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 第333节

  一体式压铸既存在技术要求,也是一个思路的问题。

  这里面又可以把问题细分,一体式是到什么程度。

  杜耀杰大概能理解俞兴的思维,无非就是用一体式把车身强度提高到至少可以比肩中高端品牌的程度,那么,取得100分的进步肯定最好的,60分的进步却也一样是进步。

  俞兴微微点头,技术储备存在,那就看后续如何优化和选择方案。

  他在下午提出了五年的预期,也就意味着供应链的技术发展至少还有3年的缓冲,这无疑会是极其宝贵的时间。

  并且,相较于压铸机这种18个月的预期,汇川、精进它们的研发时间更为可观,普遍不超过12个月。

  俞兴对于这种来自供应商的预期自然是欣慰的,但也没有完全相信,反正有时间冗余,达不到就继续催化,能达到的还要做迭代升级。

  他要做能力范围,不光是自己能力范围,还是国内供应链未来一段时间能力范围之内的最好的工业产品。

  深夜十一点,这场供应商小会才结束。

  十五分钟之后,同一间办公室,今日份的第三场小会开始,这一次的人数更少,只有俞兴与四家投资机构。

  “熊总,真能投1亿美元?”俞兴上来就开门见山,也希望IDG这里能为其它三家打个好的头阵。

  “可以。”熊潇鸽没有吊胃口,“但要划定时间,就像你从供应商那里拿联合研发的预期,这1亿美元在今天能投4成,后面6成就得看进度了。”

  俞兴摊了摊手,果然白天是说好听话,晚上掏钱就有条件了。

  他看向恩师徐欣,恨不得摆出弟子的名号。

  只是,考虑到名号一摆,对方可能直接起身走人,也就忍住了心中孺慕。

  徐欣给出模糊的答案:“我这边和IDG差不多,熊总是上等马,我这种下等马肯定要跟着他的步伐。”

  俞兴吐槽道:“这种上等马和下等马的划分不知道是谁套在我头上的,这真不是我说的。”

  徐欣眼观鼻,鼻观心,不动如山。

  浙商产投的副总经理蔡皓宇听到前面两家的态度,笑眯眯的说道:“俞总,我是很看好你这种运营能力的,企鹅的Pony马像你三分都能和阿里有来有回,你亲自上阵,我们愿意相信你在电车上的作为,但是嘛,碳硅集团的厂址还没定下来吧,这得多看看咱们自己家乡啊。”

  俞兴对于这种话没有丝毫意外,但他犹疑几秒后说道:“蔡总,我肯定愿意回报家乡,只是吧,电车项目要以做成为目标,如果能做成,到时候自然怎么回报都行,我今天不绕弯子,如果可以,我们是打算在申城蹭一蹭上汽的供应链的。”

  熊潇鸽听到这句,感兴趣的问道:“你已经有目标了?是在哪边?”

  俞兴认真的说道:“上汽在临港有好几个生产平台,还有围绕着的相关供应商,我们希望能在那边找到合适的位置。”

  他说到这里又看向蔡皓宇:“那里其实也是咱们杭州湾的范畴,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蔡皓宇简单思索几秒,有些遗憾的摇头,不认可这样的选址。

  熊潇鸽琢磨着申城临港的情况,机场、高速、港口、工业供应链、上汽供应商……

  他不无称赞的点头道:“很不错,杭州湾也是湾,打造华夏的湾区嘛。”

第304章 达成

  临港的选址是俞兴没用太长时间就确定下来的位置。

  如同他下手电车项目是从摸排供应链开始,把汽车产业列为“五大装备产业”的临港就拥有供应链的相关优势,而且就初步的接触来看,拿地成本与政策支持都不错。

  这边在工业用地出让里提供的“七通一平”配套条件,一般就能降低企业前期15%-20%的开发成本,还有对重点产业项目能够返还30%-50%的土地出让金,这就能进一步降低实际成本。

  俞兴在团队里得到过其它的选址建议,其中一条让人动心的理由便是,申城这边很发达,如果去相对没那么发达的地区,可以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待遇。

  但最终,他还是属意临港。

  不管怎么说,当前阶段还是把一款成功的车做出来最重要,申城除了供应链的优势,后续类似于新能源汽车牌照的支持也会对用户形成强烈的影响。

  碳硅集团的电车目前定位于中高端,市场策略必然是先以大城市为主。

  以及,申城这边的事情还是更少更简单的,俞兴不确定只在移动互联网博取那么一点点小声望的自己莽莽撞撞的闯进其它地方,届时又会出现什么状况。

  如果能取得初步成功,再看情况来争取不同地区的政策与扶持,事情会稳妥很多。

  俞兴只谈明面上的理由,但也足够表达自己对想法的坚持。

  深创投作为鹏城方面的机构,它的投资条件与浙商产投拥有了一样的前提条件,也就自然因为这种因素而无法继续往下谈。

  这次代表深创投过来的副总裁赵国豪来回劝解了两轮,最终还是不无遗憾的说道:“俞总,我个人觉得你这个项目前景是很不错的,但是……如果是移动互联网方面的项目,我还能做做主,新能源车这一块确实也让人有些顾虑。”

