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搞事业,你竟然想跟我结婚 第13节

  有戏拍的时候,固然能挣到一些钱,但没戏拍的时候,日子过得是真苦,看看卖鱼哥和加钱哥就知道了,这还算是混出来了。

  而且关键那个时候的片酬也不高,混娱乐圈花销又很大,所以大学还没,任权就萌生了做生意的念头。

  那时候正好有机会可以开家火锅店,但是房东不信任,再加上手头资金不足,所以任权只能找到老友李兵兵借钱。

  1998年的三万块钱,可不是笔小数字。

  朋友归朋友,借钱归借钱,李兵兵很爽快把钱给了,但还是信心不足,认为肯定赔钱,因此钱只能算是借的,坚决不入股。

  后来火锅店的市值翻了 1000倍,意味着李兵兵就这笔生意,直接少赚了 3000万。

  蒋博要提议的,肯定不可能再去搞火锅餐饮了。

  圈子里的人,搞点业务相关的,不香吗?

  也就是行业限制,有些娱乐圈的人所从事的职业,并没有上下游产业,比如主持人,所以才只能搞餐饮。

  演员什么的,可以选择的赛道就很多了。

  毕竟主持人很难自己搞个电视台,或者搞个网络平台,搞活动什么的,难度太大。

  “其他产业?”李雪倒还没有想过。

  之前只想着条件成熟了,就可以独立门户,不过干的还是现在的事业,只是不需要再分华宜钱了。

  最大的问题,其实还是觉得,华宜目前给的资源,和李兵兵付出的公司抽成,有点不成正比。

  即便如此,在没有安排好后路之前,李雪也不会轻举妄动。

  新人第一次创业,一般都会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领域,因为熟门熟路,比较不容易失误,能更容易活下来。

  站稳脚跟才是第一步的,只有站稳了脚跟,活下来了,才有资本去讨论接下来的发展。

  在李雪原本的计划里,就是想着自家姐姐在凭借着自己的名气,正常对接更加优质资源的同时,也可以捎带手带一带新人。

  合约肯定在自家公司手里,等把新人带出了头,以后靠着艺人的经纪业务,也能发展的不错。

  实际上,和颂后来也确实是这么干的。

  签下来的赵俪影就是李兵兵的翻版,圈内俗称“拼命三娘”。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恨不能三百五十天都待在横店拍戏。

  硬生生从底层,杀出了一条血路。

  扯远了……

  “从资产的角度来看,接下来影视行业的发展,主要分为轻资产和重资产两种类型的产业。”

  “重资产产业,主要包括院线,特效制作,等等一大堆需要一定的工业基础,和实体支撑的产业,每一个都得有大量的设备和人员投入。”

  “而轻资产很简单,主要就是投资制作以及管理发行相关的业务,基本上以资金和渠道打头阵,也可以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运作。”

  “目前比较适合的,就是轻资产类的产业,要是能够主控项目的话,遇上好的作品,帮兵姐再拿几个影后,也不是没有可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对现有资源的一种补充吧。”

  实际上在跟李雪谈之前,蒋博就已经考虑好了,想让别人出资,出资源,搞项目,搞合作,就必须先找到对方的盈利点才行。

  没有好处的事情,谁都不会干。

  又不是四海之内皆你妈,都特么的宠着你,惯着你,就算是摔倒了,也只会怪地不平整,不会怪你不长眼,走路不看路。

  李雪有一些意动,不过也没直接答应,给了含糊其辞的答复:“我考虑一下吧,你跟我姐说了吗?”

  这就是当老小的毛病,不管什么事情,但凡牵涉到老大,血脉上的压制,就很难抹去。

  “还没有,这只是个不成熟的小建议,等确定了再谈也不迟。”

  蒋博还是能理清楚顺序。

  李兵兵和李雪的关系比较复杂,既是姐妹俩,同时后者又是前者的经纪人。

  想要把姐俩都搞定的话,就不能搞各个击破那一套,因为这一般的经纪人和艺人之间的关系不同,这姐俩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必须得视为一个整体来谈。

  按照分工不一样,各谈各的。

  越过李雪和李兵兵直接谈业务上的事情,是非常不合适的,很容易引起李雪的反感,从而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李雪对这个答案很满意,感觉明显受到了重视。

  “先搞定你的合同吧,等你进组之后,我就去搞一下调研,然后咱们再继续讨论。”

  是个比较认真的态度,但是蒋博也没惯着,站起身来,认真道:“也就杀青之前,到时候你还没个主意的话,我可能就得找其他人聊一聊了。”

