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环》本身就是在《人民文学》发表的,不管是出于怎样的目的,他们想办作品研讨会也无可厚非。
林朝阳推辞不过,只得抽出时间去参加了研讨会,会后,章光年拉住了林朝阳,又跟他聊起加入文协的议题其实在之前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授奖仪式过后,章光年就跟林朝阳提过这件事,当时林朝阳没有表态,章光年忙著奖项的事,这事便搁置了下来。
这回章光年旧事重提,条件更加优渥本来作家要加入文协都得是逐级申请的,先加入区县一级文协,然后是市、省,最后再到全国文协。
到林朝阳这,没那么多麻烦事,直接就是一步到位,成为中文协成员“朝阳啊,你要是加入了我们中文协,可就是我们中文协最年轻的成员了!”章光年用蛊惑的语气说道。
加人文协当然是好事,不过我这人不爱开会,平时工作和写作也比较忙。
林朝阳并不是故作清高,而是最近跟文协的人接触下来,知道这种官方机构多少是要讲点组织纪律的,而且少不了要在活动和会议上浪费一些时间,他本来就没什么时间,也不想受那个束缚,所以便想拒绝林朝阳手握看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两个奖项,作品影响力巨大,尤其是《高山下的花环》更是引起了大领导的注意,这样的人才不吸收进文协的队伍,那就是文协领导层的失职。
章光年见林朝阳无心参与文协,心里盘算看怎么才能把他拉进队伍里朝阳,你这个年纪就取得了现在的成绩,进入中文协以后必然是前途无量的别的不说,我们《人民文学》以后要吸收新的编委,你一定是重点吸收对象。”
一般杂志的编委都是编辑部或者是出版社的内部成员,但像《人民文学》这一类的权威杂志却不同。
它的编委会成员包括了三类人,一是《人民文学》编辑部人员,比如章光年、葛洛等编辑部领导;二是文学界的老一辈作家比如冰心、孙犁、张天翼、魏巍:还有就是文学界比较有份量的评论家。章光年若是真邀请林朝阳进入《人民文学》编委会,这个决定不可谓不大胆因为这不仪仪意味看林朝阳是《人民文学》复刊之后第一位新增的编委,同时也是《人民文学》编委会最年轻的编委在林朝阳之前,《人民文学》编委会最年轻的编委也是四十几岁,无不是国内文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才二十出头的林朝阳要是进入了编委会,恐怕立马会在国内文学界引起一阵轩然大波。
“当然了,编委会这件事目前还只是我的一个设想,前提是你先得是中文协的成员。”
听著章光年的话,林朝阳本来有些蠢蠢欲动,给《人民文学》当个编委,想想还是挺带劲的但章光年最后的话却让他清醒了过来,说了半天是画大饼啊!
林朝阳顿时有些意兴阑珊老章这人,不厚道啊!
“给《人民文学》当编委,想都不敢想啊。中文协的事,我看还是算了。”
再次被林朝阳拒绝,章光年满心遗憾,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一点也不追求进步呢?
几天之后,林朝阳在《文艺报》上看到了关于《高山下的花环》作品研讨会的报导内容。
文章写的花团锦蔟,可以看出文协和《人民文学》对于这次研讨会的重视,想必也是呼应之前大领导的举动最近放暑假了,图书馆的工作也清闲了下来,林朝阳有大量的时间来看书本来年后那段时间因为买房子,他还有点写作的动力,没成想作品太受欢迎,稿费越赚越多,不仅房子尾款赚出来了,连积蓄也越来越多,甚至给林二春老两口买房子的钱都有了。
这段时间以来,林朝阳又陆续接到了来自各地的八家报纸、杂志转载《高山下的花环》的请求,再次收获了超过两千五白块钱的稿费,稿费收入日益丰厚,林朝阳的创作动力本来就没那么足了,陶玉书又怕他写的太多,太快,会影响以后的创作状态,让他多看书、多观察体验生活如此一来,林朝阳算是彻底放飞自我了。
上班就是看书摸鱼,最近他迷上了儿本明清文人写饮食的杂文集和菜谱,下班回家就琢磨著做菜的事,经常几天也不动笔写一个字。
这天傍晚下了班,他骑著自行车先去了趟菜市场刚到菜场门口便看见有农户挑著担子卖桃子,燕京郊区有农户种桃,每年一到七八月份便能在街头巷尾看到这些人卖桃子。
桃子两毛五一斤,看上去远不如后世的溜光水滑,可胜在纯天然林朝阳尝了个桃子,味道清甜、汁水又多,他便买了三斤,花了七毛五进了菜市场,又发现有卖鱼的,恰好他今天看的菜谱里便有鱼的做法,就买了一条,繁鱼八毛一斤,他买的那条鱼快两斤,刚好一块五又手买了点青菜,林朝阳这才回家到了家,他便张罗著做饭,陶玉书想伸手却被他推开。
“今天我给你做一道干炸鱼。”
“又是看了哪本菜谱啊?”
