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巴基斯坦:从贫民窟开始暴富 第128节

  哈基米这样说,自然有他的理由,整个盗窃团伙的覆灭,都是他一手造成的,说难听点,就是反骨仔,这样的人要是被抓进监狱里,哪里还有活路?

  罗伊当初允诺过他,只要他戴罪立功,就可以帮他脱罪。

  后来罗伊的确没食言,他是唯一被警务局释放的组织成员,从这个角度出发,确实算捡回一条命。

  “那我就直说了,你在道上混那么多年,黑市上有熟人吗?”

  “啊?”哈基米表情一怔:“罗伊大哥,你要买什么?”

第171章 枪支泛滥的白沙瓦

  越是法规森严的地方,就越容易滋生出黑市的土壤。

  时间倒退回一百年前,米国一纸禁酒法案,催生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黑市。

  伴随着黑市成长起来的,是以芝加哥黑手党为首的各大犯罪集团。

  制造、走私、销售酒精饮料、经营地下酒吧,参与到任意一个环节,都能实现财富自由。

  不过这事儿在巴国行不通,老一辈人没有喝酒的爱好,教义上也不允许。

  但是,老巴会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什么叫东边不亮西边亮。

  事情还得追溯到几十年前,在巴基斯坦国境西北部,有一个省分叫开伯尔·普赫图赫瓦。

  名字听起来有点拗口,但实际上以前的旧名称,叫西北边境省。

  这是巴国最小的省份,省会所在,就是大名鼎鼎的白沙瓦。

  这地方的知名度,丝毫不亚于港口城市卡拉奇和旅游之都拉合尔。

  原因是整个白沙瓦地区,就是巴国的挂逼大本营,全国90%以上的手搓工业,全部在这里诞生。

  普通的轻工业品就不提了,简单举几个身边的例子。

  首先来说,罗伊之前买那辆二手公交,除了底盘外,剩下的组件全都是白沙瓦工匠手搓出来的。

  给他们一台报废发动机,用不了几天,就能修复的锃光瓦亮,搭载到汽车上,完全不耽误上高速。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乱七八糟的仿品,比如卡尔·萨拉曼经常收到那种国宝级文物,也是出于这里的工匠之手。

  不过跟他们的支柱产业比,这些东西都算边角料。

  白沙瓦真正核心的区域,是一个叫达拉镇的原始部落聚集地。

  在这里生活的,全都是巴国四大民族之一的普什图人。

  普什图人与阿富汗人同根同源,可以理解成华夏人与全球华裔的关系。

  由于与阿富汗接壤,这地方在上世纪可谓是战火频发,当地村民就因地制宜,干起私造枪支的营生来。

  至于他们是怎么学会这种技艺的,历史上已不可考证,但有一个相对靠谱的说法。

  19世纪中期,带嘤帝国入侵阿富汗。

  战争期间,有位英国军械师跟随躲避战乱的普什图族人来到白沙瓦落脚,随后将造枪技术传授给了当地人。

  普什图族人原本就心灵手巧,很快就掌握了全部工艺,自此就祖一辈父一辈地流传了下来。

  至于这故事有多少水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的达拉镇,确实靠仿造枪支,成为军迷口中的“白沙瓦国际菜市场”。

  之所以要叫菜市场,原因也很简单,在这买军火,就跟买白菜一样便宜。

  在国际军火交易市场上,毛熊一直是老大哥地位,冷战期间造出来的武器,可以填满整个太平洋。

  一把标准规格的AK47,市场价通常要300美金,有门路的人,找到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军火商,200美金也能搞定。

  而在巴基斯坦的达拉镇,AK47这种大路货,全新的只卖100美金,还送两个装满子弹的弹匣,附赠一年保修服务。

  你要是买二手的,50美金拿走,跟枪店老板聊得投机,再免费送俩单兵手雷。

  你说价格便宜,质量肯定打折扣?

