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70节

  “卢孟实这个人物真是写活了,看著他我就想起了王利发,都是掌柜的,都是个性鲜明又复杂。

  在他的身上你能看到中国传统商人的精明与狡,也能看到出身底层的目尊目爱和自强不息。对待下属他有严格的一面,也有温情的一面,但同时他身处于传统与改革的交汇点,你能看出他的锐意进取,也能看到他的无奈妥协和忍辱负重他身上的悲剧色彩让我想到了秦二爷,雄心壮志与现实的残酷碰撞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彻底摆脱时代对于个人命运的束缚,哪怕是短暂的成功也无法抵挡时代变革带来的冲击。”

  李路杨从昨晚看完剧本脑海中就翻腾不息,心里有一肚子的话想说,即便是跟同学们讨论了大半个晚上,可此刻围读剧本,依旧有说不完的话,他太爱这个剧本了,更爱里面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卢孟实作为全剧的戏眼,更是成为了他心冲比肩王利发的角色。

  路杨说的很对,我也觉得《天下第一楼》这个剧本透著一股浓浓的《茶馆》味儿。不光是风格像,甚至连水平...”吴颖芳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思量看说道:“我觉得怎么看也有《茶馆》的五成水准了。”

  “五成少了,我觉得七成吧,《天下第一楼》已得《茶馆》神韵,七成不多。“李路杨此刻化身“楼吹”。

  一旁的李真喻看不下去了,“你行了吧,越说越夸张。《茶馆》的经典不光在于剧本,也在于人艺演员们的精彩演绎。颖芳说五成我是认可的,未来如果能在编导演上有所突破,那时候你再提七成不迟。”

  他说完,李路杨立刻就提出了不同意见颖芳说五成没错,那是因为我们这班人不行,要是换上了人艺的演员、导演,七成我都说保守了。”

  “给人艺,我们演什么?”

  吴颖芳发出了灵魂质问,一下子把刚才还慷概激昂的李路杨干沉默了。

  众人哈哈笑了起来,陶玉书见大家嘻嘻哈哈的,光是说自己对于剧本的感想,一点也没往正事上聊,忍不住开口说道:“你们先别说这些没用的了,先把怎么排剧这事定下来,谁有想演的角色?”

  她这话问完,大家出奇一致的都没了声音。

  别看他们哦哦的欢,可一个个除了在联欢会上表演过节目,压根就没止经演过戏,现在让他们在三幕话剧里演角色,谁也不敢说自己有信心,尤其是大家刚才把剧本吹的那么好,都得是人艺这种级别来演了,谁还敢轻易自告奋勇啊!

  众人都不说话,陶玉书郁闷了,之前一个个吵著要搞话剧,现在剧本有了,竟然开始打退堂鼓。

  她正想说话,黄会琳开口了。

  玉书夫妻俩给我们贡献了一个好剧本,大家都有压力,不过你们也应该想到,我们如果能把这部剧利排出来,绝对是能够轰动整个热京高校界的,不,不光是在高校中间,哪怕是在话剧界,恐怕也会引起反响,大家都说这剧有《茶馆》的味儿、有老舍的味儿,你们就不想让人艺的导演、编剧演员们也来给你们捧捧场吗?”

  高手!绝对的高手!

  陶玉书眼看著黄会琳几句话便将刚才还蜘橱志志的同学们煽动的热血沸腾,每个人脸上都憧憬起了话剧未来上演时的场景,满眼向往,没错。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咱们现在有了这么好的剧本,就是成功的一半。“李路杨满腔热枕的说道“嗯,凡事就怕认真,我们有了这么好的开头,没理由不努力,争取放个大卫星,让燕京城都抖一抖!”

  热血之下,大家越说越激动黄会琳知道这个时候士气只能鼓,不能泄,又说道:“好!大家有这个态度就好。不过《天下第一楼》是部大戏,光靠我们这些人可不行。接下来大家要发动我们整个中文系,乃巧至整个学校的力量,我先给大家一个保证,学校那边我去申请经费,把这部话剧当成个项目来做,给大家保驾护航。”

  众人顿时叫好,群情激昂,充满了大千一场的激情,立志要把人艺当成标杆。

  一部学生话剧,即便剧本再好,但想把人艺当成标杆也无异于是痴人说梦,大家当然清楚这一点,但正所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目标定的高没天系,只要脚踏实地一步步的执行,结果一定不会差这大晚上陶玉书回到家中,跟林朝阳说完了大家对于剧本的评价,林朝阳点了点头,他倒不是因为大家对他的评价而自得,而是佩服这群学生们的品味,他所创作的剧本正是后世燕京人艺的经典剧目,故事讲述的是1917年夏季,正值民国初立,政局动荡不安,辫帅张勋率军进京导致小朝廷复辟,京城内外一片混乱。

