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教科书
左右二相速度很快, 不到两天时间,就物色好了钦差的人选。他们各自拟了两三个,以供天和帝挑选。
天和帝看了他们递上来的名单, 惊讶的发现了这里头居然还有重合的人选。看来这个人要不就是左右逢迎特别圆滑的, 要不干脆就是哪边都不靠拢的中间派。
他们想着, 与其让皇上从对面选人,还不如挑个两头不靠的对他们更加有利。
天和帝也如他们所想的一般,直接在里头选中了那个人——大理寺少卿穆远修。
一来,大理寺本就是判案的地方, 像这样需要调查的案子自然得由专门的人负责。
二来, 此人官职虽不算高, 但刚正不阿之名闻名朝野, 大家都听说过他为了查一个案子和八王之一死磕, 差点被暗杀的故事。想来他在调查案子的时候, 绝不会被人收买。
第三,他祖籍西江省, 就在南闽省的旁边, 万一要调动人手援助的话, 西江省的官员也不会不卖面子。
综上原因,天和帝才任命穆远修为钦差大臣,前往南闽调查此案,并赐了一把尚方宝剑, 让他可以事急从权, 直接处置那些人。
穆远修接到圣旨之后, 立刻收拾行囊启程前往南闽省。
此时的南闽省风平浪静,要说唯一的新鲜事,大概就是新近刊印好的新课本了。
“义父, 这书是给我用的吗?”卢静姝惊喜地捧着手上的三本书,这些书泛着新鲜的油墨味,一看便是刚刚刊印好没多久的。
“是啊,这是新出的课本,今年入学的都用这套。”楚辞摸了摸她的小脑袋,好学的孩子真可爱啊。
卢静姝知道自己不能去书院读书,不过没关系,义父会教她,徐爷爷也能教她,几位兄长平时在她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也会教一教她。她和楚辞道过谢后,立刻就捧着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楚辞也不打扰,出了书房便往院子门口走去,再过几天便进入阳春三月,到时候漳州府各县的书院也要开始招纳新生了。
……
二十多天前,楚辞就与杜玉讨论过的内容再次召开了会议,这次他不止将提学司的人召集起来,还请了一些当地比较有名的蒙童馆先生,让他们对这三本新课本再次审核复编。一群人辛苦忙活了几天,才使这几本书终于达到了令大部分人都满意的程度。
原来只准备出两本的,一本《语文》,一本《九章》。但是后来想想,又在《语文》这本书上拆解了一部分内容出来,将教他们做人的篇章挑选出来,也算是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了,只不过符合的是古代思想,名字叫了《德育》。
这三本书定稿之后,楚辞便开始联系当地书坊,要求印刷这三本书出来。他大致估计了一下今年可能的入学名额,准备先印刷个三千套出来。
无奈这书坊规模较小,人手不足。刊印是简单,可字模却要人手去摆放。也就是现在都是活字模了,放在以前板刻时,估计没有大半年都印不出这三本书。
楚辞有些无奈了:“那依吴管事之见,这书坊需要多久才能印出这些书来?一个月?”
书坊管事吴大有想了想,然后道:“楚提学,不是小人不答应,实在是有心无力啊。小人觉着,起码要两个月的时间,不然真印不出来。”
白花花的银子摆在面前他也心动啊,可与其完不成被问罪,还不如事先就先声明。
楚辞为难地摇了摇头:“这不行,两个月太长了,最多一个月就要用到。你们不能多召集一点人手吗?工钱的话这边可以商量。”
吴大有愁眉苦脸地看着楚辞,双手一拱做哀求状:“楚大人,这真不成啊。要不,您在去别地问问,我们文墨书坊一个月真的印不出来三本书。您要说一本书,别说一个月,就是二十天我也能帮您印出三千份来。”
楚辞听了,顿时灵光一闪,是啊,书坊也不止一家,他大可以将三本书分开刊印,何必吊死在一家书坊上呢?