  想多了,在那经营枪店的,随便单拎出来一家,都是正儿八经的百年老店,手艺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沉淀,绝对禁得起市场检验。

  更别提人家的商业模式,早就不是单打独斗了,村落间已然形成完善的流水线生产模式。

  整个达拉镇的普什图人,底层是以父亲血缘为基础的宗族,中层是以亲属关系组成的部落,最顶层则是各个部落和部落联盟。

  所有村落的村民,只认部落长老,根本不鸟政府的管辖。

  你要是不服,那咱就碰碰,村子里每家每户,人均十几条枪,上到满嘴假牙的老人,下到站着没枪高的小孩,站在自家房顶上,都能拿乌兹赏你一梭子。

  上一秒还在烙恰巴提的女人,下一秒就能扛上98K,一枪把你的脑花给蹦出来。

  后座力?懂什么叫魔改吗,除了仿造枪支外,达拉镇最出名的是魔改枪支。

  有什么要求你尽管提,半自动改全自动,扩大口径和添加瞄具,全都是小菜一碟。

  只要钱到位,游戏里的“火麒麟”也能变成实物。

  这种个性化定制的枪支,一直是雇佣兵最喜欢的,改造后的性能,随便秒杀同类武器。

  在这种团结一心的大背景下,有的村落专门负责制造枪身,有的则只生产各种型号的弹匣,技术弱点的村子,就负责造子弹、手雷等。

  所有零部件生产出来后,再交给有经验的老师傅进行组装、调试,主打的就是一个匠心传承。

  你要说比肩正规军工厂的军品规格,那是胡说八道,但在仿造枪支这条赛道上,达拉枪匠绝对称得上制霸全世界。

  某天气预报“全国有雨”的岛国,也不知道怎么好意思标榜自己有工匠精神的,捏个饭团子都能封神,拿消费者当猪宰。

  当得知罗伊的诉求后,哈基米明显愣了一下,脸上露出惊惧的神色来。

  他不知道罗伊这是憋着要跟谁拼命,现在伊斯兰堡的生意人,玩得都这么大吗?

  罗伊见状,赶紧解释:“想多了哥们儿,我买枪是有别的用途,跟杀人没关系。”

  哈基米这才松了口气,罗伊在他心里的形象,可不是那种一言不合就开干的愣头青。

  “罗伊大哥,你是知道的,我之前干那活儿,犯不上跟别人玩命,顶多弄一把NP42防身用,达拉镇我虽然没熟人,但去过好几次,那地方有条商业街,以前全都是枪店,现在政府查得严,倒闭了不少。”

  “但据我所知,他们是做了产业转移,把一部分生意转到地下了。”

  “那地方的人,不是不怕政府吗?”罗伊有点好奇。

  哈基米笑笑道:“咱俩没出生之前,确实不怕,当时的白沙瓦,不光往阿富汗贩卖军火,连拉登本人都经常光顾,那生意做的,真主看了都眼红。”

  “我再跟你说个好玩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拉瓦尔品第有一座军火库发生爆炸,政府为了弥补损失,就把爆炸产生的废料打包卖给达拉镇的作坊,结果短短的几天时间内,枪匠们就造出轻重机枪,RPG、地雷甚至迫击炮等高级武器。”

  “后来,政府军在清剿极端组织时,发现对手的武器装备,全都升级了。”

  听完这个故事,罗伊不厚道地笑了,政府军真特么够唐的,这就是玩回旋镖的下场。

  “那现在呢?”

  “现在,说是政府打压,其实是没那么大市场了,你没看前两天的新闻吗,阿富汗人又被强制遣返回去一批。”

  “也对,没仗打了,老乡们哪有生意做。”搞清楚达拉镇的现状,罗伊拍板道:“那你就跟我走一趟吧,现在就出发,去照顾一下老乡们的生意。”

  “那我得去洗个澡换身衣服。”

  “去吧,我在村口等你。”罗伊说完,又补充道:“顺便把狼崽子叫上,带他出去见见世面。”

  “好嘞。”