  卢孟实受老掌柜的临终瞩托接手频临困境的福聚德,他凭借目身的智慧与毅力力挽狂澜,在关键时刻拯救了福聚德,使得福聚德很快名噪京城但福聚德蒸蒸日上的背后,隐忧不断。老东家留下的二位少爷,一个醉心京剧、一个醉心练武,平时帮不上忙,又胡乱插手生意、拖起后腿来却都是好手,不时闹出的么哦子让卢孟实疲于应对。

  期间文有大帅傅罗大头的不安分、跑堂常贵送儿子学手艺的奢望、阴险小人克五的暗算、警察和侦缉队的鱼肉百姓…卢孟实自身理念与现实一次又一次发生矛盾冲突,再加上时局动荡,让福聚德原本的大好局面再次危如累卵。

  故事的最后,与卢孟实一向不对付的大师傅罗大头被克五和侦缉队陷害,卢孟实不惜舍身相救,身陷图图,结局充满了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的宿命感。

  这剧本讲述的看似是一家烤鸭店的故事,但实则却是一出人人皆能读懂的人间悲喜剧,同时也映射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话剧首演之时轰动了燕京城,也让编剧何继平一举成名天下知,成为许多电影导演争相合作的对象,后又写出了《新龙门客栈》《新白娘子传奇》《西楚霸王》《投名状》等经典影视剧本。

  而这部话剧在首演当年更是创下了连演一百五十场的记录,成为了燕京文艺的中兴之作。

  人艺五十周年大庆,这部剧目更是与《茶馆》《雷雨》开肩同列为五部精选话剧林朝阳因为陶玉书的央求而把这部话剧写出来,相比后世他看到的版本,林朝阳觉得自己写的剧本在细节处,还有太多欠缺的地方。

  剧本中的“福聚德”实际上就是现实中的“全聚德”,当年何继平为了写剧本,在前门全聚德体验了好几个月生活,剧本中的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真实感,自己这一版剧本,人物塑造和矛盾冲突固然不错,但缺少细节的点缀,总还是少了些神韵。

  不过用来给字生们排练演出,这个水准已经足够用了,而且是富富有余,尤其是当他看看陶玉书说起筹备话剧时那神采奕奕的表情,感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第105章 涨稿费

  又过了两天,林朝阳正上班的时候收到了一封信,寄信人和地址都很熟悉,是《收获》来的。

  林朝阳的小说寄出去一个多月,信件一来一回,再加上中间的审稿时间,这个效率倒是不算慢。

  他打开信,内容很简单,李小琳先是夸了一通他的小说,朴素、平实却温暖动人,与当下流行的许多带有强烈控诉、揭露和批判色彩的小说完全不同,倒是与上半年发表在《燕京文艺》上的《小鞋子》的风格有些相似。

  不过相比较(小鞋子》的人文王义,这部小说带有明显的轻喜剧色彩,仿佛一曲谈谐小调,让人看完之后忍不住会心一笑,回味悠长李小琳给予小说的评价不可谓不高,不过问题也有,就是他父亲巴金老先生看完了这部小说后不甚满意认为王庆来同志应该坚持在《秋菊打官司》中所坚持的那种现实主义,将讽刺和批判精神更进一步的发挥。

  巴金不是认为现在的这部小说不好,而是觉得林朝阳放弃了之前的风格,有些可惜李小琳在信中转达了父亲巴金的观点,但同时又对林朝阳说,让他不要有压力,小说本身是非常优秀的,编委会已经审稿通过,排期到明年一月份的那一期发表又一部小说即将发表,林朝阳很高兴,出不出名的无所谓,最主要的是有稿费拿他这部小说字数达到了接近12万字,基本就是一部小长篇,按照之前的稿酬标准至少是大几百块钱的稿费。

  思想著即将到手的稿费,林朝阳继续看信,没想到李小琳竟然给了他一个惊喜李小琳在信的最后透露,明年一月出版局方面可能会提高国内的稿酬标准,如果新修订的规定能够在一月份《收获》上市之前,编辑部会按照新的稿酬标准支付给林朝阳稿费。

  建国之后,中国的稿酬制度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在1949一1957年之间,国内的稿酬制度发展的很健康,基本是借鉴了苏联的按印数定额支付稿酬的办法。对作家而言,这种稿酬制度能获得相当可观的金额。