  赵国豪从早到晚连续参加了三次会议,不管是大会、小会还是融资会,他都觉得俞兴这次项目的运营很有条理,可惜,一旦投资,相关的因素就比较多,而项目又不能落地鹏城,希望就很小了。

  俞兴对深创投和浙商产投的决定没有意外,只是笑道:“赵总,蔡总,虽说我现在没法去,但以后咱们还有机会合作啊,新能源产业链那么长,我们电车项目的成功又必须和整个产业链都取得成功,我们以后合作的机会是大把的。”

  “几千万到上亿的规模不好投,那来都来了,今天意思意思,投个一千万,不也是对大家眼光的一个验证嘛。”

  俞兴不嫌少。

  赵国豪直笑,脸上是委婉的拒绝。

  代表浙商产投的蔡皓宇就不同了,就好像刚才说的,如果真的落地临港,长三角的辐射范围还是相当广的,产业链的机会也确实存在。

  他思考片刻,笑道:“那我们直接投产业链里的公司就是了。”

  “可以啊,我也一样欢迎啊,新能源产业链能迎来投资,这是变相促进我们的成功,就像那个毫米波雷达,那种是真的很冷灶,多少钱都是支持。”俞兴话锋一转,“不过嘛,我们这次造车是要做深度的联合研发,势必要把产业链的情况、进度、前景都摸清楚,蔡总,你可以投我们,如果想投别家,也可以过来问问我们。”

  他这么一说,再对在场的四位都笑道:“当然啦,IDG啊、今日资本啊、深创投啊,都是一样的,我必须要说,这条产业链可能会因为电车项目的新需求而发生过去没有的变化,不是身处其中,恐怕没那么容易弄明白。”

  熊潇鸽饶有兴趣的问道:“俞总,举个例子?”

  俞兴简单道:“比如,激光雷达。”

  赵国豪皱眉道:“毫米波雷达都没做出来,激光雷达太远了吧。”

  “毫米波雷达是我们还没造出来,国外已经出来十多年了。”俞兴说道,“白天的会议上就有从美国回来的西部数据的工程师,他和我在百晓生论坛上有沟通,聊的就是激光雷达的商业前景,国外这一块的研发肯定是领先的,但有不少都是从国内出去的人。”

  他想了想,又举了个例子:“就好像精进电动的那两位创始人,他们都是从国内高校出去深造,学有所成又看到市场未来就愿意回来试试。”

  俞兴最后指出赵国豪认知上的问题:“而且,毫米波雷达也不是激光雷达研发的前置条件,这是两码事。”

  赵国豪听着俞总这么娓娓道来,不无遗憾的摇头道:“俞总,你是逼着自己要学成行业专家了啊。”

  俞兴哈哈一笑:“不,我是主动了解,专家肯定不行,但大概得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这个项目要做好,不光是碳硅集团要深入供应链,我自己也是一样的。”

  赵国豪给予了最后的祝福:“俞总,期待你引领国内新能源发展的那一天。”

  深创投已经没有继续参会的必要。

  浙商创投有类似处境,但蔡皓宇与俞总握手之后说道:“俞总,你们现在也就是确认大概意向,我回去再聊一聊,项目落地的问题不好解决,数字上还有机会。”

  他倾向于像俞总建议的那样,小规模投资来验证眼光,万一成了呢。

  俞兴很理解这两家的选择,仍旧热情的送他们离开。

  凌晨时分,融资会议从办公室开到了楼下面,熊潇鸽与徐欣这两位老朋友的意向确定,但还需要有一些主要细节稍加沟通。

  俞兴递了一支烟给熊潇鸽,然后又看向徐欣:“徐总?”

  徐欣接过烟,顺手丢进了垃圾桶。

  “徐总有时候脾气就是怪哈。”俞兴点了烟,对熊潇鸽这样感叹。

  熊潇鸽笑而不语,抽了半支烟才说道:“临港不错,申城也不错,从这里做电车起步是个不错的选择。”

  连续三个不错,这是真的对选址颇为满意。

  俞兴笑了笑,不细谈多方面考虑的因素,只继续聊总体的项目规划。

  熊潇鸽听了一会,问道:“临港这边的项目投资,你是让谁去谈的?”

