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从养猪开始 第52节

  最后两人决定大棚建好,再开始着手开公司的事,等公司弄妥差不多菜也长起来了。

  这段时间也正好尹彬找开公司的地方,县城只是个挂牌的地方,在哪儿都无所谓,只要便宜就行。

  刚走到仓库门口,正好遇见刘主任从里面出来。

  刘主任一眼看到王建安吊着胳膊的样子,也很关心:“建安,你这胳膊咋了?”

  王建安只好又把昨晚的事简单说了下。

  刘主任听得直摇头:“太不像话了!这种人必须严惩!”

  “对了。”他话锋一转,“你今年的大棚蔬菜啥时候能开始供应哦?”

  “下半年嘛,今年产量应该会多一些了。”王建安回应道。

  “好好好!早点送过来哈。”刘主任又叮嘱了几句,便匆匆走了。

  拿到薄膜后王建安和张春城一人抬着一头往车站走去。

  当两人回到村里时,大棚里倒塌的黄瓜藤架已经重新立了起来。

  王太平和张春华,还有另外几个帮忙的村民,正站在土墙上和棚架之间,铺设新的竹梁骨架。

  张春华眼尖,第一个看到王建安他们,站在土墙上大声喊道:“建安,春城,材料买回来啦?正好,我们这儿架子快铺完了,马上就能蒙新膜了。”

  “嗯,买回来了,今天辛苦你们了!”王建安大声的回应道。

  搭完顶架后几人又开始裁剪和铺设新薄膜。

  天气已经变热,薄膜的作用也不是那么大了。

  所以王建安只打算把有洞的地方替换掉,然后用绳子拴起来。

  这个季节不会出现大风大雨,补起来的地方不容易坏,应该能撑到下半年再更换全部的薄膜。

  不多时破损的旧膜被清理干净,整个二号棚虽然还能看出修补的痕迹,但总算恢复了完整。

  看着修葺一新的大棚,王建安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谢谢大伙儿了,晚上都别走了,在我家随便吃点。”王建安对着满身是汗的几人感谢道。

  “客气啥,乡里乡亲的,应该的。”

  “建安,大棚修好了,你也安心养养伤。”

  众人一边收拾工具,一边说着宽慰的话。

  晚饭是在王建安家院坝里摆开的。

  菜特别的丰盛,有回锅肉、炒青菜、凉拌黄瓜,还有一大盆炖猪蹄。

  今天高龙乡不赶场,张玉清专门走到施镇去买回来的。

  刚开吃没多久,张泽安就匆匆赶来了,脸上带着奔波后的疲惫。

  “泽安舅舅,快来,坐到吃点。”王建安赶紧招呼,让尹祥平去拿碗筷。

  张泽安也不客气,拉过凳子坐下,先灌了一大杯凉开水,才开口:“跑了一天,饿惨了。”

  他抓起筷子,夹了块肉塞进嘴里,边嚼边说:“昨晚留在郑家沟守着的人,盯了一晚上,没看见郑志刚郑志强两兄弟的影子,估计是真跑了,没敢回家。”

  他咽下食物,继续说:“今天公安和霍支书已经去郑家沟找郑福来他们两口子问话了。

  公安同志今天下午还想找你们俩详细问问情况,做个笔录的。

  结果你们俩下午跑县里去了,没碰上。

  他们说,明天上午再过来一趟。”

  “谢谢泽安舅舅,今天真是辛苦你了,跑前跑后的。”王建安拿起桌上的酒瓶,给张泽安面前的杯子倒满酒。

  然后他端起自己的酒杯站了起来:“真的太感谢大家了,从昨晚到今天,帮了我家这么多,这份情,我王建安记在心里的,我敬你们一杯。”

  尹祥平在旁边看着,想阻止他端杯子,毕竟肩膀有伤。

  王建安给了她一个“放心”的眼神,开口道:“医生交代了,伤没好利索前不能喝酒。今天我就少喝点哈,等我伤好了再好好请你们喝一顿。”

  “身体要紧!身体要紧!”

  “就是,建安,快坐下,意思到了就行!”

  大家纷纷说道,院坝里响起一片碗筷杯盏的轻微碰撞声。

第79章 第一次大棚推广会议

  晚饭吃得到一半,王建安放下筷子,肩膀的伤让他动作有点别扭。

  他清了清嗓子:“我有个想法,想跟大家伙儿说说。”

  院坝里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着王建安。

  “我这大棚的情况,大家也看到了,辛苦是辛苦,但确实能挣点钱。”

  他顿了顿,“以前我怕大家一窝蜂搞,技术跟不上,种不好,卖不掉,到时候反而害了大家。

  现在技术也算比较成熟了,销路也初步打通了。”

  张泽安放下酒杯:“那建安儿,你的意思是?”

