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从大河边抽水撒,种谷子的时候就要抽水的嘛。”有人说道。
王建安回答道:“以前种水稻,大队有抽水机,轮到哪个小队灌田,机器抬过去,抽完就抬走。
但种菜不得行,你不可能天天去把机器抬来抬去的撒,那又不是私人的东西。
要搞大棚必须得自己买抽水机,还必须得把抽水机固定在河边,这样才能随时把水抽到堰塘里面。”
“那……就把机器固定在那儿嘛!”四嫂忍不住插嘴道。
“四嫂,”王建安苦笑了一下,“机器固定在河边,哪个去看着?种谷子的时候不都是安排了人去看守的嘛。总不能一年四季都安排人在那儿撒。”
一盆接一盆的冷水泼下来,堂屋里彻底没了声响。
先前热切的期盼,被现实的地形和水源难题浇了个透心凉。
那些叔伯兄弟们都摇着头,低声叹气。
所有人的眼睛里都透露着不甘心。
眼看着李家沟那边的人都跟着王建安一个个成了万元户,而自己这边汤都喝不上。
“建安,”一直没说话的尹彬开口了,他给王建安和自己都满上酒,“照你这么说,我们镇子湾就真没一点搞头了?只能眼巴巴看着?”
作为最早和王建安绑在一起的人,他深知大棚和稳定货源对公司的重要。
如果自己本家这边也能发展起来,对公司对他个人,都是大好事。
所以过年之前他就和王建安商量过这个事,不过当时王建安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案。
王建安端起酒杯,跟尹彬碰了一下,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沉吟片刻,目光扫过一张张写满不甘和期待的脸,最后缓缓的开口道:“三哥,我也仔细想过,目前有两个方案。”
听到王建安这么说,其他人都瞬间来了精神,看向王建安。
“第一个方案就是多拉人,整个镇子湾有几十家人,还有他们姓朱的和姓吴的。
比如大家成立个蔬菜合作社,一起搞这个大棚,就能分摊这些挖地和买抽水机的成本。
比如轮流换人去守抽水机,每个人一个月也就守那么一天,问题就小多了。
同时也更方便大家换成集中的土地。”
“土地?”尹彬敏锐的察觉到了王建安说法的不同。
“对,大家一起搞的话,就不只是水田了,对面半山腰上那一大片坡地也可以用起来。
从河边抽水必须经过对面的山,可以把蓄水池修到对面的山顶上,这样半山腰的土就不缺水了。
而且你们这边山多,还高,刚好可以弄滴灌系统,能覆盖所有大棚。
我大概估了一下,这样平均下来的话每户能凑到接近2亩地。”
“还有个方案喃?”尹慕云开口问道。
这搞大棚的事都是他们尹家人在一头热,也不知道村里其他人的态度。
“第二个方案就比较简单了。
我们尹家的水田都比较集中在沟底这一块,搞大棚就只建这一片。
大概能有个4亩多,平均到每家人能有个5分地嘛,这点面积的话就不需要去河边抽水了。
可以多修点蓄水池积累雨水,再多挖几个井,就用雨水和地下水应该够用。”
“雨水?井水?这不就看天老爷嘛,不下雨的话不就惨啦?”有人发出疑问。
王建安:“是的,这水源肯定没有从河边抽水稳定,不过也是现在最好的平替方案了。”
听完王建安的介绍,大家的情绪依然很低落,但比刚才好了不少,至少现在有一些办法了。
方案一能最大化经济收益,难点就是如何说服村里人。
方案二不需要说服其他人,尹家自己人就能搞,不过限定了发展,平均每户只有5分左右的地。
“过两天我找村里的人商量一下。”尹彬开口了,“有建安和我这么好个例子,送上门的赚钱机会,他们没理由拒绝。”
“唉……”尹慕云看着儿子叹了口气,没有多说什么。
他比儿子更了解这个村里的人,从年前到现在,来家里询问王建安大棚和尹彬蔬菜批发公司的人寥寥无几。
就农村的消息传播速度,有时候比城里的报纸都有效,他们不可能不知道。
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大部分人对这个都持保留态度。
尹慕云给众人倒上酒,沉闷的气氛重新热闹起来。
一顿饭从晌午一直吃到日头偏西。
吃完饭王建安走到院子门口透气。
冷风一吹,酒意散了些。
他看着尹家院坝里散坐闲聊的亲戚,又望了望屋对面的陡峭山坡,心里沉甸甸的。
指一条路容易,真要带着这一大帮子亲戚,在这山湾湾里蹚出一条生财的道来,前头的难处,只怕比他刚才说的还要多。
“姐夫。”一个声音在旁边响起。
王建安转头,是六弟尹志。
小伙子不知什么时候过来的,手里还端着杯热茶递给他。
“尹志啊。”王建安接过茶,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下去。
尹志搓着手,望了望院子里的父亲和三哥:“姐夫,我不想在屋头种地了,我想去城里面。”
“哦?”王建安抬头看着尹志,“你想我帮你给爸他们说情?”
“嗯。”尹志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从小到大他最怕的就是尹慕云和尹彬两人。
略微思考,王建安开口道:“可以,晚上我帮你给他们说,出去后你咋个打算喃?”