  “这个还得感谢徐总,她给我推了位业内老前辈庞瑞阳老厂长。”俞兴冲着徐欣点了点头,“老厂长别的方面不太行,但搞建厂方面的规划和接触是没问题的。”

  徐欣没好气的说道:“你这是夸吗?”

  “各有所用嘛。”俞兴笑道,“哪个环节都很重要啊。”

  徐欣问出一直没问的问题:“你这个电车三大件,今天都聊了很多,但唯独没聊电池,要从松下直接采购吗?有问题吗?”

  “松下是有提供给特斯拉的成熟方案了。”俞兴沉吟道,“不过,国内其它产品的电池厂商也不少,我要再看看,反正是两个方向都接触,真正做起来就自然而然的知道哪边更适合了。”

  熊潇鸽抽完最后一口烟,看着夜幕下的东方明珠:“这一轮的估值要怎么算?”

  “全面摸底,从上到下,持续投入。”俞兴简洁的总结了己方团队的近期工作,“我们这一轮估个10亿美元,初步的打算也是电车进入市场之前融到10亿美元,我这边带资1亿美元的现金,你们两家如果各4000万,加上红隼的1亿美元,三家按比例共计18%,公司期权池还是10%比较合适。”

  熊潇鸽知道红隼的这1亿美元就是来自微信上获得的利润,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既感慨又有点困惑于红隼的手笔:“红隼对你的信心是真足啊。”

  俞兴笑道:“所以,它赚到的也会最多啊。”

  熊潇鸽和徐欣的眼神碰了碰,上等马和下等马隔空交流。

  电车项目的主要工作实际从起步到现在都完全呈现在眼前的,而创始人除了拿出1亿美元的现金,如果百晓生顺利上市,他后续的资金也有一定的保障。

  熊潇鸽点头,言简意赅的说道:“那就一起努力了。”

  徐欣“嗯”了一声,保持与IDG的同频。

  俞兴这时候没有打鸡血,只是笑道:“是,一起努力,感谢熊总和徐总的信任,后续就让同事们继续来落实。”

  时至凌晨一点半,碳硅集团获得首轮合计1.8亿美元的融资意向。

  这个数字不少。

  只是,仍旧比俞兴的心理预期要低了一些。

  凌晨两点半,今天没有露面的刘琬英从香江打来电话,获知融资的情况。

  俞兴简单的说了说,又叹道:“前期的资金肯定够了,但我原本想着能撬动更多资金的,可惜啊可惜,嗯……还是得更充沛才好啊。”

  刘琬英只能听到俞老板的声音,但此时此刻仿佛隔空看到了他思索的眼神。

  那个眼神一定是属于过山峰的。

第305章 落地支持

  俞兴没有对外公布电车项目拿到投资的事情,只通知了有限的几个需要这消息来开展工作的人。

  庞瑞阳就是其中之一。

  他七月三号接到通知,抵达硕和国际的四楼办公室,然后被秘书章阳煦口头通知了融资方面的进展。

  “2.8亿美元?!就这么拿到了吗??”

  庞瑞阳很惊愕。

  “庞厂长,俞总的名字就值着钱呢啊。”章阳煦不无得意的说道,“2.8亿美元算什么?我看俞总对这个数字还不太满意呢,要是做移动互联网的项目,这笔钱可能早就到账了!”

  他见庞瑞阳没有给出自己想要的反应,聊起了先前马伝愿意多花四千万美元留人的事情。

  庞瑞阳还真不知道这种事,视线在办公室里一摞摞的文件上扫过,叹道:“你们搞互联网的,来钱怎么那么快啊?”

  俞兴恰好这时推门进来,听到了这么一句,笑道:“人家是投钱,不是把钱扔过来就不要了,庞厂长,坐啊。”

  他冲着秘书挥挥手,见庞厂长面前已经有茶,便给自己倒了一杯,随后问道:“融资的事都清楚了?这笔钱至少够我们前中期的运转了。”

  庞瑞阳从知道融资数字的时候就在心里评估。

  他听到这句里隐含的规划,犹豫两秒后说道:“省着点花,这钱能用很久,公司肯定能走银行贷款,或许就能运营到推向市场的那一步,一旦初步取得不错的反馈,后续都不用融了。”

  俞兴很简单的给了三个字:“不用省。”

  庞瑞阳喝了一口茶,现在再听到与自己截然不同的想法,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批评,而是思考:“供应链上的预算是不用省,虽然现在拿出来一条大概的供应链,但很多地方都需要完善。”

  “嗯,该花花,我们把位置选在临港这边就已经省了不少钱了。”俞兴从面前抽出之前已经过目的文件,翻了两页,问道,“临港那边工业用地的价格不能继续谈了吗?380块钱一平米是个什么水准?”

首节 上一节 333/3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