林朝阳要做菜,陶玉书乐得轻松别管哪本菜谱,保准你吃的流口水。”林朝阳信誓旦旦的说道。
陶玉书没把他的话当回事,最近他沉迷做菜,菜谱钻研的很透,但贯彻到具体行动中,成功概率比较低,做三回也就能成功一次。
激鱼跟黑鱼一样,是吃鱼的鱼,热京这边叫花。肉厚刺少,肉质鲜嫩一般清蒸、糖醋、做松鼠鱼,味道都很好。氽汤汤白如牛乳,浓而不腻,比之一般的鸡汤、鸭汤更加鲜美。
林朝阳今大要做的是他从菜谱上新学的干炸花,是江苏那边的做法陶玉书焖好了饭,林朝阳先把青菜炒出来,然后收拾好繁鱼起锅烧油,待油温合适,将整条繁鱼入滚油干炸,厨房里弥漫看一股鱼腥味和香味混杂在一起的味道他正在炸鱼,陶玉墨回来了,一进门便晒道:“在楼道里就闻见味儿了,今天做鱼啊?”
她来到厨房门口,嗅了嗅鼻子,咽了口口水,“真香!”
“盛饭!”
陶玉书吩咐了一句,她立马放下包,手脚麻利的去盛饭,摆好碗筷林朝阳将炸得金黄的瞬鱼端上桌,香气四溢,陶玉墨馋的就差流口水了,问道:“姐夫,这是什么鱼?”
“干炸鱼!”
饭菜上桌,三人吃饭既然是干炸瞬鱼,自然没有什么浇头和汤汁,黄灿灿的鱼躺在盘中,旁边撒著椒盐。
陶玉墨夹下来一块鱼肉,沾了点椒盐,塞进口中“嗯~”她忍不住发出一声幸福的鼻音,眼睛都快眯起来了,“姐夫,这道瞬鱼味道绝了。”听看她的评价,林朝阳没有高兴,而是让陶玉书也尝一口,这丫头很有吃白食的自觉,平时只要是林朝阳做菜,一律是“好吃”、“美味”。
“确实好吃。”
陶玉书的评价相对而言就真实多了,听见她的话,林朝阳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再看陶玉墨吃的狼吞虎咽,他脸上的笑容更盛书果然不是白看的。
成功学会了一道菜肴,林朝阳心里颇有些成就感吃完了饭,刷碗这种事当然是要交给陶玉墨来干的,那么多好东西可不是白吃的陶玉书拿出一封信,早在开春的时候林朝阳便把买了房子的事告诉了林二春夫妻俩老两口自然十分欣慰半个月之前,他和陶玉书商量起积蓄的问题,林朝阳想让林二春夫妻俩今年到燕京来任一段时间,适应适应热京的环境和气候,然后把他们接到感京来聊完之后,林朝阳便给老两口去信,今天陶玉书在家接到了回信林朝阳打开信看了一眼,大意是让他们小两口好好过日子就行,不用记家里,他们在老家挺好,去热京肯定不习惯之类的话“怎么办?”陶玉书问道林朝阳笑了笑,丝毫不在意,“你嘴上跟他们说,他们肯定不过来。等回头放假了回去一趟,火车票买好往桌上一拍,不走五十块钱就打水漂,你看他们走不走!”
陶玉书听完他的办法忍不住笑了出来,“你这怎么像土匪绑票?”
“哪个土匪给报销路费啊?”