“我……还没想好……”
王建安能理解尹志,毕竟是刚成年的年纪,对外面充满向往是很正常的,冲动也很正常:“这样吧,你先去蓉城帮我卖菜,然后你边卖菜边考虑你打算干啥子。”
“要的,谢谢姐夫!”尹志道了声谢激动的跑回了院子。
第113章 大话棚鲜生
灶房里锅碗瓢盆的磕碰声渐渐歇了,尹祥平和几个嫂子收拾完最后一点碗筷。
街沿中央的火盆烧得正旺,几根粗壮的青?木疙瘩噼啪作响。
通红的火苗将围坐一圈的人脸映照得忽明忽暗。
烟气混着柴火的暖意,在低矮的房梁下盘旋。
王建安拿火钳拨了拨木材,几点火星子猛地窜起,又迅速黯淡下去。
“三哥,”王建安扫视了一圈众人后开口道,“棚鲜生的批发生意今年算是初步成功了,明年,我想再探条新路试试水。”
尹彬把烟凑到火盆边点燃,深吸一口,灰白的烟雾模糊了他的神情:“哦?又有啥子新点子?说来听听。”
“我是这么想的,”王建安也点燃一支烟,“我那大棚里的东西,全走批发、走饭店的话,价格和销路是很稳定,不过利润没有最大化。
那些批发的二道贩子,他们拿去零售至少还能赚20%。”
尹祥辉停下火光上晃悠的手,瓮声瓮气地插话:“批发嘛,图的就是量大,走货快。你还想咋样?学那些菜贩子自己摆摊零卖?那点量够干啥。”
他显然觉得王建安有点想多了。
“不错,就是零售。不过不是去菜市场跟那些小摊挤。”王建安摇摇头,王小英已经在抚琴菜市开了一个摊子了,生意还可以,基本上天天都能卖完,不过菜市场卖不了更高的价,“专门开在有钱人住的小区附近。”
“开铺子?”尹祥云皱了皱眉头,“卖啥?就卖黄瓜番茄?”
这想法听起来有点“不务正业”,投入和风险都明摆着。
王建安点了点头:“对,就卖我们大棚出来的菜,铺子不用大,但门脸要敞亮,收拾得干干净净。
店里头摆上木头架子,铺上白瓷砖的台面,菜给它们码齐整。
还是按斤卖,不过菜都提前称好,打包好,免得选菜的时候把其他的影响到。
突出一个新鲜,高端,大气,上档次。”
他描绘的景象让火盆边一时静默。
尹志听得入神,忍不住插嘴:“姐夫,那价钱肯定比菜市场贵不少吧?”
“那当然。”王建安回应道,“这些有钱人又不缺钱,他们主要图个省心,图个品质,就算我们卖贵点也不影响。”
尹彬吐出一口长长的烟气,这才开口道:“想法是好想法。不过你想过没,开个铺子,不是搭个草棚子那么简单。
房租、押金、装修、柜台、招牌……样样都要钱,总不能你只开一个铺子吧?那就还得雇人守着。这些花销,都不是小数量。
而且,这跟咱们起家的批发路子,完全是两条路。
新门面,新客源,万一守个把月,菜卖不动,烂在店里,那真是哭都没地方哭去。
棚鲜生现在这点家底,经不起几下折腾。”
尹祥辉也连连点头:“就是,卖菜给贩子和馆子,钱货两清,方便。
开个店,那就得拴住个人天天守着。
再说,城里人精着呢,凭啥子信你比菜市场贵一截的菜就好?
万一人家不认,那铺子不就成个赔钱的笑话?”
他想起自己跑运输时见过的那些开开关关的小店铺,语气里满是忧虑。
一直没吭声的老丈人尹慕云,目光在王建安和尹彬脸上转了一圈,慢悠悠开了口:“建安这个想头,野是野了点,倒也不是没点道理。
城里头有钱人是多了,讲究人也多了。就像前些年,谁家能天天吃肉?现在呢?”
他话锋一转,看向尹彬,“老三担心的也在理。这铺子一开,就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往窟窿里填。
棚鲜生现在这盘子,稳当最重要,步子迈太大,容易闪着腰。”
王建安知道,要说服这些习惯了稳扎稳打的亲人,光靠画饼不行:
“三哥,二哥,你们的顾虑都对,开铺子,投入大,风险也明摆着,不过也不能忽视这带来的高收益。
我们的黄瓜,批发给邓建国他们,4块出头一斤。
他转手就在东门那边能卖5、6块,
要是我们自己有店,直接自己卖,绝对比批发多一截。”
尹彬没说话,只是抽烟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还有我们棚鲜生这名头,现在只能算在西门抚琴这边小有名气,在整个蓉城还是算不上啥子。
我们开这专卖店,门头上就挂“棚鲜生精品菜店”。
这就是招牌,让那些讲究的城里人知道,想吃冬天里的新鲜菜,就认准我们棚鲜生。
日子久了,口碑立住了,这牌子就值钱,这可不是光卖几斤菜能换来的。”
这也是他给批发店取名棚鲜生的原因,他早就想好了要走社区菜市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