思过崖闭关。
从这将近一个月的反馈来看,杨过在创出独孤九剑的道路上已经略有小成,差的就是阅历和时间。
毕竟令狐冲学会独孤九剑时,武功也没有多高,全凭一个悟字。
而且风清扬也说了,剑法只是门径,要想和天下间真正的高手一争长短,怎么都得再练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