第147章 现象级作品
七月中旬,《文艺报》出刊一篇题为《<赖子的夏天>:中国式意识流文学开创者》的评论文章引起了文学界和文学爱好者们的注意。
作为评论家,文章作者阎刚在国内文学评论界颇具份量上个月他读完《赖子的夏天》有些感触,又与妻子柳荫交流了一番,最后写下了这篇《<赖子的夏天>:中国式意识流文学开创者》,文章也很质利的登上了《文艺报》。
他在文章里用大量的篇福阐述了林朝阳在《赖子的夏大》中对意识流文学这个期来的文学流派进行的大胆创新,字里行间难掩对于林朝阳和这部作品的欣赏。
”《赖子的夏大》的叙事角度在王人公赖子和小军的视角之间切换,作者对于意识流文学的叙事结构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挑战,并没有遵循传统的、跳跃式的意识流文学叙述规律。
而是以对称式的叙事结构将两位主人公的思绪、情感、记忆乃至潜意识的流变过程呈现了出来。
这种呈现方式开非是现实主义的线性叙事,也开非是意识流文学跳跌的、碎片化的叙事,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叙事万式既对称、又交融,使得文本内部的空间、时间、人物关系呈现出复杂而丰富的交织状态,极大的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阅读体验这样的叙事方式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意识流文学创作迄今为止的一次重要突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先锋实验在小说中,赖子和小军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形成了微妙而深刻的互动关系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心理变化、情感波动以及价值观念的塑造,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期成年群体和青少年群体的普遍心理特征同时,笔者认为《赖子的夏天》也并不仅仅是一部单纯模仿西方意识流文学的作品而是一部立足于中国社会文化语境,对这一文学形式进行了富有本土特色的创新性探索的优秀作品。
《赖子的夏天》中融入了大量具有中国本士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意象,比如路途中所遇到的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家庭教育观念等,这些元素与王人公的内心世界相融合。
既丰富了文本的文化内涵,也赋予了作品鲜明的中国色彩这种对中国语境的精准把握和独特表达,使得《赖子的夏天》在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的同时,成功实现了本土化的创新转化,为中国式意识流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这部作品不仪展示了作者对个体心灵世界的敏锐洞察力,更以其开创性的叙事风格,引领读者步入一个充满哲思、情感涌动且极具时代特色的内心世界,彰显出中国式意识流文学的独特魅力与创新价值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浩瀚星空中,《赖子的夏天》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中国式意识流文学的发展树立了一座丰碑。”
阎刚所写的这篇《<赖子的夏天>:中国式意识流文学开创者》煌煌近万字,从多个角度论述了《赖子的夏天》这部小说的文学性和独创性,观点清晰,见解独到,短短数天时间便在国内文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文章最后,更是将《赖子的夏天》评价为“中国式意识流文学的丰碑之作”,足以看出他对于这部小说的欣赏与推票。
《赖子的夏天》发表在《当代》今年第二期上,至今已经近三个月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第二期《当代》卖出了超过38万份,对比今年第一期的销量几乎是百分之二百的增幅。
作为第二期的头条作品,《赖子的夏大》目然是功不可没,这样的销量涨幅也充分体现出了读者们对于这部小说的喜爱数以十万计的读者沉溺于林朝阳所编织的充满迷幻色彩的童话世界之中,难以自拔,为赖子和小军的故事而心潮澎湃,感动落泪小说在读者群体当中收获了极佳的口碑,同时在评论界也是好评如潮银读者更加注重故事性不同,评论界对于这部小说的关注焦点是在于小说开创性的创作手法和风格。
那些研究当代文学的评论家和学者对于意识流文学的了解是要远超过一股文学爱好者和民众的作为西方现代文学的重要流派,意识流文学的兴起为世界文坛贡献了一批杰出的作家和作品大家很清楚,跟国外相比意识流文学在国内的发展无疑是极其房弱的,可也止是因看这份房弱才让林朝阳的《赖子的夏天》更显难能可贵在国内大多数作家还以意识流文学为稀奇,许多人甚至压根连听都没听说过的时候,林朝阳已经可以利用成熟的创作技法完成一部质量出众的长篇意识流小说对于许多对意识流文学有一定研究的评论家和学者来说,他们普遍认为《赖子的夏大》达到了国外许多意识流长篇的水准。
在阎刚之前,文学界对于《赖子的夏天》这部小说的赞美声其实已经有很多了,但大多数评论家和学者的思维还是停留在小说对于西方意识流文学的风格延伸上。
许多评论文章中虽然也提到了《赖子的夏天》当中的本土元素,但都没有引起评论界足够的重视,多是一笔带过。
阎刚的文章好像洪钟大吕一般,一下子打开了国内众多文学评论家和学者的思维许多人看完文章之后,越想越觉得是那么回事。诚如文章中所说的那样,《赖子的夏天》以大量中国本土文化符合和意向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式意识流文学之先河。
