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从养猪开始 第44节

  “我种油菜,累死累活一年,一亩刨去成本也没得两百块。”

  “一千二……两年就是两千四。”

  大部分人的眼睛都亮了起来,心里飞快地盘算着自家在那片地里有几分几厘。

  但也有心眼活的,比如在那里有块好地的张德才:“建安儿,1200是不低,可你那大棚赚得更多啊。

  我那块地位置最好,挨着河边,浇水都方便,是不是……”

  说着搓了搓手指头。

  “张德才,你少在这儿发批疯。”张泽安还没开口,旁边的张春城先开骂了,

  “建安儿带着大家养猪赚钱,现在又要租地搞大棚,这是带大家赚钱,你那点地,一年能赚几分儿钱你没点哈数吗?

  还浇水方便,涨大水第一个淹的就是你那儿,还好意思加钱?”

  “就是,德才哥,你这就太不地道了。”另一个社员也帮腔。

  “建安,别理他,我们那片地租给你。”

  张德才被众人骂的面红耳赤,就连老婆都恨恨的看着他。

  最后讪讪地缩了缩脖子,不敢再吱声。

  等大家议论了一会儿,王建安继续说道:“二天大棚建起来,忙的时候肯定还要请人帮忙,我优先请你们,工钱还是老规矩,半天2块5。”

  “要的,要的,全都租给你。”

  “我也租!”

  “建安儿,我有点搞忘在那儿有好多地了,等哈要去地里再量一下……”

  “张德才,你的菜籽都种到我那边来了,等哈说清楚……”

  王建安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工具:“走,我们现在就去把地量了。”

  张泽安也带上以前分地时的记录本,一一和众人核对面积。

  量地的时候又是一番吵闹。

  “你移动了界石,我的地不止这么点……”

  “放屁,本来就在这儿的……”

  王建安记得听爸妈说过,几年后第二轮承包地测量的时候,也是这么吵过。

  一直忙碌下午,终于把这土地面积问题都清理完了。

  回到院子里,王建安拿出准备好的空白合同纸和印泥:“一家一家来,登记地块位置和面积大小,然后按手印。”

  合同签得差不多了,约定这一季油菜收完之后,动工建大棚之前付第一年的租金。

  随后王建安招呼着在集体猪场养猪的社员留了下来。

  “各位,地的事,谢谢大家支持。还有件事,昨天李技术员的话,大家都听到了。

  这石棉瓦是必须要换的,我晓得大家现在养猪都还没赚到钱,所以,我决定换瓦的费用,我私人出一半。”

  “建安,这咋能让你出,你的养猪场都没在上面。”

  “是啊,建安,养猪场的事,该大家一起出。”

  张春城几人反驳道。

  也有部分人说道:“建安儿,够意思。”

  王建安提高了音量:“都别争了,这事就这么定了。猪场是我极力推广的,这钱也是我该出的。

  另一半,就你们卖了猪自己出了。”

  见状张春城几人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倒是张玉清垮着脸,她一直都不明白儿子为什么这么做,那是他们的养猪场,又不关他的事,不换瓦得癌症的是他们。

  弄好承包合同,隔天又请张泽安写了证明文件,王建安拿着所有材料来到信用社谈增加贷款的事。

第66章 再贷款

  王建安来到乡信用社,还是那间略显陈旧的办公室。

  门开着,上次给他办贷款的李社长正坐在桌前看着报纸。

  “李社长。”王建安在门口喊了一声。

  李社长抬起头,看清来人,脸上露出点笑:“哟,王建安,快进来坐。大棚搞得怎么样了?听说你黄瓜卖得可以哦?”

  “托您的福,还过得去。”王建安在办公桌对面的木椅子上坐下,把挎包放在腿上,“李社长,今天来,是想再贷点款。”

  李社长脸上的笑容收了收,放下报纸:“还要贷?上次那一万块,都还没到期的嘛。”

  王建安:“我准备把大河湾那边的地都包下来,再修几个大棚。”

  李社长:“还要修大棚?你现在那一亩大棚忙得过来?你不是还有养猪场的嘛。”

  王建安:“我忙不过来可以请人帮忙撒,队上有的是人,这也算为大家提供就业岗位了。”

  李社长:“嘿,你这是要当企业家哦。”

  “没有,没有,互相帮助嘛。”见话题开始转偏,王建安赶紧将话题拉了回来:“您看这贷款的事……”

  李社长:“可以,不过需要你提供一些证明和担保。比如之前大棚的营收,未来大棚的修建规划,以及营收预算……”

  王建安把挎包里的东西一一拿出来,摆在桌上:“李社长,我早就准备好了,您看。

  这是我新签的租地合同。

  这是去年大棚黄瓜的收支账。

  这是小队上给出的证明。

  还有……”

  李社长仔细地将每一份文件都看了一遍:“你这八亩多地,还是种黄瓜?”

