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代,想要出版一本书的难度可是比后世高多了。
各个出版社的纸张用量都是有分配计划,一年用多少吨,超了就没有了。
偏偏现在大家对书籍的需求非常的旺盛,搞的各个出版社都在为筹集纸张而发愁。
“太好了,我这两天看一下,没问题立马就安排人员去准备出版。”
“这个月领导们要出国考察,后面也有国际汽车巨头会来华夏考察,到时候这本书指不定还能派上用场。”
一机部自己就有下属的出版社,郑正清之前就已经给领导汇报过这个事情,完全可以插队去安排《汽车设计》这本书。
在华夏,只要领导重视的事情,推进的效率绝对是非常高。
“要是这本书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那我们就安心了。”
朱建生跟郑正清也算是老熟人了。
两人寒暄了片刻,郑正清就迫不及待的想要看一看《汽车设计》这本书的内容。
为了更好随时的解答他的疑问,朱建生和江辉今天干脆就待在汽车局这边。
一本专业的书籍要在一天内看完,自然是有难度的。
但是一些内容快速浏览一下,把握一下整体内容的充实程度,那肯定就不用一天时间了。
等到中午吃饭的时候,郑正清就已经放下了手中的书籍,道:“这本书是我见到过的最好的汽车专业书籍,完全值得大力的推广,让我们国内汽车技术人员都好好的去学习一下。”
郑正清作为汽车局的总工程师,对专业知识还是很懂的。
国内的主要汽车专业书籍,他基本上都看过。
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朱建生和江辉联合主编的《汽车设计》,质量水平远超对手。
“书中的内容是小江过去三年的学习研究总结,也有一些是我们首都工业学院车辆工程系过往的总结。”
“能够帮助到我们国内的汽车厂和其他高校,那就最好不过了。”
朱建生看到郑正清挺满意的样子,心情也是好了不少。
这段时间他还真是花费了不少的心思在《汽车设计》这本书的编写上面。
虽然主要的内容都是江辉提供的,但是一些比较基础的内容却是他负责去准备的。
把他的名字列入到主编人员当中,其实也算是符合事实。
当然了,这本书出彩的地方,主要是江辉写的那些内容。
毕竟基础的东西,没有什么唯一性,换一批人其实也能搞。
“小江,你有没有兴趣来我们汽车局发展啊?”
“我们三汽的筹备组,正好需要一些人才加入。”
郑正清忍不住把自己心里面想的话给问了出来。
虽然他才见过江辉两次,但却是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样子的人才,以前是完全没有见过啊。
“三汽?”
江辉还以为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一汽是什么,二汽是什么,他都是知道的。
但是三汽是什么?
第81章 年产15万辆重卡的宏伟规划
一汽是华夏汽车工业的“长子”,二汽东风是“次子”,那么三汽是哪个?
说实话,江辉是真的没有印象。
后世有人把北汽、南汽或者长安调侃成为三汽,但那完全是结合地位来排名的东西,并不是真的三汽。
郑正清口里的“三汽筹备组”,显然不是江辉理解的三汽。
“1975年,二汽建成了2.5吨越野车的生产基地,并正式投产。”
“今年,二汽第二个基本车型5吨载重车投产。”
“至此,二汽的建设初具规模,开始大批量生产,完成了初期的艰苦创业阶段。”
“为了解决当时‘缺重少轻’的问题,去年的时候,我们一机部就开始规划建设第三汽车厂。”
看到江辉脸上的困惑,郑正清很有耐心的解释了一下。
三汽的事情,除了筹备小组的人员之外,其他的人知道的不多。
各种媒体上面更是几乎没有报导。
江辉这么一个今年才大学毕业的人没有听说,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甚至连朱建生对“三汽”的事情也非常的陌生,只是在某些场合偶尔听到这个词。
“要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争取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这是我国要大力加快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可以说,现阶段,我国汽车工业的重点是重型卡车和轿车。”
“但是我国还基本没有重型卡车,而重卡又能迅速提升工作效能,是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在这个背景下,三汽的首要目的就是成立一家生产重卡的汽车厂。”
“一机部这一次组织相关人员出国考察,重点去的厂家就是通用汽车、万国国际、福特汽车、克莱斯勒、奔驰、曼、大众、沃尔沃、贝里埃、斯太尔等公司。”
“商讨的重点也是在重型卡车产品上面。”
虽然郑正清说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但也不算是保密内容,说给江辉和朱建生这个系统内的人听一听,倒也没有什么关系。
“郑总工,三汽的具体建设方针、可行性报告、项目计划这些都已经明确了吗?”