这些人进而又想到林朝阳的创作过程,(赖子的夏天》的创作要考验的不仅是看林朝阳是否完全吃透了西方意识流文学的内核更重要的是他在创作过程中能否将它们加以化用,既保持意识流文学原有的独特风格,又能够兼顾融合中国文化的元素。
事实证明,林朝阳确实做到了,他创作出了一部兼具东西方文化特性和风格的意识流文学杰作。
当那些评论家和学者被阎刚的文章启发意识到这件事之后,他们仿佛一下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思维再也不受束缚。
短短半个月之内,《十月》《燕京文艺》《河北文艺》《文学评论》《文艺百家》等多份文学杂志和文学评论杂志相继发表了关于《赖子的夏天》的评论文章。
文章作者多是评论界的知名评论家,又或者是大学内的知名学者。
无独有偶,这些文章的关键词都聚焦在“中国式意识流文学”这个由阎刚首创的名词上。
发表在《文艺百家》上的《论<赖子的夏天>:中国式意识流文学的起源》一文中写道: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与真实再现,充分展现了意识流文学的魅力所在,使《赖子的夏天》成为中国式意识流文学的一部典范之作。
《河北文艺》发表的《地域特色与时代烙印背后的<赖子的夏大>》是这样说的:《赖子的夏天》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将意识流文学和本土文化进行了有机结合,这种结合是巧妙的,它构建了一个既具有鲜明地域色彩又充满个体心灵感悟的文本环境不仅是中国式意识流文学的优秀代表作,更是对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与个体心灵世界的深度探索与生动诠释。
《十月》上刊载的《<赖子的夏天>重构意识流文学》一文中是如此阐述的:《赖子的夏天》忠实遵循了意识流文学的基本原则,但并未止步于对传统技法的模仿与复现,而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拓展。
作品将地域特色与时代背景深度嵌入在结构和叙事中,拓宽了意识流文学的表现维度,也成功打破了意识流文学存在的封闭性与个体主义倾向。
将其与厂阔的社会现实、深厚的文化土壤紧密相连,赋予了作品更为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
作者以独特的创新精神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成功成功重构了意识流文学的创作形态,使其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焕发新生,实现了艺术形式与社会内容的高度统一,为今后中国意识流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典范本来最近这段时间因为胡总自费购买《高山下的花环》单行本送给前线战士的新闻刷让林朝阳在文学界大出风头。
现在各大文学杂志、文学评论杂志突然之间连篇累牍的评论,立刻又在文学界引发了一股解读《赖子的夏天》的潮流。
让林朝阳再一次在文坛大放异彩,算上开春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那一波舆论影响,这已经是今年的第二次了。
跟上一次相比,这次造成的影响更大、更广泛林朝阳不仅以《赖子的夏天》给国内读者普及了意识流文学这个时笔的概念,更是开创了中国式意识流文学的独特风格,受到了评论界的大力推崇。
一时之间,作家们、评论家们、学者们皆以解读《赖子的夏天》为荣,这股风潮不断传播,也在读者群体当中引起了剧烈的反响。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发表《赖子的夏天》的《当代》第二期经过近三个月的热卖销量本来已经趋于稳定。
没成想借看这股东风,《当代》编辑部竟然又接到了新华书店和各地邮局催促加印的电话。
文学界的热议与赞美、读者的追捧与喜爱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让《赖子的夏大》成为1980年的夏大里中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现象级作品
第148章 《中国文学》
八月初,赴上三伏大,从早上太阳便高高的挂在大上,像个渣男一样满世界送温暖,所以哪怕是周末,林朝阳也懒得出门,不如待在家里凉快他家的房子南北通透,两面的窗户一开,只要是外面稍微有点风,屋里就会形成对流,很是凉快,夏天里在客厅里待看舒服极了。
陶玉墨一早就不见了,林朝阳本以为她是出门找同学玩去了,没想到九点多又回来了,身后还带了两个人。
林朝阳看到两人有些意外,笑看问道:“振云,你们没回老家?”
刘云笑看说道:“没有,学校又给找了点赚外快的活。”
刘振云家庭条件不好,每个月虽然有补贴,但从来不敢乱花,在食堂从来不敢打一毛钱以上的菜,平时的衣服也都是穿在部队时发的军装,能省则省。
省下来的钱,大多是用来买书、杂志和看演出活动了,他这样的消费习惯不是个例,大家都这样。
最近他又多了一项花销,那就是“老乡”郭剑梅剑梅同学,你好!”林朝阳笑看冲郭剑梅打了个招呼郭剑梅有些面的回应,她是79级法律系的跟陶玉墨是同学,除了在篮球场时那一面,之前也因为陶玉墨的原因,跟林朝阳见过好儿面,但都没说过话。
这回跟刘振云一起来到他家做客,等于是公开承认了关系,难免有点害羞去年郭剑梅考上燕大,她家和刘振云家是隔壁镇。因著这层关系,刘振云在学校对她颇多照顾,一来二去,两人便成为了如今这样。
林朝阳听郭剑梅说完与刘振云相识相恋的经历,不由得调侃道:“你啊,就是被他这个憨厚朴实的外表给骗了。这小子鬼精鬼精的,一不小心就看了他的道儿!”