  “不止。”王建安解释,“黄瓜继续种,还打算种番茄、辣椒、茄子,反正都种一点,反季菜,早春菜都搞。地方大了,品种多点,风险也小点。”

  办公室里安静下来,只有李社长手指敲桌面的声音。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开口:“王建安,两万块不是小数目。

  光看你这账本和合同,还不够。

  我得亲自去看看你那大棚现在啥样子,看看新租的地,到底啥情况,然后再向上申请看放不放款。”

  王建安心里一喜,有门:“要得,李社长,您啥时候有空?”

  “就现在吧,正好下午没啥急事。”李社长站起身,拿起桌上的公文包和茶杯。

  两人一前一后,往李家沟赶。

  到达后王建安先领着李社长去了自家的大棚。

  一号棚里,番茄苗已经栽下去,绿油油一片,长势喜人。

  二号棚的黄瓜藤爬满了架子,大部分已经长满了嫩黄瓜,看样子再过几天就可以采摘了。

  王建平正在里面浇水,见来了人,赶紧放下水瓢打招呼。

  李社长背着手,在大棚里慢慢走了一圈,随后将外套扣子解开了:“这棚里的温度,比外面高不少嘛。”

  “这几天出了太阳,温度要高一些。阴天就靠沼气灯。”王建安指着棚顶挂着的灯,“晚上点几个小时。”

  李社长点点头,没多说什么。

  出了大棚,王建安又带他去看新租的那一大片油菜地。

  “就是这一片,收了菜籽就动工。”王建安指着油菜地说道。

  看完地,李社长又让王建安带着去集体养猪场看了看。

  这也是贷款建的,这次来了刚好顺便考察一番。

  还没到猪场门口,就听见张春城特有的大嗓门在吼:“张老蔫,你那猪圈垫草该换了,湿哒哒的,猪儿要感冒了。”

  进入养猪场,里面还算干净,没有多大的异味,小猪们哼唧着在圈里活动。

  出来后李社长特意抬头看了看顶上的石棉瓦,有几处边缘确实有些风化破损的痕迹。

  “畜牧站的人真说这东西有毒?”李社长问道。

  石棉瓦有毒的事已经在乡里传的沸沸扬扬。

  “千真万确。”

  张泽安听说信用社社长来了,也赶了过来。

  李社长又详细问了问猪场的规模,猪仔来源,饲料成本,预计出栏时间和销路。

  张泽安都一一回答,最后更说到养猪场是王建安牵头,带着大家干,现在管理也上了轨道。

  考察完,回到王建安家的院坝里坐下。

  张玉清端上两碗醪糟水。

  李社长喝了一口,看着王建安,脸上露出了笑容。

  “王建安,你是个干实事的人。大棚搞得像模像样,账也记得明白。

  养猪场整体规划和管理我看也还非常好。”

  他顿了顿,从公文包里拿出烟,递给王建安一支,自己也点上吸了一口:“两万块的贷款,我是同意了。”

  “太感谢李社长了。”王建安赶紧起身感谢道。

  “先别慌谢。”李社长摆摆手,“毕竟我们这只是个乡级的信用社,贷款额度有限,而且你这又是增贷。

  这样,你按上次的模板,重新写份详细的贷款申请书和用款计划,把新大棚的规划、预算费用明细都列清楚。

  然后交给我,我带到镇上信用社去找领导,我再把今天看到的情况给他说,最后能不能通过就看上面审批了。”

  “要得!要得!我明天就整好!”王建安连声答应。

  李社长弹了弹烟灰,像是闲聊般说道:“王建安啊,你搞的这个大棚,还有那个养猪合作社,动静不小。

  镇上领导都听说了,我觉得你这次审批通过率不低。”

  王建安一愣:“镇上领导?”

  “嗯。”李社长点点头,压低了点声音,“上回开会,管农业的陈副镇长还特意问起李家沟的情况,问那个带头搞大棚养猪的王建安干得咋样。

  看那意思,是想把你们李家沟,把你王建安,树成个农村改革,科学致富的典型。

  你心里要有个数,好好干,莫搞砸了。

  真要成了典型,以后政策上,贷款上,还有更多便利。”

  王建安听得心头一震:

  树典型?这倒是他之前没想过的。

  他搞这些,最初就是为了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顺带着拉乡亲们一把。

首节 上一节 44/1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