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虎有自己的一条理论,因为他本身就特喜欢吃肉,每次分肉他都很积极。
方唯也觉得社员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变,这其中固然有生活水平提高的因素,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不能忽视,那就是大家有了盼头。
“方队长,托你的福,又可以吃肉了。”
领到猪肉的社员,都会从方唯的面前经过一下。
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却道出了绝多数人的心声,他们打心眼里感激方唯这位领头人。
每当这个时候,方唯都会笑着摆摆手,并不多言。
中午。
方唯和盘莲花在大哥家吃了饭,将自己分到手的肉割了一些留给田桂花,两人吃过饭就带着猪肉、黄豆和杂七杂八的日用品,去了瑶寨。
阿公一个人在山上肯定会寂寞,他俩逢年过节都尽量抽空去陪陪他老人家。
“老三,打蛇不死,可要防备被蛇咬哦。”
酒过三巡,阿公就说起了张永利这个人。
事情的经过阿公早都听说了,也知道张永利挨了处分,但他对这样的处理很不满意。在他看来,老三和对方的矛盾已经上升到生死矛盾,总要找机会搞死姓张的才行。
“再说吧,只要有机会肯定不会放过姓张的,等以后再看。”
方唯笑了笑,端起酒碗一仰脖,便干了一碗酒。
阿公说的道理他都懂,但有些事则需要讲究时机,时机到了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你能这么想就对了,与人为善也要看对象,一味地当老好人,只会让别人觉得你好欺负。就比如像县里的唐泽,人是个好人,但就知道和稀泥,以后会吃大亏的。”
阿公有自己的处世哲学,对方的话,方唯都听进去了。
他不一定要照搬照抄,但多想想,对自己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翌日。
方唯起来后去看了一下寨里种植的烤烟,种子是方唯提供的,生长的格外旺盛。他果然没看错,山上的确适合种植这类作物,估计经济效益不会差。
另外,梯田里的稻子也长势喜人。寨里春播的时候种植了【农垦58】三代稻种,等夏收之后可以向别的生产队提供次一级稻种。
这一块收入现在成为了寨里的主要收入,即便是1比5的换购比例也是很有赚头的。
稍后他又去寨里养猪的地方看了看。
“姑爷,你看我们的猪养的咋样?”
寨里的人现在都叫方唯姑爷,大家对他都很客气。
“你要我说实话呀,依我看,你们的猪养的不咋样。你先别急,我再仔细看看。”
方唯讨了盘莲花当老婆,瑶寨自然也就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在这边他不玩虚的,实话实说。
眼前的猪偏瘦、看起来没什么精神头,他研究了半天觉得是品种不行。
“姑爷,能不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养猪的阿哥并不怀疑方唯的说法,而是赶紧向对方讨教解决的办法。
“回头你从二队牵一头公猪回来配种,品种慢慢的就能得到改善。”
二队养的猪,有【养猪场】的属性加持,品种早就得到了改善。
通过配种自然也能改善寨里的猪的品种,这可能是目前最经济的做法。倒也不用担心近亲繁殖,二队在给猪配种的时候,会不断的更换没有血缘关系的种猪。
如果论起品种,二队养的猪那绝对是顶呱呱的,反正每一次上交生猪都能评为1级。
“谢谢姑爷,我这两天就下山,差不多也到了给猪配种的时间。”
那人大喜,一个劲向方唯表示感谢。
方唯摆了摆手,然后就返回了家里。
“三哥,怎么样?寨里的生产情况还好吧?”
盘莲花刚洗完衣服回来,看到方唯就笑着问了一句。
两人成亲之前就有约定,方唯得抽空帮助寨子发展,寨子里的人也会听他的。
“挺不错的,尤其是烤烟长得好,很适合在山上种植。水稻的生长情况也不错,没发现什么问题,夏收肯定会大丰收。”
方唯没有提养猪的事情,那都是小事,不值一提。
阿公笑呵呵看着两人互动,然后才把方唯喊过去喝茶。
方唯和盘莲花在瑶寨呆了三天,然后就返回了村里。两人也不是空着手回来的,带了凉席、新的背篓还有其他一些竹器。
瑶寨出品的竹器可是一绝,质量非常好,还美观。
方唯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布置“双抢工作”,马上就要进行抢收抢种,今年队里少了20个劳动力,需要提前安排好一些事情。
“三哥,咱们的夏收可比别人早半个多月呢。要我说就不用急,咱们多花几天时间就弄完了。”
“还是尽早吧!咱们有拖拉机和插秧机,难啃的骨头主要是割禾。试验田那边晚收两天,集中所有的人先收割大田里的稻子。”
方唯做了决定,郑虎便不再多言。
接下来又是一段非常忙碌的时间,一边要准备收割水稻,另一边还要翻地、播种、育秧、插秧等等。
夏收和夏种本来就是紧密衔接的,能不耽误时间就尽量不耽误。
队里先收割了120亩大田种植的【农垦58】三代稻种,进行晾晒脱粒。然后才收割了试验田里的【南光二号】二代稻种,只剩下最后一亩试验田,由方平带着育种小组的人收割。
这一亩地里种植的是各种不育株,是育种小组的宝贝,根本不让别人碰。
方唯这几天就只盯着【南光二号】,迫切性想知道产量的情况。等统计数据出来之后,顿时亮瞎了所有人的眼睛。
【南光二号】二代稻种的总产量为98604斤,亩产达到了996斤,差一点点就可以超过亩产千斤。
亩产千斤在这个年代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除了一些放卫星的数据不算,真实亩产还没听说那个地方能真正达到。
“老三,你这是积了大德啊!”