他的话让郭剑梅又害羞起来,刘振云也被他说的不好意思。
我这个人还是很淳朴的!”刘振云反驳道林朝阳哈哈笑了起来。
郭剑梅这个暑假也留在学校勤工俭学,陶玉墨本来是跑过去找她玩的,然后发现自己好像有点多余,本想回家。
刘振云却说起了之前他来找林朝阳没找到的事,陶玉墨便顺道把两人给带了过来刘振云之前来过林朝阳家,郭剑梅却是第一次来她偷偷的打量看林朝阳家里的装潢布置,眼中掩藏看儿分胆怯与艳表这房子恐怕比学校里的那些教授住的都好吧?
那天啊,赶上李拓搬家,去他们家温个锅。”
林朝阳对刘振云解释了一句,两人聊了起来陶玉书准备出门去买点菜,还没等出门,家里又来了一波人。
是大舅哥、陈健功和李拓,身后还跟看一位陌生的老者,几人进门先寒暄了几句,然后陈健功便掏出一份《燕京文艺》,向林朝阳得瑟道:“朝阳,哥们儿的小说发了!”
他的最新短篇小说《丹凤眼》发表在八月的《燕京文艺》上,这篇小说耗费了他不少心力,寄予厚望。
这是要庆祝庆祝?那你得请客!”林朝阳调侃道请客可轮不到我。”陈健功说了一句,把眼神看向旁边的人,透看几分神秘林朝阳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们几儿人一起跑过来,想必是有原因的他问道:“这是有什么好事?”
李拓笑著,从包里掏出一份杂志。
林朝阳接过看了一眼封面,全英文的,他下意识的以为是一份外国杂志定晴细看封面上的单词,才有些恍然的念道:“《中国文学》?”“听过没?“李拓问道。
林朝阳点点头,“燕大图书馆别的没有,就期刊杂志多。”
李拓递过来的这本英文版的《中国文学》创刊于1951年,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个对外译介中国文学文化的官方刊物,归外文局管理早些年刊物推介的都是一些带有明显*命性的作品和伟大领袖的作品,到了这两年,国内文学界风气一变,《中国文学》推介的文学作品也变得多元了起来,对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等国内文学界的新风气都进行了介绍创刊至今,《中国文学》已有近三十年历史,在国内名声不显,但因为是国内唯份对外翻译、推介中国文学作品杂志,在国内文学界一直拥有看属于目己的独特地位陶玉成这时终于开口将跟在他们身后,从进门就一直没说话的老者介绍给了林朝阳这位是外文局的杨献益先生,《中国文学》的副王编。这次来是想跟你沟通一下,将《赖子的夏天》翻详、发表到《中国文学》上,介绍给国外的读者。”
听看大舅哥的介绍,林朝阳面露惊讶,握住了老者的手,“杨先生,久仰大名!”
朝阳同志你好,我也久闻你的大名啊!”
杨献益跟林朝阳握了握手,笑声很爽朗他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之一,但与许多翻译家是将外国作品翻译成中文不同,杨献益一生立志于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老先生最牛逼的一件事便是与夫人花了十多年时间翻译完成了《红楼梦》这部鸿篇巨著,因为横跨了喻嗡嗡时期,翻译《红楼梦》的过程历尽波折最后英文版《红楼梦》终于由外文出版社成功出版,在国外汉学研究领域广受好评。
两人聊了一会儿,林朝阳才知道,最近这段时间《赖子的夏天》在文学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中国文学》对于这部小说的兴趣恰好朱光遣与杨献益认识,两人聊天时无意间说起,杨献益才知道小说作者竟然是燕大教授陶敬法的女婿,他便让朱光遣帮忙引荐一下,于是才有了今天陶玉成带著杨献益过来这回事。
《中国文学》致力于向外推介中国文学作品,目的是宣传和塑造中国形象,向外国读者展现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杨献益跟林朝阳简单交流了一番,说道:“你最新的那部《赖子的夏天》写的很好,既继承了意识流文学的优点,又开创性的融入了中国文化,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我们杂志打算连载。”
《中国文学》是月刊杂志,每期都会向海外读者推介多部中国文学作品,但大多是简要介绍,只有重量级作品才会选择以连载的形式推介。
刚才李拓递给林朝阳的便是今年的第八期《中国文学》,在这一期被重点翻译推介的是沈丛文的短篇名篇之一《萧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