“既然吴管事这样说,那也行吧,这本《语文》书便交托给你了,二十天内,希望能看见那三千份书,到时候咱们一手交钱,一手交书。这是定金,还请吴管事你收好。”
“啊?”吴大有有些摸不着头脑了,刚不是说急用吗?他那样说,是想让他宽限时间,可不是真把自家生意往外推啊!而且三本书每本刊印三千份,他和这位楚大人谈的时候给了一个特别优惠的价格,这次直接少了三分之一,那价格就有些坑爹了。
楚辞装作看不懂,直接把书和钱塞进他手里,然后转身便走。吴管事看着他远去的背影眼泪横流,但话是他自己说的,事到如今只好赶紧去做了。
楚辞为了省点钱,又故技重施,找了另外两家书坊,成功地以优惠价格将两本书的印刷承包了出去,而且都是老板亲口承诺二十天完成的。
成功完成了任务后,楚辞心中高兴,一路哼着小曲儿回了衙门。在衙门门口,他碰见了也同样一脸高兴的王明。
“见过大人。”王明飞快地行完礼,然后凑了过来,“大人,成了!”
楚辞眼睛一亮:“要到多少?”
王明竖起了三根指头,笑吟吟地看着楚辞。
“好家伙!”三千两!楚辞高兴地拍了拍王明的肩膀,“今天这事记你一功,月底等着奖金吧!”
“谢大人!”王明精神振奋,他看重的倒不是奖金,而是楚辞重视的态度。
两人一边说话一边走进衙门,待会议上把这个好消息一公布出来,大家伙都高兴极了。
“哈哈哈,这下子,看知府大人还敢不敢抢咱们提学司的功劳。还是大人足智多谋,为我等讨回公道。”想起去年乡试成绩好,知府大人趁着楚大人没回来,抢先在学子中和老百姓邀功的模样就让人心中不快。这次坑了他们一笔,也算是让他们付出代价了。
“哎哎,这次可不是本官,立大功的是王大人。要不是他这几天都泡在了知府衙门,跟在知府大人旁边如影随形,知府大人也不能松口出这个钱。有了这笔钱,咱们提学司要补贴的就少了。为了庆祝王大人的成功,今晚本官做东,大家一起去新开的会宾阁喝上一杯怎么样?”
明天正好是休沐,楚辞觉得出去放松一下也未尝不可。身为一个好的上司,除了督促工作外,必须还得时不时给点甜头大家尝一尝,这样才有凝聚力。
果然,楚辞的话一出口,便得到了大家的拥护。接下来的半天时间,整个衙门都是一副喜气洋洋的状态。与之相反的是隔壁不远的知府衙门。知府大人拉长个脸坐在那,又是无奈又是愤怒的,惹得其他人都绕着他走,生怕触了霉头。
……
“大人,今年新入书院的人数及名单各县提学道以及呈交上来了,大人现在要看吗?”
“拿过来吧。”
负责送资料的人很快就退了出去,楚辞拿起最上头的一本看了起来。这本是果县的名单,上面写着今年新入学的共三百九十二人。看着是挺多的,但一个县下面有很多的村镇,一个大村子的人数就超过这么多了,所以总得来看,其实报名的人还是不算太多。
楚辞随手翻了几页,发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正是他以前在果县时哄骗着教了几堂课的孩子们。想到自己刚来时的样子,楚辞忍不住有些感叹时光飞逝。
一上午的时间,他把这些资料都看完了。整个府入学的人数和他估算的差不太多,想来这些新书是够用的。现在,就要让各县安排马车过来将书装回去分发了。
这些书本是免费使用的,但是学费依然要交。赵宽落马之后,他的玉融丸生意也停止了。一直和他取货的商人们不知怎么的找来了漳州府,他们听说这东西最开始就是这边弄的。
其实“玉融丸”买多了,他们也知道这东西就是用鱼肉做的。他们也曾经试着自己弄过,可是做出来的远不如买的柔嫩弹牙,还带着些许腥,把鲜味都盖过了。再者,他们当地的鱼不算多,自己收购回来加工反而成本更高。思来想去,他们便到这边来碰运气了。
送上门的生意,徐管家焉有放过之理?很快,附近的几个县都有了玉融丸作坊,渔民们打来的鱼都卖上了好价钱,再加上之前的装饰品作坊,渔民的生活美好指数直线上涨,愿意让孩子去读书的人也多了起来,不再计较那三瓜两枣了。
这些都可以算是楚辞在这里的功绩,比起当军师出谋划策得来的,还是这份功绩更让他满意。
下午的时候,省提学司来了人。楚辞亲自出门招待,发现来的人竟是孟繁。
“孟姑父怎么有空前来?”楚辞一边招呼他坐下,一边询问道。
“贤侄不必客气,老夫此来,一是替杜大人过来审核项目,下发今年提学司的补贴银。二来嘛,则是有些私心,想问问贤侄你的意见。”孟繁显得有些为难,但这为难之中明显带着些意气风发。
楚辞做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道:“愿闻其详。”
“是这样的,老夫不是帮着录入倭人的口供吗?这事完了之后,我便回到了提学司。杜大人他老人家给我透了个口风,说是上面有意提拔我任提学佥事。你说,我该不该答应?”