听到消息的社员纷纷来到了谷仓前,关崇阳激动的老泪纵横。
亩产996斤,四舍五入基本上就是千斤了,意义重大,这在以前连做梦不敢想。
第135章 意外,合并的决定
上一季,【南光二号】一代稻种的亩产是879斤,大家不知道这个产量能不能保持,虽然欣喜但还不至于情绪失控。
可这一季,【南光二号】二代稻种的亩产不仅仅维持了下来,而且还增加到996斤,这就不一样了,很多人都看到了未来常规亩产破千斤的希望。
或许是情绪的感染,现场又有不少社员流下了热泪。
“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经过育种小组的共同努力,【南光二号】二代稻种打破了不能留种枷锁,可以种植次一级稻种。”
趁着大家情绪高昂的时候,方唯宣布了这个消息。
当然,这个结论其实还需要经过大规模种植进行验证,但现在说出来也没事。
毕竟他是有挂的男人,不能以常理来推断。
他的话音刚落,现场就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件事方唯暂时不打算向大队和公社汇报,因为这个品种的杂交水稻还没有彻底定型,起码要等到秋收,【南光二号】三代稻种才能算定型产品。
等大家慢慢的冷静下来,他才接着宣布大田的产量数据。
“120亩大田,咱们一共收获了77880斤稻谷,平均亩产649斤。”
这个数据已经不能引起大家的内心波澜了,但方唯却很高兴,因为亩产已经无限趋于最高上限。
【采收农作物,点数+77880,总点数:140952点。】
接下来。
就是忙碌的夏种。
这一季,120亩大田会种植【农垦58】三代稻种,100亩试验田全部用来培育【南光二号】三代稻种。
和传统的育种方法不同,这一季还得将不育系和恢复系混种,也就是将不育株和【优红三】在田里间隔种植,然后完成【优红三】给不育株授粉的过程。
产出的稻种就是杂交水稻【南光二号】的稻种,也是最终定型的产品。
这个稻种可以连续种植两代,然后就需要换购新的稻种。
夏种工作结束之后,方唯派人将【南光二号】稻种筛选了一遍。挑选出来种子80000斤,剩下的18604斤稻谷则并入了库存。
随后,方唯派人放出了消息,愿意种植杂交水稻的生产队,可以前来进行换购。
消息传出之后,铁燕红第一个跑了过来。她虽然不是队长,但显然队长同意了她的做法,要换购4000斤【南光二号】稻种。
这次换购还有一定的优惠,按照1比8的比例进行换购。
原则上需支付一半的稻谷和一半的现金,实在拿不出稻谷全部支付现金也行。
不过显然是方唯多虑了,铁燕红前脚到二队,后脚收购站的工作人员就来了。为了提高效率,所有的稻谷须直接交给收购站,然后拿着收据给二队,可以抵扣换购金额。
等换购全部结束之后,收购站会按照收据的总额,一次给二队支付现金。
这就等于是多了一道监督,保证稻谷不会大量的额在外流通。
可能是方唯这些年的信誉很好,只要是他搞出来的稻种就有人买账。8万斤【南光二号】稻种全部换了出去,二队收获了8万斤稻谷以及61600元现金。
愿意用稻谷换的生产队少,反而大多数都是用现金支付。
队里随后交了公粮和征购粮,又给社员们发放了口粮,除了各种种子试验材料不算,库存还剩下22.8万斤稻谷。
接下来的【南光一号】三代稻种就不能这么换购了,全部以现金计价,按照最高一等的稻种收购价,每斤1.08元计算。
挑选出来的7万斤【南光一号】三代稻种被一抢而空,二队总共收入了75600元现金。
这两笔收入就有十几万元了,二队今年的效益肯定会很好。
“三哥,还是以前看着在谷仓里堆积如山的稻谷过瘾。不过也没有办法,现在上级要求咱们不能大量的换购粮食,收现金咱们其实是有点吃亏的。”
喧嚣散去,二队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算算账,有得有失,总体上比以前要吃一点亏。
“吃亏是福嘛,大家别往心里去。说实话,头两年县里和公社都是睁一只眼闭一眼,真要是稻谷库存太多了,那就有问题了。”
方唯知道二队野蛮生长的阶段已经过去了,往后生出来的稻种或者其他作物的种子,都得从正规的国家收购渠道走。
然后有关方面会按照二队上交的稻种数量,折算公粮和征购粮任务,剩余部分支付现金并给二队划拨一定数量的稻谷和饲料。
一个人一年撑死了1000斤稻谷,像往年那样,谷仓里动不动就库存几十万斤、上百万斤稻谷的情形,恐怕很难再现。
这些都是上次唐泽和他在山岗上谈心时说的,他记在了心里。
中午。
方唯和盘莲花一起到了大哥家吃饭。
吃了饭,方平问三弟:“你是不是得到了什么消息?为什么这次换购基本上都是现金交易,而不要稻谷了呢?”
“咱们的做法其实不符合政策,长此以往肯定会有人收拾咱们的。与其让别人抓把柄,不如自己主动补上这个短板,让人无话可说。”
方唯随后解释了一下,在私底下的粮食交易是违法的,之前没人管,并不代表可以有恃无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