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俩正说笑的时候,房门被人敲响,打开一看,原来是老丈人。
“爸,什么事?”
陶父没说话,递过来两张票子便转身离去。
“什么呀?”林朝阳凑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张棕床票和一张床架票。
“爸这是未卜先知吧?”林朝阳惊叹道。
陶玉书没好气的说道:“你当我爸是算命的啊?”
林朝阳说的当然是玩笑话,这张棕床票肯定是老丈人淘换来的,只不过恰好赶在了今天给他们而已。
“暑假的时候我爸就在张罗了。”陶玉书补了一句。
林朝阳顿时感受到老丈人对他们夫妻俩的拳拳爱护之心,生动的诠释了什么叫父爱无言。
唯一比较遗憾的是,棕绷床还是差了点意思,要是个弹簧床床票就好了。
有了票证,又刚刚缴获了林朝阳的小金库,换个床和床垫自然不是问题。
当天下午,林朝阳和陶玉书雇了一辆板车就将床架和床垫拉回了家里。
陶家前几天才刚添置了电视机,今天又在换床,所谓旧貌换新颜,家里不免沾了些喜气,连周围几家邻居也在好奇。
今天傍晚,陶家的晚饭是大嫂赵丽掌勺。
陶父陶母晚上要去工人俱乐部观看《于无声处》的话剧演出,五点就从家里出发了。
《于无声处》是由沪上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队创作、编排的话剧,今年一经公演便火爆沪上,一票难求,真如剧名一般——于无声处听惊雷。
11月份,受文化部和全国总工会的邀请,编剧宗福贤、导演苏乐辞率领《于无声处》剧组抵达燕京进行演出。
复刻了在沪上的表现,《于无声处》在燕京首演便取得巨大成功,多家媒体报导了这部话剧的首演盛况,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人民日报》甚至在头版刊发了特约评论员文章《人民的愿望人民的力量——评话剧〈于无声处〉》,称《于无声处》剧组来京为首都人民演出,是人民力量的胜利。
首演即火爆,《于无声处》成为了这个冬天里燕京文化界仅次于电影《追捕》、杂志《今天》的文化现象。
昨天大舅哥从朋友处搞来了两张《于无声处》的门票,孝敬给了陶母,于是便有了今天老两口的外出约会。
大舅哥的这番操作让林朝阳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一时又想不起来,直到注意到了书架上的那本《红楼梦》他才恍然。
这要是搁《红楼梦》里,大舅哥妥妥的琏二爷啊?
爷们儿干啥啥不行,但处事是真能处明白,还会讨人欢心。
第42章 内参电影真值钱
吃晚饭时,陶玉墨的心情看上去很不美丽,大概是为了陶父陶母没有带上她去观剧而在闹情绪。
林朝阳也可以理解小姨子的心情,作为家里刨除文武两小只之外唯一的单身狗,她现在在家里的地位可能还比不过自己,毕竟他还有陶玉书的鼎力支持。
可小姨子呢?
真爹不亲,妈不爱,姐姐时刻秀恩爱,大哥只顾逍遥自在。
谁能有她惨啊!
等到晚上,陶玉书又在清查她的小金库。
今天买了一张棕绷床,一张榉木床架,花了五十六块钱,比林朝阳一个月工资还多。
昨天晚上刚到手的九十多块钱,一下子就去了一半还多,财迷·陶的心都在滴血。
“别查了,来感受感受我们家这大床。”
林朝阳拉著陶玉书躺到了床上,然后蠢蠢欲动。
因为那两张破铁架子床,林朝阳憋了四个月,昨晚冒死冲锋,结果才到一半陶玉书就坚持不住,缴械投降了。
现在换了张大床,林老爷总算是能尽兴了。
这年头要吃软饭,谁还没点特长啊!
要过年了,这天晚上燕京的风格外的大,刮的床都在乱晃。
事闭,林朝阳倚在床头回蓝,问道:“我写小说这事,你不打算跟爸妈说了?”
陶玉书浑身香汗淋漓,吐气如兰。
“不著急。”
林朝阳不解其意,在他想来,以陶玉书的脾气,自己在杂志上发表小说了,她不得拿著杂志到丈母娘眼前炫耀一波?
“咱们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妈要是知道你能赚稿费了,肯定会变著法的跟我们要日用。”
林朝阳没想到陶玉书还藏著这么个心眼,“你们母女俩可真是斗智斗勇啊!”
“谁让她偏心?”陶玉书在他怀里换了个姿势,又说道:“再说了,你才发表了一篇短篇,还不稳妥。大张旗鼓的宣传,也太刻意了一点。不如等争取明年出本书,到时候给他们扔个原子弹!最好是让他们从别人那听到,然后来找我核实情况,我轻描淡写的说:对啊!”
林朝阳想像著媳妇所描绘的画面,忍不住笑出了声。
自家媳妇真是生错了时代,这要是三十年后写个网络小说,那不得赚疯了?
“怎么样?我这个想法好吧?”陶玉书玩笑道。
“你心比我还大。”林朝阳说道。
“是因为有,所以心才大啊!如果你真的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我可能得花尽心思去证明自己没有嫁错人。”
林朝阳听了她的话,心中有些恍然。
是啊,正是因为心里有了底气,所以才不屑于解释、不急于证明什么,他回想自己到燕京来这半年的想法,不也是如此吗?