“这是大好事啊!您如今的位置也待了好些年了,熬资历也该熬到头了。”楚辞马上恭喜他,说完后,他又想到了孟繁纠结的问题所在。“可是,这次您立了大功,朝廷的嘉奖还未下来。您在两国建交这事上有突出成就,恐怕圣上会有别的想法?”
孟繁一脸欣慰,终于有人能明白他的顾虑了。“是极,我也正是有这个担忧,才一时不敢答应下来。可是,我又怕不答应,万一朝廷到时候……我岂不是错过了一个好机会?”
此时两块大饼摆在眼前,一块比一块更诱人,可若是吃到一块,就一定要舍弃另一块,这让孟繁很难抉择。
楚辞想了想,告诉他:“那就要看孟姑父您心中到底是怎么想的了。不过,我可以告诉您,当初我在京城之时,鸿胪寺有一位少卿年纪老迈,今年大概就要告老还乡了。而且,这几年我国与周边国家龌龊不断,恐怕鸿胪寺需要的人手不少。”
这是大魏的外交部门,自然需要各种语言学习的人才进去任职。就楚辞所知,孟繁会的外邦语言,大概不止倭语一种。想必朝廷也能调查清楚。
孟繁听后,原本还有些摇摆的心顿时安定了下来,他心中已有决断。
提学佥事官职位同从四品,而鸿胪寺少卿则是从五品,二者之间虽相差两个品级,可是,外地无实权的提学官和京城实权部门相比,任是谁也知道该怎么选择。
楚辞看出他的想法,又提醒了一句:“眼下朝廷嘉奖未到,还不知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贤侄放心,假使这嘉奖之中没有那一项,也只是说明我运气还没到,老夫是万万不会后悔的。”
毕竟,成为佥事的机会还有,可去鸿胪寺的机会,却只有这么一次。
第411章 府内培训
孟繁带着坚定的信念回去了, 楚辞看着今年下发的补贴银,心中宽慰不已,总算是没再找理由克扣银子了。听说最近齐鲁直日子很是不好过, 想来也没机会找他的茬了。去除了各家书院所应分得的银两后, 居然还有剩, 有了这些银子,可操作的空间就大了。
就比如说,最近几天,他就想搞一个关于新课本的培训。于是, 这天傍晚, 各县都接到了提学司下发的公文, 公文内容是让各县选出二十名学习能力强, 不迂腐的夫子去府里参加为期两天的关于新课本教学的培训。上面还提到了, 培训时的住宿和伙食费全免, 来回的车马则由各县自行安排。
此消息一出,大众哗然。这新课本早就有所耳闻, 只是想到每次朝廷推陈出新的速度, 大家都猜测应该没那么快, 没想到今年竟就能用了。
对于新课本,很多人都是持怀疑态度的。特别是一些老学究,更是在家破口大骂楚辞这个“无知竖子”,此等行径分明就是想陷漳州府的学子们于万劫不复之地。自古以来都是读圣贤书, 学习圣人的言行, 没想到他竟然如此自大, 竟然敢让大家学习他出的书,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脾气更加暴躁一点的,直接就说要打上门去, 让楚辞听一听老百姓们的真实想法,迫使他收回成命。
然后,一些较年轻的学子拦住了他们。
“楚提学绝对不是你们说的这种人!”他们斩钉截铁地说道,“如果他真是为了功绩而出书,那么大家都学不好,对他而言又意义何在呢?”
