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我在瑶岭山下当农民 第162节

  两人聊了几句,便交错而过。

  方唯转了一圈才回家,回到家午饭也做好了。

  今天是端午节,盘莲花很想念阿公。主要是因为孩子太小,要不然一家人就去寨里过节了。

  晚上。

  方唯把关崇阳和孙道人叫了过来,方平也来了,四个人坐在一起边喝边聊,聊到了半夜。

  孙道人最近经常在医务室帮人看病,赵宝成跟他学了不少知识。

  现在他的名气也逐渐打响,甚至有其他公社的社员跑来找他看病,多花点钱都愿意。

  “老三,队里今年种了不少药材,我去看了一下,恐怕要好几年才能有收获。你为啥不搞一些短平快的项目?”

  “短期内我们凭借育种的优势,日子能过的不错,没必要死盯着眼前的利益。

  等我们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发展起来了,到时候即便没有了稻种的优势,队里也不至于返贫。”

  说到队里目前的情况,有喜有忧。

  但总的来说发展的势头不错,未来可期。

  “哎呀,都这么晚了,我俩回了。”

  聊得高兴就忘记了时间,最后方唯把关崇阳和孙道人一起送了回去,才回家睡觉。

  第二天。

  方唯和大哥方平一起进了山,因为之前做过标记,所以采摘草药的效率很高。

  一些多年生的草药,平时很难见到,但方唯就能找到连成片的。

  每个品种的草药,两人都只采摘了一部分,绝种式采摘是不可取的,他们也不会那样做。

  回到家后,方唯挑选出来一些稀有品种,第二天拿去育林区进行移栽。

  剩下的经过炮制,暂时存放了起来。

  随后一段时间,兄弟两人有时间就会进山采药,最后把其中的大部分草药都卖给了收购站。

  因为有一些属于珍贵药材,这批草药一共卖了1800块钱,方唯大受震动,以前还真小瞧了这里面的利润。

  方唯拿了1000块钱,然后给了方平800元。

  “大哥,这下心里舒服多了吧?你不要着急,想赚钱有的是办法,慢慢来吧。”

  方唯这次只是牛刀小试,他发现由于有了属性的加成作用,山里草药的生长速度大幅加快。

  以前需要5年才能成熟的草药,现在只需要将近3年的时间就可以采摘了。

  而那些一年生的草药,就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会长一茬。

  他有意识的搜集了各种草药样本,移栽了很多只有在大山深处才能见到的草药,极大的丰富了林下草药的品种。

  “老三,回头抽空进山再采一些草药,孙道人那边有用。”

  方平把钱收了起来,他也的确看到了挣钱的门道。

  不过,他也不是贪得无厌的人,该做贡献的时候也毫不含糊。

  于是,兄弟俩在问过孙兆东之后,又进山采了几次药,使得医务室的药材柜充实了起来。

  基本上医务室需要的常用草药,在山里大都能找到。实在找不到的,或者本身就生长特殊地理环境中的,才需要外出购买。

  别看小小的一个医务室,从成立至今,为社员们解决了基本的医疗需求,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接下来,方平就一头扎进试验田里,不再关心其他的事情。

  试验田和大田里的稻子,陆续进入了结实期的末尾,收获在即。

  新的杂交水稻已经崭露头角,相同时间插的秧,却比别的品种的稻子提前成熟。

  方唯亲自带人收割了这批杂交水稻,方平则带人收割了不育系。

  最终,方唯得出了结论,新的杂交水稻培育已经培育成功,亩产达到了1310斤,再次刷新了记录。

  郑先发和魏光华闻讯赶来,两人都激动不已。

  “郑主任,魏支书,中午去我屋里头吃饭,让你们尝一尝我们新搞出来的【南光三号】稻子。”

  方唯意气风发,大家忙活到中午,他把郑先发和魏光华拽到了家里,然后让阿姐特意煮了新米,也就是刚刚命名的【南光三号】。

  三个人坐下来喝茶,盘莲花帮着阿姐在厨房里忙活。

  时间不长,四菜一汤就端上了桌。

  盘莲花给他们几个,每人盛了一大碗白米饭。

  郑先发和魏光华都吃的很慢,细细品尝,然后两人的脸上不禁露出了笑容。

  “口感和【南光二号】差不多,但吃起来要比【南光二号】更香,有一股很特殊的清香味,非常不错。恭喜你,小秀才!”

  郑先发率先进行了评价,他认为新稻子已经全面超过了【南光二号】。

  魏光华也是这么认为的,他看向方唯的目光很奇怪,仿佛是看到了一个怪物。

  【南光二号】才出来多久?结果现在连【南光三号】都出来了,各方面数据指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实际上各个生产队看到二队育种带来的好处,都有些眼红。

  很多人都尝试过培育新的稻种,但无一例外,全都以失败而告终。

  “方队长,这的确是天大的喜事。郑主任,这事儿是不是应该向县里汇报一下?”