“而且我妈的观念是先入为主,我现在告诉她伱如何如何厉害,她说不定会认为我是在跟她示威。”
林朝阳思想一下,玩笑话归玩笑话,可陶玉书最后说的这句话还真是通透。
这人一旦有了偏见,看什么都是偏的。
“你在文学创作上这么有天分,第一篇小说就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不好好筹划一番未来的发展道路,那就是暴殄天物。
而且《牧马人》毕竟是篇短篇,舆论反响再好,没办法做成出版物,影响力终究是差了一些。我觉得接下来你的创作重点应该放在中长篇小说上……”
林朝阳记得刚刚明明是陶玉书率先投降的,可这么一会功夫,她居然越说越兴奋,整个人都焕发出了不一样的光彩。
一说到正事就满血复活,莫非这就是学霸光环?
憋了四个月,一朝得欢,翌日再上班,林朝阳精神抖擞,到底是年轻人。
刚放寒假,不光是燕大变得冷清起来,连图书馆也是如此。
林朝阳这周在一楼书库驻守,他终于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在这里工作的快乐,摸了一上午的鱼,闲的他桌子都快擦反光了。
到了中午去大饭厅的时候,看了一眼菜码,最近肉吃的有点多,他打算换点清淡的。
正要打菜,便看到了刘振云提著盒饭进来食堂。
“振云,你没回家?”林朝阳跟刘振云打了个招呼。
“没,我过年前再回家。”
打了饭菜,两人边吃边聊,林朝阳从刘振云口中得知了他放寒假没走的原因。
原来是放假前中文系一帮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不想回家,请求系里给他们勤工俭学的机会。
中文系的领导顺应民意,给这帮学生安排了抄稿和审剧本的任务。
如今没有电脑,打字机也没几个人会用,赶上出版社或者杂志社出稿要赶时间,就需要有人帮忙抄书稿。
凡是搞过文字工作的都知道,写字这个东西看著轻松,但实际上却是个苦差事,做作业做个个把小时都会手疼肩酸,更何况是抄书稿。
相比之下,审剧本就要轻松多了。
不过凡事有利有弊,抄书稿又苦又累,给的是现金。审剧本轻松,给的却是电影票。
刘振云心思活泛,他觉得自己缺钱,但也没那么缺钱,所以果断选择了审剧本这个差事。
刘振云他们这些学生要审的剧本是从文化部那揽过来的,让学生们审完后再写一份意见,作为剧本筛选的初选。
每看完一部剧本,就给学生发两张“内部电影”票。
这个年代国内引进的外国电影多以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居多,而文化部给的“内部电影”票,很多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电影和经典电影,很受老百姓的追捧。
谁头一天要是去看个内参电影,第二天可是能在单位吹好久的。
林朝阳听著刘振云嘴里念出的一个个电影名,说道:“你那都有吗?”
“我才刚看了一部剧本,有两张《罗生门》的票,不过我们同学那还有。”
“给我多弄几部电影的票。”
刘振云提到的电影,有些是林朝阳看过的,有些是他没看过的,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陶玉书和陶家人没看过。
听了他的要求,刘振云很高兴。
他们这些学生寒假放假不回家,为的是什么,不就是赚钱吗?
电影票到他们手里,自己肯定会看,但有些票也是要卖出去的,毕竟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都得抓。
忙活半个寒假,把回家的火车票给赚回来,岂不美哉?
“成,回头我拢了票去图书馆找你。”
两人说完这件事,下午刘振云便把八张电影票送到了图书馆。
其中有四张是日本电影《罗生门》,两张是苏联电影《审判词》,还有两张法国电影《拿破仑》,观影地点都在小西天儿的中国电影资料馆。
林朝阳数了六块四钱递给刘振云,他连忙摆手:“太多了。”
现在看电影,电影院也就八分、一毛的,大饭厅看电影更便宜,自己带小板凳才五分钱一张票。
林朝阳给刘振云六块钱,合八毛一张票。
“内参电影是内参电影的价,能一样吗?”
林朝阳不由分说的将钱塞进刘振云手里,这价钱跟小西天儿的票价仍有差距,但两人私下交易也算说得过去。
走出图书馆,刘振云低头看了看手里攥著的钱。
内参电影可真他么值钱!
第43章 遍地是朋友
傍晚回到家中,林朝阳发现陶父正与人手谈,对面那个人他还认识,一句“老登”差点脱口而出。
等一局棋下完,也快到吃饭的功夫了,陶父这才将林朝阳介绍给老者。
“光遣兄,这就是玉书的丈夫,他叫林朝阳,在图书馆工作。”
“朱教授好!”林朝阳恭敬的叫了一声。
朱光遣笑眯眯的,脸上褶子一堆,像条老狐狸。
“那天我去图书馆还碰见来著,真是有缘分。喊教授就见外了,叫伯父吧。”
“朱伯父好!”林朝阳又叫了一遍。
老头儿满意的点了点头,“相貌平平,配玉书丫头确实差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