  这一时期文坛诞生了如“为三万元奋斗”万元户”这一类的说法,可见当时作家的收入之丰厚。

  到了58之后之间,国内的稿酬制度开始倒退。稿酬数额被一再削减,国内的稿酬制度基本名存实亡,写作正式进入零稿酬时代,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6年才迎来了改变。

  不过这几年的稿酬标准和之前比仍日有一定差距,只相当于是50年代的三分之一,并且还是一次性支付,没有印数稿酬许多人发表一部小说动靴百十块钱,甚至是几百块看起来很多,但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单位时间和创作效率的问题很多的稿件修修改改、投来投去,可能一年也不见得能发表一两篇作品,大量的邮寄时间和修改成本无形之中摊薄了稿费的真实收益再加上物价上涨的压力,近一年多来文学界对于稿酬上涨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于是才有了这次稿酬标准的调整。

  好编辑!好编辑啊!

  李小琳的这个消息顿时让林朝阳心生喜悦,这可真是急作者之所急,想作者之所想稿费的上涨,让林朝阳连带看看到信最后李小琳的催稿语都觉得顺眼了很多。

  本来他是没打算在收信当天就给李小琳回信,可看完了信,他觉得自己不立即回信都是对小琳姐的不尊重。

  又过了两天,陶玉书回到家跟他说起了话剧的筹备情况。

  有了黄会琳的支持,陶玉书她们几个骨干分子充分发挥出了当代大学生那恐怖的执行力,仅花了三四天的时间就把《天下第一楼》剧组搭建了起来。

  虽然剧组成员百分之百业余,但大家的热情却也是百分之百的。

  陶玉书她们动员了包括哲学系、历史系、教育学系等院系在内的几十号学生,而她们之所以能够这么顺利的把学生们招聚起来,也与《天下第一楼》的关系密不可分。

  这帮人招人都是靠熟人拉人头,去了也不废话,直接把剧本掏出来,这玩意但凡是有点文学和戏剧鉴赏水平的都能看出牛逼之处。

  能参与到这样一部优秀话剧剧本的创作当中,在如今这个话剧热的年代,没有大学生可以拒绝甚至到了最后,已经有学生慕名而来,主动报名参与到剧组当中,可陶玉书他们却不得不拒绝,因为剧组的人员已经太过庞大了,甚至比剧院的专业剧组人数还要多。

  听完陶玉书的描述,林朝阳既为她们高兴,也佩服这个年代大学生的执行力,不管是燕大的学生,还是燕师大的学生,大家似乎都能为了一个目标而快速拧成一股绳朝阳,明天周日,你去给我们讲讲剧本吧。”

  陶玉书的请求林朝阳没刃法拒绝,不仅是因为两人的关系,也因为话剧的成功离不升导演、编剧和演员的现场共同打磨。

  翌日早上,林朝阳和陶玉书冒看寒风一起米到燕帅大她把林朝阳领进了教二楼,两人走进一间大教室,映人眼帘的是一排排的学生林朝阳吓了一跳,问陶玉书:“怎么这么多人?”

  “我们招人的时候没少让大家看剧本,大家听说你要过来讲讲剧本,都要来听听。”

  讲台下儿十双眼晴町看林朝阳,其中不之羡慕、敬仰、崇拜之色,既让林朝阳感到一股成就感,也让他感到很大的压力。

  他现在已经逐渐习惯了在外人面前讲述创作心得和感受,这种事与事后诸葛亮大差不差,反正作品你先写出来了,怎么说都是你对。

  除了一些钻牛角尖的杠精,不会有人反驳的。即便是有人反驳,那些清醒的人也会替你驳斥对方。

  前段时间玉书说师大的同学们要效仿燕大也搞个话剧,她这人写评论很擅长,但对剧本没什么心得,就央求我写个剧本,这是我写《天下第一楼》这个剧本的由来。

  但要说关于这个剧本出现的起心动念,可能还要把时间拨回到几个月之前那会儿我刚写完《小鞋子》,就给《燕京文艺》编辑部送了过去。大家也知道燕大那个位置,我们乡下人进一次城不容易...-.”林朝阳讲到这里,底下的学生们为他的目嘲而发出了一阵善意的哄笑。

  我就想著给家里人买点东西,在燕京城里左逛右逛,跑到了前门。看到全聚德的门脸,大家伙都知道,全聚德可是百年老店,烤鸭那是一绝,都是给领导人们接待外国政要用的。

  我心想著,正好可以买给家里人尝尝。进门一看,烤鸭十块一只,我摸了摸兜里的钱,觉得这烤鸭味道也一股.....”林朝阳讲话的语气轻松幽默,特别是讲起他在全聚德遇到的窘迫时,丝毫没有难堪之色,反而充满自朝。