  “是要汇报的,等我回去就给唐主任打电话,约时间当面向领导做汇报。”

  他们俩一个是大队的支书,一个是公社的主任,二队取得了成绩,也有他们的功劳在里面。

  吃过饭,郑先发和魏光华就匆匆走了。

  “三哥,【南光三号】才刚培育出来,以后的产量是不是还能提高?”

  吃饭的时候,盘莲花和王竹韵没有打扰男人们谈事情。等客人走了之后,她俩都很好奇新稻种的产量极限到底在哪里。

  她俩可不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城里妹子,对这种事很在意。

  “应该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具体是多少还不好说,到时候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方唯今天很开心,话也变得多了起来。

  培育出新稻种、稻谷大幅增产,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好事情。

  更何况按照上次的会议精神,现在主基调是“抓GM、促生产”,他取得的成绩自然会受到各方的赞扬。

  他可以看淡名利,但不会介意自己的身上再多一层保护壳。

  当然,【南光三号】杂交水稻目前还处于试验成功阶段,后续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距离大面积推广还有挺长的一段距离。

  唐泽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亲自来了一趟二队。

  方唯有挺长时间没见对方了,这次见面把他吓了一跳。

  原本看起来年富力强的唐泽,现如今已经两鬓斑白,额头上的皱纹堆积在一起,看着比实际年龄要老的多。

  可见,这几年对方的日子并不好过,思虑过甚就容易加快衰老。

  唐泽视察了二队的工作,还特意品尝了一下【南光三号】水稻做出来的大米饭。回去后他就向专区写了汇报材料,希望上级能支持杂交水稻的育种工作。

  接下来,二队迎来了夏收。

  这个时节是一年当中最忙碌的一段时间,抢收抢种,就是要和时间赛跑。

  队长的男女老少都忙碌了起来,就连涛涛都从学校回来帮忙。学校这段时间的教学内容很少,正好赶上夏收,老师会带着同学们下乡支援“双抢工作”,算是同学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农村的同学各回各家,城里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去了前进公社。

  大清早。

  队部的门外架起了三口大锅,二队的“大锅饭”再次粉墨登场。

  社员们拖家带口来到了这边,帮着把桌椅板凳摆放好,然后就去排队打饭。

  今天的早餐供应猪杂汤、玉米面窝窝头、盐鸭蛋和凉拌小菜,主食管够,死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

  为了保证这几天的伙食,队里特意杀了一头猪。

  【产出生猪,点数+305,总点数:90382点。】

  养猪场还剩下188头猪。

  今年队里新添了一些农具,其中的打稻机最抢眼。

  目前肯定没有先进的联合收割机,打稻机有人力脚踩的、有柴油机驱动的还有电驱动的。方唯亲自验证过,到头来还是人力驱动的打稻机好用。

  打稻机需要至少两个壮劳力再加上几个半劳力,才能运行起来、

  壮劳力踩踏驱动、半劳力递把,大家协同便可以快速的进行脱粒,直接从田间地头将稻谷采收回去。

  收割稻子这个过程最怕下雨,要是稻谷不能及时进行晾晒,很容易发霉变质。

  现在有了打稻(谷)机,就不用连稻草一起抱回去,省时省力。

  三天后。

  队里的收割工作完成,稻子也进行了脱粒,趁着天气好赶紧晾晒。

  晾晒好了之后就是称重,300亩【农垦58】稻谷的产量为225000斤,平均亩产750斤。150亩【南光二号】杂交水稻的产量为165000斤,平均亩产1100斤。

  【采收农作物,点数+225000】

  【采收农作物,点数+165000】

  【总点数:480382点。】

  【南光二号】的产量已经达到了极限,亩产1100斤十分稳定,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

  吴茂盛和育种小组的成员站在一起,再次被二队的水稻产量给惊呆了!之前的【南光三号】加上现在的【南光二号】,两种杂交水稻的产量已经超出了他的认知。

  这个产量在省城的农业科研单位都无法实现,真不知道这帮年轻人是则呢么搞出来的。

  很多人都说方唯是吴茂盛的学生,可问题是自己都不会的东西,又如何能教授对方呢?

  其他几个来接受教育的人也是一样,他们完全不知道现在的水稻亩产居然过千斤了,他们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消息太闭塞了。

  其实也不怪他们,方唯搞出来的稻种虽然非常不错,但影响力却仅仅局限在本县,最多就是在周边县有一些名气。

  他走过的道路别人不可复制,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二队的产量有限,也就意味着稻种无法大量的供应,比如供应全地区、全省,就更别提供应其他的省份。

  这也是迄今为止,主流报纸没有广泛宣传的原因。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所以方唯才会和清河县合作,打算培育一种能广泛适用的稻种。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清河县的杂交水稻研究,目前正处于停滞状态。

  稍后,各个公社也陆续完成了夏收工作。

  汇总各项数据,县里给方唯发了一份通报,通报上说,【南光二号】杂交水稻大面积种植的亩产,平均达到了953斤。

  用次一级【南光二号】稻种种植,亩产也逼近了900斤。

  方唯根据这个数据,制定了晚稻的种子计划。

  “晚稻生产,我准备种植400亩【南光二号】稻种,另外再种植50亩【南光三号】稻种。

首节 上一节 162/2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