第一次听到“三汽”相关的内容,江辉觉得有必要了解清楚情况。
后世肯定是没有“三汽”的,但是郑正清又没有必要跟江辉说谎。
那说明“三汽筹备组”是真的在运作,只是这个项目最终黄了。
“这些都还在讨论之中,不过我们希望修建一座年产15万辆重型汽车的现代化工厂,这个目的在筹备组内部已经初步形成了共识。”
郑正清这么一说,江辉忍不住龇嘴。
年产15万辆重型汽车的现代化工厂?
这是现阶段的华夏能够搞得定的?
那可是重卡啊!
整个1978年,华夏的所有汽车产品加起来的产量才不到15万辆。
现在三汽居然直接想要一口气修建一座年产15万辆重卡的现代化工厂,那也太夸张了。
“郑总工,重型汽车的生产难度比轿车要大很多,我曾经在哪一个地方看过一个文章说德意志奔驰的重型汽车年产量也才8万辆。”
“我们搞的15万辆年产能的工厂,规模是不是太大了?”
郑正清算是对自己有恩,这个明显不合理的规划,江辉还是没有忍住提醒了一嘴。
要是坚持这个方案,三汽铁定是没有任何前途可言了。
“从1953年到1978年,华夏汽车人竭尽全力,汽车产量终于有十几万辆,但是重型卡车年产量一直在几百辆上徘徊,而且技术落后,质量不稳定,国防建设急需的重型越野汽车迟迟研发不出来。”
“面对‘有炮无车’、‘有弹无车’的尴尬局面,为了国家安全,相关部门不得不下狠心,将干瘪的口袋搜个遍,花大价钱购买别人的产品。”
“关键是有的产品我们想买别人还不卖,还要花钱通过第三国转口。”
“哪怕是如此,国家仍然咬紧牙关进口军队和建设部门急需的重型卡车,仅过去两年时间,国家每年进口重型卡车的费用高达2亿美元。”
“随著今后经济建设步伐加快,重卡需要的数量还要增加。”
“我们要是不把产能搞大一点,到时候没有办法满足需求啊。”
对于江辉的质疑,郑正清没有生气,而是很认真的解释了起来。
在他看来,三汽搞重型汽车,除了满足国内军工和民用的需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要争取出口创汇。
要不然就以国内那么点外汇储备,根本就不够用。
“您说的有道理,但是15万重卡的产线,估计很难找到合作的国际巨头愿意一起去修建。”
“在他们看来,华夏的市场潜力虽然很大,可是短时间内是达不到消化15万辆重卡的程度。”
“并且我们想要走的是引进技术的方案,估计很多公司也会有顾忌。”
“特别是这一次我们意向合作的是西方的企业,它们认为技术是企业的根本,轻易不会转让。”
江辉自然也知道重卡这个产品很重要。
在运输市场,重卡的运输效率绝对不是普通的CA10这种轻型卡车可以比的。
关键的是在军事上面,各种导弹发射车其实也都是需要使用到重卡。
偏偏华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够拿的出手的相关产品。
对于一机部来说,引进海外的先进技术,几乎就是唯一的选择。
“你的这个观点,我也会带回去跟领导汇报,不过最终肯定是要结合领导们在海外的考察情况来确定。”
郑正清觉得江辉说的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今年全国的汽车产量才15万辆不到,结果三汽这边一上来就要修建成年产能15万辆的重卡生产线。
想一想,似乎也有点“拍脑袋”了。
“不过从首都汽车制造厂来一机部汽车局,同时加入到三汽筹备小组的事情,你还是认真考虑一下。”
觉得自己差点被江辉给带偏了,郑正清又强调了一下自己的邀请。
当然了,他也没有要求江辉现在立马给出回答,而是给予对方考虑的时间。
第82章 新款BJ212设计定型
从一机部汽车局出来,江辉和朱建生没有立马骑车回去,而是在附近找了一家馆子先吃饭。
翁婿两个有不少事情要交流,随便要了两碗面吃了起来。
“小江,郑总工说的加入‘三汽筹备组’的事情,我觉得你可以考虑一下。”
“按照一汽和二汽的规模,三汽到时候也是一个副部级企业,作为筹备组成员,你到时候至少可以在三汽担任一名科长。”
“并且三汽的平台要比首都汽车制造厂更高,前途无量。”
站在朱建生的认知角度去分析问题,得到的结论跟江辉想的肯定是不同。
毕竟这个时候谁也想不到“三汽筹备组”最终会落到一个项目解散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