  底下的学生们听著觉得可乐的同时,心中也不禁佩服起他这种苦中作乐的心态,不愧是能写出《小鞋子》那样作品的作家林朝阳今大来燕师大,不仅是要给大家讲剧本的创作过程,更是要帮助大家持顺话剧创作中的各种问题。

  这些学生没有话剧创作的经验,就公推了黄会琳这个教戏剧研究的老师当导演,现在林朝阳这个编剧也来了,两人目然要好好交流一番。

  舞台设计、场景变换、角色的演员选择、造型和服装设计.林朝阳在燕师大待了一上午的时间,跟黄会琳把剧组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探讨了一遍林朝阳虽然是个话剧的门外汉,但因为有后世的观剧经验,所以在沟通之时,往往会描述的非常具体,让黄会琳听完之后深感钦佩。

  心想难怪林朝阳能写出这样好的剧本来,原来人家在脑子里已经勾勒出了一个如此生动清晰的戏剧世界来。

  聊到最后,林朝阳担忧的问道:“我在写的时候考虑的不太周全,其实《天下第一楼》的规模已经超出了学生们能够掌控的范畴,多亏了有黄老师您帮著掌舵。不过舞台布景、道具、服装这些都是需要花钱的,这...黄会琳明白他的意思,说道:“我昨天刚给学校打了一份报告,要了2000块经费。有你这么大力的支持和学生们的热枕,学校方面一定会支持的。”

  要经费这种事不是林朝阳能操心的,他见黄会琳说的很有底气,点了点头。

  钱没到位,不过演员已经就位了,都是燕师大各系的一些文艺活跃分子。

  《天下第一楼》是部三幕剧,卢孟实、罗大头、常贵这些有名有姓的角色就有十五个,另有警察、包哈局执事、总统府侍卫副官等龙套角色,光是演员人数就多达近三十人。

  这几天里几乎所有参与到话剧里的学生们都把剧本熟悉的差不多了,很多人对剧里的台词几乎张口就来。

  在黄会琳和林朝阳的见证下,学生们开始了第一次不是排练的排练之所以说“不是排练”,是因为这帮学生几乎没有什么表演经验,念台词突出一个大力出奇迹,尽力的模仿他们看过的话剧演出,肢体动作更是僵硬,连表情都因为紧张而变得扭曲不过好在有黄会琳在,她虽然不是专业话剧编导出身,但多年的戏剧研究让她对指导话剧表演驾轻就熟。一群人把教室当成排练场,一排就是一下午的时间学生们没有表演技巧,也没有表演经验,但有热枕、有信念,这年头能考上大学的都是聪明人,很多事一点就通。

  晚上吃完饭再来,很多人就慢慢找到了表演的节奏,虽然肢体依旧僵硬和不知所措,但至少台词顺了,表情也慢慢到位了。

  忙了一整天,到晚上八点多众人才散去。

第106章 这不巧了吗

  看看学生们的背影,黄会琳突然发出了感慨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坚持著鲁郭茅巴老曹式的文学教学环境,前些年还看不出来,但这两年我感觉我们的教学好像陷入了困境他们这一届学生底子虽然薄,但社会经验丰富,学东西很快可入学一年多了,大家学了很多东西,在实践上却完全跟不上,林朝阳笑看说道:“学习和实践中间,还有一个消化的过程,如果无法理解开融会贯通,学的再多也是填鸭教育,过后就忘了。”

  黄会琳点了点头,“没错。这次的话剧就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可以将知识真正的化为己用。”

  她脸上带著欣赏之色,说道:“朝阳,你在创作上的才能毋庸置疑,如果来教学生恐怕也不会差。”

  林朝阳谦逊的笑了笑,“您说笑了,我哪教得了大学生啊。”

  聊了几句,临分别前黄会琳说道:“过两天我争取把学校礼堂要过来,给大家彩排。”

  《天下第一楼》场面大、演员多,今天在教室排练的半天,场地局限性很大期待您的好消息。”

  《天下第一楼》的剧本是林朝阳写的,他自然得负责到底,他跟黄会琳定好了彩排这段时间每天晚上都过来指导。

  回家的路上,陶玉书坐在目行车后座上,“你靠著我点,省得吹风。“林朝阳说陶玉书双手紧了紧,箍住他的腰,把脸贴在他的后背上,“朝阳!”

  “嗯?”

  “你怎么突然之间懂的这么多?“陶玉书发出了疑问。

  林朝阳迎看风用力的端脚蹬子,喘看气说:“多吗?可能是在图书馆看书看得多吧。”

  转过弯,风小了,他又说道:“之前你不是还让我向金克教授学习吗?我这可都是完全遵从您老人家的指示啊!”