“他得了功绩,到时候拍拍屁股走人了,还会管我等死活吗?”这人太过气愤,以至于口不择言,说了些污秽之语。
“各位,你们好好想一想,楚提学真的是这样的人吗?去年乡试,楚提学力排众议定下模拟考,带着提学司众位大人不辞辛劳的布考场,出考题,这才让大家得到锻炼,不至于因为不熟悉考场规则而发挥失常导致落榜。去年中举的人数大家有目共睹,难道这功劳里没有楚提学的一份吗?”说话的学子掷地有声地举出实例来证明楚辞并非不负责的官员。
说完后,他又看了看大家,说道:“我还记得去年楚提学提出模拟考之事时,也有一群人大声斥骂,言他此举是劳民伤财,可事实上,他才是真正关心学子的那个人。试问这样的人,又怎会以牺牲学子的学业来收获自身利益呢?况且,这教科书还未面世,大家不如等真正看见了,挑出里头的错处再来反对为好。”
躁动的人群安静了下来,这一番有理有据的话将大家都劝住了。有些人开始回忆楚辞来到这里后推行的各项政策,结果发现,这些政策无一不是于民有利的。另一部分人虽还是不看好新教科书,但他们也把话听了进去,确实啊,还是看了那书再来说话也不迟。
就这样,一场风波因那位学子的劝说而消弭于无形。楚辞听说后笑了笑,百姓有质疑他一点儿也不怕,若大家都闷不吭声就接受了,他才会觉得奇怪。
各县的都很快,第二天一大早,便有马车相继在提学司门口停下。有些夫子也不是第一次参加府里的培训了,非常自觉地在门房室签了名,然后按照地上的指示前往会场了。
这会场其实就是提学司的一块大空地,这次被整理出来做为培训场地使用,那里摆放了桌椅,还有小厮在后面不断提供烧好的热水泡茶。除了今日有点风吹在身上挺冷的之外,也找不出其他的不好了。
培训者除了楚辞自己还有其他两位官员。一个负责《语文》,一个负责《九章》,楚辞自己则负责《德育》。第一天培训的内容是前两样,底下的夫子们听得十分认真。毕竟是县里筛选出来的人,而且他们回去还要把学到的东西传授给其他人,要是回去后一问三不知,那就太丢脸了。
第一场的讲授是两个时辰,讲完之后中午就在提学司用饭。用过饭半个时辰后开始第二场,第二场的时间是三个时辰。前面半个时辰主要是先教会所有人阿拉伯数字的使用。这会儿学习能力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半个时辰后,大家基本都掌握了数字一到十的写法,顺便还记住了口诀,什么“1像小棍直又长,2像鸭子水中游”之类的,虽不押韵,但听久了还有几分童趣,想必那些孩子应该是挺喜欢的吧。
第二天的《德育》培训之前,楚辞坐在台上再次给大家洗脑,他把前世的教师道德规范挑了一些出来给大家讲解,让所有人对师者有了重新的认识。然后他又举出了多个例子说明德行对一个人的影响,还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孩童出现一些行为的原因。
底下人先是听得云山雾绕的,后来听久了,慢慢也明白了一些。楚提学这是让他们不要万事以训斥为先,要以理服人呢。他们虽然还是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但对楚辞举出的一个又一个例子心里也并非是没有触动的。
楚辞也没想过一次就可以让他们改变观念,他想做的就是先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到了时间,自然就会发出嫩芽,开花结果。而且师者在教育孩童的同时,对自身而言又何尝不是一次重新学习的经历呢?温故而知新,想来这本书定能对某些人有所触动。
两天的培训完结后,这些各县来的精英夫子都带着满满的知识回去了。有消息灵通的,当晚便去到他们家,询问这新教科书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当他们看到之后,心里不禁有些无语,不是说这书是楚提学自己出的吗?为什么上面附了这么多人名?而且里头的每一篇基本都是从圣贤书上扣下来的,给他们几个胆子,也不敢批评指责啊!