  许多事情急不来,这就是为什么,蒋博不乐意在投资合作的事情搞定之前,就管不住下面那个巴的原因。

  先上床,再谈钱。

  不管怎么解释,不管以什么形式,看起来都像是在卖。

  蒋博还没特么的那么贱。

  对于蒋博的态度,李雪倒没有觉得意外,这年头有本事的人,谁还没点脾气。

  不过也从侧面证明了,蒋博对于这种类型的项目很有把握,心里没底气的人,很难拿出这种自信的气质,来给合作方施加压力。

  生气是没用的,李雪倒是越来越期待了……

第14章 围读剧本

  跟李兵兵打了个招呼,蒋博跟李雪,在外面又多待了两天,身体彻底好了之后才回去。

  蒋博也很难得,清醒了两天,挖了挖脑子里的记忆,想着先整个本子出来,接下来谈合作,也算是有点资本。

  娱乐圈新人出头很难,即便是有老师背书,也不代表资方就信任你。

  毕竟钱难赚,屎难吃,老祖宗的话,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不能给出品方和制片方赚钱的导演,就算是拿了国际大奖又能怎么样,不一样立项困难,拍片困难。

  说的就是田撞撞。

  才华毋庸置疑,1993年,就拍出了《蓝风筝》这样享誉国际的作品,2002年的时候,又拍了《小城之春》,也拿了不少的奖项。

  妥妥的业内名导了,又能怎么样。

  拍片的产量,不还是一直上不去?

  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人就显得孤独,同时还有一些苍凉悲壮。

  说起来蒋博还是佩服老谋子。

  自己这位师兄,可真是电影圈的劳模,从 1988年开始做导演,拍出了《红高粱》之后,三十多年的时间,竟然能拍出三十多部电影,差不多划到一年一部的速度,就很惊人。

  这种惊人,不单纯体现在拍片的平均速度上。

  对于剧情电影而言,只要能把剧本搞扎实了,资金人员到位,两三个月的功夫,一般的导演,也能拍出来。

  再加上两个月的后期制作,以及送审,宣发,准备上映等等,一年一部,也不是大问题。

  但关键是,自己这位师兄的电影,并不全是剧情向的作品。

  像是《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及《长城》,对于电影现场调度,以及后期特效制作等,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难度可想而知。

  更何况,在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时候,张一谋还同时肩负着 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的职位。

  而 2021年的时候,又是同样的状况,在准备冬奥会开闭幕式的同时,又拍出了《狙击手》,以及完成了对《坚如磐石》的调整补拍等工作。

  多说一句。

  《坚如磐石》开机是在 19年的 5月份,拍摄地点在重庆。

  到了 20年的 6月份,就开始发预告片,提前开始热场子了。

  没想到,片子没过审,就挺尴尬。

  三年疫情,张一谋一边组织片子的重新剪辑,一边组织修改和补拍,同时还有冬奥会的任务压在肩上,压力就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更何况,还是一个 70岁的老人。

  1950年出生,到 2020年的时候,正好 70周岁。

  更何况在这期间,还陆续上映了《一秒钟》、《悬崖之上》、《狙击手》,以及《满江红》四部片子。

  姑且不讨论主观上的好与不好,能如此高产,就已经很牛逼,妥妥的真·时间管理大师。

  可能是上了岁数,老谋子也有点放飞自我的意思在里面。

  在拍《坚如磐石》的时候,尺度放的比较大,剧情上更是太过直白。

  要知道这部片子,是有原型的,还是在事发地拍摄,其中意味,不要太明显。

  上映的版本,相较于原始版本,已经被删改了许多,对于看过修改之前,大量预告片,以及宣传素材的人来说,确实有点不太过瘾。

  不过正如老谋子所说,能够上映,就已经是最大的胜利。

  四年,整整四年时间。

  而且这部作品,也是老谋子电影风格,做出明显改变的一部作品。

  都知道老谋子是电影学院摄影系出身,对于摄影机中,光和影的理解,不可谓不深刻。

  从以往的作品来看,电影的颜色风格,不要太过于鲜明。

  有机会可以再细聊。

  先扯回来。

  在蒋博的理解里,一个导演,或者制片人,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得让投资方赚到钱。

  最起码不能亏钱,这个是底线。

  在好莱坞这种地方,一个导演,要是连续亏两部电影,基本上接下来找投资就很难了。

  所以作为自己的开山之作,蒋博需要找一个风险相对可控,品质和票房兼顾的一部电影。

  脑子里留下的都是记忆碎片,还得想办法,把碎片的内容好好整理一下。

  两天的功夫,算是拿出了一个基本的大纲。

  ……

  回到剧组。

  《风声》还没有开拍

  作为剧情主要发生地的裘庄别业出了点问题,需要返工,重新做。

  不过剧组的人都到齐了,除了蒋博,最后才到。

  最后才被通知,最后到也是情理之中,更何况还没有签约。

  只是该做的礼数,蒋博也要做个十足。

  李雪跟人陈果富谈合同去了,蒋博则是在李兵兵的带领下,来到了酒店的会议室。

  剧组的主要演员都在这里,开拍之前,需要一块集中围读剧本。

  就是字面意思,围在一起,读剧本。

  一部电影大概有两个小时的时长,但是拍摄的时候,能够拍出来的剪辑素材,肯定要远超过这个时长。

首节 上一节 13/5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