  见世面?见个锤子,罗伊之所以要带那小子,纯粹是为了安全着想。

  再怎么说,那地方也是龙蛇混杂之地,好人谁特么住那,万一遇上点麻烦,牵条狗总比单打独斗强。

  信步闲游来到村口,情报交流中心照常营业,今天的话题仍然围绕着罗伊。

  村子里有几十个年轻人,都被发去华夏人那当劳工了,一个月说是能赚两万五,每周还能休息一天。

  当爹妈的能不嘚瑟吗,可着整个贫民窟,有几个人有正式工作,不是兼职跑优步,就是趴活打零工。

  孩子们也一样,不管岁数大小,都公推小扎拉为大姐大。

  可给小丫头高兴坏了,每天氪金100卢比,上小卖部买一盒劣质糖果,一堆孩子叽叽喳喳地分着吃,以此来巩固她的江湖地位。

  不过这种放养状态,持续不了多久了,在罗伊的计划里,等到新房竣工那一天,差不多就是学校对外招生的窗口期。

  到时候把她往学校里一扔,每天都有老师和作业管着,看她还能嘚瑟多久。

  不一会儿,穿得人模狗样的哈基米,带着一脸兴奋的狼崽来了。

  或许是干活干的有点麻木,一听说要出远门,可给孩子开心坏了。

  跟罗伊的两个妹妹一样,从小到大除了呆在伊斯兰堡外,根本没去过第二座城市。

  “你们两个谁开车?”

  上了车,罗伊可不打算当司机,从这到白沙瓦,少说一百多公里,天黑前能赶到,就算不错了。

  “我来。”狼崽自告奋勇,结果屁股刚挨到驾驶座,就被哈基米一把薅下来。

  “你开,咱仨都得都别活了。”哈基米不由分说,把他塞进副驾驶上,冲已经躺在后排上的罗伊汇报:“这小子考驾照的时候,也不知道搭错了哪根筋,愣是把教练车开进下水道里了,害我赔了一千多卢比给人家补漆。”

  “那以后别让他碰车了。”

  罗伊直接下死刑判决,巴基斯坦的驾照都考不下来,这样的人扔马路上,就是纯纯的五星好市民。

  哈基米之前去过几次白沙瓦,所以对路况特别熟,不用看导航也知道怎么走。

  罗伊躺在后排上小憩,这几天忙得脚打后脑勺,根本没时间休息。

  好在从伊斯兰堡到白沙瓦,全程都有华夏人修建的高速公路,哪怕开得慢一点,俩小时也能抵达出站口。

  其实根本也开不快,巴国的高速公路很奇葩,交钱就给上,小汽车可以上,大货车可以上,摩托车可以上,三轮也能上,甚至偶尔还能看到蹬自行车的铁憨憨。

  在政府眼里,花钱修了路,那就是要赚钱的,巴国能开得起汽车的才几个人,不想办法增收,猴年马月才能回本。

  至于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那就各安天命了,在布隆迪拉香蕉的奥德彪们,每天都在跟死神擦肩而过。

  一个多小时后,车子通过最后一条山体隧道,进入一片视野广袤的土地。

  正值秋收的白沙瓦平原,除了强大的手工业外,也是产粮重地。

  夕阳西下,金灿灿的麦浪随风起舞,农民伯伯们驾驶着手搓收割机,成片成片地收割小麦。

  由于印度河流经此地,农业灌溉极其方便,麦子被集中收割后,直接在当地磨坊里加工成面粉,打包销售往伊斯兰堡等地。

  结构精密的军火都搓的出来,农用机械算个屁,用坏了还带质保,工坊负责免费维修。

  醒来的罗伊打开车窗,静静欣赏着远处的风景。

  如果只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他更希望到这种地方来生活。

  搞几个种植园,办两个农产品加工厂,每天田园牧歌,垂钓打猎,可比在伊斯兰堡讨生计爽多了。

  要想实现这种愿景,可不是光有想法就行,手上得有硬货。

  华夏古代的田园诗人,有几个能“采菊东篱下”,穷困潦倒到住茅草屋,才是人生的常态。

  所以罗伊更得加倍努力,钱这种东西,没人会嫌少。

  有了钱,人生的大部分烦恼,也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罗伊大哥,到地方了。”

  哈基米一路畅通无阻,直接开进达拉镇的商业街。

  这是一条足有2公里长度的街道,采取前店后厂的经典布局,街道两侧往后,就是盘踞在此的普什图村落。

首节 上一节 128/18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