……
三月初一,各县提学司分巡道都安排了马车过来。提学司的小厮们忙个不停,不断地将分装好的书搬上马车,一早上起码跑了几百趟,腿都要累细了。
幸而底下的人也不敢只袖手旁观,帮着一起运了,要不然的话,恐怕还得再耽误一会。而分巡道员们则齐聚会议室,一同签字按手印。这是楚辞写的告示,上面有一则声明,那就是此次发放的书籍全部免费,任何人都不允许借机敛财,否则严惩不贷。
他这也是以防万一,这几本书市面上没有流通,万一有人动了歪心思高价出售,而他言路不通,到时候受苦的还是老百姓。以免好心办坏事,楚辞不得不先礼后兵。这样做了,到时候有这种情况,就可以直接处理了。
分巡道员们自然不敢和顶头上司呛声,但签了名按了手印出来后,还是忍不住犯嘀咕。万一这手下人阳奉阴违怎么办呢?若是他们被隐瞒在内,万一到时候事情爆出来,他们钱也没得到,还得背口黑锅,那可怎么办呢?
几个县的分巡道站在一起商量良久之后,决定效仿楚辞的做法,回去就拟一份告示出来,召集县内所有山长一同过来签字。到时候哪里犯了事,便直接去抓人便是了。至于那些山长怎么约束他们手底下的夫子,那就不归他们管了。
楚辞听说这件事后,忍不住想起了现代时经常签订的那些承诺书。怎么说呢,用处不算太大,却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约束作用。一旦出了问题,直接责任到人,对于上面的管理者来说,还是挺实用的。
三月初二这一天,漳州府所有入学的孩子都领到了崭新的课本。这三本书对他们来说自是无比新鲜的,甚至《德育》书里面还附了插图,上面讲的小故事,看得这些孩子们眼睛都直了。
而拿到教本的夫子们,也迫不及待看了起来。他们所有人都参与过培训,除了少部分是县内的,其余基本都是在书院内部进行的。大一点的书院还可以讨论一下,小一点的就全凭记忆力了。
不过他们也不敢含糊乱教,因为楚辞说了,一个月后将进行全府测试,测试的考卷由他来出,到时候会有评价手段。落在后面的,将会被分配到好的书院“跟院学习”一旬,这也太丢脸了!
第412章 运气真好
当新课本逐渐融入课堂之中时, 从京城来的钦差终于抵达了南闽省。表面上,他是来嘉奖这次扛倭战事中的功臣的,可私底下, 他却是来调查关于赵宽行贿案一事的。
林甫同低迷了一段时间,但前几天,他接到了那边来的书信, 说是皇上对于祝威的弹劾将信将疑, 并未直接定罪,所以此事还有转圜余地。朝廷已经派下钦差大臣前往南闽省, 届时林甫同要做的就是藏好自己的尾巴,万一被查出点什么, 一旦定罪, 他们远在朝堂之上也没有办法施以援手。
林甫同看完信后,心里生出了许多庆幸,只要还肯给机会就好了。因为一般来说, 像这样疑似勾结奸细, 里通外国的事情一旦爆发出来,朝廷的处理办法都是宁杀错不放过的。他万分庆幸自己当时选对了靠山, 要不然的话, 真的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其实林甫同错了, 若不是培养出一位封疆大吏实在艰难,那些人都想直接放弃他了, 谁能知道他竟会和倭国奸细混在一起,实在叫人不知骂他什么好。
这次是给他最后一个机会,若是他抓不住机会露了马脚,到时候就别怪他们无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