  “我想带着大家伙儿一起搞大棚。”王建安声音提了起来,“我摸索出来的那些东西,我个人觉得还是很好用的。

  大河湾那边新包的八亩多地,下半年我就要全搭上棚子了。

  但光我一家弄,没意思。

  要搞,就搞个大的。

  我要让整个李家沟,冬天也有绿菜瓜果往外卖。

  让外面的人一提反季菜,就想到我们李家沟。”

  “啥子?教我们搞大棚?”

  “就是,这……这咋好意思……”

  张春城把筷子往桌上一拍:“建安,够意思。”

  “安静!安静!”张泽安用力敲了敲桌子,压住嗡嗡的议论声,他看向王建安,“建安儿,你这话是当真?不开玩笑?这可是大事。”

  “泽安舅舅,这么多人看着,而且我好久扯过谎嘛。

  技术我包教,但不包会,个人还是要承担部分风险的。

  另外大家得把地整到一块儿,连成片才好管理,要不然东一块西一块的,神仙都忙不过来。”

  “对对对!是这么个道理!”张春城连连点头。

  “所以还得麻烦泽安舅舅,你明天一早就通知全小队的社员,不管男女老少,只要家里有人,都来我家院坝集合。

  想搞大棚的,不想搞大棚的,都喊过来。

  大家坐在一起,商量看看怎么换地合适。”

  “要得。”张泽安一口答应,他兴奋得脸都红了,仿佛已经看到了连片的大棚在冬日里泛着白光。

  院坝里气氛也彻底热闹起来,大家推杯换盏,议论起来。

  种了一辈子地,谁不想多挣点?

  王建安大棚里黄瓜卖3、4块一斤的事,早就在队上悄悄传遍了。

  还没到第二天,李家沟的大部分人就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这一夜,李家沟很多人家里都亮灯到很晚。

  两口子躺在被窝里,算的都是同一笔账:哪块地能拿出来换?搭个多大的棚子?钱从哪里来?王建安的技术到底靠不靠谱?是赌一把,还是再看看?

  第二天一大早,王建院坝里外就挤满了人。

  张泽安站在街沿上,用力拍了拍手:“好了!好了!人都来得差不多了,安静!听建安说!”

  院坝里渐渐静下来。

  王建安起身,大声的说道:“各位叔伯婶娘,兄弟姐妹。

  之前时机不成熟,不过现在时机成熟了。

  搞大棚的技术我来教,育苗、嫁接、管温控湿、滴灌施肥,只要我晓得的,绝不藏私。

  搞不好育苗嫁接的,也可以我种好了之后成本价卖给大家。

  但是有一个要求!”

  “啥子要求?”

  王建安:“我和我三哥在县里成立了蔬菜批发的公司。

  你们得和我们签合同,种出来的菜,前两年只能卖给我们。”

  “建安你要开公司?”

  “这收菜价咋个算?”

  ……

  等议论声稍小一点,王建安继续说道:“菜价肯定没有菜市场自己卖高,这点我要先说清楚。

  毕竟成立公司也是为了赚钱。

  好处是方便,大家不用出去奔波,只管在家种菜就行。

  我也可以向大家保证,我们的收购价,绝对不会比其他菜贩子的收购价低。

  至于两年后,大家愿意继续和我们签合同也行,想要自己卖或者卖给其他人也行。”

  “建安肯定不得嚯我们!”

  “我们相信你!”

  “签合同就签合同!”

  王建安压了压手:“大家可以商量一下,互相交换一下土地,把每家每户零散的地整合成一块。

  总不能这儿几厘地,那儿几厘地的,建造成本高不说,还难得跑。

  大家换到一起,还方便管理,大家互相有个照应,也能避免昨晚的事再发生。

  土地位置的话,最好就是这一片。”

  大家顺着王建安的手看去,正是整个小队最好的水田。

  不仅土地肥性好,地理位置也好,大家出自己们就能一眼望到头。

  不像后边湾的地,还得翻山越岭。

  几家原本地就挨着或者早有换地心思的,开始交头接耳,指指点点。

  然而,热火朝天的气氛持续了没多久,蹲在角落里的吴磨贵愁眉苦脸地开了腔。

  “建安啊,去年修猪圈,家家户户都掏空了家底,还欠着信用社一屁股债呢,猪还没出栏,本钱都没收回来。”

  刚才还热烈讨论换地的人,瞬间像霜打的茄子,蔫了。

首节 上一节 52/1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