  我是觉得你进步的太快了,连我都觉得意外。”

  陶玉书说的是她内心的真实感受,从得知丈夫写小说开始,大半年时间里林朝阳蜕变的速度快的超乎她的想像。

  有时候她甚至认为,是不是丈夫本身就天赋异禀,只不过是之前一直窝在小山村里..··这就叫一一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林朝阳迎看凛冽的北风,用中二气十足的语气大喊看,陶玉书的思绪被丈夫的狂放打断,她望著男人宽厚的背影,明明是那么孩子气的行为,可看在她眼里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时间一晃已经是11月下旬,天气越来越冷,未名湖开始结冰每天都有南方来的学生路过观察湖面的冰层厚度,奢望著什么时候可以下湖滑冰,这些天,林朝阳每天白天上班,晚上就往燕师大那边跑,有黄会琳这个副教授出面协调,再加上学生们找来了林朝阳这个近两年声文坛的当红作家,燕师大给予了这帮学生们最大力度的支持,不仅将学校礼堂开放给了《天下第一楼》剧组排练使用,更是特批了2000块钱的经费,这个数字儿乎相当于一个普通职工五六年的工资收入。

  有了燕师大校方的支持,所有参与到《天下第一楼》剧组的学生们干劲十足,满腔热不过心情归心情,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因为都是业余演员,大家最开始连台词都说不利索,三幕话剧的台词量和演出强度让很多人光是念台词就已经耗尽了体力,到第三场的时候,台词声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连续适应了一个星期,在黄会琳的不断调教之下,这帮人才做到了撑下全场,但距离真正可以对外演出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又过了几天,这天阴天,北风呼啸,可燕大校园里却涌动著一股热潮。

  中午吃饭的时候,大饭厅前的大海报栏前围了一群学生,海报栏上写的是由中文系学生筹备的独幕话剧《良心》将于今日傍晚6点半正式在办公楼礼堂首演的消息。

  自一个多月之前《美丽的爱情》演出带动了燕大和周边多所大学的话剧热,陈健功张罗的《良心》最迈这段时间也成了许多学生闲聊时的话题,大家对于这部话剧关注颇多。

  今天终于要上演了,许多学生都打算去一探究竟到了傍晚,学校办公楼礼堂门口学生们进进出出,天气的寒冷丝毫没有阻拦学生们的热情。

  不光是学生们来捧场,今天中文系的大多数老帅也都来了,杨晖、袁行需、孙玉石、谢勉、洪子成..·除了几个年纪比较大的老教授没到场,该来的都来了,可谓给足了这帮学生面子,作为《良心》这部话剧的绝对主创和灵魂人物,今天晚上的陈健功格外激动,为了这部话剧他不仅请了林朝阳帮忙,连人艺的熟人也给请了过来,除了那天的蓝田野,之后他还请了一次蓝荫海,可谓用心良苦。

  因为是独幕剧,演出时间并不长,半个小时左右,谢幕之际台下掌声不断,主创们激动的在台上不断躬,下了台,谢勉还特地把主创们都叫了过来,把他们一介绍给系主任杨晖戏排的不错,我看有点人艺的味儿!”

  杨晖的评价让陈健功几人激动不已今天看《良心》,林朝阳还是坐在洪子成旁边。杨晖跟几个学生说完了话,洪子成把林朝阳拽到了杨晖面前“王任,这就是朝阳同志。”

  杨晖今已年过八十,个子矮矮的,咯瘦,一头花白浓发,身上穿著洗的有些发白的蓝色中山装。

  洪子成将林朝阳介绍给他,他露出和煦的笑容,“知道知道。我们燕大的大才子,大家都在说。”

  他是东北人,来燕京多年,可乡音未改,让林朝阳一听便觉得亲切,您过奖了!”林朝阳客套了一句。

  洪子成说道:“朝阳对当代文学研究颇深,我们私下里经常交流。”

  好好好,这是好事。朝阳同志强于创作,你强于理论研究,互相交流、互相促进,说不定就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杨晖回应了洪子成的话,又对林朝阳说道:“你那篇《小鞋子》我看了,写的很有意思。现在大家都在控诉、批判,你怎么会往这个方向写?”

  我个人是觉得这两年的控诉和揭露情绪其实还是源于前些年的不公正待遇,客观来说很多作品厂受欢迎的根本原因是情绪上的共鸣,而非作品本身的出色时间长了,读者的关注转移、共情力弱了,这股风潮也就淡化了。

  还是不能把它当成一段正常发展的文学进程来看待,更不能把它当成某种创作路径,甚至是捷径。”

首节 上一节 70/4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